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柯岩文集第二卷(他乡明月)
11516500000033

第33章 高扬主旋律的好小说——《他乡明月》座谈会纪要

广东现代革命作家研究学会在年八九月间,先后三次座谈广东籍女作家柯岩同志的长篇小说《他乡明月》。座谈会得到广东作家协会的支持,并在欧阳山同志主持下,开得相当好,发言踊跃。舜之、欧阳翎、江励夫等同志因时间关系来不及发言。现把全部的发言记录整理成文。(欧阳山、于逢、楼栖、梵杨、郭正元、李天平同志发言另发,故略。——编者注)

朱婵清:在寻梦的出国大潮中,出现了《曼哈顿的女人》《北京人在纽约》等作品,这些作品多表现寻梦者怎样在“天堂”里挣扎生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异域文化在他们身上的作用,表现了人性被扭曲、身心被摧残,有其教育认识价值。柯岩的《他乡明月》则从较高的审美视角描述他们的艰辛生涯,并将出国寻梦及在祖国的成功的线索交叉进行,比照映衬,抒发了爱国的积极向上的情调,给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年以深刻有益的启迪和感染,这是作品最成功的地方。

陈衡:《他乡明月》形象地富有说服力地告诉我们:在美国,机遇与陷阱同在;挑战与危机共存,无处不是充满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激烈竞争。小说以一幅幅带血带泪的生活画面和悲剧事件,准确地展示美国是富者、强者的天堂,贫者、弱者的地狱,像镜子那样反照出美国那个扑朔迷离的梦幻世界的真实面貌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徐文泽:小说很真实,一是表现在人物形象上面,二是对环境的描写,展现了美国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那种天堂,当然也不是地狱,写得真实可信,因而就有着较好说服力和教育意义。

谭汝康:《他乡明月》可以说是一部精巧的女性文学。作者是女作家、母亲,作品描写女孩子的心路历程,处处洋溢着一种母性的爱。比如紫薇,出国前后有过不少失误,作品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批评指责,真像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对人讲述自己偶尔犯过错的小女儿;笔下的紫薇,只能令人怜之爱之,而很难怨之责之。

徐楚:这部小说,我一口气读完了。不只我,我家里的小孩也争着要读。爱国主义,很有必要大力宣扬。《他乡明月》的确是一部“好看有益”的小说。

赖海晏:这是一部宣扬爱国主义的优秀作品,是现实主义佳作,语言优雅,很美。文字是文学的手段之一,而作品又是人品所决定的,可见作者的情操是高尚的。以他乡来表现故乡之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深层次的东西。另外,作者很会编故事,曲折动人,引人入胜,以情节来显示人的灵魂。这部小说很有社会意义。

伍志红:柯岩同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朵拉、紫薇等多个典型形象。两个女主人公几经波折,一个在沉沦中觉醒,一个则靠着坚忍、勤奋的努力,挣扎着走出困境。尽管作家并没有刻意炫耀哲理,却能让人从书中悟出不少人生真谛。对于那些正要或将要圆“出国梦”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很好的人生教科书,因为作者通过主人公与美国各种人物的交往,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现当今西方社会的现实,真实而艺术地告诉我们:他乡之月虽也明亮,但对远离故土的海外游子来说,他乡的月色毕竟是寒冷孤清的!

谭志图:小说取材不算新颖,但作者有深邃的思想穿透力,善于发现和挖掘表层后面的东西,通过精心的运筹,把一个平凡的故事写得一波三折,回环跌宕,使读者始终被两个女主人公悲欢离合、潮起潮落的命运所吸引,随着小说展现的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生活画面,或焦灼牵挂,或同情哀怜,或扼腕叹息,或陷入沉思,在审美的愉悦中受到感染,得到人生的启迪和感悟。听说,这部小说正在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希望通过电视媒介的扩大宣传,让更多的读者能从中受到启迪、教育和鼓舞。

李慧云:在朵拉的塑造上,作者倾注了诗人所具有的热情,刻画了几个超越同类题材作品的人物的形象,作品还对留学生的问题,作了认真的思考,不只具有较高的认识与审美价值,更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很有启迪意义。

黎之彦: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的成就都是很突出的,它真实、生动、细腻,情节引人入胜,语言流畅又富有诗意。两位主人公的命运告诉我们:人才流动是个潮流,从中国流向美国的,虽有幸运儿,但大都用尽力气拼搏,也未能进入富人的“天堂”,不少人遇到困境而沉沦,相反,从外面流回来的,倒是“有用武之地”。这既显示了祖国正在向前发展,又对热衷于出国的人是个忠告,是一服有益的清醒剂。这里就包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林英兰:《他乡明月》有很强的可读性。我在造船厂,工作繁忙,但小说却令我爱不忍释。或许由于我也是女性,读的又是描写女性的作品,我竟流着泪一口气读下去。小说写得很成功,表现两个女青年在旧金山这个中西方文化的交集地所经受的痛苦与挣扎,实际是透过她们的遭遇,显示两种观念的冲突,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非常激动,也深受教益。

罗源文:《他乡明月》这部长篇小说,给人以写这类题材中很不一般的全新感觉;这是一部极富新鲜时代气息的讴歌爱国主义思想的很有民族特色的力作。作者在刻画其所爱的或所希冀的人物心理状况、高尚情操时,满怀激情,诗意浓郁。令读者深感有一种至善至美的享受。我从头至尾细读了两遍,深深觉得作品给人以信心——对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国人民充满光明的前途和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充满信心。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很可爱的!

