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5
1141700000012

第12章 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 (2)

一是观察法。即通过对求询者心理和行为的观察,来收集资料。不过由于观察法是依靠人的感觉器官去感知客体,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由于人的内心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人的内心情感和需要难以被人清楚地观察到。鉴于观察法有上述的不足,在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其他方法。具体观察的内容及方法,在后面有关章节将有详细讨论。

二是会谈法。即通过与求询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会话来收集资料,了解求询者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情况、性质和产生的原因的方法。会话的交谈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从童年游戏到目前的职业;从求询者的年龄到其对家庭成员的看法;从婚姻状况到社交兴趣等。广泛的交谈是了解求询者全面状况的重要途径。至于会话中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讲解。

三是测验法。这是进行心理诊断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把几种有用的测验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测试,对于迅速了解求询者的心理状况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这个方法的重要性,下面一节,我们将专门讨论心理测验的相关内容。

四是产品分析法。人的劳动产品,特别是脑力劳动的产品,本身就融汇了人的精神属性和特点。所以,客观地分析其作品,可以洞察求询者的内心世界。咨询师可以通过分析求询者的个人作品,如绘画、文学作品、雕塑等,来判断求询者的心理问题。如果求询者的认知、情绪、意志以及人格等方面发生问题或出现障碍了,就会在他的劳动产品中体现出来。比如,一个人思维紊乱,文字资料就会文理不通;一个人心绪烦乱,书写的文字就会杂乱无章。一位心理咨询师曾通过一个学生凌乱不堪、力透纸背、参差不齐的字迹发现了蕴藏在其后的一颗扭曲的心灵。

五是史料分析法。即收集求询者生活史的记录和资料,以评估求询者目前的心理状况,不过在收集时应有重点,切实把握与求询者目前生活有重要联系的生活事件。无重点地考虑生活史,往往会使我们错误地或牵强附会地硬把生活史中的某些事件与目前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在诊断时影响其准确性。

咨询师在运用上述方法收集资料、进行诊断时,需要注意克服局限性。

上述方法各有优劣。观察法和产品分析法都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由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其外在的表现不一定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应,因而观察法和产品分析法具有缺陷。会谈法具有涉及内容广泛和形式灵活的优点,它获取的信息覆盖面较广。但由于它不是标准化方法,所以无法从量的角度去分析求询者的心理状态。测验法是标准化的方法,以数据为依据,可以对所测定的心理活动做相对的数量分析。但由于测验的范围有限,条件控制较多,所以获取信息不够全面,甚至单就某种心理过程的测定,也往往遗漏某些信息。此外,咨询师本身的洞察力和专业素养,都会给这些方法带来影响。

由于单一方法与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必须考虑方法的可靠性与操作的合理性,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心理诊断的结果才有价值。

(2) 讲求方法的综合运用,各种资料相互印证,以保证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诊断。进行单项评估分析时,必须参考其他因素,进行多项评估的综合分析时,应突出重点,以使诊断更加明确。

(3) 在利用非标准化方法进行评估诊断时,如会谈法、观察法和产品分析法等,应有两个以上的咨询师共同讨论协商为好,以免由于资料收集时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干扰诊断。

(4) 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心理异常的求询者,应该请精神科医生会诊,或者及时转介到精神科,以便鉴别早期重性精神病,避免临床心理诊断的失误。

怎样对求询者做出心理诊断?

在大量收集了求询者的资料之后,就要对求询者的心理障碍进行类型和性质的判断,通过逐一排查,最后做出心理诊断。一般来说,心理障碍的排查从严重的心理障碍开始,然后按照先大类后小类的顺序逐一排查。

(1) 首先判断求询者是否患有精神病。因为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如果判断求询者患有精神病,应及时转介到专科医院治疗或由精神科医生来处理,切不可耽误治疗。

(2)如果排除了精神病,就要考察是否是轻性心理疾病,如人格障碍或神经症,并判断属于哪种类型。

(3)如果求询者不是轻性心理疾病,则要考虑是否是一般的心理异常,如焦虑、恐慌等。

(4)上面的情况排除之后,剩下来就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了。它们包括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扰、学习压力、情绪困扰、性格弱点,以及各种生活中的困扰等。这些是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问题。

此外,有些心理障碍是由于躯体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可能引发抑郁情绪,重者会发展成抑郁症,常用的降压药也有可能会引起抑郁情绪。这种情况下,一旦疾病得到控制或停用药物,心理障碍也会随之缓解或消除。另外,还有发展心理咨询,这是大多正常人群咨询的心理问题。在有些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求询者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很明确,无法归类,这时需要进一步收集材料,仔细分析。必要时,要请专家进行诊断。

在心理咨询中,如何运用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有重要意义。上面一节中我们刚刚说过,心理测验是心理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在,就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

从本质上说,心理测验实际上是在标准条件下用一组行为样本作为刺激,去激发被测者的反应,然后根据反应去推论被试与该组行为对应的心理特性的情况。也就是说,心理测验是一种间接的测量。

心理测验一经产生,便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恰当地运用心理测验有助于心理诊断的客观性。

