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整好衣装,由石童领着来到一间香熏缭绕的书房,这时的长阳子也换了衣衫,在靠墙的一把椅子上正襟危坐,看到二人进来,只是对着石童微微点了点头。
石童会意,站在一旁沉声说道,“叩拜祖师”。
杨云在妙芝堂学医的时候也拜过一次祖师,当即也没耽搁,恭恭敬敬的跪倒在地,对着墙上的画像磕了三个头。杨云看着画上的人,挺像祖师殿中那座雕像,只是一直也没弄明白这个人到底是谁。
刚刚站起身,石童又开口说道“叩拜师尊”。
杨云又对着坐上的长阳子道人跪倒在地,接着又是三拜,这都是刚才这石童教给他的,只是这次拜完杨云没有急着起身,因为还要等着第三步,师父训话。
道人又习惯性的捋了捋胡须,这才说道“我的法号是长阳子,身属道门一派,我的本名是张宗一,江湖上知道的人可能已经不多了,不过既然拜我为师,还是要告诉你知道”。
老人顿了顿继续说道,“咱们的门规你也早已经知晓,我也不多说了,如果触犯门规,执法殿定会罚你,我只叮嘱你四句话,你可要记下”。
杨云连忙低头,以听示训。
“学我道门之术,定要济世救人,莫行不义之事,心怀仁德之心”。
听到老人说完,杨云答应一声,又磕了个头才直起身来,正好迎上老人微张的双目,仿如一道寒光,让杨云忍不住一个激灵。
最后轮到杨云说话了,就听他说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今天加入师门,定当谨遵师教,团结同门,勤修悟道,光大门楣,时刻不忘师父教诲”。
这几句话虽然也是石童刚才教给他的,但是杨云也确实真心感谢道人的出手,不然现在已经被逐出金山派门外了。
老人嗯了一声,吩咐杨云道“你起来吧,有些事情还要说给你听”。
杨云起身之后,发现旁边的石童已经不在屋里,于是退至一边开始听道人训话,结果大长老第一句话却是问道,“你跟冷江寒学过拳法?”
“是的,冷堂主曾经指点过弟子”,杨云连忙垂首答话。
“冷江寒说你敏而好学,曾经向我极力推荐过你”。
这可完全出乎杨云的意料,虽然在积善堂的弟子当中,杨云是和冷堂主接触最多的人,但也全部时间都是讨论拳法功夫的问题,可没有听说他要给自己推荐师父,或者有些夸奖之词。
老头不管杨云的心思,继续说道“有一次我看到你在山中练剑,为何在剑身上缠着布条?”
杨云答道,“我以前练习拳法的时候都是和人对打,但是练剑的时候没有人陪我,挥剑时感觉无可着力,所以绑了一件衣服在上面,本是想让自己长长力气”。
老道虽然脸上没啥表情,但还是点了点头说道,“嗯,虽然方法有待商榷,但是思路和我也算有点不谋而合,这也是我招你入门的主要原因,你懂的思考,不会死练武功”。
这几句话让杨云有点诚惶诚恐,自己可没思考,说是自娱自乐更合适一些。
张道人说完这一席话,站起身来吩咐杨云“在这个书房里都是些有用的书籍,你平常要多看看,对你理解武功心法有些用处,今天先这样吧,明天一早来练功房找我,其它有不明白的可以问问石童”。
待到师父离开,杨云愣了半天神,还是不能确定自己终于有了一位磕头行礼的师父,还是一位江湖奇人,但是想起昨天晚上的险状,心里依然惊恐大过惊喜。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石童推门进来,好奇的问道“你怎么还在这?我刚才可是看到师父出门去了”。
杨云这才醒过神来,说道“师父让我找你”。
石童一边擦拭桌椅一边跟杨云说道,“你是不是叫杨云?你叫我石童就行,师父总算又收了个徒弟,这么大个院子就我一个人,可把我闷坏了”。
杨云就在旁边看着石童忙活,不到半个时辰上上下下擦了一遍,也将师父的一些规矩说给他听。比较重要的一点,虽然杨云已经成为玉字辈徒弟,但按照金山派的规矩,还是要在门中承担一定的职责,当然不可能是打水扫地这些事情,具体如何还要等师父安排。
石童忙活完了,在自己房间的隔壁给杨云安排了一间卧房。看着空无一物的房间,杨云才想起去积善堂拿自己的衣服被褥,另外还要跟几位堂主通报一声。
季堂主听到杨云成为了玉字辈弟子,还是大长老的徒弟,万分的高兴,因为积善堂还从来没有出过一位玉字辈门人。季堂主找来了薛堂主,二人极力挽留杨云在积善堂,并承诺尽量不会安排他任何事情,保留他的住房,每个月可以领取二两银子。
杨云吓了一跳,这完全可是超过他全家人收入了,不过杨云担心长阳子长老会不会同意。季堂主当即拍着胸脯保证这绝对是小事一桩,长老的徒弟只要不是想当堂主,在哪都是无所谓的样子,反正也就是挂个名。
这边事情安排妥当,杨云最后来到冷江寒处,当面致谢,冷江寒难得的勉励了几句。
