书城童书见义勇为
11132500000051

第51章 王恽勇于反腐敗

太庙是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可以说是封建社稷的象征。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京师大都(今北京市)修建太庙,是何等庄重的一件大事!他考虑再三,特地指派多年来负责水利建筑的大臣刘晟监修这项工程。

可是,没过多久,元世祖就接到一份奏章,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其中揭发刘晟监修太庙从中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并发现刘晟负责水利工程时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宫粮四十多万石,可见吏治弛懈、官场腐败,务须整饬云云。上奏人是监察御史王恽。

元世祖不禁大惊,同时又勃然大怒。贪污宫粮数额巨大不说,连太庙的钱物他也敢偷!“刘晟他真是狗胆包天!”忽必烈恨得牙痒痒的,当即召见王恽,询问详情。王恽对刘晟的贪污事实作过仔细访查,说得有证有据。皇帝于是下旨,由王恽协助有司审定此案,再奏报上来。

那边刘晟闻知风声,惊得灵魂出窍。这些年来他利用导河的便利克扣宫粮,最近又借着监修太庙之名盗窃钱物,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哪料竟然被王恽踩住了他的狐狸尾巴!以前他就视王恽为对头,曾用权势多次打压他,也曾弄得王恽灰头土脸,但这次已惊动皇帝,还会有他的好果子吃么?刘最做贼心虚,惶惶不可终曰,有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眼前老晃动着刽子手那把寒光闪闪的砍头刀……等王恽与狱官进入刘府时,吓破苦胆的刘晟躺在床上已经僵硬,呜呼哀哉了。

此事传遍燕京,震动朝野,人们都说王恽“杀人不用刀”,刘晟真是死有余辜。

王恽(公元1227—1304年),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自幼好学善文,二十岁时曾访谒著名文学家元好问,颇受称赞。出仕后初为卫州详议官,清廉守职,历任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地方官。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元世祖建立御史台,他被召回京师,任监察御史。王恽生性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主张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反对腐败,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他在任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时,沿海政局混乱,官吏缺额很多,贪污受贿的现象很严重。他向皇帝上疏要求肃贪,并选拔人才到沿海填补空缺。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果断罢黜了四十多名贪官污吏,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职,使官场面貌大改,当地社会秩序平定下来。自那时起,王恽处事果决、敢于肃贪反腐的名声就打响了。

只有王恽自己才清楚,肃贪反腐要顶着多大的压力,轻易就会丢官甚至有丧命的危险。他罢黜的贪官对他恨之人骨,他反贪的举措使权贵为之切齿,他们联合起来,对他进行明的、暗的疯狂报复。刘晟之辈就曾利用权势对他狠狠打击,使他被降级免官……

可是,王恽是有名的硬骨头,在邪恶势力面前从不退缩半步。在他任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时,绛州太平县有一陈氏杀了自己的哥哥,因行贿官府,缓狱了决,株连三百多人受冤,长达五年不能结案。王恽受命前往审查此案,经过访査、审讯,扒开层层黑幕,克服重重障碍,揪出了贪赃枉法的官吏,释放了全部受冤遭到了深仇大恨。

所幸的是,忽必烈是个开明有为的君主,支持王恽的谏政,对他十分器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忽必烈专门将他传至京城召见。王恽趁机呈上万言书,提出“改旧制,黜赃吏,均赋役,擢才能”的建议。忽必烈正图以“祖述变通”的思路治国,阅奏后十分高兴,亲授他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就在这一年,燕南一带冬春遭旱,秋季庄稼又遭水灾,王恽察访民情回到大都以后,右丞相史天泽在相府宴请百官,请他赴宴。王恽入席后,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名酿佳肴、奇珍海味,如坐针毡,随即拂袖而去。他无法抑压自己愤激的感情,写了长篇奏章呈给皇帝,抨击权臣的糜费,而不顾民生的疾苦,同时提出免租谣,其词恳情切,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

王恽忧国忧民,毕生反对腐败而不畏权贵、不遗余力。大德五年(公元1304年)六月,告老回到家乡的王恽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汲县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贫如民。其儿孙们过的是田园生涯,耕稼自给。王恽以自己生前、身后的表现,树立了一个清官的形象。

名师点评:

王恽一生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他嫉恶如仇、执法无私、为民请命的精神,千百年来更获得无数民众的好感和钦佩,成为专制社会深受到老百姓敬仰、崇拜的少数几个大清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