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一生要具备的30种关键能力
1148300000067

第67章 学习能力—未来社会个人生存的关键(3)

“当然是了,妈妈没有去过埃及,本来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事情,是书籍给了我知识,孩子,刚才你说你希望成为像我这样的人,那么你就要从现在开始多多地看书,汲取里面的精华,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这样你就一定会比妈妈厉害。”他母亲继续引导她的孩子。

“好的,妈妈,我知道了。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地看书,把这些知识都学到我的脑子里去。”小富兰克林高兴地回答。

从此,小富兰克林就对书籍有了兴趣,经常拿来书籍翻阅,津津有味地学习里面的内容。

他母亲看到这些,心里很是安慰,但是小富兰克林还是有点缺乏自制力,有时会被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所以他母亲经常在他看书的时候对他说:“孩子,你现在看书,不要去管别的事情,你看完了才能和小伙伴们玩,好吗?”

“好的,妈妈。我喜欢看书。”小富兰克林大声地回应着。

然后他母亲就会把富兰克林的玩具放到别的屋子里去,同时把房间的窗户关好,尽量不让别的事情来影响他的学习。

就这样,慢慢地,小富兰克林就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了。他不会再因外在环境而受影响,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人都有讨厌学习的时候,这时,你一定要克制自己,逐渐地,学习的习惯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爱迪生说得好:“知识仅次于美德,它可以使人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胜过他人。”

没有知识的储备,在人生路上你不会找到什么,也不可能碰到什么。

要想成功,就必须牢记:“知识就是力量。”

要想成就大事业,一定要记住: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有懂得学习,才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有些人走出学校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就会饱和。殊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人类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以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可能学完所有知识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加以选择,以自己的专业为中心,联系相关学科,将自己所学知识构建起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学有所成。人的脑子本来是一间空屋子,应该有目的、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组合搭配起来放进去,才能成为一个家,人住进去才舒服,如果把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一股脑全堆进去,那就成了垃圾场。

许多人认为,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的知识量的多少,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按照人才学的基本原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条:一是知识的渊博程度,二是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道理很简单,人脑好比“仓库”,知识好比“零件”,“零件”再多,倘若这些“零件”之间没什么联系,只是杂乱无章地堆在“仓库”里,那就毫无用处。只有这些“零件”按照合理的结构组装成“机器”时,才能造福于人类。知识并非多多益善,如果一个人学到的和储存的知识大都是散乱无章、毫无关系的,就不可能构筑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他的所谓“渊博”的知识对成才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用处。

知识结构因人才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特殊性。据调查,那些成功人士的知识结构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种是金字塔形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传统的知识结构。在此结构中:

第一层次是一般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历史、地理、外语、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体育知识等,它是与专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学文化知识,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知识素养。这一层次的知识越宽广、越扎实,就越能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

第二层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以物理专业人才为例,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复变函数、电子学基础、电子学实验、计算机应用等,它是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延伸。这些基础打得越深厚,就越能把自己造就成为专业型人才。

第三层是专业知识。这个层次的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做出成就,它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资本。例如,物理专业包括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本专业学科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工具和基本资料。

第四层是主要专业知识。例如物理学专业中的原子核物理包括原子核物理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发展前景等。它是专业知识中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定性条件,这个层次越精深,就越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金字塔形知识结构,易于把宽厚的知识集于一点,从而突破主攻目标,取得卓越成就。它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宽厚性、专业知识的精深性和主攻目标的明确性。但这种知识结构不太适应那些需要有较大开拓性的工作。

第二种是网状知识结构。以管理学为例,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网络的“中心”。它主要包括基本管理理论和基本管理科学知识。

第二部分是与专业相近、直接作用于专业的应用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社会技术系统、社会合作系统、应用系统理论、群体行为、合理选择、人际关系、管理科学、管理经验总结和分析等,这是管理人才的主要专业知识。

第三部分是与专业相距较远、间接影响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是管理得以实施的外部环境的有关理论。它包括工业工程理论、政治学理论、一般系统理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决策理论、经济理论、心理学、数学、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经验等。

网状知识结构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核心作用和有关系统知识的相关性,强调发挥专业知识的决定作用和整体知识的协调作用,具备这种知识结构者能在较大范围内吸取所需的营养,发挥潜在的才能。

第三种是帷幕形知识结构。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同、职责范围不同,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的比重也应不同。法国管理专家法亚尔认为,对于从工人到总经理这样一些企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技术、管理、财政、商业、会计、安全六个方面。

不同的知识结构,可以让人在各自从事的领域中游刃有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细化分工时代的到来,相关领域的关联越来越大,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对自己的知识结构适时地加以调整,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这种想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据统计,20世纪后半叶美国成功的企业家中有65%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另有30%的人承认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工作中能努力学习知识,可谓自学成才。

可以肯定,终身学习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质。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一个“小大人”,很少读小孩的东西,而喜欢读成人的作品。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他都把自己关在家中的书房里,随意翻阅父亲的藏书。在七岁时,盖茨最爱读的书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像他那么大的孩子中,没有谁能像他那样耐心地、认真地把这么大的一部书读完。也许正是这些书打开了他通向理性世界的大门,为他今后的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事业有成之后,在一次采访中,比尔·盖茨透露说他已不看电视了。他这么做不是因为他不喜欢看,而是那不值得他花费时间。在他的别墅里有一间藏书14万多册的大图书馆——对于他这样一个容易受好奇心驱动,对方方面面都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他说他一直翻看《金融家》杂志来关注世界新闻。为了确保最有效地利用时间,他总是在最后一分钟才起身去机场。

他对度假几乎也有同样的原则。直到几年前,盖茨从未休过假,他认为休假是弱者的表现。现在他一年休几次假,并赋予假日不同的主题,这样他可以更好地利用假期。例如,几年前,他去了趟巴西,他把这次假期命名为物理主题假期。在他度假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物理书籍。

为了紧紧跟上新科技发展的速度,盖茨会召集某一科技领域的最出色的专家给他详细讲解技术发展的情况。他把这段时间叫做“学习周”。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他可以对某专题有深入了解。在这段时间里,盖茨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的甘露。

“即使在科技领域,学习新东西也会带来无穷的乐趣,”他说,“例如,当我想找出我们在不同时期的转变模式到底会把我们导向何方时,我就会召集专家为我们讲解有关信息。我花两个星期来做‘学习周’,在那期间,我阅读专家们提供给我的材料,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们组织在一起。”

终身学习的习惯让比尔·盖茨的思维能够紧跟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从而保证了微软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青少年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有所成就,也应当把终身学习当成自己一项重要的习惯。

在人的一生中,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而且到了壮年以后,在很多方面的学习各种甚至比年轻时更有利,因为他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具有不同于青年人的判断力,深知光阴的宝贵,更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来学习。

更进一步说,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间,我们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有许多人在学校时,由于不努力而没能学到多少书本知识。但是到了中年以后,为了要补救知识上的缺憾,便开始努力用功,最终也能取得惊人的成就。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定义,动摇了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被认为是“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与终身教育相应提出的终身学习,就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持续不断地学习。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要“发展一种21世纪的新学习观”,因为“由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即使一个文盲,现在也可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宣告了“学历社会”的终结,宣告了把人生分为两半——学习和工作的传统观念的错误。

1994年,第三届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国际讨论会在日本召开,主题是“终身学习——面向未来的战略”。

同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生存在21世纪。

终身学习,成为21世纪社会的高能武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