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珍禽养殖技术
11459200000017

第17章 鹧鸪(1)

(第一节)概述

鹧鸪,又名石鸡,是一种较为古老的鸟类,广泛分布在北半球。鹧鸪在动物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门-鸟纲-鸡形目-雉科-鹧鸪属,在我国产于云南、贵州南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北至浙江、安徽黄山也有分布,偶见于山东烟台,在国外分布于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及中南半岛。

目前,在我国作为鹧鸪养殖的大多是从美国引进的Chukar鹧鸪,有人称为美国鹧鸪,其实是石鸡,是美国从印度野生石鸡驯化育成的优良品种,其中以肉蛋兼用型品种Chukar鹧鸪最为着名。所以目前我国饲养的鹧鸪是印度鹧鸪的后代。鹧鸪的肉和蛋都是高级营养滋补品和野外香郁的佳品。鹧鸪肉厚、骨细、内脏小,肉质细嫩,肌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少,肉味鲜美,具有补五脏、益心力、生津助气开窍等功效,是高级营养滋补品。根据测定13周龄末鹧鸪鲜肉品质的结果来看,鲜肉中含粗蛋白质可达27%、水分含量为70.52%,各种氨基酸含量高而齐全。

鹧鸪是一种饲养价值很高的肉用珍禽,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生长发育快,饲养周期短

一般出壳后饲养约90天,每只鹧鸪体重可达500~600克,即可出栏作为商品上市,1年可饲养3~4批。

(2)生产性能好,饲料报酬高,经济效益好

肉用仔鹧鸪饲养约90日龄即可上市出售,其饲料增重比一般为(3~3.5):1。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鲜活鹧鸪每千克售价可高达14美元左右,广东深圳、珠海、汕头、江门、湛江和福建厦门等口岸城市的收购价每千克在25元左右,最低收购保护价为18元。即使按目前鹧鸪市场最低收购价格计算,饲养一只体重500克的商品肉用鹧鸪,可获纯利2.5元左右,一个鹧鸪养殖专业户一批按饲养1000只,每年饲养出栏商品肉用鹧鸪3批(每批饲养3个月即可出栏上市出售)计算,可获纯利达7500元以上。

(3)繁殖力较强

鹧鸪养至7~8月龄即可产蛋,一般年产蛋量为70~85枚,产蛋量为鸽的6~8倍。如果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年产蛋量可高达150~200枚。鹧鸪蛋重一般平均为20~25克,种蛋孵化率较高,一般高达70%以上。

(4)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鹧鸪适于我国大江南北各省饲养和繁殖。

(5)易于饲养管理,饲养设备简单,投资费用低

一般1个人可管理1000~1500只种鹧鸪或1500~2000只商品鹧鸪。经过驯化的鹧鸪既适合于养殖场集约化规模养殖,也适合于城乡千家万户饲养。鹧鸪对饲养条件要求不高,燥声小,粪便干燥臭味小,同时鹧鸪的羽毛鲜艳,红嘴、红脚、红眼圈,农户家庭饲养既可观赏,又能为家庭增添山珍补品,增加生活乐趣,其粪便又是种花的一种优质肥料。一个人利用业余时间也可饲养200~300只。

(6)可供狩猎场狩猎娱乐

在旅游狩猎场,可放养鹧鸪,供狩猎旅游者高价猎取,进行烧烤娱乐,既获得了较高的养殖利润,又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综上所述,饲养鹧鸪具有投资少、周期短、饲料报酬高、经济效益好、容易饲养等优点。同时,鹧鸪的肉和蛋又是一种高级营养滋补品和上乘的野味珍禽,随着鹧鸪养殖业的兴起,鹧鸪必将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鹧鸪养殖业必将成为农民创收致富的一个好项目,饲养鹧鸪前景广阔。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由于鹧鸪的种类不同,其形态也各异。美国鹧鸪的形态特征是:羽色鲜艳、头顶部为浅灰色,有一条黑色带纹从它的前额和双眼睑至颈部、胸部,背部棕灰色,腹部棕黄色,两肋杂有多条色横斑纹,嘴红色,足均为橘红色。故有“红脚鹧鸪”之称。成年鹧鸪大小如肉鸽,体长一般为35~38厘米。公鹧鸪的体重约为0.75千克,母鹧鸪的体重约为0.55千克。体形圆胖丰满。

