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
1903年1月2日,我的父母,也就是裕庚王爷和王妃,携带着家人、使馆的参赞、随员、护卫、仆人等总计55个人,结束了在法国为期4年的大使工作,乘坐“安南号”汽船从巴黎回到上海。在抵达上海港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这真是糟糕透了。想想看,我们这么一大群人下船后能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已是难如登天,更别说还要照管好那数不清的行李了。我们早就发现,旅途之中一旦发生点什么事情,这些随员和仆人们一般是指望不上的。因此,料理这一切的责任只能落在母亲的肩上,而事实证明,她在统筹处理这些麻烦事方面,的确是个天才。
船抵达法租界的码头时,我们见到了上海道台(本市最高级的官员)和众多的地方官员,他们一律都身着朝服来迎接我们。道台告诉父亲,他们已经将“天后宫”洒扫一新,可以作为我们在上海居留期间的住所。但是父亲谢绝了这个提议,他说在路过香港时就已经给法租界的侨民饭店发过电报,相信他们会为我们准备一切。1895年,父亲出使日本之前,我们曾经在那个天后宫住过,鉴于从前不愉快的经历,我们不想再住在那里。平心而论,那个天后宫刚建成时也算得上是富丽堂皇的一座建筑,但毕竟年久失修,如今已经破败不堪了。按照一般规矩,地方官员有义务向途经本地的上级官员提供食宿,这是一种好心,如果拒绝的话并不妥当,但是我父亲却总有办法礼貌得体地谢绝地方官员的好意。
我们最终平安抵达了侨民饭店。父亲发现,已经有两封来自宫里的电报在那等着他。电报命令父亲即刻进京。但眼下这个季节,通往天津的河道还处在冰冻期,况且父亲已经年迈,身体虚弱,几乎时刻都需要医生的监护,不可能经受长时间的舟车劳顿,通过陆路赶赴京城并不可取,而通过海运绕道秦皇岛也不可行。因此,父亲回了一封电报,说等运河一解冻,我们就会第一时间乘船离沪赴津。
2月22日,我们离开上海,26日抵达天津。就如同我们抵达上海时一样,天津的道台以及众多地方官员也都前来迎接我们。在当时我们的国家,每一个出使回来的大臣都必须执行这样一个奇怪的仪式:船只抵达中国海岸,必须上岸去“请圣安”。这个仪式非常隆重,道台这样的低级官员是没有资格担任主持的。我们到达天津的时候,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正好也在天津,他派了一个非常干练的部属持了衙门的公文来见父亲,请父亲上岸去请圣安。
一切准备妥当后,父亲和袁世凯都穿着整齐的朝服——一件绣龙的袍子,外披一件绛色的马褂,还有朝珠、顶戴花翎等——开始向万寿宫进发,那是专为这个仪式而修建的。很多职位较低的官员早已等候在此。在庙宇后殿的中央,摆着一张狭长的供桌,上面供奉着皇上和太后的圣位,牌子上写着“万岁万岁万万岁”。袁世凯和其他官员已先行进入宫殿。袁世凯站在桌子的左侧,其他官员分立两厢。不一会儿,我父亲走过来,正对着桌子中央跪下,说:万岁万岁万万岁,臣裕庚恭请圣安。”然后站起来问陛下圣体是否安康,袁世凯回答说:他们都很好。”仪式就算是结束了。
我们在天津逗留了3天,于29日抵京。此时,父亲的身体愈发糟糕,便向太后请求恩准,得到了4个月的假期,以调理身体。在去巴黎之前,我们家原有一所漂亮的府邸,但是却在1900年闹义和团运动时不幸被毁,这也使我们家损失了十多万两银子。这一次回到北京,我们只能另外租房,暂时安顿下来。我们家的府邸原本是一位王爷的官邸,是一座非常富丽堂皇的老式中式建筑。我们买下它后,对其进行了精心的装修和扩建,使之变成了一座漂亮的西洋风格的住宅,但却又保留了原来的、精妙的木雕结构。我所谓的西洋风格,是指房子表面看起来是西式的,我们并没有将一切都推翻,而是将门窗、走廊、家具等都换成了西式风格,而房屋和庭院本身的布局并没有变,依然是完全中式的,就如同北京其他的中式建筑一般,有一种非常恬然的园林风格,整个庭院占地大约10英亩。竣工之后,我们只搬进去住了不过4天,就启程前往巴黎了。这样一个富丽的家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心血和金钱,离开它,我们始终耿耿于怀。不过,对于一个中国高级官员来说,一生必须承受无数痛苦,而这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北京的建筑都有一种非常恬然的风格,而且占地面积都很大。我们曾经的家同样也不例外。它包含了16栋建筑,总计有175个房间,所有的房间都朝向庭院,围成一个四方形。房子之间有走廊相连,无须跨出大门就能走遍所有的房间。也许有的读者会觉得奇怪,这么多房间难道都能派上用场吗?其实,我们是一个大家庭,还有众多的秘书、文员、信差、仆人、马夫和轿夫,所以这些房间全都能够得其所用。
