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管别人死活,只求自己明哲保身。殊不知,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难以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可以试想一下,当你身处逆境急需别人帮助时,而别人熟视无睹,你心里会是怎样的滋味?
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2004年11月28日,一场冷漠导演的悲剧在四川绵阳上演。
晚上7时35分,几名路人经过临园路花园小区大门一侧的过街人行天桥时,突然发现一名30来岁的男子站在悬挂在天桥过道护栏外的广告箱上,稍有不慎就会坠到车辆如梭的临园路机动车道上。
几分钟后,民警赶到现场试图接近男子时,这名男子突然将脸转向桥面,身体朝桥外倾斜。此时,消防官兵也赶到现场,撑开救生气垫以防不测。但就在警方努力施救之时,围观人群中却发出了“兄弟,快点跳下来……”,“快点跳,别浪费时间啊……”的喊声。20时25分,在一片“叫跳”声中,悲剧发生了:情绪激动的轻生男子从天桥上跳了下来,头部朝下重重地摔在机动车道上,顿时鲜血直流。次日凌晨5时28分,经过绵阳市人民医院全力抢救,轻生男子终因伤重不治而死亡。
2006年4月28日,在北京,一位老人在某花鸟鱼虫市场散步,突然发病,蹲在地上,现场过往行人很多,但没有一个人施救。直到晚间,才被保安人员发现,但老人已被冻死。
冷漠是指对他人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
冷漠主要表现为对人怀有戒心甚至敌对情绪,既不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又对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显得毫无同情心。
冷漠通常因受人欺骗、暗算等心灵创伤或因种种原因受人漠视、轻视甚至歧视所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其在人际交往中戴上灰色眼镜看待人生,逐渐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同情心。
冷漠的心态也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会产生,一般容易在其所归属的不和谐群体或陌生的群体中出现。在这些场合下进行人际交往,就会显示出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冷眼视之的态度,仿佛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但在受到亲朋好友的尊重或家庭成员无微不至的关怀时,一般就不会出现这种态度,即使偶尔出现,只要了解原因并予以解决,冷漠也能迅速去除。
冷漠作为一种心理问题,与思想情操低下,极端自私而对他人的不幸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是不同的,与帮助或救助别人却受到嘲讽甚至打击而对帮助他人变得心灰意冷也是不同的,与受“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传统旧意识的影响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表现也是不同的。当然,与性格内向,情感强度较弱而外露表现不明显或因工作、家务等过于劳累而整日处于疲惫状态,难以对人表现出高涨的热情更是不同的。所有这些,都应该予以区别。
冷漠也不同于作为心理障碍的情感淡漠。前者属于一般心理问题,是情感反应的自我抑制;后者属于心理障碍,是情感反应的缺乏,内心体验的缺乏,对引起正常人极大悲伤或愉快的事,如生离死别、久别重逢等也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情感淡漠通常是慢性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痴呆病人的主要症状。
该出手时一定要出手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某地,一辆长途大巴上,车上坐满了旅客。汽车平稳地行驶在公路上。
突然,车厢内骚动起来。一个女孩发出了悲惨的呼救声!人们寻声望去,发现一个30来岁醉醺醺的男人正趴在那女孩身上,两手狠命地撕扯着她的衣服。女孩在拼命挣扎,可是身单力薄,根本挣脱不开。
居然有人胆敢在满座的大巴上施暴!
旅客们嚷嚷起来……
那位暴徒感觉到了周围的怒火,突然扬起一只手,手上多了一把明晃晃的水果刀,一边挥舞着,一边叫道:“谁敢多管闲事就让他好看!”
这一招果然奏效!
顷刻间车厢内安静了下来,就像遭到老师训斥的小学生一样,旅客们纷纷变得与世无争、恬然规矩了。
暴徒继续施暴……
女孩仍在呼救……
汽车照常行驶……
旅客们仿佛进入了梦乡……
暴行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
当遇害的女孩哭喊着告诉众人,暴徒的刀子已被她打落到窗外时,满车的乘客仍然无动于衷,仿佛眼前发生的一切不过是一场并不好玩的游戏,是一场并不精彩的电影!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那个暴徒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事后被绳之以法。但真正引起媒体关注的并不是暴徒,而是那些安全抵达目的地的乘客。
为什么?
原因是不言自明的:面对一个弱女子遭到蹂躏,面对一个拿着水果刀的醉醺醺的暴徒,面对一场光天化日之下令人发指的罪行,如此多的男男女女竟然漠然无睹!良知何在?正义何在?勇气何在?
人与人之间竟然冷漠到如此地步!
