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亲密关系发展和培育手册
1149100000017

第17章 (2)

偏见的这种习得方式最常见的就是种族歧视。小孩出生后不会知道种族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比如将一个白人儿童与黑人儿童放在一起,他们会玩得很开心。但如果此时,白人父母将他们的孩子抱走,并告诉他以后再也不许和黑人一起玩,因为黑人是肮脏的、懒惰的劣等民族。刚开始,白人儿童会慑于父母的威力便不敢再跟黑人儿童一起玩了,慢慢地,父母的思想会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等他长大以后,便也会持有和他父母一样的态度了。这种偏见便是通过社会学习得来的。

3社会分类

人们总是把社会世界分为不同的两种类别,即我们和他们,这就是社会分类。简言之,人们把他人要么看成是自己人(群体内),要么就视为外人(群体外)。这种区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如种族、宗教、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等。这种倾向使我们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不同社会群体,但它是怎样导致偏见的呢?泰菲尔和他的同事们用社会认同理论来做出说明和解释。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个体通过对特定社会群体的认同来增强他们的自尊,然而只有在他们认识到这些群体优于其他群体时,这一策略才能成功。因为所有的个体都表现出相同的倾向,因此,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每一群体都极力认为自己不同于其他群体,而且还优于其竞争对手,偏见就是这样产生的。

歧视:偏见的行为表现

歧视是对偏见对象的消极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各类群体的成员抱有否定态度的人并不一定会直接地表达出他们的这种想法。法律制约、社会舆论压力、担心受报复——这些因素都会使人们在公开表达那些带有偏见的观点时有所顾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公开的歧视形式——对遭受偏见的种族或宗教采取排斥的举动——近几年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偏见的极端表现形式就已经完全消失。相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仇视犯罪——基于种族偏见和其他类型偏见的犯罪行为——正令人不安地频繁发生。

例如,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惨案:一位对黑人怀有强烈偏见的白人把一名叫黑人拖在大卡车后面,结果这名黑人被迫害而死了。类似的事例还有,一名大学生,仅仅因为他的性取向问题就被人谋杀了(他是同性恋者)。

由于种族、宗教或者民族冲突造成的最悲惨的事件,莫过于恐怖分子在2001年9月11日对美国的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进行的悲剧性空袭。策划这次活动的人对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怀有强烈的憎恶感情,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杀害成千上万的无辜之人——杀害那些和他们素不相识、也未曾打过交道、更没有个人冲突的人。这些事实说明了偏见的极端表现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事实上,由于现代武器威力不断增强,现代社会关系变得愈发错综复杂,仍然会有很多伤及无辜甚至伤害大批生命的破坏性惨案发生。不过,还好这类事件相对仍是罕见的,总的来说,偏见更多地还是通过非常微妙而隐蔽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那么,这种微妙或者经过掩饰的歧视行为到底是怎样的呢?社会心理学家对此做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这些结论包括:

当代种族歧视。更为隐蔽,但非常致命。以往,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公开表达他们的种族信念。但如今,当然很少有人还持这种观点了。这是否意味着这种异常危险的偏见形式——种族歧视已经消失,至少有所减少了呢?但很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事实上,所发生的变化只不过是“老式的”(指公开明显的)种族歧视已被更为微妙隐蔽的形式所替代了,这种新的形式被称为现代种族歧视。

现代种族歧视有什么特征呢?它包括人们在公众场合中隐藏对他人的偏见,只有在安全的情况下,比如说在公司里的亲密朋友和家庭成员这些能理解他们想法的人面前,才会表现出他们原本偏激的态度来。另外,它还包括人们会认为各种各样偏执的观点是由偏见以外的原因造成的,即使这些观点确实是由偏见造成的。比如,有人声称他(她)反对跨国婚姻,因为这样婚后的小孩将会面临很多困难,其实,这还是偏见以及认为其他种族的人在各方面不如他们的观念在作怪。

测量内隐的种族歧视态度。从“欺骗手段”到“真诚渠道”。测量偏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去问问人们对于各个种族、族群或者性别群体的看法——比如问他们对美国黑人、对犹太人、对女性的看法。但正如我们注意到的,在21世纪,几乎没人愿意公开承认他们持有带着偏见的观点——更不用说对陌生人,对研究他们态度的社会心理学家坦言相告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得知他们的真实想法呢?

途径之一,就是“欺骗手段”。

告知被试者将在他们身上安装特殊的装置,可以测量他们脉搏的细微变化(也可以是脑电波的变化或是其他的反应变化),这样无论被试者说了什么,都可以通过这些变化来探知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为了让被试者更加相信反应过程确实是这样,研究者还会先做做试验,问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这些问题事先已经知道被试者的想法了(因为几个星期前已经和被试者交谈过)。然后研究者看着机器数据的变化报告出被试者对这些问题的真正看法——被试者对此往往会惊讶得目瞪口呆。他们一旦相信机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就会觉得没有必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态度。那么,他们在回答问卷或态度量表的时候,或许就会比较真实,能够展现出他们真实的一面,包括各种带有偏见的看法。

这种欺骗手段之所以能用于揭示人们通常隐藏着的态度,是因为它包含了欺骗的成分,只能在被试对这套装置虚假的功能深信不疑的时候才奏效。并且这种研究手段也只能用于测量外显的态度:那些人们意识得到并愿意报告出来的态度。

