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珍禽养殖技术
11459200000018

第18章 鹧鸪(2)

(2)选用性成熟的壮年鹧鸪作种用。鹧鸪用于配种只在性成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其种蛋受精率方面的繁殖性能较好。从当年育成鹧鸪中选出的种鹧鸪,在28周龄进行选择时,应将公母鹧鸪分开饲养,30周龄后先对公鹧鸪实行灯光刺激,2周以后对母鹧鸪也实行灯光刺激,使公、母鹧鸪能同时达到性成熟。从而解决了公鹧鸪性成熟晚而影响交配和受精率的问题。

(3)实行灯光刺激,促进鹧鸪性成熟,至少应在鹧鸪达30周龄以上。如果鹧鸪太小,所产蛋的受精率较低。

(4)人工光照时间过长,气温偏高或偏低,鹧鸪发生啄癖,都会影响受精率,应予以避免。

(5)种公鹧鸪的比例太少或雄性不强,也能导致受精率低。

(6)种鹧鸪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或必需的氨基酸不足时,也会使受精率降低。

(7)搞好疫病防治是提高受精率的有效措施。大多数疾病如支气管炎、新城疫、沙门菌病等都会影响种蛋的受精率。

(8)长期笼养,有时也是造成受精率降低的因素。鹧鸪公母混合平养,其受精率通常要比成对配种及笼养的要高些,因为平养的母鹧鸪经常能与多只公鹧鸪交配,使蛋的受精率比较有保证。

(9)母鹧鸪每周至少要与公鹧鸪交配一次。尤其在个体控制配种方式时应注意这一点。因为鹧鸪受精保持时间与家鸭相同,略长于鹌鹑,在6天内仍保持较高的受精率。

(10)及时检查蛋的受精率,尽快查明问题的成因,尽早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每批种蛋入孵后,要及时检查头照结果,发现问题后要找出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二、人工孵化

鹧鸪的孵化有天然孵化和人工孵化两种方式。一般野生鹧鸪是在繁殖期产蛋后,自行抱蛋进行孵化。但经长期驯化的家养鹧鸪,己无就巢性了。所以一般鹧鸪饲养场和养鸪户都采用人工孵化,其孵化方法、孵化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操作规程等和鸡、鸭及其他珍禽的人工孵化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鹧鸪种蛋孵化所要求的具体条件和孵化期有所不同。

1.种蛋的处理与贮存

(1)种蛋的处理

从种蛋产下后到入孵,为存放种蛋的关键时刻。一般每天至少收集种蛋4次,尤其在天气很热或很冷时,更应勤收蛋。种蛋收集后,不要长期存放在4.4℃以下和26.7℃以上的。环境里。比较理想的存放温度为12.8~16℃。

采取平养的鹧鸪,要给种鹧鸪提供适宜的产蛋箱,能大大减少蛋壳遭到污染。种蛋稍微有点脏,可用细的砂纸擦去。如果采用水洗受污的种蛋时,方法一定要正确。绝对不能把蛋放在比它本身温度低的水里洗。在水中再添加一种去污消毒剂(任何一种含氯消毒剂都可以),以洗去蛋壳上的污染物。浸渍时间不宜超过3分钟,移送存贮之前,蛋必须完全干燥。

(2)种蛋的贮存

存放种蛋时(或放在蛋盘里),应将大头一端朝上。存放在温度约12.8℃、湿度为70%的阴凉和通风的环境里。鹧鸪蛋的存放时间较长,但孵化率则随存放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大多数鹧鸪养殖场都喜欢采用每7天孵1批蛋的方式。据国外研究资料证实,鹧鸪种蛋存放时间7~8天,孵化率最高。

