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1141300000013

第13章 心境障碍

情绪显著而持久的高涨或低落也是一种障碍吗?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病、躁狂抑郁症,也简称躁郁症。它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的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基本缓解,与常人无异。

28岁的香港演艺明星陈宝莲在上海寓所跳楼,令人惋惜。以前在报纸上看到过几次有关她的花边新闻:一次是在珠宝店,她行为轻率、挑好钻石戒指未付钱就想一走了之,被人指责为偷窃,而且在其他商店也有过类似行为;另有报道她在机场或公共场所,不顾场合、身份为一点小事情情感爆发、歇斯底里。联想她这种种表现,可见她的自杀并非单纯由产后抑郁引起,而在这之前就可能已经有问题了,准确地说她可能患有心境障碍,只是因为产后病情加重,以至于自杀。

心境障碍是以情感改变为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精神科所有常见的异常情感,如焦虑、恐惧等。这里指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仅限于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伴有相应认知、行为改变,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预后一般较好。

心境障碍有哪几类?“三高”、“三低”是分类的主要标准吗? 精神病学家将心境障碍分为两大类,既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双相情感性障碍(躁郁症)。反复出现躁狂或抑郁发作而无相反相位者,称为单相情感障碍,即抑郁障碍和躁狂障碍。躁狂障碍较为少见,而且症状与双相障碍中的躁狂状类似,这里不做阐述。分析陈宝莲的情况可能属于前者,即发作时表现为躁狂相或抑郁相,相互交替。

躁狂相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语言活动增多,被专家称为“三高症状”;抑郁相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行为动作减少为主要特征,被专家称为“三低症状”。

同时心理医生提醒人们,心境障碍较轻时,并不太好识别,发展到较重时又易发生意外。因为它的“三高症状”和“三低症状”是一种协调性的、与周围环境一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而病人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不正常,即专业人员所说的自知力缺乏;间歇期又是正常的,与病前的自己无异,能正常工作、生活。这种正常与异常的过渡不是很明确。所以你如果发现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有明显的情感不协调或有情感高涨和情绪低落交替发生,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一时的思想问题,而要劝说或带着他们适时地看医生,医生会根据情况,做出判断。

哪些资料可以证明心境障碍与生理心理因素有关?

心境障碍的病因仍不清楚,但有大量资料提示某些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与其发病有密切关系。

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群体和家系调查发现,心境障碍发病者亲属患本病的几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越高,而双相者的遗传倾向比单相抑郁更明显。

(2)生物化学研究。大量科研资料提示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和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者,可能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

2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在心境障碍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严重负性生活往往是构成抑郁障碍的致病因素,其他一般负性生活若持续存在也能诱发抑郁障碍。

总之,心境障碍的病因错综复杂,迄今为止还不能确定。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生物因素构成了发病因素或倾向,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到触发媒介的作用。

忽然变得孤僻的人是得了抑郁症障碍吗?

小玉今年17岁,平日里多疑、不与人交流。小玉出身高知家庭,从小娇惯,学习成绩很好。从去年开始,小玉变得爱发脾气了,特别急躁。早上起床晚了就大声嚷嚷:“都怪你们!我要迟到了!”放学回来妈妈没有做好饭,她就会立即把手里的书包和桌子上的水杯狠狠地摔在地上。小玉在学校也变得孤僻,成绩一天天下降。不愿坐在教室中间,总是缩在教室的墙角座位上。到了高三,同学咳嗽,她就会以为别人针对她;别人议论事情时,她也总认为是在说她的坏话。当与别人交谈时会不由自主地害怕,甚至浑身发抖,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小玉为此十分痛苦,曾经3次自杀未遂。

心境抑郁者常用活着没意思、高兴不起来来描述其内心的体验。有时会有自责、自罪感,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是社会的废物和寄生虫,常把过去的一般性缺点或错误夸大成不可饶恕的罪行,甚至通过自杀来了结自己无用的生命。

抑郁障碍的发病原因很多,主要是不良的社会性和心理性因素。社会、文化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婚姻、家庭、个人身体状况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经济条件的变化,个人学业成败等凡能造成强大的精神压力、严重的精神创伤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等条件都可成为心理因素。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人际关系也变得日渐复杂、冷漠了。客观上的精神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榜上无名、失业、失恋、工作变动、家庭矛盾、离婚、失去亲人、经济损失等心理打击都会导致人的情绪低落。多数人的一生都会有上述的经历,情绪低落是正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我调适,这种情绪很快就消失了,但是如果这种低落情绪长时间挥之不去,并已妨碍了自身的心理功能(如注意力、记忆、思考、抉择等)或社会功能(如上学、上班、家务、社交等),而且“心境抑郁”的特征十分明显,就应引起重视。严重者在抑郁的状态下不能自拔,容易酿成自杀的悲剧,像海明威、三毛等。

有关抑郁障碍的生物学病因早在30多年前即已被认识,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加深了对抑郁症的病因、病理生理的认识。比较突出的认识是,体内某些物质所致神经质的变化,如:去甲肾上腺学说(NE):当时认为抑郁症是脑内儿茶酚胺,尤其是NE的缺乏或相对缺乏所致。从临床治疗上可以得到某些验证,然而这单一学说仍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Addison病、柯兴氏病等可伴有情感症状,各种激素可引起心境高涨或低落,使人们想到神经内分泌与抑郁障碍之间可能有关系,也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扫描(CT)、核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PECT)的临床应用,人们也发现抑郁障碍病人的脑功能或脑结构可能有改变。也有人说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有关。总之,抑郁症的病因复杂,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不断研究之中。

如何通过自疗来摆脱“心境抑郁”的罗网?