环绕房子的花园是中式的,池塘点缀其间,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美丽的莲花飘香,小桥纵横,高大的垂柳在池塘岸边轻轻摆动,缤纷多彩的花开满了花坛,蜿蜒的小径穿梭其间。1899年我们前往巴黎的时候,正好是6月,花园里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见者无不交口称赞。
而现在,我们在北京已经没有家了,根本不知道该在何处安身。所以,在天津的时候,父亲就发电报给他的一个朋友,请他帮忙寻找住所。花了一番工夫之后,他总算帮我们找到了一套宅子。那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李鸿章就是在那里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而且,那里也是他寿终正寝的地方。我们是李鸿章死后住进这里的第一户人家。因为中国人都非常迷信,很忌讳这个,害怕一旦住进去也会有厄运临头。但是我们很快就在这里安顿下来,而且住在这里的时候,朋友们警告过我们的那些可怕的事情也都没有发生过。不过,如果考虑到我们原来那套被付之一炬的房子,我不得不承认,我们也确实算是经历了可怕的事情。
我们始终都没能挽回那套房子被焚毁的损失,因为我父亲身为一个官员,如果以权谋私,肯定会颜面尽失。人们总是认为政府官员应该将自己和家庭都奉献给国家,对于在公共事务中丧失的私人利益,只能无怨无尤地承受。
1903年3月1日,庆亲王和他的儿子载振贝勒来看我们,告诉我们太后想尽快见见我母亲和我们姐妹,要我们于次日早晨6点赶到颐和园的万寿山。母亲对庆亲王说,我们在国外的时候,长期都穿着洋装,现在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满族服饰可供穿戴。庆亲王回答说,他已经将我们的情况都禀告了太后,包括他看到我们穿戴欧洲服饰的事情,太后说我们没有必要穿满族服饰觐见,她反倒很愿意看到我们穿着洋装,以借机了解洋人的服饰打扮。这次觐见到底怎样着装才算得体,我和妹妹都很是为难。妹妹想要穿她那件淡蓝色的天鹅绒长礼服,因为她觉得那个颜色最衬她。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母亲就刻意让我们保持同样的穿着打扮,而这次,我却想要穿一件红色的天鹅绒礼服,因为我觉得太后会喜欢这个颜色。经过一番讨论,我最终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选择衣服。不过我和妹妹都戴着装饰了羽毛的红帽子,穿着相同颜色的鞋袜,以保持协调一致。母亲自己穿着一件镶着淡紫色花边的海绿色丝绒礼服,戴着装饰了长长的白色羽毛的黑帽子。
初次进宫
我们家住的地方属于城中心,距离颐和园大约有36里远,而当时唯一合适的交通工具就是轿子。为了在6点钟赶到颐和园,我们必须凌晨3点出发。这是我们第一次进宫,可想而知,庆亲王带来的这个消息是如何的让我们兴奋不已,很自然,我们也满心期待能够以完美的姿态准时到达。我有生以来一直都梦想着能够进宫去看看,可是却始终没有机会。一个原因是我基本上都不生活在北京,确切地说,都不生活在中国:另一个原因是我和妹妹出生后,父亲始终都没有把我们的名字登记在族谱之中,所以直到我们从巴黎回来之后,太后才得知我们的存在。后来,父亲告诉我,他这么做,就是因为不想让太后知道,这样才可以保证我们在国外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根据清朝的定制,凡是二品以上满族大臣的女儿,14岁时就必须进宫,以供皇帝从这些女子中选妃——太后当年就是这样被咸丰皇帝选中的。而父亲不想我们也如此,他对我们另有打算,抱有更大的期望。
那天早晨3点钟的时候,四周还一片漆黑,我们就出发了。我们乘坐的是4人抬的轿子,轿子的四角各有1名轿夫,但是这段路程太长了,必须有两班轿夫轮流交换,所以,3乘轿子共有24名轿夫。另外,每乘轿子还有1名领班,3名骑兵护卫,后面还各跟着两个仆人。而队伍的最后还有3辆大车,这是给轿夫们轮流休息的。因此我们整队人马共有45个人,9匹马,3辆车。
我坐在轿子中非常紧张。四周夜色如墨、一片沉寂,仅有的声音就是轿夫们粗哑的吆喝声和的马蹄声。因为路面崎岖不平,轿夫们必须前后互相提醒避开地面上的石头和坑洼。对于没有过长途乘轿旅行的读者,我必须告诉你们,轿子可谓是最不舒服的交通工具了,因为你必须始终一动不动地坐着,而且要坐得笔直,否则,轿子很有可能会翻。这段旅程真的是非常漫长难捱,等到达颐和园门口时,我已经浑身僵硬、筋疲力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