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1141300000014

第14章 人格障碍(1)

什么是人格、人格障碍?它有哪些特点?

在回答人格障碍前,我们先看看什么是人格,心理学中所讲的人格概念不同。我们平常口语中所说的人格,如“这人真不讲人格”,“我拿人格担保”等,其“人格”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属伦理学的范畴。心理学中所说的“人格”,又称个性,它表现为个别差异,是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征,它表现为人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人的认知能力的特征、行为动机的特征、情绪反应的特征、态度和信仰、道德价值的特征等,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

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上的变异,既不属于精神疾病,也没有智力缺损,但他们的行为表现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人格障碍被认为是介于正常人与精神疾病的中间状态。

从学术上讲,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范围,显著性、病理性地增强,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

人格障碍,这种人格发展的异常,其偏离正常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变动范围。人格障碍有如下特点:

第一,人格障碍者一般来说意识是清醒的,认识能力也保持完整。这种人是在没有意识障碍,智力活动无明显缺损的情况下,出现行为活动和情感等方面的明显障碍。这种人中的大多数都有求医的主动愿望,希望治好自己的“病”。

第二,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维持终生。人格障碍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因为治疗的效果一般不太理想。

第三,人格障碍者一般都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也能理解社会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评价标准。但由于这种人缺乏自知力,尽管经常同周围发生冲突,并处处碰壁,却很难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因此,难以适应单位和社会环境。

第四,人格障碍者在智力水平、思维水平和创造等方面并不低,有的还超过常人,但由于人格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

第五,人格障碍与一般疾病不同,它没有起病标志和病程变动。因此,人格障碍不是真正的精神病。

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在西方发达国家为一般为2%~10%,我国1993年统计为万分之一,这明显是一个较低的数字。通过问卷对某大学2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继而筛查后确诊为人格障碍有55人,患病率达到2.5%,比较接近正常值。

家庭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中占据什么位置?

人格障碍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罗姆勃索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家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也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家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在诱发人格障碍的众多因素中,社会心理环境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幼年时期家庭心理因素起到了主要作用。

儿童期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养育方式正确,孩子的人格发育一般良好;父母的养育方式不良,孩子成年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人格障碍,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对我国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人格障碍形成的早期危险因素。在对城市1148名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143%的孩子具有人格障碍倾向,其中37%有明显的人格障碍倾向。

情感温暖型养育方式被认为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即父母经常用语言和姿态表示对子女的喜欢。子女做错了事或遇到不愉快的事时,可求得父母的谅解、安慰和鼓励,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见,经常表扬子女,父母亲自参加与子女的兴趣和爱好有关的活动,子女和父母的相处平等、温暖和亲切,当子女获得成功时,父母表示为之高兴和自豪。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养育方式,子女的人格发育一般都是健康的。

乙先生总是怀疑妻子偷情背后是什么在作怪?

现年35岁的乙先生经常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于2003年6月18日和10月31日分别将姐夫、哥哥杀害。不仅如此,他还几乎把所有沾亲带故的男士列入“黑名单”,伺机实施行凶。

乙先生原是江苏南京某企业的高级技工,2001年赴哈尔滨工作,妻子和女儿则留在南京。去哈尔滨后,他每月都回家和妻女团聚,平凡的家庭生活温馨、甜美。然而,这种温馨、甜美的生活被一件小事破坏了。

2003年春节前夕,同学刘某到乙先生家与乙先生相聚,当晚留宿。第二天早晨,乙先生下楼买早点,回家时发现妻子的鼻子上有一道划痕,竟认定是刘某调戏所致。刘某见无论怎样解释也无法打消他的疑心,情急之下请来其他男同学帮忙解释。这样做不但没有消除误会,反而使乙先生怀疑那些男同学都与他妻子有染。为了弄清事实真相,乙先生辞去哈尔滨的工作回到南京。回家后,他动辄打骂妻子,妻子不堪忍受,逃回老家。

见事情变成这样子,父母、哥哥、姐姐和同学、朋友出于好心,纷纷劝导乙先生。不料乙先生已深陷“妻子被夺”、“被谋财害命”的思维怪圈无法自拔,谁劝他谁就成为被他怀疑的对象。四个哥哥、姐夫以及几个关系不错的男同学,全都被他认为是心怀鬼胎、与他妻子有不正当关系;姐姐、嫂嫂、妻姐等女性亲友,则被他认为是谋他财、害他命。

姐夫张建和曾经对乙先生说:“你不想要家了吗?”就因为这句话,他被乙先生认定是夺他人之妻的坏蛋,招来了杀身之祸。6月18日晚,乙先生连捅张建和数刀,导致张建和当场毙命。

10月中旬,乙先生将众亲友列入黑名单,决定碰见一个报复一个。31日晚上,他到四哥家门口,挥刀将四哥杀死。

乙先生的病态和疯狂,使他的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心惊胆战。11月8日,乙先生被抓获归案,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偏执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

看过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观众,一定还记得剧中的主人公安嘉和。安嘉和本是非常优秀的心血管外科专家,曾当选为“十大杰出青年”,但他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和对配偶的信任,为人敏感多疑、极度狭隘,连对妻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都会萌生强烈的嫉妒。他将第一任妻子张小雅逼得自杀,使第二任妻子梅湘南心灵及躯体遭受重创,自己则沦为凶残杀人的亡命之徒。

乙先生和安嘉和在情感和行为方面都很相似,两人都属于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有怪异的行为模式,冲动、自私、自制力差、情绪紊乱、情感肤浅或冷酷无情、难以与人相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这类人常常捕风捉影,怀疑配偶或情侣不贞洁,把配偶与异性间的正常交往、言谈举止诠释为有外遇和背叛,即使客观证据摆在面前,也难以改变其偏激、固执的认知。不过在生活等其他方面他们一般表现正常。

偏执型人格的人,尤其当他们感到义愤时,有好诉倾向,但他们不能正视自己在冲突中的角色。在工作中,他们可能会谨慎诚恳而且效率很高,但他们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在家庭中,则会非常敏感,对配偶不信任,觉得被骗了而进入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由不满发展成冲突,稍微失控就有可能付诸暴力,演变成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