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亲密关系发展和培育手册
1149100000037

第37章 (2)

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发现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这个故事讥讽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某报载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的资格,但该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的事。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 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紧抓好,有些孩子就会形成依赖心理,从小的方面讲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的方面讲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附:你有依赖心理吗

如果你满足了上述九项中的五项,那么就说明你是一个具有依赖心理的人。

依赖心理调适

对依赖心理的调适,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习惯纠正法

具有依赖心理的人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己做决定的。你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是非常困难的,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个人。

2重建自信法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会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治疗依赖心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具有依赖心理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再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是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绝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偏执心理及其调适

具有偏执心理的人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他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他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他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容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强;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偏执的人常将他人无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的根据,却常常怀疑会被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或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或者是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他人,总认为自己正确;或是好嫉恨他人,对别人的错误不能宽容。在社会交往中没有人愿意同这样的人打交道。因此,偏执心理是影响人际交往的第四道障碍。

具有偏执心理的人,看问题带有严重的偏见,且固执己见;喜欢议论他人的短处,吹毛求疵,挑剔他人的毛病,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愿意夸奖他人的长处和肯定他人的成绩,看不到事物的积极方面,总认为他人不如自己;当他人,尤其是周边的人受到重视、得到好评时,会产生强烈的妒忌心和严重的紧张不安感,心神不定,似乎浑身上下都不舒服。这种人已形成的偏见难以改变。偏执心理的形成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就内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认知体系,这个认知体系在逻辑上并不荒谬,给人的印象是“爱钻牛角尖”,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和思维模式持否认态度,拒不承认自己的偏执。别人一般很难进行说服矫正。因为具有偏执心理的人一般拒不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所以在社会上人数和比例确实不详。据1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资料表明,具有这种心理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具有偏执心理的人中以男性较多见,且以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偏执心理很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病。

偏执心理的形成与幼时所受到的不良教育和生活环境密切相连:独生子女或最后一个子女为多,他们从小被娇宠,形成唯我独尊,受不得一点委屈,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及至逐渐成长,不良性格的严重缺陷及后果显露,父母转而对其过分严厉,导致性格扭曲,偏执异常。有些患者的父母看问题比较偏激,狂妄自大,常常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在背后议论他人的不是;过于敏感多疑,急躁主观,性格暴躁,争强好斗等。患者长期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受到不良影响,不能不说也是导致其偏执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以外,儿童期受到家庭或学校过于严厉的惩处,缺少关爱等也是造成偏执心理的一个原因。从患者本人来说,文化素养不高、思维方式有问题等也有其主观责任。

据最新研究称,家族遗传(有家族精神病史)也是造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中年期的重大挫折和意外刺激会加重病程;至更年期逐渐形成定式,不易缓解,如病程继续迁延可转为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偏执狂或是老年性痴呆。

附:你有偏执心理吗

如果日常的行为中有符合下列状态中的三项,那么就很可能患有偏执心理:

对他人的错误不能宽容,容易产生病态嫉妒;

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利益;

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阐述道理或说明事实来改变想法;

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一种类似妄想观念或者常盘旋于脑中的非强迫性意念)。

偏执心理调适

要想对偏执心理进行调适,必须有决心和毅力才行。

1尽量听取别人的意见

只要尽量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即便他是个偏执性很强的人,他也不会走上歧途,或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因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自己不知道,但别人会告诉他:你的目标错了,会导致错误的结果。这时候,如果一意孤行,错误将越发不可挽救。

2尽量去了解别人的所思所想

有时候别人不一定能告诉你他的所思所想,因为,他可能被你的偏执吓坏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身边的人就是这样。在这样的时候,你要主动地让他们说话,让他们提出他们的看法。而当他们终于说出的时候,你就应该遵守上面我们所说的第一个要诀。

3尽量去经历、去体验各种不同的人生

只有在经历了各种不同的人生之后,你才不会迷失在一个目标里,或者,你会找到一个正确的目标,来让自己去奋斗。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即使是最偏执,这种偏执也不会给你带来危害。

4尽量去和这个时代融为一体,尽量去放开喉咙歌唱新生的事物

也就是说要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就是一个能够与人和睦相处的人,就是一个能尽量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人,就是一个能尽量去了解别人的所思所想的人,就是一个能尽量去经历、去体验各种不同的人生的人。只有这样,他才不会偏执,或者,不会把偏执用在一个错误的地方。

5记住:偏执有利于成功,但是偏执需要正确的成功观念来引导

只有在正确的成功观念引导之下,一个人的偏执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可以发挥的。

嫉妒心理及其调适

嫉妒心理分析

嫉妒心理是面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它俗称“红眼病”,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别人评上了比自己高的职称而指桑骂槐、为了某人得到领导的厚爱而愤愤不平、为了别人的生活条件比自己好而郁郁寡欢的大有人在,给本已不大平静的生活平添了几多烦恼和纷扰。

本来,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它源于人类的竞争,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或起积极作用,或起消极作用。有些人嫉妒是出于不服与自惭而不甘居下,从而激发其奋发努力,力争上游,这时嫉妒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与行为。这种情形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更有其积极的意义。爱情当中的嫉妒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爱情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自己的恋人如果反对你同别的异性接触和交往,正是反映了他(她)对你的爱的程度。相反,如果从不“吃醋”,毫无嫉妒心,那么也许你们之间的关系还只是喜欢水平的友谊,而不是爱情。莎士比亚就曾经把嫉妒视作爱情的“卫道士”。

嫉妒心理出现以后,很快地就会导致嫉妒行为,例如中伤别人、怨恨别人、诋毁别人。而更强烈的嫉妒心理还有报复性,它把嫉妒对象作为发泄的目标,使其蒙受巨大的精神或肉体的伤害。

实际上,嫉妒心理及相应的嫉妒行为除了暂时地平衡他们的心理之外,毫无可取之处。一方面,身受其害的嫉妒对象会远离这个“作恶多端”的嫉妒者,旁观者也会对嫉妒者的小人行径不满,嫉妒者以前建立的一些人际关系也可能由此而失于和谐,变得紧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