鹧鸪在成熟前共有4次大换羽。出壳时雏鹧鸪的毛色像雏鹌鹑。随着日龄的增长,其绒毛脱落,换上黄褐色的羽毛,羽毛上伴有黑色长圆斑点。7周龄后再次进行换羽,长成灰色羽毛覆盖全身,此时喙、脚及眼圈部呈黑褐色。12周龄后,喙、脚、眼圈都开始出现橘红色,其羽毛再次更换,背部及腹部(胸下)多是灰色,并掺杂覆盖着褐红色羽毛,两翅上有多条黑纹,有一条黑色带纹从前额横过双眼、下行到颈部,形成护胸衣领状。至28周龄即产蛋前,再次换羽,羽毛的颜色与换羽前虽无多大的区别,但却显得更加艳丽丰满。

二、公母鉴别

鹧鸪公母的羽色和体型大致相同,鉴别比较困难。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

(1)看外形

公鹧鸪体型较大,头部大而宽,稍短,羽毛有光泽,脚粗大,而趾有突出的扁三角形的跖距。母鹧鸪一般体型较小,头部较狭长,有少数母鹧鸪一边脚上有很短的跖距,羽毛紧贴身体,有光泽,显得清秀美丽。

(2)看外生殖器

成年的公鹧鸪有圆锥形突出物位于泄殖腔皱璧中央处,而母鹧鸪则无,在泄殖腔皱壁偏中央处有一个小结节。只要外翻泄殖腔即可鉴别。

(3)听叫声

一般公鹧鸪善于啼叫,啼叫时昂头挺胸,啼声响亮短促。到发情期,公鹧鸪发出“嘎嘎”的求偶叫声。母鹧鸪则甚少啼叫。

三、生活习性

为了养好鹧鸪,人们必须首先了解它的生长规律、生活习性。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鹧鸪仍保留下一些野生状态下的生活习性和活动习性。

(1)喜干燥

鹧鸪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忌潮湿、酷热和严寒。

(2)喜活动

鹧鸪在野生状态平时多在地面活动,能飞翔,飞翔快而有力。但不能持久。鹧鸪在笼养时往往表现出好动,喜频频走动,善于钻空隙逃跑;富于神经质,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易引起惊慌,在休息或采食时,只要有一只鹧鸪惊叫,就会引起全群骚动。鹧鸪若放出笼外,它又飞又叫,显得十分活跃,从早到晚叫声不绝。鹧鸪还喜欢沙浴,有时甚至在食槽内做沙浴动作。它还爱登高栖息,表现出明显的野性。驯熟的鹧鸪,若破笼而逃,在不被惊吓的情况下,大部分还能再飞回来。

(3)易发生应激

鹧鸪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反应很敏感。外界一有不适当的环境因素刺激,它就会发生应激反应,轻者造成生产性能下降,重者甚至出现死亡。鹧鸪的听觉敏感,视觉发达,所以环境要保持安静,需由专人按一定的管理工序进行饲养管理,尽量避免应激刺激,为防止在饲养管理中鹧鸪出现剧烈的应激反应。可对出壳后3日龄以内的鹧鸪进行人为的频繁接触和各种声音、光暗变化等刺激的锻炼,这对防止和减轻应激影响有一定效果和作用。

(4)好斗

鹧鸪生性好斗,尤其在交配季节,公鹧鸪之间常为争夺配偶而大动干戈。甚至头破血流,死不相让。在平时也经常会发生大欺小、强欺弱,或者互啄等现象。

(5)嗜血

鹧鸪特别喜欢啄血迹。一旦群内有鹧鸪受伤流血,其他鹧鸪则群起而啄之,严重的会把伤者啄得肚破肠断流血不止而死亡。为此,饲养鹧鸪时需经常进行细心观察,若发现伤情,应立即隔离疗伤。

(6)杂食性

鹧鸪在野生状态下主要以昆虫、杂草种子、谷物,野果和青绿茎叶等为食。鹧鸪在驯养条件下,也能适应采食配合饲料,尤其喜欢颗粒状饲料,但对饲料的种类更换和营养成分反应很敏感。所以饲料一是要营养成分全价平衡;二是要制成颗粒状;三是不要频繁、大幅度更换饲料的组成;四是饲料必须是新鲜的,因为鹧鸪对发霉的饲料非常敏感,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在加工颗粒饲料时,除采用新鲜的饲料原料外,还应注意加入防霉剂。鹧鸪喜欢经常采食,善连续吞食,但食量不大,黄昏时分采食较为积极,其饮水也采取啄食状,或头呈水平姿势饮水。

