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杰出青少年一生的行动计划
1143100000094

第94章 时刻为人生充电—树立学习观念 (1)

学习不仅是明智,它也是自由。知识比任何东西更能给人自由。

——屠格涅夫

每天阅读30分钟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借助书籍,青少年朋友可以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来,因为它是知识的重要载体。

俄国著名的学者赫尔岑说过:“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生活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书籍蕴含着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与理性,正因为其中的人性之处,才使得一些书所以伟大,所以灿然有光。书籍是一种工具,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使你适应这种境界的需要。

金圣叹说过“天下才子必读书”。读书,是你事业的必由之路,是你走向成功的钥匙。

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成功人士并不一定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许多人常身处困境。他们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有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性格和家庭的影响外,往往在于他们不满足于一时的成功,不安逸于一时的所得,而是时时将心态归零,努力拼搏,不断补充新的知识。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的一生是革命战斗的一生,同时也是笃志好学、博览群书的一生。

毛泽东常说:“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力的窍门,就是一要珍惜时间,二要勤奋刻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从少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有浓厚的读书兴趣,而且他的读书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来愈强烈。

在硝烟纷飞的战场,在困难万端的长征途中,他也没有停止过读书。即使在患病的时候,他还躺在担架上读书。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身负党和国家的重任,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利用饭前饭后、节假日、旅途中的间隙,甚至上厕所的片刻时间读书。

在患白内障之后,他的视力极弱,只能用放大镜一点点看书,或由工作人员读给他听。1975年,眼睛做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他又开始了大量的读书活动,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是手不释卷,真是读书成癖。

美国第26任总统罗斯福,虽然他在白宫日理万机,但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阅读那成百上千册的书籍。他规定在某一天的整个下午接见来访的人,每位来访者的时间限制在五分钟之内。就在那些接见对象交替的短短的几秒钟内,他都会抓紧时间阅读放在手边的一本书。

他曾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青年人养成一种阅读好学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宝物,值得双手捧着,看着它,别把它丢掉。”

李嘉诚虽然年岁渐老,但依然精神矍铄,每天要到办公室中工作,从来不曾有半点懈怠。据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称,他对自己业务的每一项细节都非常熟悉,这和他几十年养成的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密切相关。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每天都要学一点东西。这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他回忆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当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在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自己的学问日渐增长,可以说是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现在仅有的一点学问,都是父母去世后,几年相对清闲的时间内每天都坚持学一点东西得来的。因为当时公司的事情比较少,其他同事都爱聚在一起打麻将,而我则是捧着一本《辞海》、一本老师用的课本自修起来。书看完了卖掉再买新书。每天都坚持学一点东西。”

青少年朋友,如果你每天阅读30分钟,你一周可以读半本书,一个月读两本书,一年读大约20本书,一生读1 000或超过1 000本书。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办法。

书海无涯,有的书泛读即可,有的书则需要深读。凡是时尚而肤浅的书籍不可深读,更不可多读。凡是伟大而隽永的作品必须多读、深读、精读,还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以便随时查阅。

也许你会说:“每天有那么多功课要复习,哪里有时间阅读呢?”其实,只要你做好学习安排,每天还是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时间的。给你一个建议:把要阅读的好书随时带在身边,每天找出30分钟,最好是每天的固定时间,一旦开始阅读,这30分钟里的每一秒都不应该浪费。这样一段时间以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阅读了许多好书。

青少年朋友,当喧闹和繁杂把你柔软的心房揉搓得倍感疲惫和麻木时,希望你会如上所说那样去好书中寻找心灵的憩息地。

每天阅读30分钟好书,会让你走进缤纷的思想丛林,感觉到异香弥漫,感悟到人生真理,让你缺钙的思想变得坚强!

南宋文学家尤袤曾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腹有诗书气自华,滋润灵魂的精神食粮,永远不嫌多。

有目标有计划地积累知识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布尔

青少年朋友,你是否曾立志做一个无所不知的通才?其实,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需求,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也不尽相同。善于根据社会需求而随时调整自己的人,才会常胜不败。

大家都喜爱福尔摩斯吧?他是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笔下的著名侦探。他勇敢机警,具有高超的侦探、分析、推理、判断才能。比如,瞟一眼,他就可以猜出某人的大致经历,关于烟灰,他能够辨识一百四十多种;对各种不同职业人的手形他极为熟悉;就是凭裤管上的几片泥点,也可判断罪犯作案的行迹……

福尔摩斯侦探故事对人的启发之大,就连爱因斯坦在写《物理学的进化》一书时,也忍不住用了它来做全书的开头。他从福尔摩斯的侦破过程,说到科学家寻找自然奥秘的一般方法。

人们都很想知道福尔摩斯为什么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疑案中独具慧眼出奇制胜,他究竟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柯南道尔在《血字的研究》一文中给我们列出了一张怪有意思的简表:

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学识范围:

