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5
1141700000006

第6章 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 (3)

谁是理想的求询者?

大量的事实表明:并非所有心理问题者都适合作心理咨询,求询者的某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咨询的效果,另外,求询者与咨询师的匹配也相当重要,这些都属于如何选择咨询对象的问题,对于不适合的个体,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地转介给他人或其他相关机构。

一般说来,适宜的咨询对象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

1具有基本正常的智力基础

求询者的智力一般需要在正常范围,因为他们能叙述自己的问题以及其他相关情况,要能理解咨询意思,还要有一定的领悟能力,等等。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是必须的,否则,咨询将相当困难。一般说来,求询者的智力水平超高,文化层次超高,就适合进行心理咨询。深入分析,说理和探讨的咨询方式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好的求询者而言是适宜的,而对于程度低的人,则应根据求询者关心的问题,作简明扼要的针对性回答,生动形象地解释,运用成功安全进行现身廉洁以及适当地暗示、保证等。

2年龄适宜

严格说心理咨询并无明确的年龄限制,每个年龄段就适宜性而言都有长处和短处。但一般说来,青年人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适合接受心理咨询。一方面,是因为与少年儿童相比,青年人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成熟度,可以较容易地表达自己的问题,也容易领会。因此,咨询师应搞清求询者的真实动机,否则很可能是白费口舌。再者,青年人的问题多为适应问题和情绪问题,他们受到困扰的时间还相对较短,他们与童年期的距离还不太长,容易挖掘问题的根源。

3内容合适

并非任何与心理有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获得较满意的解决。有些内容合适心理咨询,而有些内容则不太适宜。处于发作期、症状期的精神求询者,由于与外界接触不良,缺乏自知、自制力,难以建立人际关系,因此,一般不适合。但恢复期和康复期的患者适宜。

一般来说,心理性障碍、神经症、行为障碍等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范围。尤其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各种适应不良,情绪调节障碍,心理教育与发展等更是适合心理咨询的领域。

4人格正常

求询者应无明显的人格障碍。因为人格障碍不仅会阻碍咨询关系的建立,而且会影响咨询的进行。

5动机正确

无动机的咨询直接影响着咨询的效果。那些缺乏咨询动机,经咨询师反复做工作后仍缺乏动机的求询者,一般不适宜作心理咨询,因为他们没有改变自己状态的动机,也就很难奏效。咨询动机越明显,就越容易使双方密切配合,就越容易取得效果。

不仅是动机强烈程度,而且动机的内容也常常决定咨询的效果。也就是说,咨询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调整自己的某种行为,而不是为了别的目的。有些求询者之所以来咨询,并非是为了改变自己,而是有各种各样别的目的。比如,有的人是想寻求心理安慰,有的人是为了能多见几次某咨询师,有的是把咨询室当成避难所,有的是来证明自己比咨询师还聪明。因此,咨询应搞清求询者的真实动机,否则很可能是白费口舌。如果发现求询者的动机不正确,应首先调整动机,否则就中止咨询。

6责任感强

越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越适合作心理咨询。这种人比那些一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人更容易从心理咨询中获益。

7注重心理感受

对心理感受越是注重,敏感的人,越容易从心理咨询中获益。一般说来,注重心理感受的人具有内省力,能够并且希望了解自己异常行为的原因与后果。

8有良好的外部支持

如果具有良好的外部支持,拥有关心,爱护自己的人,那么他会在咨询中进步较快,否则,进步就比较慢。那些对症状表现出苦恼、焦虑、恐惧的人,比起那些采取饮鸩止渴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更容易获得咨询师的帮助。那些将自己的表现(症状)当作引起他人注意的手段,或用症状诱导他人内疚的人,通常不适合进行心理咨询。

9交流的能力较强

总的说来,那些能够较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问题,能顺利体会咨询师的话,并随之采取行动的人,较为适合作心理咨询。从这个角度说,对于严重抑郁、愤怒、退缩状态的人,有明显幻觉与妄想、有记忆力、定向力障碍的人、有言语障碍的人,以及极度沉默寡言的人,不太适合作心理咨询。

10匹配性好

匹配性是指咨询师与求询者的相互接受,相互容纳的程度。某咨询师擅长某一人群的咨询(如大学生、妇女、夫妻等),在某些问题方面有经验(如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处理学业相关问题等),而求询者的特征恰好与咨询师的长相吻合,则咨询效果就好。

对咨询的信任度高,另一个考虑因素是求询者对咨询、咨询师以及咨询师所用的理论立法的信任度。如果求询者越相信咨询是有效的,咨询师是优秀的,其理论和方法是先进的、实用的,就越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反之,如果求询者对咨询师一直持怀疑、观望的态度,则咨询效果就差。

人们对心理咨询存在哪些误解?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观念的变化,人们已开始注意自己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开始寻求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可能。于是,许多人开始主动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但不少人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产生了一些曲解,使心理问题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有些人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精神病是一个医学概念,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是最严重的一种心理疾病。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正如身体生了病同极度疲劳或轻微不适之间的差别一样。身体不适不意味着就是生病,心理问题也不等于就是精神病。身体不适,我们要休息、锻炼和注意保健,心理不适也同样要注意休息、锻炼和保健。心理咨询师就如同运动教练和身体保健师,是人的心灵运动和保健的指导者。

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就心理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混混沌沌地虚度一生。而绝大部分精神求询者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更不会主动求医。

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应该立竿见影。不敢去心理咨询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而把一切心理问题都付诸心理咨询并期望 “手到病除”“豁然开朗”,则是对于心理咨询的另一种错误理解。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常与求询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求询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师就是算命先生。求询者往往对咨询师期望过高,以为通过三言两语就可以让咨询师洞悉一切,妙手回春。实际上,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求询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它要求求询者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利于咨询师做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因此,不要将咨询师当作算命先生看待,以为咨询师不能一眼猜中自己的心事就是水平不高。

有些人认为:求询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就是被动的医患关系。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是,求询者看病,咨询师诊断、开药、治疗,患者常常习惯被置于被动的医患关系中。因此求询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期待咨询师解决一切。然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求询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求询者本人主观能动意志和改变成长的努力。

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求询者要积极配合、主动表达,与咨询师共同探讨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及成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求询者更要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咨询师,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思想教育工作。有些人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做做思想工作,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

心理咨询作为一门医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它与单纯的思想工作和教育工作是有很大区别的。单纯的思想工作和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师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求询者进行批评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心理咨询师不是医生,不是教师,不是牧师,不是思想工作者,也不是算命先生,但心理咨询师又必须同时具备医生治病、教师育人、牧师疏导、思想工作者感化的热情和才用,需要广博精深的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律、文学、文化、伦理、医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需要有对于世界的深刻认识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也需要一点算命先生的口才。第3章 心理咨询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