2.孵化条件

(1)温度

温度是孵化过程中的主要条件之一。温度若低于26.6℃,胚胎就不能发育,若高于40.6℃,胚胎容易被烧死。温度过高过低,都会造成胚胎发育不正常或中途死亡。适宜的孵化温度是37.6℃,上下偏差最好不超过0.2℃。孵化温度与胚胎、品种、季节,以及孵化器的类型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胚龄小(孵化初期),因胚胎物质代谢处于低级阶段,本身产生的体热较少,因而要求的温度高些,胚龄大(孵化后期),因胚胎自身产生较多热量,因此要求温度低些。早春孵化,要求温度稍高,以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孵化温度可稍低。在相同条件下,如使用平面孵化器,温度应高些;若用立体孵化器,因其装有空气搅拌装置,受热较为均匀,温度可低一些;若采用大型立体孵化器,进行分批流水作业,可采取恒温孵化。总之,孵化温度的掌握,应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定。根据胚胎发育情况,要随时加以调整。孵化室内温度也会影响孵化器的温度。因此,孵化室内的温度要求平稳,最好保持在20~25℃,不能低于14℃。

(2)湿度湿度的大小应根据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生理需要进行调节。孵化前期(第1~7天),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5%~70%之间;孵化中期(第8~20天)为了有利于排除尿囊液和羊水,湿度应降低到55%~60%;孵化后期(第21天至出壳)为了利于雏鹧鸪出壳,其相对湿度应增加到60%~70%。通过增加湿度,使空气中的水分与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于蛋壳,使硫酸钙变为硫酸氢钙。使蛋壳变脆,从而利于雏鹧鸪啄壳、出壳,并防止绒毛粘在蛋壳上。

(3)通风换气

在孵化过程中,随着胚胎发育的增大,其对氧气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所以要通过开大孵化器上的通气孔来满足胚胎发育的需要。孵化前8天,要定时换气,8天后宜经常换气。孵化器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不要超过1%,否则,胚胎发育迟缓,胎位不正或畸形,同时死亡率增加。孵化至有的种蛋开始破壳出雏时,更需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此时应将孵化器或出雏器上的通气孔全部打开以加强换气,不然,会使正在破壳的胚胎或己出壳的雏鹧鸪因缺氧而闷死。

在孵化过程中除了应注意通风量外,还要注意风速和风流,需要通风均匀和风速适当,避免风直接吹到种蛋上,不要采用轴流风机,而应采用周围螺旋气流。

(4)翻蛋

所谓翻蛋,就是人工翻转种蛋的孵化位置和角度。其目的是调整温度,使种蛋受热均匀,促使胚胎的活动,防止胚胎与蛋壳粘连。平面孵化,种蛋上面和下面的温度不同,孵化器中部和周围的温度也不相同。如果不能够及时翻蛋,会造成种蛋受温不均匀,使出雏不整齐,孵化率降低。为此,从种蛋入孵第1天起,就要每天定时翻蛋。一般每隔2~4小时翻动1次,以多翻蛋为好。有自动翻蛋装置的每2小时翻蛋1次,出雏前2~3天(落盘)可停止翻蛋。

(5)晾蛋

种蛋实行天然孵化时,抱窝鹧鸪每天定时离巢采食和排粪,此时蛋温会自然下降。而人工孵化也模仿这一过程,将蛋盘从孵化器中取出置于室温中,称为晾蛋。通过在孵化过程中的晾蛋,对胚胎能起到刺激、锻炼和充分换气的作用。晾蛋是用来降温的一种措施。胚胎孵化到中、后期,由于物质代谢旺盛,胚胎自身会产生大量的体热,晾蛋便于散热,防止温度过高而导致“自烧”。死亡,同时还可排除蛋内的污浊气体。晾蛋时间的多少,需要根据孵化的阶段及季节而定。若胚胎发育早期或者寒冷的冬季,晾蛋时间一般不宜太长;而胚胎发育后期及天气炎热季节,应多晾。这是因为早期胚胎自身产热少,冬季寒冷气温低,晾蛋时间太长,反而会使胚胎受凉,在此情况下,每天的晾蛋时间一般5~15分钟就可以。进入后期胚胎产热多,或天气炎热,气温高,晾蛋的时间可以延长到30~40分钟。晾蛋一般用眼皮来试验,即以蛋贴眼皮,稍感微凉即可。

