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乳头中央的乳中穴以及会阴部的穴位,极为敏感,容易产生剧痛,一般不用针刺。
(4)脊椎
《黄帝内经》中说:“刺脊间,中髓,为伛。”脊椎里面是脊髓,凡刺脊柱椎间的穴位,如果深刺,就会伤到椎管中的脊髓,容易导致背驼腰屈,甚至截瘫。
在此还顺便告知读者,由于小儿不能配合保持体位,一般不宜留针。
三、动脉血管要避开
《黄帝内经》中说: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所谓跗上即足背,郄中在窝,气街在腹股沟,阴股即大腿内侧,臂太阴即手臂上的腋窝边和手腕上边中医把脉的地方,此外,还有颈部喉结两旁的人迎穴等,这些部位的深处都是大动脉血管所经之处,针刺之时一定要避开。否则,刺破血管,轻者导致血肿,重者出血不止,以至休克、死亡。
君不见,古今中外,诸多自杀者,不就是割破人迎处(颈动脉)或“臂太阴脉(桡动脉),出血多,立死”的吗?
四、壮幼强弱要区别《黄帝内经》中说:
“年质壮大……刺此者,深而留之。”
“婴儿者……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
“瘦人者……刺此者,浅而疾之。”
“刺布衣者,深以留之。”
“刺大人者,微以徐之。”
显而易见,人体的年龄有壮幼的区别,体质有强弱的差异,所以针刺治疗必须因人而异,才能各得所宜。
青壮年血气方刚,普通百姓勤劳多动,身体比较结实,所以针刺的时候可以深刺,并适当留针。
老年小儿血气不足,达官贵人养尊处优,身体相对柔弱,所以针刺的时候多用小针浅刺,并缓慢进针而少留针。
对于身体特别瘦弱的人,因其气血亏虚,故宜浅刺,并且快进快出。
婴儿脏腑脆弱,如果用针刺,更应该用最小的毫针,浅浅刺治,而且进针、出针都要快。
假如对身体结实之人施用小针、浅刺,无异于隔鞋搔痒,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相反,对于身体虚弱之人或是在婴幼儿身上采用大针、深刺,简直就是落井下石,极易耗伤本来就不足的正气。
五、针刺时机要适宜
《黄帝内经》中指出“凡刺之禁”有:“新内(刚刚同房)勿刺”,“已醉勿刺”,“新怒勿刺”,“新劳勿刺”,“已饱勿刺”,“已饥勿刺”,“已渴勿刺”。
为什么在大饥大渴、情绪波动之时,暴饮暴食、过度疲劳、男女同房之后,不能马上进行针刺呢?
这是因为当此之际,该人机体的气血经气要么亏虚不足,要么逆乱不顺,如果立即进行针刺,不但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反而还会带来许多不好的后果。
《黄帝内经》中说:正当“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顺)”,而“粗工不察”,“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于阳,则邪气复生……是谓伐身,形体淫泺。”
其意思再明显不过,粗心大意的施刺者,不详细审察针刺的时机与条件是否恰当,正当体内气血紊乱之时而妄施针刺,既可以使原本表浅的病邪深入到内里,也可以使原本内里的病邪又出于体表,病邪不但没有被制伏,反而更加猖獗,其结果就是正气被削伐,身体遭摧残,以致衰弱不堪。
此外,在上述情况下进针,由于机体的耐受能力下降,还容易发生晕针等意外。
因此,施针者一定要注意治疗的时机是否适宜。
凡是当此之际,务必要让饥渴者适当饮食,使精气得到补充;而有其他一系列情况者,则应让他充分地休息,使疲劳得到恢复、情绪得到平静、醉饱得到缓解。
总之,必须等到气血经气平和安定之后,才可以进行针刺。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大惊大恐,必(安)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乃刺之。
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路)顷(那么长的时间)乃刺之。”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针刺的效果,又能够防止意外的发生。