(7)趋光性

鹧鸪在黑暗的环境中,若发现有光,就会向光亮处飞蹿。所以舍内的玻璃窗及灯,都应加上金属网罩,以免损失。

(8)就巢性丧失

鹧鸪在家养的情况下,公母鹧鸪均不营巢,产卵也不一定入巢,没有固定产卵地点,也未见有孵卵坐卵的现象,因此,公母鹧鸪改变了野生共同建巢、孵卵的习性。

四、生长特点

鹧鸪生长迅速,鹧鸪初生体重为12~14克,到90日龄时平均体重可达500克,为初生重的40倍,其中1~4周龄增长了10倍,相对生长速度最快,5~8周龄相对增长了约1.7倍,9~12周龄生长了约1.5倍,13周龄后生长速度趋于缓慢。影响鹧鸪生长速度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1)日龄

鹧鸪的相对生长速度随着日龄的增长一般呈由快到慢的变化,而每天的绝对增重由小到大再变小。每只鹧鸪每天的绝对增重若不符合一般的变化规律,则可能是由后三方面的因素干扰引起的。

(2)饲料

刚出壳时鹧鸪弱小,喙小,嗉囊小,肠胃消化能力弱。但生长快,代谢旺盛,所以要求给以营养平衡的全价配合饲料。其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且要求易消化的,如熟鸡蛋、黄粉虫幼虫等昆虫,最好不用或少用鱼粉,但随着鹧鸪的生长,采食量增大了,消化能力增强了,可逐渐降低某些售价高的蛋白质饲料,而增加鱼粉、豆粉等蛋白质饲料。但饲料种类的更换宜逐渐进行。如果在幼龄鹧鸪饲料中加入较大比例的鱼粉,或营养不平衡、不全价,或突然变更饲料的组成,都会影响鹧鸪的生长发育。

(3)疾病

搞好卫生防疫,预防疾病发生,才能使鹧鸪健康、正常的生长。家禽的许多疫病,都有可能传染给鹧鸪,尤其是球虫、沙门氏菌所引起的一系列肠胃病、黑头病、呼吸道疾病等。

(4)管理

育雏期适宜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良好的通风换气、合理的饲喂、饮水的供应和环境的清洁等,都是保证鹧鸪健康生长发育和快速生长的重要环节。如果生长在潮湿度大的环境里,会造成鹧鸪体表散热困难,食欲不振,易患疾病,从而影响生长发育;反之湿度过小,会造成体内水分蒸发过快,幼雏羽毛发干,影响生长发育,出现啄毛、啄肛等现象发生。育成期抓好各个饲养管理环节,对鹧鸪的正常生长发育十分重要。

五、繁殖特点

美国Chukar鹧鸪4.5~5月龄可达到性成熟,开始配种繁殖,母鹧鸪约214~245日龄开产,但由于公鹧鸪要比母鹧鸪迟3~4周达到性成熟,为使公母鹧鸪同时达到性成熟,应对公鹧鸪提前2周增加营养和光照。当公母鹧鸪达到性成熟后,对种鹧鸪进行严格个体挑选(择优留种)后,可根据饲养方式的不同,将鹧鸪按不同公母比例组群,进行分别饲养。笼养时为1:(3~4),平面散养时为1:(2~3)。

鹧鸪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年平均产蛋量约80枚左右,其繁殖性能的高低,取决于亲本遗传因子,还受天气、光照、饲料、饲养方式、管理方法、健康状况及周围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抓好以上各个环节,鹧鸪的年产蛋量可达到100~110枚,个别可达到150枚以上。一般来讲,鹧鸪第一产蛋期(35~40周龄)的产蛋量,比第二产蛋期要少(43~48周龄),第一产蛋期与第二产蛋期之间间隔3周,称为休产期。其第二产蛋期的产蛋时间比第一产蛋期长,而且产蛋率也较高。因此,为了提高产蛋量,延长产蛋时间,可在第一产蛋期不让母鹧鸪配种产蛋,而在第二产蛋期才让母鹧鸪配种产蛋。

