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亲密关系发展和培育手册
1149100000016

第16章 (1)

偏见是一种畸形的社会交往观,它的形成不利于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我们只有对它进行充分的认识,以及掌握应对的技巧,才能将它的消极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偏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想彻底消除它,也就变得异常艰难,但只要我们有耐心,并掌握一定的方法还是可以做到的。

偏见的认知来源:刻板印象

一提起女性、黑人、穆斯林、同性恋等名词,你会有什么感想呢?对大多数人来说,遇到贴有这类标签的人的描述就足以唤起丰富的印象、记忆网络,甚至有可能预测贴有这种标签的人在假定情境中将如何行事。这种联系的存在表明我们全都可受到偏见的影响。但是偏见源于何处呢?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偏见的认知来源是刻板印象。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根据其共同特征加以分类,这是人类思维发达的表现,但如果把这种分类固定化,就成了刻板化。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而不管团体成员实际的差异。

例如:法国人浪漫,所有法国人都浪漫;黑人天生跑得快,我们就认为所有黑人都跑得快。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它常常只是简化我们对世界看法的一种方法,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偏见。对待每个个体也用共性去完全替代,这样,就会导致偏见,但对象是人时,就会导致刻板印象,产生偏见。

有这样一个例子:

李兵是在北京打工的一个年轻人,他认识了一位著名画家的女儿小文,并且确立了恋爱关系,但是他们的交往却遭到小文母亲的强烈反对。

在小文母亲眼中,没有北京户口的人是不可靠的。没有北京户口而待在北京的人,不是民工就是危险人物。

小文的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见呢?

原来,她的母亲曾经好几次吃过外地人的亏。

一次小文母亲去菜市场买菜。她买了一条鱼,贩鱼的外地人说18元一斤,这条鱼8斤,共144元。可她拎回家一称,却只有6斤,竟然短了整整2斤。而她家的保姆回来后说,这种鱼按理只要15元一斤。这事气得她以后再也不信任外地的商贩了。

后来又有一次,她在单位上班。中午的时候,同事们都去吃午饭了,她呢,因为还有点事,留在办公室里。这个时候,竟然有一个陌生人鬼鬼祟祟地在门口张望。她问他是干什么的?他吃了一惊,可能他以为现在这个时候他们都应该在食堂里,没有料到她还在办公室里。但是,这个外地人毕竟早有准备,立即拿出一只工具包说,听说这里的电线线路出了问题,我是来检查线路的。画家妻子将信将疑。他呢,东敲敲西打打地捣鼓了一阵,然后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她倒也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很快就把它给忘了。可是不久以后,那个人又一次出现了。这次也是中午,同事们到食堂吃饭去了。她呢,又因为事忙没去吃。那人在门口张望了一阵子,看见她在办公室,就赶紧溜了。她顿起疑心,立即打电话报告了楼下的保安。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搜索,那个人被抓住了。审问之后才知道,那是一个流窜犯,现租住在北京郊区,以坑蒙拐骗为生。他到这边来,是因为他掌握了这儿的办公情况,知道这儿有不少值钱的东西,而中午的时候,这儿的习惯是办公室的门不锁就去食堂吃饭。他们之所以不锁办公室的门,是因为他们这个办公室,非常之大,里面有近50个人在用毛玻璃隔出的20多个办公单元里办公,彼此不知道对方去吃饭了没有。

这事发生以后,小文的母亲就再也不信任外地人了。

现在,她把对以前那两个外地人的看法带给了李兵。可是,李兵是这样的人吗?显而易见,她的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她的这种偏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就属于刻板印象。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很死板,很固定,十分顽固,不易改变。

在生活中,刻板偏见也很常见。

比如,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上海人是精明的、小气的、没出息的,上海的男人是唯唯诺诺的,上海的女人是假洋鬼子。可实际上呢?上海也有大方的男人,也有干出了大事业的男人,也有在老婆面前气高声壮的男人;而上海的女人中,也有很中国化的,不为外国新潮事物所动的。许多有作为的男人和传统的女人,都是可以作为鲜明的例证的。

