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管理学
11297500000046

第46章 管理组织(1)

组织既是一个协作系统,又是一个资源配置过程。为实现组织目标,应依据内外条件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组织设计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着组织的运行效率。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组织的基本概念,说明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与具体形式,阐述组织设计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组织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的概念及其功能

(一)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当今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包括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始终离不开在组织中彼此间的相互协作。为了有效地协作,人们必须了解各自的任务、责任与权限,由此也就形成了一个个具有确定的关系、共同的目标与任务的组织结构。对于“组织”一词,不同的管理学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巴纳德将组织定义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协作系统”,哈罗德·孔茨则将其定义为“正式的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或职位结构”。对上述两个定义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两位管理学家之所以对组织得出不同的认识,是由于他们处在不同的研究角度,但也由此可见,组织不仅是人的结合,而且是一种特定的体系。因此组织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①。(①芮明杰: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5)具体包括四层含义:

①组织是一个人为的系统,即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集合。

②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组织作为一个整体,首先要具有共同的目标,有了共同的目标,才能有统一的指挥、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这种共同目标应该既为宏观所要求,又能被各个成员所接受。应尽量消除组织中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背离。

③组织必须要有分工与协作。就是对组织成员中愿意合作并为共同目标做出贡献的意志和行为进行统一,否则,共同目标再好也无法实现。

④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就必须建立组织机构,并对机构中全体人员指定职位,明确职责。分工以后,就要赋予各部门及个人相应权力,同时必须明确各部门或个人的责任。

从语法角度对组织一词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组织一词既可用作名词,亦可用作动词。名词的组织指的是以有形实体存在的组织机构(如学校);动词的组织指的则是无形的作为关系网络或力量协作系统存在的组织活动(如设计组织结构)。无形的组织活动与有形的组织机构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作为“力量协作系统”存在的无形的组织活动是实现有形的组织机构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可以从静态(名词的组织)和动态(动词的组织)两个角度理解组织概念。

1.有形的组织机构

从静态角度考察,组织是以有形实体形式存在的。它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通过分工与协作,由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群综合系统。其中,共同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分工与协作关系是由组织目标限定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通常我们提及某一个组织名称,都是在名词的意义上使用组织这个概念的。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实体组织,例如,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它们形态各异,规模不一,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

2.无形的组织活动

从动态角度考察,组织是指一系列无形的活动。它是在特定环境中为了有效地实现共同目标和任务,确定组织成员、任务及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适度的分权与授权、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建设等。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都要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有效地配置组织内部有限的资源。

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既是一种结构,又是一种实现管理目的的工具和载体。

它既是一个合作的系统,又是一个配置资源的过程。或者说,它涵盖了从静态的结构到动态的活动的所有内容。综合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给出一般意义上的组织概念:

所谓组织,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所构成的一种责权结构安排和人事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有效配置内部的有限资源,确保以最高的效率使目标得以实现。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特性

组织结构是描述组织的框架体系,即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组织结构可以用复杂性、正规化和集权化三个基本特性来描述。

1.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组织内部结构的分化程度。一个组织分工越细、组织层级越多、管理幅度越大,组织的复杂性就越高;组织的部门越多,组织单位的地理分布越是分散,协调人员及其活动也就越困难,此时我们用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来描述。

2.正规化

正规化是指组织依靠制定的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和规则引导员工行为的程度。有些组织以很少的规范准则运作;而另一些组织,尽管规模较小,却具有各种规定,指示员工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一个组织使用的规章条例越多,其组织结构就越正规化。

3.集权化

集权化是指组织在决策时正式权力在组织层次集中的程度。决策高度集中在组织的上层,问题由下而上传递给高层管理人员,由他们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这时组织的集权化程度就较高;反之,一些组织授予下层人员更多决策权力时,组织的集权化程度就较低。

(三)组织的作用

组织是人的协作体,也是配置资源的过程。对人的力量所进行的组织不同,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组织功效。组织活动的功能不仅是简单地把个体力量集合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分工和协作,寻求对个体力量进行放大的效应。组织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

1、组织的宏观作用

(1)人力汇集作用。由于个人有所期望而又无力实现这一期望,于是就需要与他人相互合作,联合起来共同行动以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把分散的个体汇集成为集体,可以实现单独个体无法达到的目标,这就是组织的力量汇集作用。力量汇集作用是组织产生和存在的必要前提,由于生理的、物质的、社会的限制,人们为了达到个人的和共同的目标,必须进行合作,于是作为协作群体的组织便应运而生。

(2)人力放大作用。人力汇集起来的力量绝不等于个体力量的算术之和。比人力汇集作用更进一步,通过组织内部有效的分工与协作,个体力量的集合还可以实现个体力量简单加总无法达到的目标,这就是组织的人力放大作用。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示,就是“1+1>2”。