将自己在积善堂的衣物简单的收拾了一包,又去跟他的班头霍石孝和其他同门说了一声,杨云才又回到半山腰的长阳宫,简单的收拾收拾就住了下来。
中午吃饭的时候,石童还真像见了亲人,小嘴一刻不停的说了好多。杨云这才得知,石童原来是个孤儿,先是被道观的道士收养,两年前被师父从道观中领到了金山派。
杨云还在石童口中得知,师父经常不在山上,也不知道去哪,反正是来无影去无踪,而且师父也不像看上去那么严厉,只要老老实实的听话就好。
二人吃过午饭,石童要去演武堂玩一会儿,杨云闲来无事,来到书房翻看存籍。因为要先学习剑法,杨云拿了一本‘剑术辑要’打开来翻看,里面并没有记载什么剑法招式,只是讲一些与剑有关的传说故事。
剑乃百兵之君,前朝历代都被帝王公候、文人侠士视为圣品,特别是后来道家盛行之后,道士常以‘剑仙’自居,以至于如今地主商贵、三教九流无不以佩剑为崇。当然也是因为剑器大多轻盈便利,佩带方便,除了显示身份尊贵之外,也能兼做防身之用。
《庄子?说剑》就曾记载“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这一篇以前杨云看到过,好像也不是说什么剑法,后面讲了一堆治国之道,不过也能看出古人习剑就很普遍,要不然也不会死伤那么多人。
再往后翻了翻,看到《越女剑法》这一篇,“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这一段下面可能是师父的注解,写说“剑术之道多源于易理,易之初即为一,由一而二为两仪,视为阴阳、开闭、内外、呼吸、形神之备,两仪化生四像,为往来纵横、上下左右、前后逆顺之基,实乃剑法之妙论”。
杨云倒是觉得这和医书上那套词有点相像,什么寒热,表里,虚实之类的一大堆,看来易经还真是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糊哪儿都好使。
剑术发展到唐,剑法由单纯的杀人凶器变成了悦人耳目的民间技艺,不仅有善舞双剑的‘剑圣’裴旻,还有剑舞四方的公孙大娘,据说很多的诗人和书法大家都曾膜拜这两位剑术大师的神韵。
比如杜甫看到公孙大娘的弟子舞剑之后,居然作诗一首,“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诗仙李白据说更是痴迷剑术,曾拜裴旻将军为师,并且练就了高超的剑法,传闻李白喜欢饮酒,经常在喝醉的情况下舞剑,剑式恣意挥舞,乍徐还疾,形如醉酒,似醉非醉,见者称其为‘醉剑’,也不知是真是假。
杨云又翻了几页,书中所记,剑法发展到现在可以分为‘武剑’和‘舞剑’两派,就像刚才所说,前者是‘杀人’的,后者是‘悦人’的。
以剑术强弱来看,江湖当中的门派还是佛道两家占有优势,门人弟子众多,江湖成名之辈也大都和这两家有所关联。特别是近两百年,满大街都是携剑的神仙,传说是用来‘诛虎豹,逐盗贼’之用,还有人记载关西逸人吕洞宾,得传天人剑法,‘翻天兮惊鸟飞,滚地兮不沾尘’,直至一百多岁依然乌发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最终修炼成仙。
对于这种故事现在莫说是杨云,就连杨勘也会送上‘吹牛逼’三个字。
虽然修炼成仙那是传说,但是练剑防身可是一点不假。
从剑法的招式来看,无非都是刺,点,撩,抹为主,另外可能混合着刀法的劈,截,洗,搅,但是具体的各门各派,剑法之道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佛家的剑法看上去一招一式端端正正,使将出来身健骨轻,刚柔相兼,气势有时如泰山之崩,有时如江河之滔,用浩然正气形容最不为过。
由于长阳子是道家,所以对道家剑法的讲述就细致多了。长阳子将剑法之道分为剑意,剑理和剑性三个层次,平常练习的剑招目的只是熟习剑性,反而是诸法之末不足为提。
剑理出于剑性,其意为“出剑入剑,因势变化。避实击虚,方能命中。不截不架,深藏剑锋。”杨云看明白了,和冷江寒讲的拳理也差不多。
所谓道家的‘剑意’,还是易经上的东西,“依时变易,引而伸之,刚柔相推,归原无尽,游刃有余,变化莫测”。
按照长阳子的说法,只有悟剑意,明剑理,尽剑性,才能做到‘融神铸剑,人剑合一’的境界。
杨云只是好奇,祁一剑手中那把大铁剑,厚重无比,也不知道是哪家的剑法。
这本书的后面还画了一些传说中的名剑画像,如‘干将莫邪’,杨云没啥兴趣,又翻了一会儿就放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