又譬如,我们总认为北京人是好吃懒做的,只知道侃大山、吃大饼,没有志向,没有吃苦的精神。可实际上呢,北京也有聪明的人,也有不爱侃大山的人,也有不吃大饼的人,也有有志向的人,也有有吃苦精神的人。这也是用不着举例、任何人都可以自己找出证据的。

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

凡是持有以上偏见的人,都是怀有刻板印象心理的人。

小文的母亲就是具有这种偏见的人。而这种偏见,是很难改变的。因此,李兵和他的女朋友,一直是过着地下党式的恋爱生活。

后来,发生了两件事,让小文的母亲转过弯来,改变了看法。

一件事是,她有一次出门办事,凑巧堵车,而她的事又急。她一急之下,下了车就走。由于她走得匆忙,把路边一个坐在自行车上、脚支着地的年轻人撞倒了。没等那个年轻人站起来,她赶忙道歉。年轻人居然没有生气。她解释说她有急事,时间来不及了,才这么莽撞的。那年轻人从地上站起来,说:“有急事坐车啊。”她说:“坐车更慢,因为都在堵车呢!”年轻人问她还有多远的路。她说大概还有三四站路。年轻人说:“得,你骑我的自行车去吧!”她吃了一惊。她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想拒绝。年轻人说:“三四站路,走着去哪行?你先骑我的自行车去,回来还走这条道,还我就是。我在这儿开店。”她道了声谢谢,就真的推过了车要骑,可是,刚要往上跨,却发现他的车是28型的,她够不着。这时,那个年轻人就说:“索性,我带你去吧。”

结果,她是坐那个年轻人的自行车去办了事。

事后,她一定要谢他,他却拒绝了。她问他名字,他也不肯说。在谈话中她听出他的口音并非北方人,就问他是哪儿人,他告诉她他是南方人,是浙江来的,在这儿开店。“有北京户口吗?”她敏感地问了这个问题。年轻人笑笑说:“没有。要那玩意儿干吗?”

这件事,使得她对外地人的看法开始有所改变。

又有一件事是发生在李兵身上的。

那次,李兵和他的女朋友,也就是画家的女儿,一起在她父亲的画展上看画。当然,他们是躲着她母亲的。他们来这儿,是算好了今天她的母亲单位有事,不会过来。

在画展期间,画家对他们说了他目前遇到的一个难题。正在展出他的作品的这家美术馆是他的固定经销商,他们已经有多年的合作关系。可是,这家美术馆的管理极其落后,画的登记和买卖都存在着问题。而且,由于这是一家国营美术馆,在人员变更、技术更新等各方面,都十分不易。

李兵见此情况,仔细想了想之后,向画家提出要见一见美术馆负责人。画家说:“你有什么想法跟我说就行。”李兵就向他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设想,这个设想将影响以后中国所有的美术馆管理方式。这个设想是,他要设计一个专门由美术馆使用的、用来管理画家及其作品的电脑软件。

画家很高兴,把这个设想跟美术馆方面说了。美术馆的党委书记说,先让他把软件开发出来再说吧。这当然不是一种合作的方式,因为,如果是合作的话,在开发软件前,双方应该签订协议,确定合作的具体事项,规定出资者与设计者的付出情况和分成情况,确定出资者该付给设计者多少开发资金,等等。

但即使如此,李兵也没有犹豫,他说他可以凭现有的实力先设计出这个软件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都在埋头设计这个软件。短短两个月以后,软件出来了。通过测试、实验,它被迅速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之后,画家的画得到了妥善的管理和监护。画家对此赞不绝口。而画家的妻子呢?也开始真正地意识到,她女儿的这个未婚夫是有才华的,并不是她想像中的那种外地人。再加上有上次骑自行车带她的那个年轻人的印象,她开始认可李兵了。

小文母亲的这种转变,充分说明,刻板印象这种心理也是可以消除的。

偏见的其他根源

偏见除了来源于认知,它还受环境的影响。偏见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及交往中习得的,一般有以下三种途径:

