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更加感动的目光注视着那些相互搀扶的人们,是在自己历经了一次搀扶的风险之后。这之前,我的感动一闪而过,例如电梯打开,男人把坐在轮椅上的女人推出来,然后用身子挡住门,不让门关上,一只手抓着轮椅的推手,另一只手拿电梯里的其他东西,如篮子、纸盒,或者垃圾。我的感动在电梯关上的那一刻慢慢地封存了起来……还有,那个女人把丈夫抱上公交车,站在他旁边用身子挡着他,怕他倒下,当我下车的那一刻感动也慢慢地封存了起来……这些镜头在我眼里出现的次数越多,我的心变得越平静,最多是视其为一种“感人的风景”而已。
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先天性夜盲症的同事,他对我说他眼睛没有余光,到了光线暗的地方,视力下降到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他希望出门的时候,我能搀扶着他。我答应了。从此我在出门的时候,他也借机出门,还有他上街买东西,也请我与他一道出去。他把手搭在我的肩上,与我并排走着,走得很慢。我很不习惯这样缓慢的速度,感到自己有了一种拖累。可是当他把手搭在了我肩上的时候,我却从内心产生了一种责任,不敢丢下他。当几个同事一道出门,他还是选择我的肩膀作他的扶手,那种无以言表的信任,通过他的温暧的手,传达给了我。
他的内心怀着一份自卑和歉意,有时不好意思让我陪他出门,他只能一个人悄悄出去了,是白天,他以为自己能行,可是在光线阴暗的过道,他还是撞到了墙壁上,头碰破了。我不敢再让他一个人出门了,他感冒上医院吊水,我放下活儿,陪他去;他去复印东西,我说一起去吧。可是他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几个老乡处喝酒,已经到了夜里10点多钟,回去怕坐不上公交车,我就催他走。他不高兴地把手一挥,说:“要走,你先走,我一个人能回去!”当时我很生气,但为了他的安全,我还是留下了,一直等到他烂醉如泥,我把他搀扶到出租车上,往公司的宿舍去。第二天,他对我说了不少抱歉的话,请我原谅。我说算了,我从来不与喝醉酒的人计较什么。
在给他搀扶的时候,我想起那个推轮椅的男人的手,他开单元防盗门,必须把门开得很宽,才能把坐着妻子的轮椅推出去,门的弹簧扣绷得很紧,突然断了,他的手被防盗门夹住了,鲜血淋漓……从那以后,我遇到与他们一起出电梯或出单元防盗门时,我就上前帮他们一把,去开门或拉着门。那男人总是说“谢谢,谢谢您……”
一个黄昏,下着淅淅沥沥的雨,需要我搀扶的同事来了一位他以前的同事,他下楼请客吃饭,要我一起去。我不想去,何况他有人搀扶,可是他一定要我同去,我只得去了。雨中,车子一辆赶着一辆。他把手牢牢地放在我的肩膀上,我们三个人花了很长时间才走过一条马路,去了一家饭店。一个小时后,我们吃完饭又来到了这条川流不息的马路边,绿灯一亮就穿行马路,可是他的左手搭在我的右肩上,而车是从右向左一辆辆开来,他的身子恰好挡住了我右边的视线。走得很慢。突然,“轰”的一声,我感觉自己飞了起来。我爬起来后,发现他躺在地上呻吟,因为是他身子稍稍向前,所以车子擦向他,他弹在我身上,我也倒了,幸亏车子开得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司机叫来了救护车,把他送进了医院,检查后没什么大问题,几天就出院了,但是我们俩都受到了惊吓,一时难以平静。
如果不是他的手放在我的肩上,我会遭遇这样的危险吗?尽管明白是他给我带来了不安全因素,但接下来的日子,我还是让他的手搭在我的肩上,我们走得很小心但仍很紧张,尤其晚上,我再也不愿意他与我一道出门了。事故之后,他也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迫切地想回家。不久,他就辞职回去了。
再次看见那个推轮椅的男人,我以更加感动的目光注视着他。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心地呵护着妻子,责任,毅力,还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精神,这些在我想象与思索之时,内心涌起一阵阵的感动。现在,我由于搬了一个住处,那个推轮椅的男人不再出现眼前,但却不时出现于脑海中,感动的心像波涛一样起伏不平。他受伤的手好了吗?还有回家的同事,他将由谁搀扶?他的妻子不在家,在外面打工,他的孩子在读小学。他只有自己搀扶自己了,但愿他永远平安,一生平安。
离家的滋味
很多人不愿还在过年的时候就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去异地打工,可又不得不很早地去排队买张火车票,经过数小时的煎熬,好不容易站到售票窗口前,得到的却是票已售完的消息,只得第二天接着去排队。不愿离家,又须努力地让自己离家,此种心情,酸酸的,涩涩的,苦苦的。
人山人海的火车站广场,拥挤的售票厅,黑压压的候车室,处处都令人“黯然销魂”……
终于买到了一张火车票,嘘了一口气,离家的日子铁定下来,火车不再因你有什么事而等你,除非你放弃它,可那代价就太大了。火车也不会五步一徘徊,十步一回头,让你与亲人诉说离情,折柳相送,拂袖泪眼,它一开动就很快将你的家乡拋到梦里去,乡愁里去。
她从一百多里远的地方赶来买火车票,站了半天的队,没有买到她与家人定下的那天离家的火车票,她的眼睛湿润了,泪花闪闪。她哽咽着嗓音打手机说,没买到……推迟一天的票明天才开卖……我不知道她跟谁在通话,她的声音让我顿生恻隐,还有一些抑郁也跑来纠缠着我。那个女人在人海中消失了,我不知道她如何重新确定离家的日期,她能确定得了吗?她是留下来继续排队,直到明天,还是辗转至明天再来排队?
