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
11338300000054

第54章 货币信贷与金融市场(9)

第二,资金供求状况分析。按照可贷资金理论,居民的储蓄和银行创造的信贷共同构成资金的供给,总投资和金融投资者持有的投机性货币共同构成资金的需求。从供给看,2003年6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8万亿元,上半年累计增加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则达到22.9%。1-6月份新增贷款1.9万亿元,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水平。也就是说新增资金的供给共约3万亿元。从需求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48亿元,同比增长31.1%,比去年同期加快9.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5073亿元,增长32.8%集体经济投资2259亿元,增长37.8%;个体经济投资2016亿元,增长14.1%。上半年,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股票、国债和企业债这三种方式新增融入资金总计为:0.23万亿元,这相当于金融投资者持有的投机性货币。也就是说,新增资金的需求约2.16万亿元。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于劳动而言是一种稀缺资源,但从上半年情况看,资金的供给明显大于需求,并且这种格局短期难以打破。

第三,经济政策分析。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来,用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安排的国债项目总投资规模已达6600亿元,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10%上升到2002年的18.3%,平均每年增加两个百分点左右,积极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主要依靠扩大内需保持快速增长起了很重要的拉动作用,但这项当初作为短期措施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已经明显地中长期化了,引发隐性财政风险的可能性在逐步提高,适时淡出已成为各方共识。在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未来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中国经济增长经验看,GDP增长率在9%以上,容易引起经济过热,形成通货膨胀;GDP增长率在9%以下,表明经济运行比较正常。当然GDP增长率如果太低,就不正常,是萧条。经济过热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萧条要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从我国经济运行趋势看,GDP增长率已从2001年的低点进入恢复增长阶段,2003年上半年达到8.2%,全年有望达到8%,虽然货币供应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但不会导致经济过热,货币政策取向以稳健为主。

第四,物价趋势分析。自从1996年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以消费价格指数为代表的物价水平从1996年时的上涨的8.3%迅速转变为1998年时的下降0.8%,之后物价开始持续在低位徘徊。至2003年上半年,在M1、M2的增速均达20%以上的情况下,虽然上游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上涨2.9%和6.5%,涨幅迅速回升,但下游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上涨0.6%,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没有传导到消费价格上,消费品价格水平没有出现普遍上涨趋势,说明我国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虽有所缓解,但摆脱通货紧缩的基础不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低于1%以下视为通货紧缩的表现,在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下,未来通货膨胀压力并不明显。

第五,汇率变动分析。人民币汇率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制度,由于美元贬值,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我国国际贸易顺差巨大等原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大,人民币是否升值成为热门话题。但“汇率问题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也不是纯学术问题”,对于人民币是否升值我们主要从政策方面分析。200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写到,世界经济的缓慢增长,可能进一步强化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向,将制约中国对外出口的扩大,并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指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因此说,短期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较小,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一项国策。

综上分析,从中长期看,随着我国新一轮高增长、低通胀式经济增长周期的持续,资金需求增加有可能推动中期利率水平上升。从短期看,由于资金的供给明显大于需求,并且这种格局短期难以打破;货币政策取向以稳健为主;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下,未来通货膨胀压力并不明显;短期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较小,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一项国策,故我国的利率水平总体上仍将维持在低位运行。

宁夏企业上市难的原因及对策

宁夏证监局段晓霞

自2003年8月宁夏赛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以来,宁夏上市公司家数就定格在11家上,再没有变化。6年来,尽管宁夏政府、企业和相关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尽管2004年5月国家推出中小企业板至今,全国有300家企业成功上市,但宁夏上市公司依然只有11家,努力没有改变现实。为什么宁夏企业上市这么难,难在哪?让我们透过宁夏企业上市的历程及发展环境,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一、宁夏企业上市历程及发展环境

(一)宁夏企业的上市历程

1994年6月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交易所挂牌,成为宁夏第一家上市公司,由此拉开了宁夏企业上市之幕。1996年4月和11月西北轴承、民族化工两家公司上市,1997年1月新华百货上市,1998年5月、6月、9月宁夏恒力、美利纸业、吴忠仪表三家公司上市,1999年7月大元化工上市,2000年1月和7月东方钽业、圣雪绒两家公司上市,2003年8月赛马实业上市,成为实施核准制后辖区第一家上市的公司,宁夏上市公司数量就此达到11家并保持至今。截止2008年底,宁夏11家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27.19亿股,股票总市值159.03亿元,累计市场筹资额50.31亿元,其中首发融资26.07亿元。11家公司共涉及农业、机械制造、化工、电力、商业零售、冶金、建材、造纸、纺织等多个经营领域。

(二)宁夏后备上市企业培育之路

自1990年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成立以来,宁夏企业争取上市的步伐从未停止,也形成了后备上市企业队伍。

1999年自治区体改委、证券办对后备上市企业进行的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截止1998年底,全区共有申请改制和上市的企业14家,其中国有企业13家、民营企业1家;中央和区属企业8家、市县属企业6家;净资产超过1亿的12家,利润总额超1000万元的10家。