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冲突理论对偏见产生的原因做出了解释。这一理论认为偏见起源于各个社会群体间为了争夺稀有的、富有价值的资源而展开的直接竞争。社会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如好的工作、漂亮房子、高社会地位、好学校都是稀有资源,为了争夺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各社会群体之间展开各种竞争,他们在对自己所属群体产生认同时,还逐渐对其他群体产生了否定和贬低,把其他群体的人称为“敌人”。

有一些研究证明了群体间竞争是怎样导致偏见的产生的,其中一个著名的研究是由谢里夫及其同事进行的实验。实验动态地展示并证实了群体间持续的竞争造成了直接的冲突,甚至是暴力侵犯,并导致偏见的产生。

实验对象是来自不同地区的、中产阶级白人家庭的11岁男孩,让他们参加一个暑期夏令营活动。到营地后,随即把他们分为两组。第一个星期,分组进行一系列活动,如一起吃饭、游泳、玩垒球、一起做绳梯。结果,经过这一阶段活动和交往,人群分别从原来的聚合状态转变成了群体。每个小组都发展起了自己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的领导者,以及其他一些一个组织化群体所具有的特点。甚至两个群体分别自发地为自己的群体起了名字,一个叫“响尾蛇”,一个叫“雄鹰”,还有了队旗。实验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每个成员的角色已发生明显分化,并稳定下来。

第二个阶段的实验安排两个群体相遇,彼此之间开展一系列竞争性比赛,如:橄榄球、垒球项目,胜方将获得奖杯,其成员能获得奖品。因为这些奖品是孩子们非常喜欢、想获得的,因此,这个阶段充满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出现了明晰的“我们情感”,“我们”和“他们”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分化,两个小组间关系变得紧张。起先还仅限于言语谩骂,后来愈演愈烈。例如雄鹰组放火烧毁了响尾蛇组的旗帜,第二天,响尾蛇组攻击了雄鹰组的小木屋,掀翻了床,撕毁了蚊帐,抢夺个人财物。这些行动一直持续着,直到研究者出面干预以防更严重的事件发生。同时,两组成员间互相充满敌意,对对方持否定评价。第二阶段实验结束时请孩子们在两个群体中择友,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本组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分别高达93%。

幸运的是,事件有了一个好的结尾。在实验的最后阶段,谢里夫及其同事努力探索如何减轻或消除群体间的冲突。安排两个小组被试一起进行一系列共同活动,如一起用餐,一起看电影短片,做游戏,但并未有效减轻双方的敌意,有一次两个群体在吃饭时发生了直接冲突。后来,进一步安排和提供两个群体必须一起协同活动的机会,并且让大家意识到只有共同活动才能得到利益,如一起修野营基地的蓄水池(实验者故意弄坏的),否则大家都会缺水;一起将陷入泥浆的卡车拖出泥潭等一系列共同活动。结果,两个群体的敌对情绪明显减缓。野营生活结束时,再次进行择友测验,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对方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达到1/3左右。

2社会学习

偏见第二种根源是社会学习,偏见是一种特殊的态度,与态度一样是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

观察学习。儿童对某些社会群体具有否定的态度,是因为他们听到和看到父母、朋友、老师以及其他人对这些群体表达出否定的态度和歧视行为,或者是议论某一群体或成员,于是孩子也逐渐认同了这种看法和行为,学会了父母对他人的偏见。

社会群体规范。除了观察学习外,社会规范的影响非常重要,这种群体内的规范会提示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是恰当的、正确的。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他们所属群体的规范来行动,“如果我们群体中的人都不喜欢他们,那我也应当这样做”。

直接经验

与其他群体成员的直接经验也会形成偏见。当儿童与其他群体成员接触时,儿童周围的人会以赏罚来强化其态度,例如,父母不允许孩子同下层人家的孩子玩,当儿童试图或实际与下层人家的孩子交往时,父母会说“他们都是没有教养的野孩子”,并且还会责骂或惩罚孩子,于是孩子也会逐渐形成对下层孩子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