六、实热病证要少灸艾灸,因其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除湿散寒等作用,一般多用来治疗风、寒、湿等邪气所导致的风寒证、实寒证、寒湿证以及气血虚弱性病证。
因此,凡属中医学所说的实热证以及阴虚火旺的虚热证,一般不宜使用艾灸。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这样的告诫:“微数之脉(虚热证),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其不良后果,可见一斑。
此外,大血管所过之处、孕妇或经期妇女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颜面五官部位一般也不宜艾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颜面部位尤其禁止使用瘢痕灸,以免破坏原本漂亮或英俊的面容,得不偿失。
(第五节)针灸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针灸疗法虽然非常安全,但是,如果施治者在操作时疏忽大意,或是手法不太熟练,或者没有掌握好保证安全的窍门,有时也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本节介绍的目的是让读者了然于胸,尽量避免意外的发生,以及意外发生后应该及时采取的正确措施。
如果遇到意外,施治者首先一定要沉着、冷静,绝对不要紧张慌乱、手足无措;其次要及时进行妥善地处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晕针怎么办
1.为何会晕针
晕针的发生,一般是由于被刺者对针刺的恐惧而精神紧张,或者因其体质虚弱,过度疲劳,或正处于大饥大渴之时、情绪激变之际,或者体位不太适宜、治疗时间又太长久,也可以由于施刺者操作的手法太重、用力太猛等,以致被刺者的脑部一时性缺血而发生。
2.晕针有哪些表现
在针刺过程中,被刺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想吐,脸色苍白,全身冷汗;严重的还会出现手足冰凉,二便自遗,不省人事,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
3.晕针怎么样处理
一旦发生晕针,应立即将已经刺入的针具全部拔出。
然后使晕针者平卧,头部适当低一些,并注意保暖。
轻者,可给予温开水或者糖开水内服,一般很快就会恢复。
重者,在以上的处理后,可以按掐人中穴、内关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还可以艾灸百会穴、气海穴、关元穴等。
如果还是神昏不苏,就要采取其他的急救措施;如果是在家中,就要立即送往医院。
4.晕针怎么样预防
对于第一次接受针刺者,或者平素就对针刺恐惧者,先要进行适宜地安抚开导,消除他的担心、紧张与恐惧。
对于过度疲劳、饥渴者,不能立即进行针刺,一定先要让他充分地休息或适当地进食。
尽可能让被刺者采取舒适、并能持久保持的体位,最好是卧位。
对于存在上述情况,尤其是体质虚弱的被刺者,针刺的穴位不要太多,手法不要太重。
在针刺的过程中,还要随时仔细观察被刺者的反应,询问他的感觉,以便于及时发现晕针,并及早处理。
二、滞针怎么办
1.为何会滞针
滞针的发生,多因被刺者的精神紧张,针刺入以后,局部肌肉出现强烈的收缩;也可因针刺入了肌腱后捻转的角度太大,或者连续不断的单向捻转,从而导致肌纤维紧紧缠绕住针身。《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裹针”。
2.滞针有哪些表现
在行针的过程中,针身僵持难动,提插、捻转以及出针等都出现困难,被刺者也感到疼痛。
3.滞针怎么样处理
一旦发生滞针,要立即停止提插、捻转。
及时安抚被刺者,以消除紧张的状态,让局部紧张的肌肉彻底放松。
如果是因为被刺者肌肉紧张所导致滞针的,可以留针一段时间,等到肌肉松弛以后,再轻柔捻转出针。
如果是因为单向捻转所致滞针的,就要反向捻转,再伺机出针。
凡是滞针,都可以用于手指轻轻按揉局部,也可以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使被刺者的注意力得到转移,接着将针拔出。
4.滞针怎么样预防