1文学知识——无。

2哲学知识——无。

3天文学知识——无。

4政治学知识——浅薄。

5植物学知识——不全面,但对于茛蓿剂和鸦片却知之甚详。对毒剂有一般的了解,而对于实用园艺却一无所知。

6地质学知识——偏于实用,但也有限。但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他在散步回来后,曾把溅在他裤子上的泥点给我看,并且能根据泥点的颜色和坚实程度说明是在伦敦什么地方溅上的。

7化学知识——精深。

8解剖学知识——准确,但不系统。

9惊险文学——很广博,他似乎对一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都深知底细。

10提琴拉得很好。

11善使棍棒,也精于刀剑拳术。

12关于英国法律法面,他具有充分实用的知识。

可见,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以实际需要为准。青少年朋友在建立知识结构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合理

客观事物具有普遍联系,遵循这一原则建立知识结构,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增进理性记忆和应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思路畅通、有所创见。一个人的知识应由具有相关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组成。这些系统内容上有必然联系的“思维组合体”,是相对安全的。你得对一些已有的知识系统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并在完善知识结构上花一些精力。

2随时调整

不同的人在知识结构上也存在差异,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人们应该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自动地、随时地调节知识结构,这是知识结构的动态性特征要求的。

3动态

在充实自己的时候,各类知识都应有所发展,不应有所偏废。据统计,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5至7年便要翻一番,即知识的总体结构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与此相对应,个人的知识结构也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

4简约

如果知识结构不简约,必定使大脑负担过重,从而妨碍独立思考,不利于创造。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自然界的基本原理是屈指可数的,有效的知识结构应是极简约的,而不是庞杂的。华罗庚说:“书要越读越薄。”把书真正读懂了,形成了知识结构,那便简约了。但是简约不代表贫乏,而是“精粹中的简约,简约中的精粹”。

5实践

实践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途径,同时也是一条原则。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它的效力。

在实际行动中,青少年朋友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取舍

有句名言说:“什么都想知道,结果什么也不知道。”

对于自己所接触的知识,要善于鉴别其真正的价值,以便决定取舍。以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率不断提高的今天,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搜集的资料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要力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工作有所裨益,而不至于在短时期内失去其作为资料存在的意义。

2去粗取精

任何名著、佳作都不可能字字闪金光,句句皆良言。一般都会既有其独到的见解,也可能有失之偏颇之处,有些甚至是良莠混杂。积累知识必须善于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要善于沙里淘金,撷取闪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3及时摘录

一位著名学者曾告诫青年,一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要如获至宝,马上摘录下来。读书看报,随时都可能碰到有用的资料。这时,就要立即做成卡片。有些零星的、散见在报纸杂志上的资料,如果不及时收集,往往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重新查找不仅费时间,而且有的资料往往一时很难再找到。

利用卡片、笔记等方式积累知识,是为了帮助记忆。

4广泛占有

马克思为了研究政治经济学,阅读了1 500多种书籍,甚至连关于农业化学、实用工艺学之类的书都不放过。对资料的统筹兼顾,实际上也是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预见性。

研究某一具体问题,必须尽可能地占有涉及这一问题的所有资料。只有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综合,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见。

5注意求新

积累知识要尽可能反映最新动态,增加最新的信息。在一定时期内,针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不仅要收集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了解他们探索的足迹,同时更要注意收集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大部头著作上搜寻,更要注意经常阅读各种期刊、评论及文摘。

多去书店和图书馆

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高尔基

青少年朋友,无论你身在校园还是正投身社会,多去书店、图书馆,为自己充电,将让你受益一生。

钱钟书先生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考入清华后,他的第一个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终日泡在图书馆内,博览中西新旧书籍。

他的同学许振德在《水木清华四十年》中回忆钱钟书“图书馆借书之多,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据说,现清华图书馆藏书中画黑线、加评语的部分,多半出于他的手笔。钱钟书28岁破格聘为外文系教授,这在清华园也是绝无仅有的。

1935年夏,钱钟书到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这里拥有世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尤其是该校拥有世界第一流的图书馆——牛津博德利图书馆,它不仅有规模庞大的中心图书馆,而且在其周围建有几十个专题图书馆。钱钟书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尽情阅读文学、哲学、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书籍,他还阅读了大量的西方现代小说。由于钱钟书的知识面极宽,“牛津大学东方哲学、宗教、艺术丛书”组委会曾聘他为特约编辑。

1979年,钱钟书的辉煌巨著《管锥编》出版,极大地震动了学术界。《围城》、《谈艺录》、《七缀集》,更使钱钟书大放光彩。法国著名作家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还有一位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我只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可见,用好可利用的资源,对一个人的事业将产生多大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表明:人类的知识量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如1750年知识量为2倍,1900年增加到4倍,1950年增加到8倍,1960年增加到16倍。这也就是说由2倍增加到4倍用了150年,由4倍增加到8信用了50年,由8倍增加到16倍只用了10年。从书刊数量的增长来看,速度同样惊人。

有人估计:目前世界上有3 000万种名称不同的书,每年增加约20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