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11299700000025

第25章 人善被人欺!为什么?(2)

既然这个学生不像孩子一样,那么这个老师也就不容易将“内在的小孩”投射给他。并且,这个老师很希望做强者,而这个学生挡住了他的主路,他不会愿意绕路,因为绕路是弱者的行径,所以,他只好给这个学生善意的回应。

更重要的是,这个学生还获得了这个老师的特殊待遇,后来得到过他不少帮助。

这个老师为什么唯独对这个学生这么好?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可以反过来明白,为什么魏娟对蔡敏敏这么恐怖。

反击继父,反而获得了尊重

亲子关系和普通的人际关系一样,如果大人向孩子施暴,在承受暴力的那一刻,无论大人是什么理由,孩子心中一定会有愤怒产生。

不过,因为太渴望获得养育者的亲近,也因为养育者的力量过于强大,孩子会惧怕失去爱,也惧怕遭到更严厉的惩罚,所以不敢表达愤怒。这种体验日积月累,会让这个人的“内在的小孩”充满窝囊感。

然而,这个“内在的小孩”是渴望反抗的,他会恼怒自己为何不敢反抗,为何这么窝囊。

于是,当这个人欺压弱者时,他一方面会希望欺压成功,可以将自己“内在的小孩”完美地投射到对方身上;另一方面也渴望弱者能够奋起反抗,假若弱者真反抗了,将他彻底打倒,这时欺压者反而会尊重弱者的反抗,甚至还会感激弱者这么做。

因为,弱者将扮演强者的他打翻在地,这就实现了他的“内在的小孩”的反抗愿望。

这个道理,是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用他自己的故事告诉我的。

弗兰克的父亲很暴力,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而继父更暴力。继父高大而强壮,常常喝醉,一旦醉了就什么借口都不找,直接揍弗兰克一顿。不醉的时候,继父一样可怕,多数时候,他不用说什么,只需要看一眼,就会让弗兰克发抖。

16岁时,弗兰克忍不住和继父狠狠打了一架,结果改变了这一模式。

那年,继父和母亲一直在吵架,接连吵了快3个月。有一天,他们还打了起来。之后,继父出去喝酒了,回来时父子俩相遇。弗兰克盯着继父的眼睛问:“你们到底还想闹多久?”

听了这句话,继父勃然大怒,他咆哮着掐住弗兰克的脖子。出于本能,弗兰克和体积是自己四倍的继父拼命打了起来。最后,继父被弗兰克打倒在地。倒地的那一瞬间,弗兰克分明看到,继父的眼神迷茫而无助,就像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小男孩。

从此以后,继父和弗兰克的关系改变了,他开始尊重弗兰克。不过,弗兰克认为,这不是因为他的力量,因为继父仍然远比他强壮,继父之所以尊重他,是因为他替继父的“内在的小孩”实现了愿望。

原来,弗兰克继父的父亲一样是个“暴君”,而继父小时候就像弗兰克一样常常无故挨打,不敢反抗。这种经历让他有了一个“窝囊的内在小孩”,而他长大后就把这个内在的小孩投射给自己的儿子,而他扮演“内在的暴虐的父亲”,于是他一样常常没有道理地暴打弗兰克。弗兰克表现得越窝囊,他的投射就越成功,这就会鼓励他继续投射。但弗兰克终于反击了,不再做一个窝囊的小孩了,这时继父就难以再将“窝囊的内在小孩”投射给他,而且因为弗兰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反抗暴力的父亲,所以他开始尊重弗兰克了。

如果这个社会中普遍的逻辑是谁欺我,我反击谁,那么这个世界要美好很多。但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上更常见的逻辑是,强者欺压弱者,弱者欺压更弱者。

在家里温顺,在家外受伤

蔡敏敏说,她有一次忍不住想反击了,她攥起了拳头,准备魏娟再打一下时,她就还击。然而,她担心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于是没有进行还击。

然而,她越扮演一个窝囊的、逆来顺受的小女孩形象,魏娟对她的投射就越厉害。魏娟多么恨自己的“窝囊的内在小女孩”,她就多么恼恨蔡敏敏的逆来顺受,当看到蔡敏敏比她小时候更顺从时,她对蔡敏敏的折磨就更厉害。

她看似是恨蔡敏敏,其实是恨自己小时候的窝囊。当处在自己本来的角色时,蔡敏敏并不明白魏娟为何变态地折磨自己,但她一进入魏娟的角色,她立即就明白了,魏娟是将她当成了一个“替代品”。

不同的家庭,对于温顺的看法不同。

大多数家庭,父母都渴望孩子听自己的话。这些家庭中,一些家庭的父母要求孩子坚强而听话,而另一些家庭,父母则要求孩子温顺而听话。

在前一种家庭中,如果孩子表现得软弱,那么父母会对他更苛刻,所以尽管他内心深处很软弱、很受伤,他还是会表现得特别坚强,甚至将软弱彻底从自己意识中排挤出去,而表现得绝对坚强。

在后一种家庭中,如果孩子表现得软弱,父母会对他很好,给他额外的奖赏。于是,在这种家庭中,软弱会成为一个好素质,聪明的孩子会刻意地软弱。

在第二种家庭中长大的温顺的孩子,如果碰到在第一种家庭中长大的强人,就会死得很难看。

因为,第二种家庭鼓励的是温顺,你温顺,你就会得到好处。但第一种家庭鼓励的是铁血,你越铁血、越死硬,对你的伤害就越少。在第二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甘愿以“温顺的小孩”自居,而在第一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则彻底不能接受自己软弱的一面,而什么时候都以“内在的父母”自居,刻意地表现坚强。

然而,在第一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越坚强,其实就越软弱。他们的坚强,是强迫自己做出来的,其内心深处的受伤感和软弱感并没有消除,他们只是将这些东西压抑到潜意识中而已。但这种感觉是时常会浮现出来的,这时他们就会非常难受,于是会特别渴望找一个弱者,然后将内心的脆弱投射到这个弱者身上。

如果你在一个关系中是一个弱者,而且正好在第二种家庭中长大,你会习惯地认为,如果一个强者攻击你,你表现得软弱一些,对方就会收手,甚至会保护你,就像你家中的大人一样。你这么想,是大错而特错的,这个变态的强者是渴望你软弱,因为那样才好对你实施攻击,但他们看到你软弱时,会忍不住地更恨你,对你的攻击会越加强烈。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他越攻击你,你越想示弱;你越示弱,他的攻击性就越强……

这可能正是魏娟的攻击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在和蔡敏敏的妈妈对话时,她不断地说道,她和丈夫一再要求女儿听话,因为她和丈夫不会害她,女儿越听话,他们对她的爱就越多,而她就越安全。于是,听话就是蔡敏敏下意识里获得保护的方式。但在魏娟这里,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她更迫切地希望蔡敏敏听话,但蔡敏敏越听话,她就会越恨蔡敏敏,对蔡敏敏的攻击欲望就越强烈。

蔡敏敏在自己家庭学会的获得爱与保护的方式,到了另一个家庭反而成了她受到伤害的原因。

在反思这件事时,蔡敏敏的叔叔说,他们错了,不该总是教蔡敏敏听话,因为在自己家里,听话会获得好处,但在家外面,听话未必获得好处。

的确如此,这个世界上,太多人是心理大有问题的,太多人像魏娟一样,既希望你顺从,而又恨你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