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说,我本来决定在家多待一些日子,可村子里人都在往外走,心里不踏实,就提前了。对方问,你老婆今年不和你一起去了?回答,她身体不好,老生病,就在家了,父母年纪大了,也需要人做饭洗衣……我不知道他的老婆得的是什么病,按理一个病人,多么需要丈夫在身边,她却同意让他出去,并且还得“提前”。一个男人从包里拿出了茶叶蛋,和另一个男人分享起来,他们边吃边说笨鸡蛋就是比洋鸡蛋好吃。两个男人吃出了亲人的味道,吃出了村子的味道。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上这句诗竟突然在脑海中冒了出来,立即引出了另一首诗,是海子的《重建家园》:“在水上/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来浇灌家乡平静的果园//生存无须洞察/大地自己呈现/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风吹炊烟/果园就在我的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
可以不去追问“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而至今多少东西选择离开“果园”和“麦地”,在异地“双手劳动”,然后“重建家乡的屋顶”?
什么时候,我的手不知不觉地伸进了行李包,也想拿出什么东西吃一吃。这时,手机响了,一条短信。读罢,离家的滋味再次涌上心头,欲罢不能。
千米道
绿化带中有一条千米长的砖板道,道旁有树,有花,有长椅,每天每个时段都有入在此散步,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一批批人带着一批批宠物犬。
有一对非常年老的夫妇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出来,男的艰难地推着轮椅,女的有些颤抖地坐在轮椅上。他们边谈话边走着,或者不谈话只是默默地走着;他们看路旁的风景,或者只是内视自己的心灵。没有人不为他们让路,狗也为他们让路,哪怕路上再拥挤。一次,男老人坐在路旁的长椅上戴着老花镜看报纸5而他的老伴,那个瘫痪的老奶奶坐在轮椅上睡着了。只见人们走到老人面前的时候,都放慢了脚步,不再说话,怕惊吵了打瞌睡的老奶奶,怕打搅了看报的老爷爷。
也有男老人坐在轮椅上,由女老人推着,在千米道及绿化带四周转悠。还有个坐轮椅的男老人:由一个小青年推着。他们停下的时候,小青年就给老人揉肩捶背。“您的孙子?”有个妇女问。老人笑了两声,回答是他的孙子。“哟,多好的孙子!”妇女感叹。老人又笑了两声,小青年也笑了两声,腼腆的笑。我竟然鼻子一酸,也在心里感叹道:这个孙子真的不错!