对于精神紧张的被刺者,针刺之前要做好解释、安抚工作,消除顾虑与紧张,使之肌肉放松。
进针之时,要避开肌腱;行针之时,捻转的角度不要过大,力量不要过猛,更不要连续不断的单向捻转。
三、弯针怎么办
1.为何会弯针
弯针的发生,主要因为施刺者进针的手法不熟练,加上用力过猛,或者针下碰到了坚硬的组织(如骨头);在留针的过程中,针柄受到了外物的压迫或碰撞或被刺者的体位改变;发生滞针之后,没有及时、正确地处理。
2.弯针有哪些表现
针身弯曲在组织里,针柄改变了进针之时所刺入的方向与角度,提插捻转以及出针都感到很困难,被刺者也感到疼痛。
3.弯针怎么样处理
一旦发生弯针,要立即停止提插、捻转。
顺着针身弯曲的方向,将针慢慢退出。
因被刺者体位改变所致弯针者,要嘱咐他恢复原来的体位,并使局部肌肉放松,再顺着针身弯曲的方向,慢慢退针。
绝对不允许强行将针拔出。
4.弯针怎么样预防
施刺者进针的手法要熟练,用力要轻巧柔和。
尽可能让被刺者采取舒适,并能持久的体位。
要嘱咐被刺者,在留针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变动体位。
针刺部位与针柄不要受到外物的压迫或碰撞。
针刺时的环境要保持安静,要排除外界各种因素,如吵闹、音响等的干扰,以免被刺者受到刺激而改变体位;在留针的过程中,其他人不要与被刺者嬉戏、打闹,以免被刺者发生体位的挪动。
四、断针怎么办
1.为何会断针
断针的发生,主要因为针具的质量欠佳,或者反复使用太久,或者保存不善,以致针身或针根有剥蚀损坏,针刺之时又将针身全部刺入组织;行针之时,大力提插、捻转,导致肌肉强烈收缩;被刺者的体位突然改变;滞针或弯针发生之后,没有及时、正确地处理。
2.断针有哪些表现
针身折断,残端留在了被刺者的体内。
3.断针怎么样处理
一旦发生断针,一定要嘱咐被刺者千万不要紧张,更不要乱动,以免针具的断端向肌肉的深层陷入,或者随着肌肉的收缩而游移到他处。
如果针具的断头还暴露在体外,立即用手或镊子轻轻取出。
如果针具的断头与皮肤平齐,可以用手指或镊子按压针孔的四周,使断头凸现,暴露于体外,以便于取出。
如果所断的针身完全陷入了肌肉,以上所说的方法都无法取出,就要在X线下定位,通过外科手术取出。
4.断针怎么样预防针具在不用之时,要妥善保存,避免剥蚀损伤。
用针之前,一定要认真仔细检查所使用的针具,凡是有剥蚀损伤或有弯折的,一律禁止使用。
所选用之针,针身的长度应该比准备刺入的深度长1—2厘米。
针刺之时,千万不要把针身全部刺入,应该保留一部分在体外。
行针之际,如果发生滞针、弯针,要及时、正确的处理,千万不可强行再刺或拔出。
五、出现血肿怎么办
1.为何会出现血肿
血肿的出现,主要的原因是所用针具的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肤肌肉受到损伤,毛细血管出血;或者针刺之时,误伤了血管,导致出血。
2.血肿有哪些表现
出针之后,被刺的局部出现青紫色的肿胀、疼痛。
3.血肿怎么样处理
轻微的血肿,或针孔局部小块的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几天之后就可以自行消退。
局部青紫、肿胀的面积比较大,疼痛也比较剧烈,或者导致活动不方便的,要先对局部进行压迫或冷敷止血,然后再进行热敷,以促使局部的瘀血尽早消退。
4.血肿怎么样预防
针刺之前,先要仔细检查所使用的针具,如果针尖有弯曲带钩,就应该废弃不用。
要熟悉解剖部位,针刺之时要避开血管。
六、艾灸之后怎么办
艾灸之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的,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很快就可以自行消失。
如果由于灸烤的时间过长,被灸的局部皮肤出现小小的水泡,只要注意保护,不让它擦破,完全可以自然吸收。
如果水泡比较大,可以用消毒过的毫针将水泡刺破,放出水液,或者用注射器把水液抽出,然后涂上龙胆紫,再用纱布包敷。
如果采用的是化脓灸,要嘱咐被灸者注意适当地休息,尽量不要活动;化脓的部位务必要保持局部的清洁,防止污染;也可以用消毒纱布覆盖表面,以保护灸疮,使其自然愈合。
如果因护理不慎,发生感染,可以在对局部消毒之后,敷以抗菌消炎的药物,每天换药一次,直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