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柯岩文集第四卷(中短篇小说)
11516600000052

第52章 生命之树 ——柯岩答客问(1)

柯岩,本名冯恺,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诗人。

她原籍广东南海,年月日生于河南郑州。她的儿童诗集《小兵的故事》,于年获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她的报告文学《船长》《特邀代表》获首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她的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年获全国首届金盾奖。她创作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请允许……》等,蜚声文坛,在广大读者中享有盛誉。

柯岩是怎样走上创作的成功之路的?面对历史与现实,她是怎样做出选择的?受出版社之托,年中秋,我找到了柯岩老师,希望她以答问的形式回顾自己的漫漫人生之路。不巧,柯岩出国讲学在即,只送了我一些书和资料,她说:“你的问题,这里边都可以找到答案。”于是我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摘要如下,以飨读者。

问:您为什么取“柯岩”作为自己的笔名,含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答:柯、岩,音译成英文,似乎只是两个互不关连的单音节字,但在中文里,是有独特的含义的。我们的古人把绿绿的小树称之为柯。岩呢,当然是大大的坚硬的石头。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须加倍的顽强。

我取柯岩作为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把根深深扎入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

问:据我们所知,您早期是搞儿童文学创作的,您的童年是不是非常快乐呢?您最早是什么时候接触文学作品的?您怎么喜爱上文学了呢?

答:我的童年是十分寂寞的。我的父母终日为衣食奔波,无暇照顾我。我的哥哥、姐姐上了学,要为分数拼命,因为考不到优秀就拿不到奖学金,无法上公费学校,所以,他们也没工夫答理我……

我的邻居有几个没上学的男孩子,我常常跟他们玩。他们大,我小,每每被打得哭兮兮地回家。但一会儿,我又追在他们后边,哭着,叫着,为他们的奔跑或打架使劲儿。

起初,我被别的男孩欺负,总是哭着回家。可渐渐地,我挨了打也不回家,因为一回家,妈妈就再不让我出去了。她常常是一边给我擦着眼泪,一边自己也流出泪来……

一次,我又挨了打,大哭一场以后,又想奔向男孩子们。这时,一只手一把拉住了我。我回头一看,是妈妈。妈妈说:“他们老打你,你为什么非要跟他们玩不可呢?”

“好玩呀!”我也恨自己没志气,可我还是挣扎着想往外跑,“他们——也不老打我。”我忸怩地说。

妈妈叹了口气:“你为什么不去找王珍玩呢?”王珍是我家对门的一个女孩子,她妈妈拜菩萨,每天长时间地跪在蒲墩上念经。她们的屋子阴沉沉的,王珍每天坐在屋角里,抱一个洋娃娃,“哦——哦——”地哄着。她自己也穿戴得和洋娃娃一样整齐、美丽。

“不,她不好玩。”我挣脱妈妈的手,又飞跑到空地那边去了。我看见男孩子们正在往那棵大榆树上爬。我竭尽全力飞快地跑,清新的风迎面扑打着我的面颊。哦,可千万别错过了什么有趣儿的事呀!结果,什么有趣的事也没有,我又被推了一个大跟头,跌破了鼻子。

从此,妈妈下决心不许我出门,并说只要我不出门,就给我讲故事。就这样,我开始接触到了民间口头文学:《路遥知马力》《缺手姑娘》《孟姜女哭长城》《铸钟娘娘》……我百听不厌,可她越讲越烦。爸爸很可怜妈妈,就给她找了少年文库的一些书,让她读给我听。于是,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一个《稻草人》;小小和我一样寂寞,永明有一个紫衣的姐姐,美丽的大姐姐啊!那年,我岁。

有一次,妈妈给我念着一本什么书,念着念着睡着了。我是那样急于知道故事的下文,可又心疼劳累的妈妈,于是我把她手里的书拿过来,颠过来倒过去地翻看。一页一页地轻而又轻地翻动着书页,唯恐惊跑了书中的人物……

这一年,家里就让我上学了,上的是长辛店铁路职工子弟学校。我是班上最小的学生,但我学习十分努力,因为书里那样多有趣的事,那样多可爱的人物在等着我哪!

从二年级开始,我就不加选择地读能够到手的一切书籍了。跳过一些不认识的字,贪婪地追求着故事和人物。这是至今我有许多字认识、能懂,却讲不确切、也念不出它们的读音的缘故。

《爱的教育》的小主人公使我懂得了:孩子原来不仅仅是父母无偿的索取者。《小妇人》使我感受到友谊的温馨和力量。叶圣陶告诉我是非善恶。冰心让我向往大海和诗意。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使我初步想到了穷人和富人的关系。格林和安徒生的世界,又是那样神奇与美丽……

从此,书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我每天手不释卷,心醉神迷地和书中的人物相亲,而鄙弃那帮淘气、打架,并且专门欺侮弱小的男孩子们,再也不看他们一眼了。

问:听说您很小就发表过作品,是这样吗?你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是什么?

