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胃病百问百答
11367600000012

第12章 其他胃病和相关疾病(1)

67.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有哪些?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随着胃肠道运动生理的研究,尤其在近几十年研究后已被认识,人们不再满足于胃肠功能性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诊断。在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发者由胃肠道组织结构异常、功能异常所致;继发者是指由于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引起胃肠动力学的改变而发生。继发性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常由其他的如手术等因素引起,易于诊断。原发性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常见病如下:

咽和食管运动障碍引起的病有环咽肌失弛缓症、弥散性食管痉孳、胡桃夹食管、食管高幅蠕动收缩、食管长时限蠕动收缩、贲门失弛缓症、特发性食管下括约肌高压症、食管下括约肌低压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等。

胃肠运动障碍引起的病有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电节律紊乱、碱性反流性胃炎、假性肠梗阻、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先天性巨结肠、盆底综合征。

胆道系运动障碍引起的病如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

功能性便秘是指慢性便秘者经各项检查无发现有器质性病,临床十分常见,尤其老年人中多见,对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这类人发现存在全结肠包括肛门均有动力异常,是抑制阈增高,直肠感觉阈增高,通常分缓慢型和正常型,但50%的是两者混合型这目前认为用泻药SU作用大,而采用调整饮食结构和行为来解决部分病人的症状,亦可辅以促动力药多潘立S同(吗丁啉)20毫克/次,晚睡前服用,或西沙必利(普瑞博思)20毫克/次,晚睡前服用,一般后者疗效更好些这68.怎样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遇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上腹部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病人,应用内镜、X线、B超和实验室检查,排除胃、肠、肝、胆、胰等器质性病变,同时应排除糖尿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与腹部手术有关等情况。目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主要依靠上述排除法,有条件时也可选择胃排空或胃电图检测,如有胃排空延缓或胃电节律紊乱证据,则符合或支持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本病曾在历史上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69.胃下垂对身体有何害处?

胃下垂是胃的位置比正常时明显下降,就称为胃下垂。下垂的胃下极可降人盆腔。正常的胃不论其属于何种类型,其胃角常在髂嵴线以上,而胃下垂者的胃角则在髂嵴线以下2厘米以上。

胃下垂,尤其在痩弱女子易患病,并常伴有中经衰弱;还有经产纟3、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及消耗性病者易患病,原因是这类病人腹壁肌肉及胃周围韧带松弛,腹内压下降所致。

胃下垂者,同时伴有胃动力减退,胃分泌减少,临床有上腹不适,易饱胀、厌食、嗳气、消化不良。餐后或久站或人乏力时,这些症状更明显。严重下垂者还有腹隐痛,并伴心血管系统症状,如低血压、心悸和站立性昏厥;少数还伴有其他脏器下垂,如肾、横结肠下垂。病人站立时下腹反比上腹隆起,常喜用手托起下腹,以减轻下坠感觉。

病人自觉症状明显,但X线钡餐检查除胃下垂外并无其他病变发现,可见胃窦部低于幽门水平线这幽门纵轴与胃体纵轴趋于平行,和十二指肠球部位置下降并向脊柱左侧偏移。当然由于胃的张力下降,故胃排空延长可达4小时以上。

70.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临床上轻度胃下垂并无症状,下垂明显可出现胃肠运动功能及分泌功能紊乱的有关症状,此病西医治疗通常用手术或增加腹压等措施,但疗效不易巩固。中医治疗方案随中医对胃下垂的病因病机而施治,故必须先知道中医对胃下垂的认识。中医将胃下垂称胃缓。

现代中医认为,饮食、七情、劳累使脾胃失和,胃纳食减退,味不能归形,至形体消痩,肌肉痩薄,松弛不坚,是形成胃缓症的主要原因。

胃下垂可分为中气下陷型,脾胃虚寒型,脾虚寒湿型,心脾两虚型,脾肾两虚型,气血亏虚型。以中气下陷、脾胃虚寒两型最多见。

中医治疗胃缓的方法有中药治疗法,穴位针剌疗法,其中中药疗法的治疗原贝为第一阶段采取理脾胃之法,第二阶段用益气健脾法。穴位针剌治疗常采用水针、艾灸。

中医对胃下垂治疗有以下数类方药。

(1)温阳益气类方

肉桂、党参、黄苗、干姜、柴胡、九香虫、鸡内金、葛根、积壳、白术、甘早、五灵脂,水則服,一日1剂。

熟附子、炒白术、焦艾叶水煎。一日1次。

(2)益气升陷类方

升胃合剂以升麻、枳壳为主,脾胃虚寒者加理中汤;气虚明显者加四君子汤;气滞明显者加香附、陈皮;阴虚津少者加玉竹、石斛;郁热者加左金丸;湿阻脾运者加苍术、川朴。一日1剂,30天一疗程。

益气举陷汤以炙黄芪、防风、炒白术、炒积实、山萸肉、煨葛根为主药。病重加柴胡、升麻;脾虚泄泻加煨肉豆蔻、罂壳阴加。

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山楂、郁金、枳壳、鸡内金。水煎服,一日1剂,30天一疗程。