2002年中国证监会银川特派办对后备上市企业进行的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1999-2001年期间先后又有16家企业申请上市,其中国有企业12家、民营企业4家;中央和区属企业9家、市县属企业7家;净资产超过1亿的7家,利润总额超1000万元的6家。2001年后,在先后30家申请上市的后备企业中,分别有宁夏赛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长城须崎铸造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北方淀粉股份有限公司、宁夏星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宏兴农业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博尔泰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宁夏沙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进入拟上市辅导,并通过辅导验收。宁夏长城须崎铸造股份有限公司、宁夏赛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宁夏沙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申请材料先后于2002年4月、2002年12月和2004年2月上报证监会,最终只有赛马实业一家企业实现了上市目标。

2007年宁夏证监局、自治区金融办对后备上市企业联合进行了第三次调查,筛选出48家有资质的企业作为重点后备上市资源,确定16家为重点培养对象,其中6家确定为年度工作重点,即: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宁夏伊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沙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青龙管道有限公司、德海(宁夏)土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青铜峡铝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进入宁夏证监局辅导备案的拟上市公司有4家,分别是宁夏青铜峡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青龙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开元丰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宁夏宏兴农业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宁夏青龙管道有限公司上市申请已被证监会正式受理。

(三)企业上市的制度环境

自我国证券市场诞生以来,股票发行审核制度经历了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又分“额度管理”、“指标管理”、“通道制”和“保荐制”四个阶段,其中,额度管理和指标管理属于审批制,通道制和保荐制属于核准制。(1)“额度管理”阶段(1993-1995年),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确定每年发行总额度,然后向各省和行业进行分配,再由省级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选择和确定可以发行股票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宁夏在此期间有1家公司上市。(2)“指标管理”阶段(1996-2000年),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做法,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发行上市的企业家数,然后向各省和行业下达股票发行家数指标,由省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上述指标内推荐预选企业,证券管理部门对符合条件的预选企业同意其上报发行股票正式申报材料并审核。宁夏在此期间有9家公司上市。(3)“通道制”

阶段(2001年3月-2004年12月),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向综合类券商下达在同一时点可以推荐申报的拟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家数,一般是2-9家。通道制下股票发行“名额有限”的特点未变,但通道制改变了过去行政机制遴选和推荐发行人的做法,使主承销商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股票发行风险,同时也获得了遴选和推荐股票发行的权力。宁夏在此期间只有1家公司上市。

(4)“保荐制”阶段(2004年2月至今),保荐制下,企业发行上市不但要有保荐机构进行保荐,还需要具有保荐代表人资格的从业人员具体负责保荐工作。保荐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即尽职推荐和持续督导阶段。从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公司申请文件到完成发行上市为尽职推荐阶段;证券发行上市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持续督导期间为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两个完整会计年度。

(四)宁夏企业上市历程的总体评价

1.宁夏企业上市历程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八五”时期是宁夏资本市场被认识、被培育、被利用阶段,政府、企业开始关注、关心资本市场,“银广夏”1994年成功上市,成为宁夏第一家上市公司。“九五”时期是宁夏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阶段,先后有9家企业实现上市目标,上市公司的市场筹资额、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都是历史最好时期。“十五”至“十一五”时期,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性矛盾显现,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股票发行制度从审批制改为核准制,这一系列的变化和变革,让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等、靠、要”的宁夏企业难以适应,结果只有赛马实业1家公司于2003年实现上市,其他企业多项上市计划都付之东流。

2.宁夏后备上市企业呈现“进得来、出不去”的态势。1999-2008年的十年间,宁夏共有78家企业进入后备上市企业资源库,除了2001年3月实行核准制前已上市的3家企业外,先后进入上市辅导的公司只有9家(其中有2家企业先后2次申请辅导),通过验收的8家,其中4家上报证监会,2家未被核准,只有1家实现上市目标,1家申报材料刚被证监会正式受理。进入后备上市资源库的企业、进入上市辅导的企业和实现上市目标的企业之比是100∶12∶1;说明后备上市企业资源严重不足,上市成功率太低,与发达省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宁夏企业上市难的原因剖析

(一)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宁夏资本市场如何培育和发展,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中存在误区,也影响到政府的决策。表现在:一是以行政区划为界,力求建立较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二是上市公司主体坚持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忽视了民营和中小企业的培育,致中小企业板推出5年来,宁夏没有1家企业上榜。三是公司上市渠道倾向于主板和A股市场,忽视了境外市场和中小板市场,致宁夏11家公司全部在主板和A股市场。四是公司上市的方式注重首发,对通过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积极性不高,11家公司只有中银绒业是利用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的。五是公司上市的目的重在解决融资问题,忽视了公司内部治理和持续经营能力的提高,结果影响了IPO的进程。

(二)经济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1.经济总量偏小。2008年,宁夏人口617.69万人,占全国的0.47%;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8.51亿元,增长12.2%,占全国的0.37%;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02亿元,增长18.8%,占全国的0.1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5.08亿元,增长15.1%;占全国的0.38%;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8.65亿元,增长38.1%,占全国的0.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5.15亿元,增长22.2%,占全国的0.26%;外贸实现进出口总额18.82亿元,增长18.9%,占全国的0.07%;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90.58亿元,增长10.13%,占全国的0.33%;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02.56亿元,增长4.25%,占全国的0.44%。虽然各项经济指标同比增长可观,但占全国的比重都不足1%。其中大部分指标仅高于青海和西藏,位于全国末位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