吃药治疗抑郁障碍并不是最好的唯一的办法,抑郁障碍主要是由心情决定的,“心病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

首先,自己要调整心态,要正确地认识人是不能脱离客观环境而生存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幻想、不逃避,把自己心灵深处的苦恼跟朋友、亲人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钻牛角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去看心理咨询师。另外,社会的理解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发现,社会的支持可缓冲心理压力,从而起到预防或减轻抑郁的作用。对抑郁障碍的人,不要随意使用“变态”、“精神不正常”、“神经有病”等刺激词语,要多给予他们理解和帮助。

抑郁障碍患者在全世界范围内明显增多。他们自感十分痛苦,甚至消极厌世。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针对抑郁症患者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以下几条自疗措施:

(1)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正视自己的病情,不要再担任一大堆职务,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

(2)可以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莫“逞能”,以免完不成工作而心灰意冷。

(3)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不要自己独来独往。

(4)尽量多参加一些活动,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看看电影、电视或听听音乐等。可以参加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活动,如讲演、参观、访问等,但不要太多。

(5)不要急躁,对自己的病不要着急,治病需要时间。

(6)病人在没有同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十分了解的人商量之前,不要做出重大的决定,如调换工作、结婚或离婚等。

(7)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分析、认识它,哪些是消极的,属于抑郁症的表现,然后想办法摆脱它。

关注世界,更要关注自己的心理世界。当你明白“心境抑郁”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但愿你能挣脱“心境抑郁”的罗网,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一名男子为什么在巅峰和低谷中徘徊?

某男,50岁,小学教师。间歇性兴奋,25年来话多与愁闷少语交替发作,因3个月来病情严重入院。患者于25年前,因与领导意见分歧,被撤销校长职务,随即精神失常,沉闷不语,唉声叹气,坐立不安。声称活着没意思,脑子迟钝无用。不愿见人、说话、出门。胃口大减,但不觉饥饿。家人以为是受处分后“闹情绪”。第二年春末夏初,患者一反常态,情绪欢乐、话多。自己说“脑子特别好使,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见人就打招呼,说个没完,喜交朋友,穿新衣,骑新车,到处串门,深夜就寝,黎明即起。当年秋天情绪平复,一切如常。

6年后又无缘无故地发病,持续一年半后转为欢乐多话,次年又发愁少语,曾“上吊”未遂,一年后又正常。7年后因工资未调整而不快,多次自杀未遂,次年5月又恢复正常。再经过一年半又兴奋多话,自荐充当某报义务通讯员,彻夜不眠,创作诗歌。

此后曾三次入精神病院,锂盐治疗有效,停药又发。近3个月未发,之后又发作频繁,还打骂妻女,第4次入院在选举休养员委员会时,自荐任主席,通过后就发号施令指挥病友,态度蛮横,当即被罢免。

像这位男子躁狂与抑郁状态相互转化,交错出现混合存在的现象,就是前面提到的双相障碍。其临床特征为单相或双相发作性的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反复出现,两次发病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在间歇期精神状态可以完全正常,虽多次发病,精神活动并不发生衰退,一般预后较好。

躁狂状态的突出表现,首先是情绪高涨。这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喜悦和兴奋。患者往往眉飞色舞,谈笑风生,洋溢着欢乐之情。由于患者的愉快情绪和他的整个行为相协调,因而具有感染力。但是,由于自制力减弱,对接触的事物往往做出过分的情绪反应,可以因一点小事不称心而勃然大怒,暴跳如雷。但随后很快又为原先愉快、高涨的情绪所代替。其次是思想奔逸。患者的思维快捷,联想迅速,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见解多肤浅片面,内容重复,自以为是。新概念不断涌现,话题常随环境变化而转移。再次是行为活动明显增多。患者天不亮就起床,开始他那极为忙碌的一天。或者不加考虑地去做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但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忙碌终日,无所事事。

抑郁状态的显著表现,首先是情绪低落。患者起初表现为疲乏无力,无精打采,失眠早醒,工作能力下降等;以后逐渐出现情绪消沉,忧郁、沮丧,一筹莫展;遇事消极,以往的“过失”和眼前的“不如意事”纷纷涌上心头,萦绕不去。其次,患者感到自己思想迟钝、脑子变笨。严重的抑郁情绪使他产生罪恶妄想、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等。此外,患者还会根据便秘、食欲不振和腹部不适等而自疑得了某种不治之症。再次,由于运动机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比如动作迟缓,卧床少动,衣着随便,不事梳洗,低头弯腰,双肩下垂,面无表情,嘴角下垂,双眉紧锁,目视地面,无言少动,可端坐半天而不变势。严重时还会呈现木僵状态。

双相障碍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同患者的遗传、精神和躯体因素以及神经系统与代谢功能的平衡失调有关。

双相障碍的治疗主要进行药物治疗,抗躁狂药有锂盐、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丙戌酸盐等,但均有一定不良反应,需由专科医师处方应用。一般合用安定剂和抗抑郁剂,有时可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