(3)益气疏肝类方

补中益气、疏肝和胃法党参、黄苗、山药、当归、山楂、柴胡、郁金、白术、鸡内金、升麻、大E、甘草、茯苓。一日1剂。

30天一疗程。

疏肝益气并用法柴胡、炙升麻、炙甘草、枳壳、白芍、元胡、炒川楝、白术、炒神曲、山楂、党参、黄芪、鸡内金。一日1剂。30天一疗程。

(4)理气化痰类方

以化痰和调升降治本病药用半夏、陈皮、枳实、茯苓、党参、大腹皮。一日1剂。

引气整肠汤木香、厚朴、大腹皮、大白、莱菔子、枳壳。

一日1剂,24天一疗程。

(5)消补兼治方

枳实参朴汤白术、人参、茯苓、枳实、陈皮、半夏曲、川厚朴、莱菔子、大白、砂仁、黄连、干姜、炒麦芽、炙甘草。煎服。

益气化瘀法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莪术、桃仁、红花、升麻。水煎服用。

71.胃下垂怎样用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胃下垂有独特疗效,其有效率可达93.7%。临床常用以下几组穴位:(1)公孙、内关穴,用1.5—2寸毫针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其0次为一疗程。(2)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留针次—寸分钟,一日1次用0天为一疗程。(3)中脘(透下脘)上腹有抽胀沉重感,胃上穴(下脘旁开4寸,沿皮下向脐中或天枢方向横剌2—3寸)。腹部有胀,脐抽动,胃有收缩感,加足三里。(4)胃俞(微斜向椎体进针1—1.5寸),局部有酸、胀、麻、抽搐感;脾俞、百会(横刺,向前或向后,进行次5—1寸),面部胀痛感。(3)、(4)组可隔日交替治疗,并加艾灸或拔罐,留针寸分钟。

还有双穴透针法:用寸号8寸毫针,由剑突下一寸束人,与皮成寸—寸度角,沿皮下捻转直透至脐左侧0.3寸,有腹胀及下腹上抽感。留针寸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次为一疗程,隔天1次或一周2次。

双针疗法:是为增加针感以提高疗效的目的。在一穴位同时采用二针剌人,此穴常选用建里穴(中脘下1寸)进针沿皮下进2—3寸,然后提插数次,留针寸分钟其0次为一程。

多穴疗法:即针束U多个穴位,常用以升胃穴为主,升胃主穴在剑突下1寸半后旁开5分(右幽门穴下5分);升胃一穴在脐左侧旁开5分(盲俞穴);升胃二穴在脐左侧旁开1寸;升胃三穴在脐左侧旁开1.5寸;升胃四穴在脐左侧旁开2寸;升胃五穴在胃下极下1.5厘米。配穴:无痛穴(位在通里穴上1寸)、内关、足三里、关元。方法由升胃主穴胃一或二至五穴。每2—3天治疗1次,留针45—90分钟。

72.胃食管反流病是怎样的病?

胃食管反流病(gasl roeeop hagealre 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反流人食管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它可引起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咽、喉、气管等组织损伤,表现为咽喉炎、咳嗽、哮喘等症,Xt食管长期反流,酸(碱)可导致食管黏膜破坏。

胃食管反流病在我国成年人中常见表0—60岁为高峰发病年龄,男女发病无差异。患病率为5.8%左右。有资料显示,59%低通气睡眠呼吸暂停病人有明显的GERD症状方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病人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称反流性食管炎;但仍有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病人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称之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烧心和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症状,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

从广义上说,一些能引起胃食管反流的情况,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妊娠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剧烈呕吐;长期放置胃管等也可继发胃食管反流。正常时,胃与食管交界的解剖结构有抗反流作用,这包括下食管括约肌、膈肌、膈食管韧带以及食管与胃形成的锐角(His;)。正常人在饱餐后时有短暂的胃食管反流,但由于有大量食物,又是短暂故不损伤食管黏膜,常无症状,只有在以上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或对胃黏膜攻击因素(主要是胃酸)作用下才致病。

临床上GERD症状可表现轻重不一,烧心和反胃是GERD最常见症状,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加重。有些酷似心绞痛,表现胸骨后痛及剧烈剌痛,可放射后背、肩、颈部;有些以哮喘、咽喉炎症状出现有轻者可表现胸部不适、反酸、嗳气、胸痛、咽不适等;重者有吞咽困难和吞咽痛(可能系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所致),食管溃疡、出血、狭窄、穿孔,食管瘢痕、憩室,Barrett食管,以及夜间呼吸暂停、感染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有部剌激时有咽痛、咽炎、声嘶、咽部梗阻、咽息肉等。在儿童病人出现反流性肺炎较多,还并发缺铁性贫血、发育不良障碍。因此,GERD可发生在五官科、呼吸科、心内科和儿科疾病中表应予注意。

73.胃食管反流病是怎样发生的?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正常人可有少量短暂的反流,多见于餐后这种生理性的胃食管反流是短暂的,不会损伤食管黏膜。GERD是由于正常的抗反流机制下降或反流物中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增强下才可发生。由此可知GERD的发病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发生。

(1)抗反流的防御功能低下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正常情况下当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让食物人胃而静息时压力增高,据测可达(1.5士0.45)千帕,此压力足以阻止胃内容反流到食管。因此,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时,如腹压升高——妊娠、腹水等,肠神经丛损害引起肠内容增多时,某些药物或食管本身疾病等,尤其是血管活性肠肽±曽加,均可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下降(压力下降)有有人称高脂食或吸烟也可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下降。

食管体的蠕动功能下降:食物经食管到胃,除本身食物重量外是靠食管蠕动将食物推进胃腔在当这种蠕动减弱时食管内的物体就不易送人胃腔,反流物在食管内也不易人胃,此即清除能力下降,也影响唾液对反流物中胃酸的清除。因此,若胃酸反流愈严重,食管清除酸能力就愈不彻底,产生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情愈重。

胃电节律紊乱:是GERD胃动力低下原因。

食管表面黏液和盐酸根减少:食管黏膜表面有黏液附着也以保护食管黏膜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袭;且食管黏膜表面有碳酸氢根(HC03—)可中和反流物中的盐酸根(H+),但当这种作用低下时,食管Xt反流物抵御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