此事在全国引起了关注。人们纷纷指责暴徒,而更多的指责则是针对那些冷漠的乘客的。问题在于,如果这些谴责他人的人也在那辆不幸的大巴上,会表现得跟那些乘客有所不同吗?
这种类似的事情在我们国家也发生过。心理学家为此做了大量的实验加以研究,结果发现冷漠的旁观者是减少个体的利他行为的重要原因。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实验者)在大街上行走,突然向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叫:“救命!有人强暴!”而旁边另外安排两位乔扮的路人,对此呼救声不闻不问而依旧向前走去。这名被当作实验对象的不知情的路人在听到呼救声时,所做的反应不是立刻前去搭救,而是转头看旁边两个人有何动静,可当他看到他们都漠然对待时,也就无动于衷了。这个实验表明,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就会减少。而且旁观者越多,利他行为减少的程度越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效应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影响”及“责任分散”。社会影响是指一个人在不能获得确切情况以便做出干预紧急事件的决定时,他就去观察别人的行动,看看他们会做出什么反应。不幸的是,那些被观察者很可能也在观察别人的反应,于是很快就发展成一种“集体性的坐视不救”的局势。他人在场还可以导致一种责任分散,反正帮助的责任不单单落在我一人身上,我不去的话别人也会去的。
由于有旁观者在场,个体把帮助受难者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而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在场时,个体则往往会感到责无旁贷,反而能迅速地做出反应。
心理学家们所做的研究并不是提供给人们可以冷漠旁观的理由,而是让人们澄清自己的误解。所以当你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不要观望、等待,该出手时一定要出手。
消除冷漠,使社会更温暖
在热闹非凡的厦门市中山路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路人携妻子在商店购物时抓住了正在对他行窃的小偷,他坚持要把小偷扭送到派出所,但遭到了小偷十几个同伙的围殴,直至他松手放了小偷,他还被这伙小偷当场抢走了2 000多元。围殴、抢劫发生时,年轻人曾向路人和商店求助,但没能得到帮助。难道川流不息的人流又一次成了冷漠的看客?当我们在一次次谴责看客的冷漠时,也许还应该反思:为什么人们不敢见义勇为?
的哥吕志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痛心的不只是小偷的猖獗,还有我在制服小偷的过程中,几乎很难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吕志华曾因见义勇为、屡抓小偷而被评为“2005年度感动厦门十大人物”。
后来,媒体来到了中山路采访,目睹这一件事的林先生义愤填膺地说:“那伙小偷实在太嚣张了!”记者问:“您当时都做了些什么?”林先生沉默了。之后,他又解释道:“我们是开店的,要是上去帮忙,肯定遭到报复,什么时候店被砸了都不知道。”
专家指出,面对小偷横行,人们如果明哲保身,结果是小偷越发猖獗。集体沉默的结果只能陷入恶性循环,解决之道就是面对小偷横行要“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过,专家特别强调,要让人们见义勇为,有一个健全的保障机制特别重要。面对小偷横行,不做冷漠看客,就意味着要见义勇为,而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结局在全国并不罕见。在珠海市,一位保安,路见歹徒街头抢包,挺身而出,勇擒歹徒,却被歹徒的同伙捅了三刀,虽脱离危险,但留下的伤痛和昂贵的医药费却让他跳楼自杀。在安徽省芜湖市,一名青年教师也为他的见义勇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两年后,生活无着落的妻女无奈之下将被救助者告上了法庭。
见义勇为者在特定危险的场合做出的行为,完全是出于其道德的自觉——他原本可以作为,也可以不作为。可以说,真正的见义勇为者是不会考虑回报的,可如今不少“见义勇为事件”善后机制的不完善却让见义勇为的道德风险变得相当高,让人们不得不计算见义勇为的成本和后果。
所以,看客冷漠,的确应该受谴责,但谴责的同时,也许更应该反思的是:关于见义勇为,我们的道德教化深入了吗?我们的制度安排合理了吗?
有专家认为,这种现象道出了世人“明哲保身”的心理,说明整个社会道德的缺失。看客们的这种冷漠只会助长恶人嚣张气焰。不过,社会道德的缺失不是某一个人造成的,人们在谴责看客们冷漠的同时,更应想想如何从自己做起,树立起良好的“荣辱观”,这样,社会道德水平才能真正的回归。
所以,解决之道在于:首先,需要政府做更大努力,给见义勇为者以健全的制度保障,使人们在见义勇为时无后顾之忧;其次,舆论宣传要加强,虽然当下正处于文化多元化时期,但再多元都需要有个主导,媒体要宣传主流的观点,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再次,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要加强见义勇为教育,增强个体帮助他人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