经常看到一位老大爷,坐在路口吹箫。吹得不算太好,但好像他随心所欲,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确实不在意他吹得好不好听,我认为所有人都不会在意他吹得好不好听。他有他吹箫的理由,他有他吹箫的权利。不过,我仍然想,老人是为了养心健身,还是排遣孤独?箫声有些凄婉,是否是对老伴的思念?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在黄昏守着路口把箫声送向这条道上?他一生经历了多少风雨,走过了多长道路?这足他面对的最后一条道?后来,接连几天,不见吹箫的老人,我就觉得这条鲜花簇拥、绿树掩映的路上,缺少了什么。
偶有少年的身影,他们追逐着,奔跑着,背着重重的书包。我很稀罕地望着他们远去,希望他们多来这条路上走一走。这条路上倒是常常出现儿童,他们多半是跟在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身边,跳前跑后。有个孩子喊,奶奶,你追呀,追呀!奶奶无法追上他。孩子停下来,等候奶奶,奶奶刚到他身边,他又跑起来。奶奶不高兴了,不要他跑,可他偏要跑。这孩子把奶奶当作他的玩伴,当然会用对待玩伴的方式对待奶奶。
我的身边常有童车走过,我立即去看童车里的孩子,他(她)白白嫩嫩的,散发着奶香。有的宝贝在睡觉,有的宝贝睁大着眼睛,眼珠滴溜溜转,似乎在作饱览风景的努力,毕竟躺着的身子不灵巧,于是更多的时候望着天空,被高高的楼群遮蔽的天空。也有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缓步行走在人群中。大肚子凸现生命的力量,所以总会吸引人们的目光,人们哪怕只是扫一‘眼,也是对即将诞生的新生命的一种赞许,一种祝福。
旋转的石子路
花坛四周的空地上镶嵌着密密麻麻的小石子,形成一个环形石子路。男男女女赤脚绕着花坛机械似的转动着,旁边站着一些人观看,等待别人下来,立马踩上去——毕竟地方太小,容纳不了多少人。他们想通过这些石子的脚底按摩,达到健康的目的。
我也想上去走一走。可还没走上去,小石头硌在脚底的感觉,就在记忆里出现了,微微的疼,有时也很疼,例如猛地踩到一块孤立的石头上,尖锐的石头上。
赤脚踩着光裸的石头,是当年我生活的环境的“原生态”。我赤着脚,伙伴们赤着脚,甚至很多大人同样赤着脚。好像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当然,那时我们渴望有鞋穿,尤其是胶底鞋。但除了严寒的冬天没有鞋不会有什么特别的难受,有了鞋反而会使生了厚厚的茧的双脚不舒服。坚硬需要与坚硬对话,在脚与石头碰撞、摩檫的岁月串。牛命肢体的“软”渐渐“硬”起来,硬的脚底足可以把家居周边、劳作场地的石子棱角磨平。一双双耐硌的脚无惧于石子路、荆棘路与没有路的路,通往河流,通往田野,通往大山。我们行走得很稳当,奔跑的速度也不慢。同伴们当中那些极少数穿鞋的少年,例如某个独生子,他的脚在鞋中养尊处优而与自然抗衡的生命力退化了——或者说适应自然的能力差,不平坦的地方不属于他,他走在石子路上反而不如赤脚者灵巧……
学校举办运动会,赛场设在沙石公路上。老师要求队员们穿鞋比赛,但每到发令枪打响之前,总会有人悄然脱掉了鞋。每一场比赛,都有不少人的脚被石头撞破,血染红了一条条跑道——这不是渲染和夸张,而是当时真实的情形。到了决赛的吋候,学校明令谁也不准脱鞋。但总有不遵守的人。我参加的是60米短跑和4人接力赛两个项目。谢老师对我这个“种子”选手说,要赛出好成绩,为班上争光。我望着脚上的鞋,问能不能不穿?谢老师瞥了一眼我脚上的破布鞋,不禁笑了。我把鞋脱了,队友紧跟着把鞋脱了,对手们也见机纷纷脱了鞋,结果全光了脚丫子,俨然成为一场原始的透着野性的赤脚赛跑。
花坛边的人越来越多,拥挤。于是走石子路,需要等待机会。有的人拥有了机会,就不想再把机会让给别人;有的人迟迟没有机会就放弃了。只见几个小男孩、小女孩走到石子路上,被身后的人推搡着往前赶,裹在人群中一起旋转。他们放在一旁的鞋是名牌。平日,他们不会、也不需要光着脚丫走路。
城市的地面上,冷不丁出现各种能划破脚底的东西。养在鞋子里的脚舒服与不舒服只有人自己知道。谁也不能对现代人的脚舒服有一丝一毫的否定。只是,人们光着脚丫子,刻意地走在鵝卵石上,却构成了某种悖论——希望通过脚底的按摩获得健康,可环境却在阻碍这种按摩,按摩不是十分的方便——有些人为了少一些麻烦,就没有脱袜子,直接走在环绕花坛的特殊的石子路上。
城市本身充满悖论,处处困扰着人们且使人们不得不接受它。这时,我想,石子路上的人们当中会不会有人不是为了脚底按摩,而是为了怀旧,为了童趣的回归?这些人,他们当中谁有过赤脚行走的童年?有过光着脚丫子趟过布满鹅卵石的河床的体验?是否记得,赤脚奔跑在石子路上一蹦一跳的快乐滋味?
这样想的时候,我已脱掉鞋袜,走上了石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