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亲密关系发展和培育手册
1149100000005

第5章 (4)

怀有自尊心与羞耻心的人,总是有争先进、争上游、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好胜心,他们不甘落后,自觉而主动地遵守纪律,做好本职工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所以说,自尊心与羞耻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一种动力,有自尊心的人受到表扬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羞耻心的人受到批评会更加奋发图强。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最可贵的品质,它对于人们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自信心的作用。自信心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它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如果很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认为自己不行,做不好工作,搞不好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定式,从而产生对社会交往的恐惧心理,影响其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而具有自信心的人则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灵活自如地进行社会交往。可见,自信心对于社会交往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3自我控制对社会交往的作用

自我控制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及社会交往都具有推动作用。由于主观的我要求客观的我符合其期望水平,从而推动并促进其思考、记忆、注意、情感等心理机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获得优秀成绩、博得社会赞许及他人的好感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自我控制对个体态度的转变具有决定作用。个体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客观的要求而发生变化。但是,一个人的态度的转变并不是由他人或团体强迫命令而完成,必须通过自愿,也就是把客观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即转化为主观的我的需要,未经这一转化,则其态度不能发生转变。例如,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很高,认为自己一贯正确,甚至十全十美,则当客观上要求自己改变某种态度时,由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距离他人或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过大,自己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很难转变其态度。另一种情况是,即使自己看到社会要求与现实的我之间存有很大差距,但自己却把社会要求降至最低水平,认为自己只要能够“混过去”就可以,那么也无法改变自己的态度,符合时代的要求。只有当个体真正意识到态度转变的重要性,他才可能切实地将此落实到行动之上。例如,在社会交往中,个体认识到清高的个性使自己不受他人的欢迎,他便会通过自我控制逐步改变这种个性,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附:气质类型自我测试

未接受过气质测试的人大多数恐怕都说不清楚自己的气质类型,本测试是对自己性格特征最基本的了解。下面是有关气质的60道问答题,它们和答案均相同,分别为:A很符合;B比较符合;C介于中间;D不太符合;E很不符合。请按顺序将你选的答案标在题后。全卷未答完前,请不要回头查看。因为气质无好坏之分,所以回答要诚实。

1到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

2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

3宁可一人做事,不愿很多人在一起。

4做事力求稳妥,一般不做无把握的事。

5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口叫、噪音、危险镜头等。

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7喜欢安静的环境。

8善于和人交往。

9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

11在多种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

12碰到陌生人觉得很拘束。

13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控制。

1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16在人群中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落时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

18当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别的事物很难让自己分心。

19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0碰到危险情况,常有一种极度恐惧感。

21对学习、工作、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

22能够长时间做枯燥、单调的工作。

23符合兴趣的事,干起来劲头十足,否则就不想干。

24一点小事就会引起情绪波动。

25讨厌做那种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26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27喜欢参加热闹的活动。

28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

29工作学习时间长,常感到厌倦。

30不喜欢长时间讨论一个问题,愿意实际动手干。

31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

32别人说我总是闷闷不乐。

33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些。

34疲倦时只要短暂的时间就能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工作。

35心里有话,宁愿自己想,不愿说出来。

36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7同样和别人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疲倦。

38做事有些莽撞,常常不考虑后果。

39老师和师傅讲授新知识、新技术时总希望他讲慢些,多重复几遍。

40能够很快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41做作业或完成一件工作总比别人花的时间多。

42喜欢运动量大的剧烈活动,或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43不能很快地把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

44接受一个任务后,就希望迅速完成。

45认为墨守成规比冒风险强些。

46能够同时注意几件事。

47当我烦闷的时候,别人很难让我高兴。

48爱看情节起伏跌宕、激动人心的小说。

49对工作认真严谨,具有始终如一的态度。

50和周围人们的关系总是处不好。

51喜欢复习学过的知识,重复做已经掌握的工作。

52希望做变化大、花样多的工作。

53小时候会背许多首诗歌,似乎比别人记得清楚。

54别人说自己“出语伤人”,可自己并不觉得这样。

55在体育活动中,常因反应慢而落后。

56反应敏捷,头脑机智灵活。

57喜欢有条理而不麻烦的工作。

58兴奋的事常常使自己失眠。

59老师讲新的概念,常常听不懂,但是弄懂以后就很难忘记。

60如果工作枯燥无味,马上情绪低落。

解析:

1选择A记2分,B记1分,C记0分,D记-1分,E记-2分。将各题所选的序号对应地填在以下表格内,并汇总各类得分。多血质题号4811161923252934404446525660总得分记分胆汁质题号269141721273136384248505458总得分记分黏液质题号1710131822263033394345495557总得分记分抑郁质题号3512152024283235374147515359总得分记分