(6)照蛋

通过照蛋,可以了解胚胎的发育情况,从而为合理调控各环节和孵化管理提供依据。在孵化过程中,既要进行抽检照蛋,还要进行两次定期全面照蛋。

鹧鸪蛋在孵化过程中胚胎死亡的两个高峰在入孵的第3~4天和出雏前。因此,头照在第1个死亡高峰之后,即入孵的第7~8天进行,第二次照蛋在入孵的第20~21天进行。头照的目的是及时捡出无精蛋和死胚蛋,以便减少蛋的占用面积,清除死胚蛋对孵化器内环境的污染。第二次照蛋则将胚胎发育中止的死胚蛋剔除,以免其发臭,污染孵化器内空气,同时又将发育正常的蛋从孵化盘移入出雏盘和出雏器中(即落盘)。

(7)出雏

种鸪蛋入孵后23~25天便能出雏。蛋小壳薄,种蛋保存时间短,孵化温度相对较高,非近亲繁殖的种蛋出雏早,反之,出雏迟。破壳的部位大体在种蛋长径钝端的2/3处。雏鸪破壳露出后,还有部分蛋壳与鸪体相连,若温度比较均匀,一般可在2~3小时内一齐出雏。采用立体孵化器的,由于层次不同,温度不均匀,出雏时间则不一致,可能相差1天。雏鸪出壳毛干后,即可取出放到预热的育雏箱中进行护理。遇到难以出壳的,可以采取人工破壳“助产”。一般优育雏鸪体格大,体重在13克左右,眼大有神,健壮活泼。握在手中,感到柔软中有弹性,羽毛蓬松而不杂乱,丰满而有光泽。肚子不大,收缩良好。腹部毛长而密,嘴和脚趾强壮无畸形,站立稳,行动敏捷。综上所述,温度、湿度、通风换气、翻蛋、晾蛋为人工孵化的五大要素。彼此是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制约的。而其中温度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但它与湿度和通风换气密切相关,晾蛋又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所以,在孵化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好温度起伏的规律,再与其他条件相配合,是孵化工作成功的关键。

3.孵化方法

鹧鸪种蛋的孵化期为23~25天,大多为24天,其孵化方法与鸡的大致相同。

(1)入孵前的消毒

孵化器要在种蛋入孵使用前进行熏蒸彻底消毒。常用的熏蒸剂是甲醛气,把甲醛(福尔马林)倒在装有高锰酸钾的瓦盆或搪瓷盆中,用风扇吹20分钟,使气体在里面循环,然后再吹出气体。但熏蒸时要注意,甲醛是一种刺激性较强的物质,使用时要戴目镜、口罩、防水手套,穿工作服等。

(2)入孵

种蛋需要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2分钟,浸泡前应将蛋壳上的污物擦干净。然后大头向上,略带倾斜地装入蛋盘。然后把蛋盘放入孵化器内。放入后最好再用甲醛消毒1次。

(3)孵化

孵化室应通风良好,室温要保持稳定在23.9℃左右。孵化过程中,温、湿度的掌握、翻蛋、晾蛋等工作可参考孵化条件要求进行孵化。

(4)出雏

大部分种蛋在孵化24天后出雏,少量的可能会延迟1天左右。出雏后,应及时进行孵化效果的检查,并查清影响孵化出雏率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对出壳的雏鹧鸪,经过12小时便适应外界环境,待羽毛干后,即可移至育雏器育雏。

(第四节)鹧鸪的饲养管理

一、雏鹧鸪的饲养管理

一般把出壳后到6周龄(气候温暖为4周龄)的鹧鸪称为雏鹧鸪,此期也称作雏期。雏期为鹧鸪一生中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此期不仅调温能力差,消化能力也差,所以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饲养鹧鸪的成败。

1.育雏设备

(1)育雏器

育雏器的种类与式样较多,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热源方面,有从上部给温的,也有从下部给温的,有综合式给温的,也有半自温的。各养殖单位可根据自己的育雏规模自行设计和制作。

①小型育雏器一次可育雏50只以下。育雏笼放在金属网中间,这样便于捉拿雏鸪。以灯泡为光源,光源、热源兼得,左右两侧和上顶板要设可调节大小的通气口。育雏器内装有灯泡和饮水器、料盆,底部需铺垫料。