答:说确切点,我的第一部“作品”是我写给父亲的情真意切的一封信。当时父亲仔细读完信,很感动,情不自禁地说:“呀!我们家要出谢冰心了!”这当然是感情的夸张,因为那一年我还不到岁。

我的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文章,说句不含蓄的话,是“抄”来的。

——那是我岁那年在武昌读高三的时候,文章发表在校刊上,题目叫《我的同窗》。说是“抄”,当然不全是抄。我岁在云南保山上初中时,我和我姐姐都写过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位同学,是教师命题作文,我和姐姐都写了她。姐姐比我写得好,我很羡慕。为什么姐姐能写得这么好?姐姐把那个女孩子写活了。当时我不懂,后来才慢慢理解了,姐姐对生活有着比我更细致的观察和更深刻的理解。上高三了,教师又以《我的同窗》命题作文时,我就毫不客气地把姐姐文章中的长处都搬到了我的作文里。年龄和知识增长了,阅历也稍稍丰富了一些,这就胜过了当年的姐姐。被教师选中了,发表在校刊上。

后来我忐忑不安地拿这篇文章给姐姐看,姐姐淡淡地一笑:“没想到你还有兴趣把她又写一遍。”那时姐姐已是大学生了。她的胸襟和态度令我十分惭愧,给我很大的触动,我懂得了,模仿别人是最没出息的。这件事教会了我要去寻找自己独特的东西。从此,我学习别人文章的长处,羡慕,但不嫉妒;赞赏,但决不模仿。追赶文学道路上每一个有长处的人,但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年,无数文艺工作者纷纷跨过鸭绿江,参加伟大的抗美援朝。当时在文化列车上,我赶写出《中朝人民血肉相连》这部剧本。这个话剧一连演了几百场。记得一次演出时天上下起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可是部队和地方的群众竟没有一个人中途离开。大家聚精会神地看戏,一位曾经对年轻人很挑剔的老同志悄悄走到我身边,很动情地说:“小柯,知道吗,今天是这出戏演出第场。祝贺你!这么年轻就走上创作的正道,有的人搞了一辈子,还和群众格格不入,搞不出受群众欢迎的东西……”这是我参加革命后真正可以称之为创作的第一部作品。那年我岁。

问:柯岩老师,您是怎样走上儿童文学的创作道路的呢?

答:二十岁左右是那样一个奇特的年龄,过来人都是有所体会的。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最怕别人说自己小,最喜欢装大,好混在严肃的成人中。我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我虽然十分喜爱孩子并常常为他们的生活所吸引,但一到人前,就尽量远离他们以示区别,自然更没有想过要为他们写点什么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写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的。那是 年,我岁的时候。那时,我已结婚。我爱人是一位被认为在创作上有成绩的人,我比他年轻,写作经历不长,没有惹人瞩目的成绩,但我却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无知却有勇……

有一次,他愁眉苦脸地写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当看到他的稿纸上只有短短几行,而又有大量的涂抹的时候,我惊讶了。“你怎么了?什么东西这样难写?”我问他。我了解他的创作习惯,他轻易不用稿纸,而是酝酿啊,默诵啊,满屋子走来走去,念念有词地写在小小的纸片上。平时只要坐到桌子前,摊开稿纸,就是酝酿成熟了,一夜烟雾缭绕,第二天总是会有收获的。

“是约稿。响应号召给孩子们写点东西。哎,给儿童写东西真难啊!”他说。

“这有什么难的?你睡觉去,我来试试。”我坐到桌子前,平时对儿童生活的记忆像海潮一样在我心里汹涌……这一天,我一共写了九首儿童诗。

我爱人起床后,不相信地读着。但笑意渐渐出现在他的眼角:“真奇怪,你什么时候积累的这些生活?也许……这和你的性格是相近的……”他很快帮我选了六首寄了出去,《人民文学》发表了其中的三首。这就是《人民文学》年月号上的《儿童诗三首》。

时间已经过去年了。这中间经过了多少狂风暴雨。但那一天那个平凡而又奇特的时刻,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因为那是我生活道路的一个转折点,实际上开始了我此后为儿童写作的第一步。

今天叙述这件事,并不是想说,我比我爱人高明,他在创作上的长处,是我今天还在追赶着的。说它,只是为了说明:每个人都有性之所近,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又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有志于创作的人,应该尽力去寻找自己,这样才能发挥己之所长,克服或回避己之所短。说它,还为了说明:我们曾经处在一种多么美好的创作环境里:严肃、热情、单纯而又无所顾忌……

问:您的经历好像特别顺,是吗?您年轻时有过自己的选择与现实的矛盾吗?您是怎么对待的呢?

答:年我考上了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戏剧系在当时也是竞争非常激烈的一个系,有好几千人同时报考。我当时特别强烈的愿望是一定要成为戏剧系的好学生。然而,一年后,苏州解放,当时我们党特别需要干部,面对历史的选择,我毅然中断学业,服从革命的需要,成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一名编剧。

在“青艺”工作几年后,组织上又调我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我刚一走进“儿艺”的大门口,眼泪就刷地流下来了!我不愿意呢!我当时也沾染了一般人轻视儿童文学的心理,觉得这是“大材小用”了!但想不通归想不通,我还是按照领导的要求,整天往下边跑,深入生活。当然,这次首先是得跑学校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工读学校、孤儿院……深入学校生活使我又发现儿童文学并不能仅仅写儿童,孩子从来是生活在成人中间的,所以我照样下工厂、农村、部队。到农村,晚上和大娘钻一个被窝;吃饭,同老乡一口锅里搅马勺……慢慢懂得了什么是工农群众,悟出了应该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现在回想起来,个人的价值只有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这是很有道理的。

像那次调动那样个人意愿与工作需要矛盾的事太多太多了!可以说,几乎贯穿了我的一生。人们说我顺,是只看表面的结果。也因为我这个人生性比较乐观,从不愿向人诉苦。什么时候我给你们讲讲我怎么几乎年年挨批,岁岁挨整,今天被批判右,明天又被骂成“左”,怎样当“黑帮”、“反革命”……你们都得替我哭……。只是不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