2类型划分

如果其中某一种或几种气质得分高出其他几种或一种气质得分4分以上,则可定为该气质类型。

如果该类气质得分超过20分,为典型型;如果该类型得分在10~20分,则为一般型。

两种气质类型得分接近,其差异低于3分,而且又高于其他两种4分以上,则可定为这两种气质的双混合型。

三种气质得分差异低于3分又均高于第四种4分以上,则为3种气质的多混合型,如“多血-胆汁-黏液质混合型”,或“黏液-多血-抑郁质混合型”。

如果4种气质得分差异均低于3分,则为完全混合型,又称中间型。

通过态度预测行为

态度与行为

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社会化和社会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态度一旦形成,便较为稳定,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到人的整体行为。

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赞同把态度的构成分为3个部分,即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他们认为态度是一种内心的心理活动,是由知、情、行3部分组成,是个体以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倾向的反应方式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的预先倾向。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态度的认知成分不只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常常是带有评价意味的陈述,带有个体的评判、赞成和反对。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喜欢和厌烦、同情和嘲讽等。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态度是个体做出行为前的内心体验,我们可以根据态度来判断个体的行为。

人的态度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在形成后态度又会反过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更恰当地处理好各种交往关系(这里既包括自己应在社会交往中保持适当的态度,又包括通过别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社会关系,在各种社会交往中,控制自己的态度比通过别人的态度预测其行为要容易一些,比如一般人在会见客户时都会把自己的私人情绪暂时放在一边,但他们却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根据接触对象的态度预测其行为,进而做出相应的策略。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预测行为,但是许多研究表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并不简单,影响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有以下几个因素: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成分、态度的强度、态度的通达性、人格变理。

因此,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注意以下列因素:

态度方面的因素:态度各成分是否一致——当态度的认知和情感成分一致时,预测率高;态度的特殊性;态度来自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更能够预测行为;态度的强度和清晰度。

行为方面的因素:是单一行为还是多重行为,单一行为与态度的关联度更强些;即时行为与长久行为——态度与行为间隔时间越短,预测力越好;情境压力如何,情境压力较小时,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准确率会高些。

主体方面的因素:态度对象与个人关联的程度——越是跟个人的价值观接近的态度越能预测行为;个人自身的人格因素,诚实的人不善伪装,而阴险狡诈的人则非常善于伪装,他们不会轻易把自己的真实态度表露出来。

如何理解他人的态度

人的态度往往是其感情的外显形式,要想正确理解一个人的态度,可以从考察其感情变化入手。而人的感情变化往往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等方面表现出来。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理解。

1细察表情变化

人的感情变化反映到脸上是丰富多样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表情多变。人逢喜事,就会情不自禁地雀跃起来;反过来说,遇到悲伤,脸部的表情就会不知不觉变得僵硬起来。

我们要想正确看出对方的真实内心活动,首先,就要对表情的变化有个透彻的认识,也要了解判断表情的原则,拿这些做基础,勤加训练,方能达到理解他人态度的目的。

为了了解感情变化与表情变化的内在联系,我们需要先研究一下大脑的运动领域。大脑所负责的运动领域相当广大,其中负责脸部运动的领域与其他部分比起来大了许多。由此可知,能够把微妙的心态忠实显现的器官,当以脸部为最。

其次,我们必须了解:随着感情的变化,脸上的哪些肌肉会被动员,以及它们会呈现出哪些表情。为了容易理解起见,我们不妨把感情的变化分为“愉快”和“不愉快”两种,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当这两种表情出现时,相应的脸部都会出现哪些特征。

愉快的表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得到,当它出现时脸部的特征是:嘴角拉向后方;面颊往上收。

不愉快的表情的特征是:嘴角下垂;面颊往下拉;眉毛深锁,皱成“倒八”字。

人们日常所体验的种种表情的变化,就是以愉快、不愉快这两种对立的感情为基础的。可以把这些表情分为5种类型——“欢喜”、“发怒”、“痛苦与悲伤”、“惊讶与恐惧”、“嫌恶”。我们在观察对方的表情时,可以先把其归为愉快或不愉快,然后再详细研究他的表情是属于愉快或不愉快中的哪一种。仔细推敲,定能知晓其感情变化的。

2留心异常动作

如果对方把自己的感情压抑,而不形诸于外表,仅靠上一条中的那些知识,当然无法看穿对方的真心。碰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他人的态度呢?

此时,只要我们能认清感情的“性质”,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