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机智勇敢
11133800000041

第41章 富弼使契不辱君命

宋仁宗康定、庆历年间,西夏不断侵扰宋朝边疆,多次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契丹国主乘机派遣使者前来谈判关南的土地问题。这些土地是后晋割给契丹的,后来被周世字收复。仁宗派遣富弼出使契丹,表明朝廷的态度。

富弼对契丹国主说:“我们两朝相好,至今40年了,忽然请求割地,是为了什么呢?”

契丹国主说:“你们南朝违背了盟约,堵塞雁门关,增加塘水,修治城隍,登记民兵,你们将要做什么呢,我的臣子们请求举兵南征,我说不如派遣使者请求割地,如果达不到目的,我们再发兵也不晚。”

“你们北朝难道忘了章圣皇帝的大德了吗?”富弼不慌不忙地说,“当年澶渊之战,如果皇上听从将军们的话,北朝的兵马不会有一个能逃脱的。况且,北朝与中国之间,通好就君主独享其利,而臣下一无所获;若用兵打仗,就使利益归于臣下,君主只有承担战争的祸害。所以那些劝你用兵的人,都是为他们自己打算的。当今中国封疆万里,精兵百万,北朝想用兵,能够保证一定胜利吗?就假使侥幸取胜,所损失的兵士马匹,是由群臣来补充呢?还是由君主来承担呢?如果两国互通友好,不断交往,岁币(‘澶渊之盟’规定,宋朝每年给契丹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全归于君主,群臣有什么利益呢。”契丹国主听后遽然酲惜,迕迕大孙定。富弼接着说:“堵塞雁门关,是为了防备西夏的元吴;增大池塘里的水开始于何承矩,事情发生在两国通好之前;城隍是因为破旧而加以重修;登记民兵,是为了补缺,并不是违背盟约的事。”契丹国主说:“事情虽然如此,但关南之地是我们祖宗留传下来的,应当还给我们。”

富弼反驳方说:“后晋用卢龙之地贿赂契丹,周世宗又收复关南之地,都是前朝异代的事了。如果我们各自都要收回自己的地盘,难道会有利于契丹吗?”

富弼从契丹国主那里出来后,契丹国的一位臣子刘六符对富弼说:“如果我们国主耻于接受钱帛,坚持要割据10县又怎么办呢?”富弼从容不迫地回答说:“我朝皇帝说为祖宗守卫国土,怎敢把土给予别人?北朝所需要的,不过是赋税罢了。朕不忍心使两国的百姓死于战争,所以虽然不给契丹之地,却以增加钱帛为代替。如果契丹一定坚持要关南之地,这便是诚心要毁坏两朝通好的盟约,只是以此为借口罢了。”

第二天。契丹国主召请富弼一同去打猎,他引富弼的马靠近自己,对宫弼说:“我若得到关南之地,两朝便可永远享受欢乐和好。”“北朝既然以得到土地为荣耀,”富弼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南朝必然会以失去土地为耻辱。兄弟之国,怎么能够使一荣一辱呢?”猎罢归来,刘六符对富弼说:“我们的国主听到您关于荣辱的谈话,感悟颇深。现在只有联姻一事可以商议了。”

富弼耐心地开导说:“婚姻之事,以后容易发生嫌隙。我朝的长公主出嫁,陪嫁不过10万用钱,哪里比得上岁币年年都有,永远享受不完的好处呢?”

富弼回到朝廷后,把谈判的经过向仁宗报告,仁宗同意增加岁币。富弼又再次出使契丹。

契丹国王说:“南朝既然给我们增加了岁币,措辞应当用‘献’南朝是兄长,哪里有哥哥向‘弟弟’献币的说法呢?”富弼反驳说。“那么应当用‘纳’字。”富弼也不同意。

契丹国主威胁说:“南朝既然同意用重金赠我,就是惧怕我们,用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可以呢?如果我们举兵南下,你们不后悔吗?”富弼以极为和婉的语气反驳说:“本朝兼爱南北两方的百姓,所以不惜改变过去的盟约,怎么会是惧怕呢?假如不得已,到非用兵不可的地步,那么肯定会以是非曲直分胜负,那就不是本使臣所能知道的。”

契丹国主又说道:“你不要固执,这种事是古已有之的。”

“自古以来,”富弼据理驳斥,“只有唐高祖时因为要向突厥借兵,当时的馈赠有时称为‘献’、‘纳’。后来突厥首领颉利彼唐太宗擒获,哪里还有这样的事呢?”

契丹国主知道富弼的决心是不可改变的,就亲自派人去北宋朝廷商议。

名师点评

富弼与契丹国主先后四次谈话,句句话占上风,而语气温和、态度委婉,让人听得讲话。富弼的这番说辞,可和李邱侯比美,是出任使臣谈话最高的境界。富弼第一次奉命前往契丹时正逢丧女,第二次再往契丹,家中添一男儿,但富弼都不曾回家探望,收到家书也不曾拆阅,就顺手烧毁,说:“看家书只会扰乱我的思虑。”有这样的一片忠诚,自然能不辱君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