②中型育雏器

一次可育雏150~200只。育雏器的左侧为栖息室(给温室),在室顶上部装有两个红外线灯泡(60瓦和40瓦),或电热保温伞。为避免停电热源中断,也可用煤油灯和炭火盆做热源。用煤油灯或者炭火盆做热源,需要在栖息室底部加设铁板,铁板中央开一小洞孔,使煤油灯或炭火盆伸进去,促进内部空气变暖。但要注意火烟,以防火灾。栖息室底为金属网,网眼为6毫米左右。在幼雏进入育雏器的头一周内,金属网上覆盖麻袋片,网下有4~5厘米的空隙,下设承粪板,一周清粪一次。栖息室侧璧有换气孔,运动场与室相通,内设饲料盘和饮水器。如果一个育雏器不够,可将几个重叠起来,成为立体育雏器。

(2)立体式育雏笼

为了能在较少面积内育出大量雏鸪,并节省投资。可采用木制供暖立体式育雏笼,或采用规模化的商品育雏鸡笼。只要将笼底、食槽及饮水器进行适当改制,就可以饲养雏鸪了。

(3)平面育雏设施

采用平面育雏是饲养鹧鸪的一种最经济的方法,也便于进行管理。在农村或城镇,只要有间空闲房稍加改造就可使用。平面育雏设施的大小与形状各地不一,但其基本相同的部分是:有一间隔离密闭的房间,最好能使门、窗关闭,有一层天花板,以利保温。育雏房由烧柴、烧煤、电炉、煤气灶、蒸汽管道等形式供热,一般每群100只鹧鸪,用一盏250瓦的红外线灯泡即可。

平面育雏要有适宜的地面,最好用水泥铺成,便于清洁卫生和排水。地面上放些垫料以吸收潮气,也可作为雏鹧鸪与地面之间的隔离物,要用挡风板(又叫育雏围栏)围在育雏器伞盖(即红外线灯泡)下方以护热,不便热量很快散去。育雏围栏高度为50厘米长度可根据每群育雏的数量而定。

不论是立体育雏笼还是平面育雏设施,都要在发热器正下方的铁丝网上,铺上一层聚乙烯薄膜垫,这样可减少雏鸪的足踝受伤。

2.育雏前的准备

(1)消毒

在育雏前,要对育雏室进行修整后进行常规消毒、清洁。对育雏舍的顶棚、墙壁、饲养笼及其周围,以及地面和排水沟等处进行清扫和消毒。消毒时,将门窗关闭,用甲醛液加高锰酸钾熏蒸育雏舍和育雏器。或用3%~5%烧碱溶液喷雾处理,也可用新洁尔灭或来苏儿溶液消毒。

(2)保温

可采用电热保温伞或红外线灯泡供温,也可用煤油灯、炭火盆等给温。

(3)调湿

在接收雏鸪前5天,必须调节好育雏器内的湿度。其调控方法是:在育雏器内放置水盆,将吸水性强的布和毛巾放入盘内,可调节育雏器内的湿度。

(4)垫料

在将雏鸪接到育雏器的头一周内,要在网上铺些旧麻袋片作垫料,以防刚出壳的雏鸪扭伤腿。其垫料必须清洁,发霉的不能用。

(5)备好供水供料

在接雏鸪前,必须要事先提前检查供水系统及检查给料装置(食槽、料盆等)。供给的饮水和饲料必须要新鲜、清洁,符合卫生和营养要求。另外,笼舍、育雏器的周边应圆整,不能有锐角,以减少鹧鸪伤残。

3.育雏的适宜温度

刚破壳从孵化器出来的幼雏,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需要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休息一下,以便恢复破壳而出时所消耗的体力。由于刚出壳的幼鸪体温调节机能还不健全,而且单位体重的表面散热量要比雏鸡还多。加之幼鸪对温度反应敏感,所以保温条件要求严格。必须把幼鸪置于设备完善的保温环境中,通过提供适宜的温度,促进卵黄吸收并使收脐良好。出壳后5天内,要特别做好保温工作,否则在出壳3~5天时,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