然而,最近几年,社会心理学家意识到人们很多态度都是属于内隐的——内隐态度是存在的,并会影响行为的多个方面,但是个体本身也许并不能够意识到这种态度的存在。事实上,在有些情况下这些人都会坚决否认他们持有这样的想法,特别是涉及如种族偏见这种“别有用意”的话题时。另外,这种内隐态度也许是受偏见所针对的群体成员或和这些人相关的刺激自动激发出来的。我们如何才能测量到这种微妙而隐蔽的偏见呢?目前已经发展出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不过大多数都是运用了启动效应的原理。启动效应就是指先前呈现过的特定刺激或事件,启动了记忆中的信息,使这些信息能够更快地从大脑中被提取出来或者有利于提高我们当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率。

利用启动效应来研究内隐的或无意识自动激活的种族歧视态度的技术,被称为“真诚渠道”(相对于“欺骗手段”而言)。这个实验过程包括几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让被试者看一些形容词,然后让其判断这些词属于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并通过按一下按钮或两下按钮表示出来。各个形容词呈现之前会出现一排星号,提醒被试者紧接着会出现一个新单词。在第二阶段,让被试者看一些不同种族或族群的人的照片。然后,在第三阶段,让被试者再次看照片并判断所呈现的照片是否已经看过。这次呈现的照片有一半是在第二阶段让被试者看过的,有一半是他们先前未看过的。最后,也就是最为关键的第四阶段——包含了启动效应的阶段——要求被试者判断所呈现的形容词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但是在看这些形容词之前,快速地呈现不同种族或族群的人的脸部照片(黑人、白人、亚洲人、拉丁人的脸部照片)。这样就可以由被试者判断形容词的反应时揭示出他们内隐的种族态度。举例来说,假如被试者对黑人抱有否定态度的话,出现贬义词的时候他们的反应速度就会比较快。为什么呢?因为受启动效应(如一张黑人的脸部照片)激发的否定态度与词的贬义性是一致的。相反,出现褒义词时被试者的反应速度就比较慢,因为这个词的褒义与启动刺激激发的否定态度之间是不一致的。

试验结果表明:人们确实抱有种族歧视的内隐态度,这种内隐态度在想到或看到某一种族或族裔的成员时就会自动激发出来,进而它还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比如影响那些涉及他人的相关决定,也影响和那些成员交往过程中友谊的建立。眼下,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许多国家的公众生活中,尽管公开的种族歧视已经减少,但这种有害的偏见类型依然顽固地存在着,它通过很多隐蔽的反应形式起作用,继续成为影响社会群体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3象征主义

小恩惠,高代价。这是当今世界发生的另一种歧视现象。设想一下,假如你找到了一份梦寐以求且起始薪水比预期还高的工作,一开始,肯定为自己的幸运感到高兴万分。然而假设有一天你发现你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份工作,主要是因为你属于某个特殊的群体——公司为了避免被控诉有歧视现象存在而必须雇佣这个群体的人。你对此会有何反应?你们公司那些知道你是因此而被雇进来的人又会作何感想、会怎么看你?

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很多人对这种情况都会感到十分沮丧。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受雇佣或被提拔仅仅是出于他们的种族背景、性别或个人身份的其他因素时,都感到很难过。进而,他们也许会拒绝这份自己只是作为某个种族、族裔或宗教群体的成员而象征性参与的工作。

对于上述的第二个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公司里其他人对那些作为某个群体典型的象征性人物的人是十分反感的。例如赫尔曼、勃罗克和卢卡斯发现,招聘人员会认为那些受惠于匡正歧视措施的就业者的工作能力比不上那些没有受益于这种方式进来的求职者。

象征性地雇佣某个群体的人只是象征主义的一种体现,其他领域同样会存在象征主义现象。象征主义最为普遍的形式是,对遭受偏见的对象施加小恩小惠,以此作为借口和理由,来掩饰新的歧视形式。“别再烦扰我了,”心怀偏见但已经贯彻了象征主义的人如是说,“我已经为那些人做了很多了!”无论象征主义何时发生,都至少会造成两个消极后果。首先,它让怀有偏见的人可以推卸责任,他们能够指出这些象征性的活动就是他们对弱势群体不偏执的证明。其次,它损害了遭受偏见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包括损害了那些得以象征性参与或是接受了些许帮助的少数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象征主义作为歧视的一种隐蔽形式,应该得到预防和制止。

无论是何种歧视,都是偏见的行为表现,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交往。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任何一种偏见,以保证我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

有偏见的人:社会交往中的受孤立者

偏见可以说是社会交往的死敌,它一点一点地腐蚀我们的独立判断能力,为我们的社会交往旅程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拥有偏见的人大多目光短浅或心胸狭窄,他们好猜疑、嫉妒他人,他们即使对朋友也不能吐露真心,因此有偏见的人是找不到知己的。由于偏见往往通过人的行为表露出来,因此拥有偏见的人说话、做事就很容易偏激,和别人的想法不一致。这样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常常是受孤立的,因为人们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古怪,想法很难猜。而他们自己却往往不自觉,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偏见的受害者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下面的一些办法可以使你察觉到你是否持有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如果截然相反的意见会使你大动肝火,这就表明,你的理智已失去了控制。这一点无须多说,你会下意识地觉察到的。假如有人坚持认为2+2=5,或者冰岛在赤道上,你根本不会发怒,只是对他的无知感到惋惜——当然,如果你自己对算术或地理也一窍不通,这另当别论。只有那些双方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的事情,争论才会最激烈。因此,无论何时都要注意,别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怒不可遏。通过细心观察,你会发觉你的观点不一定都与事实相符。

了解与你不同社会范畴的人们的观点是克服偏见的妙法。假如你不能外出旅行,你就竭力寻找与你持不同意见的人相处。如果你觉得这些人似乎缺乏理智、蛮横无理、令人厌恶的话,你就得提醒自己:在他们的眼中,你或许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讲,或许两方面都是对的,但不可能两方面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