易准:作者没有带着既定的主观想象的框框去反映美国的社会生活,而是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根据自己对美国生活的观察、体验,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遇的人和事,进行提炼和概括,力求忠实于客观生活。小说还写了美国社会各色各样的家庭,像万花筒般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健康美好的一面,也有畸形、病态和腐朽的一面,从中暴露了美国社会某些本质的东西,这对客观地认识美国社会很有帮助。写异国他乡生活的作品而能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实在难能可贵。

郑心伶梁惠玲:《他乡明月》笔墨细腻,特别在人物塑造方面,与同类题材的小说相比,显得更为高超。小说从头到尾,极少极少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大段的静态描写,无论人物的肖像、环境还是事件过程的交代,都是通过人物的活动来表现的。作品侧重写人物的灵魂,表现海外游子失掉根子的痛苦,东西方人生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中的矛盾、困惑和艰难以及对祖国、对亲人的恋念之情,深刻地展现出当代一些青年人精神上的迷惘、探求、成长的过程,发人深省,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赵士聪:作品的教育意义很大,同志们讲了很多,我都同意。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作品的艺术性,无论题材本身,还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致语言文字,都富有诗情画意,很美、很动人。能不能说这是一部诗体小说?我并不是因为柯岩同志本身是个诗人而这么说的,我是根据作品本身的实际情况,得出这么一个印象的。

邝邦洪:一部小说的水平高低和成就大小,主要看它描写的人物形象。《他乡明月》的主要人物朵拉是成功的,她在我国当代文学女性人物画廊中是一个新的典型,她代表了众多的出国留学生的诸方面,她所蕴藉的社会内容和审美价值是深广的。作品着重突出朵拉吃苦耐劳、坚忍奋斗的精神以及中国妇女的那种传统美德。

仇智杰:作家用十分公正的态度,冷静地看待和评价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做了比较,并用艺术手段,对这种比较做了形象而深刻的反映,通过一连串的构成全书脉络的典型的事件,将一个个令人扑朔迷离、心悸胆寒、推崇竞争的西方社会的生活图景,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引导人们思考:到底美国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作家更用浓情重笔,抒写了对祖国、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这是一本寓教于乐、好看有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好书。

吴锡河:作品很有特色,这类题材,写得这么好,不多见。主要是人物性格鲜明,同是在艺术团里、后来都到了美国的两个女青年,性格很不一样。作品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情节也很不一般,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质量,都有相当的水平。

蔡运桂:《他乡明月》是个富有诗意而寓含深意的题目。作品通过他乡明月昭示美国社会的众生相。对漂洋过海的中国人来说,上“天堂”者不多,下地狱者不少。朵拉虽取得小小的成功,但并没有感受到上“天堂”之乐,还是心怀故国;紫薇的坎坷命运,给人以下地狱之感。陈景生不忍看到自己帮助过的几位中国女子,有的自杀,有的为娼,决心提前回国。美国在物质生活上比国内好,精神却愁多于乐,悲多于喜。作品告诉人们,根在故土生,月是故乡明,在美国的莘莘学子,还是学成归来,为祖国效力为好。

伍夫楹:《他乡明月》真实地描绘了出国潮中的弄潮儿一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人物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通过人物的遭遇及其抉择,作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特别是青年,应当怎样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这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不只很有认识价值和审美功能,更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肖南:我是一口气读完《他乡明月》的,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虽然简单,但对我的启发很大,使我感悟颇深。从朵拉和紫薇身上,我发现自己有紫薇的贪图享受,爱慕虚荣,怕苦怕累,又有朵拉的自尊、自爱、自强。我不愿像紫薇那样沉没在后悔的苦海中,我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失落、走错路。我年岁正与她俩相仿,她俩对我是正反两面的最好的教材。

黄树红:我是年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时在北京读到《他乡明月》的。我一口气读完,觉得它称得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朵拉的艰辛拼搏,紫薇的痛苦挣扎,写得很感人;作为艺术形象,都是成功的。在她们以及唐人街上一些老华侨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反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他乡明月》,实际是故乡明月的反照。另外,小说注重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讲究情节,这也是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总之,这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小说。

吴茂信:能参加这个座谈会,非常荣幸。这个座谈会不花一分钱,一杯清茶,各抒己见,我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他乡明月》这部长篇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血脉”,这血脉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写对祖国的爱,不是停留在对祖国的思念和爱恋,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展示炎黄子孙的勤劳、勇敢、善良、机智、坚忍、朴实等特点,所以能够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这是一部洋溢着时代精神、表现民族气质、高扬主旋律的好作品。

何文梅整理。原载年月《广州日报》又载《文艺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