这种作用是在人力汇集作用基础上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人力汇集作用更为重要,是组织发展和壮大的根本保障,只有借助于人力放大作用,组织才能取得“产出”大于“投入”的经济效果,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人力放大的作用是分工与协作的必然结果。

2、组织的微观作用

(1)组织是帮助人类超越自身个体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是个人力量汇集的一种具体体现。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的,因此人们形成各种组织,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2)组织职能的发挥是实现管理功能的重要保证。组织作用是由其运转过程实现的,要创建一个有效的组织,只是集合一些人和分给他们职务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找到合适的人并把他们放到能发挥优势的位置上。组织职能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人员相互关系的制定和行为规范的规章制订,以及员工的招募、评价和训练。组织职能使每一个成员都能职责分明地工作,为管理整体功能的发挥提供重要保证。

(3)组织是连接组织领导与职工、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桥梁。实现有效领导的前提是领导与职工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信息交流使每个职工明确了解个人的权利与责任。组织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必然与外界环境产生联系。因此,组织既要向外界环境输出各种产品或劳务,又要接受来自外部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迅速反馈到组织决策机构。组织可以通过信息的对外传递,形成整体的外部形象,引导市场。所以说组织是内部信息相互传递及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

二、组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组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依据组织基本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织

1.营利性组织

营利性组织是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组织。它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主要履行经济职能。营利性组织在社会中大量存在,如工厂、商店、银行、酒店等。

2.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是指以社会利益为导向,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的组织。

它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主要履行社会职能。非营利性组织在保证整个社会的协调稳定和有序发展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如政府、军队、学校、社团等。

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分别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相应服务。由于营利性组织以企业形态存在,具有经济导向特点,更易于考察和评价,因而成为本书研究的重点。

(二)依据组织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一般指组织中体现组织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它具有三个特征:目的性、正规性和稳定性。我们一般谈到的组织都是指正式组织。企业的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保持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企业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正式组织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明确规定组织成员之间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其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具有正式约束力。政府组织、企业组织都属于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在共同的工作中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情感的团体。与正式组织的特征对应,它具有的基本特征是自发性、内聚性和不稳定性。其作用可表达为: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既可对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也可能对后者产生消极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可以为成员提供在正式组织中很难得到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创造一种更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最终改变正式组织的工作情况。

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在于,如果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目标发生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行为一致性的压力,可能会束缚其成员的个人发展。此外,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进程,造成组织创新的惰性。

由于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现象,因此,管理者不能采取简单的禁止或取缔态度,而应该加以妥善地管理。一方面,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要求有效地利用和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相吻合。另一方面,考虑到非正式组织可能具有的不利影响,管理需要通过建立、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以影响与改变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引导非正式组织作出积极的贡献。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存在紧密联系。二者常常相促而生、相伴而存。在正式组织建立之前,往往要先经过非正式组织的酝酿;而正式组织的建立,又往往促成了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另一方面,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又存在重大差别。正式组织以共同目标为维系纽带,非正式组织则以共同情感为维系纽带。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因而,在正式组织的运行中,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特殊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功能。本书重点研究正式组织,同时也兼顾考察非正式组织。

(第二节)组织结构设计

一、组织结构及组织结构设计程序

(一)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具体地说,它表现为对组织内部进行的职能分工,即横向的部门联系和纵向的层次体系。组织结构通常可以用图表表示,即组织结构图。它以直观的方式,表明了组织中的各种职位及其排列顺序,展示了组织的职权结构及个体的任务,反映了组织内部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等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系,其本质是组织内部成员的分工协作关系。现代组织如果缺乏良好的组织结构,没有一套分工明确、权责清楚、协作配合、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其内在机制就不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一个组织如果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就会影响管理效能的提高和组织效率的提高。因此,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是十分必要的。组织结构涉及三项内容:

1.任务分解

包括组织层次的多少和管理幅度的宽窄。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需要完成多种任务,这就需要进行任务分解,并把任务分派给个人,由特定的人负责完成特定任务及特定任务中的特定部分,即通常所说的任务设计,以提高组织效率。

2.任务组合

个体组成部门、部门组成整个组织的方法。在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还需把相似或相关的工作加以组合,归并为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从事不同专长的工作,即通常所说的部门划分,以更好地运用组织的各项资源。

3.组织协调

各组织要素间有效沟通、协调、整合的手段。在完成了任务分解和任务组合之后,组织最后还要运用各种不同的协调机制来确保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以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获取因协同效应而带来的组织绩效。具体内容涉及职权分配、控制幅度、集权与分权化等。

前两项内容主要指分工,后一项主要指协作。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是“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优势,使有限的资源形成最佳的综合效果”。组织结构(机构)的设置,是根据组织目标,对各种管理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组织协调、高效运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