鹧鸪在产蛋期对外界的光照时间、强度,饲料中钙、磷含量的比例,饮水的供应等反应敏感。上述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产蛋量和蛋的质量。在产蛋期,如无特殊情况,绝不允许移动和抓捉鹧鸪,否则会严重影响产蛋。一般种鹧鸪的使用年限为2~3年,产蛋量以第二年最高,要比第一年高10%~15%,第三年比第一年低5%~10%。鹧鸪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较高,受精率一般为92%~96%,其孵化率可达84%~91%。

(第三节)鹧鸪的繁殖

选择一个好的品种是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所以不论是生产规模大的养鸪场,还是家庭少量养鸪者,都要根据饲养鹧鸪的不同生产目的来选择和繁育品种优良的繁殖后代,使其良种的遗传性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种鹧鸪的选择

饲养应当根据自己的生产目的来选择种鹧鸪。在我国古代,养鸪者的目的主要是娱乐性的,即是为了观斗。所以那时选择的种鹧鸪(特别是公性鹧鸪,偏重于体形灵活、头大喙锐,脚爪粗壮有力,而现在人们需要的目的只有两个-食肉和食蛋。

1.种用鹧鸪的选择

作为种用的鹧鸪,无论是公鹧鸪还是母鹧鸪,均应选择那些三代内发育良好、无疾病、体形丰满的成熟鹧鸪。要求公鹧鸪的体重要达到0.6千克以上,母鹧鸪的体重要达到0.5千克以上。

种用母鹧鸪的选择原则是既有健壮的身体和很好的食欲,又不太肥胖,不要选择四五月龄以及产蛋的鹧鸪。因为太肥胖的母禽,生殖性能不佳,表现为不会产蛋和产蛋少。早熟的母鹧鸪所产蛋的质量较差,而且自身体型也不会大。另外,母鸪必须要求体型匀称,毛色光亮,羽毛鲜艳,脖小细长,活泼,头形后翘,眼晴明亮,不胆怯。

种用公鹧鸪的选择要求是:身躯高大,骨架结实,胸脯宽大,头粗大,面颊鲜艳,羽毛深色,从脚趾到脚爪呈清一色的橘红色,凶猛好斗。

选择种鹧鸪的品质特征是:具有活力,易饲养和产蛋量高。选择种鹧鸪要特别注意毛色,公母鹧鸪的羽毛都要鲜艳。毛色变浅,甚至翅膀上部分毛完全变白,是白化病的表现,应予以淘汰。在面颊上有一大块白斑或变色斑,全身羽毛的颜色变浅变淡的是低劣的品种,不宜留种,也要淘汰掉。

2.配种方法

(1)大群配种

公母比例一般以1:(3~5)为宜。常采用平养方式进行饲养,配种群的大小以50~100只为宜。常用这种方法来繁殖纯系。但此种方法无法确知父母,系谱不清,久而久之种群质量容易出现退化。

(2)小群配种

一般常采用笼养方式,公母比例以1:(3~4)为宜。每笼按1公配3~4母,或2公配6~8母;或3公配9母来混合饲养,任其自由交配。此法能及时分辨出不会交配或性欲低的公鹧鸪。此法能充分发挥公鹧鸪的配种发情效率,提高配种率。采用此法不需要捉出公鹧鸪,减少了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对公鹧鸪的不良刺激。

(3)个体控制配种

此法是指将一对公母鹧鸪配在一个笼内。具体做法是:先将一只公鹧鸪饲养在一个笼内,再捉一只母鹧鸪放进笼内使其自由交配,交配后立即把母鹧鸪移出,以免影响公鹧鸪的精力。母鹧鸪每5天轮回配一次种,即1只公鹧鸪可配5只母鹧鸪,让两只种鹧鸪交配时,母鹧鸪最好选用己经有过交配经验的,这样会使交配比较顺利。此种配种方法可以减少饲养公鹧鸪的数量,可以及早确认出不射精的公鹧鸪及不受孕的母鹧鸪,但本法较麻烦。

3.提高种蛋受精率的技术要点

(1)种用鹧鸪必须选用健壮的个体,只有健壮的公鹧鸪才能有较强的雄性即交尾和射精能力,母鹧鸪受孕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