虽然,心理测验对心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对心理测验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首先,要正确认识心理测验的作用。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曾说过:“心理测验是可信的,但不能全信;是有用的,但不能完全依靠它。”说心理测验可信、有用,这是因为心理测验是心理科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决策的辅助工具,它是在心理学由思辨科学向实验科学转化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客观现实的需要。运用心理测验方法对行为进行的测量,比用内省法、观察法所获得的资料更准确、更客观。它和实验相比取样大,是研究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的重要手段。从心理测验的编制过程来看,测验量表一般都是由心理学理论造诣比较深、通晓测验理论和统计理论的专家主持,并经过了严格的标准化。

一个标准化的测验,不但在编制过程中要遵循特定的原则,有统一的内容、施测的程序、评分的方法,还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并且有解释分数的常模资料或其他参考标准。那为什么又不能完全相信和完全依靠心理测验结果呢?这是因为心理测验作为一种测量工具、研究方法,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每一种测验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非常完善。它的使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再者心理测验是对人的心理特性的测量,测量准确程度与心理现象简单和繁杂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对一些简单的听力、视力测量会达到比较准确的程度,而对一些复杂的心理能力测量,不但编制测验困难,而且测量的准确度也比较低,用不同的量表测量的结果可能不完全相同。更何况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因而很难依据一两次测验成绩加以概括。所以,测验成绩只能作为心理分析的一种参考数据。

其次,心理测验是心理咨询中分析求询者心理问题的重要工具,但并不是心理咨询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即在必要时可以使用,不必要时可以不用,有时过多的使用还会影响咨询的过程和效果。鉴于以上认识,在心理咨询中,要认真对待测验,正确使用。

在心理咨询中运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以下事项:

(1)要正确选择测验材料。任何心理测验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一定的范围,测验的效度和信度就不可靠了。

(2)不要滥用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了帮助诊断和分析,如果通过与咨询对象的交谈,对其问题已形成明确的看法,就可放弃不必要的心理测验。

(3)测验结果要可靠。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咨询师要有标准的指导语、标准的答案和统一的记分方法,不可因人而异;其次要使咨询对象打消思想顾虑,如实地完成测验项目。

(4)对测验结果要严格保密,要保护求询者的隐私。 (1)

目前我国常用的心理测验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以及心理评定量表。

智力测验目前常用量表有:吴天敏修订的比内—西蒙量表,主要用于测查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龚耀先等人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等。这类测验可在求询者有特殊要求时以及对方有可疑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应用。

人格测验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艾森克人格问卷,此问卷有南北两种修订版(南方为龚耀先修订,北方为陈仲庚修订),问卷主要涉及人格的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等人格维度;卡特尔16人格因素问卷(16因素为温情乐群、聪明伶俐、成熟镇静、支配攻击、热心健谈、谨慎固执、鲁莽冒险、敏感优柔、多疑善嫉、豪放淡泊、世故圆滑、焦虑不安、批评试验、自负自决、克己严格和紧张兴奋);以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等。

心理评定量表,这类量表有精神病评定量表、躁狂状态评定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恐怖量表等。这类量表用法及评分简便,多用于检查对方某方面心理障碍存在与否或其程度。

在心理咨询中运用心理测验,应当有一定的针对性,应围绕着对求询者的初步印象加以选用。一般来说,心理测验在初次接待时实施,但并不是每一个求询者都要用到心理测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心理测验结束后,如何对测验的结果做出解释?

心理测验做完之后,涉及测验分数的解释问题。一般说来,测验分数如何解释与咨询师的经验、心理测验学的知识、素养很有关系。一方面应对所做的测验(包括常模的代表性、信度、效度、难度等)熟悉。另一方面应对求询者的情况(如文化程度、职业等)有所了解。此外要结合当时测验的具体情况,如有无干扰、求询者有无情绪波动和躯体不适等来作分析。

例如,同为智商IQ85,对一个小学文化的人来说,可认为是中等智力水平;而对大学毕业的人来说,IQ85则意味着求询者可能因疾病而智力有所减退,属中下水平,因为在通行的智力测验中智力和文化水平有关。

测验结果的解释是一项技术性很高、需要很强的责任感的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一般来说,告诉求询者的应是对结果的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分数。如,不是简单告之IQ分是多少,而是告之描述性的成绩水平,如属于中等还是良好或优秀。尤其智力测验的结果很容易遭到误解,认为智力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测出的智力终生不变,有些人会因此而背上包袱。智商低者,悲观失望,自卑自怨,认为自己不会有出息,即使再努力,也是有限的,从而自暴自弃;而知道自己智商分高者,也可能因此而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以为自己比别人了不起,可以躺在高智商上睡大觉。因而智商的解释是严肃而科学的事,切不可随意贴标签。

心理评定量表的分析也是如此,不能因为求询者的抑郁分、焦虑分或其他量表分高些,就简单地下结论:你有抑郁症,你有焦虑症,你有神经衰弱……如此是极不负责的,是不符合心理卫生要求的,也是不符合心理测验理论的。求询者某一量表得分较高,只是提示有这种可能性,有没有这种症状则并不必然,因为受制约的因素很多。比如做测验时,若求询者正面临大考,焦虑分势必比平时高些,即使超出临界线也不能贴以焦虑症的标签;若失去了亲人或面临大的挫折、损失,情绪会低落、消极,从而抑郁分上升,但不能说一定是抑郁症。

心理疾病的鉴别、诊断是一门科学,切不可乱贴标签,不然危害甚大。因为贴上标签者会产生自我暗示,有时没病会发展为有病,小问题会变大毛病。尤其是与精神病有关的内容,更应慎之又慎,不然有可能置人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