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脉掌控术
1163700000018

第18章 灵活通达,天堑可以变通途(1)

——趋利避险的心理操纵术

要想取得成功,就得顺应潮流,切不可不知变通地逆流而动。

——【澳大利亚】斯长里

人随机应变、灵活变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赖以生存、防御、攻击的本能反应,是人的本性。生活在变化纷杂的世界中,我们必须要有这种善“变”的本性,善于根据形势变通,打破常规,从而趋利避险,赢得生机,开辟人生的新局面。这也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本领。

需要善意谎言时,不妨放弃“绝对诚实”

对于任何一个人,绝对诚实对为人处世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个观点在通常情况下是普遍适用的,但在某些时候,我们却有必要放弃对这种固执。

你或许会说:“放弃绝对诚实?那岂不是教人‘欺骗’吗?太无道德了,太恶劣了!”先别这样急着为“欺骗”定性。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指出,欺骗与道德无关,恶意的欺骗罪无可赦,善意的欺骗却值得原谅,因为后者是合乎道义的。

客观地讲,任何欺骗,不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一旦超过一定的“度”,都会适得其反。而能够掌握欺骗之“度”的人,端看此人本身的心术,心术正者自然能善用“欺骗”。所以,我们做某些事情,当一味恪守诚实会吃大亏的时候,不妨采取一些策略性的欺骗,这不仅不是道德败坏,反而还是取得成功的捷径。

真正懂得“道德”意义的人,往往也是善于变通的智者。他们不会用“欺骗”去做不道德的事情,而是以此来做于己于人都有利的事情。例如,北宋大将军狄青就曾用善意的谎言鼓舞全军克敌制胜。

北宋年间,朝廷遣能征善战的将军狄青领兵南征。当时朝廷中主和、妥协派势力颇强,狄青所率部亦有些将领怯战,有的甚至散播谣言,说什么“梦见神人指示,宋兵南征必败”。军中不少有迷信思想的官兵尽皆惊慌,笃信此次南征“凶多吉少,难操胜券”,一时军心涣散。狄青一再训说:“我军乃正义之师,战必胜,攻必克。”无奈官兵迷信思想极重,收效甚微。对此,狄青和几员心腹大将苦无良策。

大军途经桂林,恰逢大雨滂沱,一连数天,乌云蔽日,无法行军。此时军中谣言更甚,都说出师不利,天降凶雨,旨在回师。狄青带领几员偏将冒雨巡视,路经一座古庙,见冒雨进香占卜者不少,便进庙询问。庙中和尚说,都说这座庙神佛灵验,有求必应,所以终年拜佛占卜者络绎不绝。

狄青听罢,心中顿生妙计。次日清晨,他全身披挂,领将士入庙拜佛,虔诚地供香跪拜后,便对将士们说:“本帅当众占卜一卦,欲知南征凶吉。”说毕,他请庙祝捧出百枚铜钱,说明一面涂红,一面涂黑,然后当众合掌祈祷:“狄青此次出兵南征,如能大获全胜,百枚铜钱当红面向上!”只见他将铜钱一掷,落地有声,果然全都是红色。将士们惊异万分,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一时士气大振。

狄青当即下令不准再动铜钱,以免冒犯神灵,同时令心腹将士取来百枚长钉,把铜钱牢牢钉在地上,然后对全军说道:“此战必胜,这是上天助我!等到班师之日,再来感谢神灵取钱吧!”

第二天雨过天晴,宋军士气高昂,直压边境。两军对阵,宋军将士无不奋勇当先,所向披靡,直把入侵者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乖乖投降,自称永不敢再犯大宋边境。宋军班师回朝,狄青高兴地带领将士到古庙谢神还愿,拔钉取钱时,一位偏将忽然惊呼:“奇怪,奇怪!这百枚铜钱怎么两面都是红色?!”

狄青哈哈大笑道:“此举绝非神灵,其实是本将军借神佛之灵,鼓舞士气罢了!”此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狄将军私下和几位心腹将士暗将铜钱两面都涂成红色,故弄玄虚,利用将士们的迷信心理,化厌战情绪为勇战情绪,一鼓作气战胜了敌军。

狄青以铜钱占卜,表面上是欺骗士兵,实则却是为了鼓舞士气,令他们在战中满怀信心,也就不至于因为心情沮丧而丢了性命。这样,既帮了士兵,也帮了自己。谁能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行为呢?

如今,在现代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各方为了跻身竞争前列,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推出新思想、新办法、新技术、新产品。激烈地角逐和竞争,使社会变化迅速异常。对此,我们要想适应、要立足、要发展,就必须具有最灵活、最敏捷的应变能力,审时度势,纵观全局,于千头万绪中找出关键所在,权衡利弊,及时做出可行、有效的决断。这就要求生活中的我们不要太固执、太死板,不能一味地恪守“绝对诚实”,要懂得变通。

记住,在多变的情况,真正的危险不在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而在于认识不到做人要保持灵活的个性,去积极适应环境。变通为人,用善意的谎言去利人利己,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心术小笺】

有人说:越是成功的人,越是说谎的高手。没错,做人千万不要太固执,要变通,也不要太死板,要灵活。一个人如果太固执,太死板,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几乎是不能立足的,坚持这两样,结果就只能是被抛弃,被孤立,而这一切无异于慢性自杀。

别人恶意诬陷时,激进争辩不如灵活应对

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惜造谣生事、诬陷诽谤,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激进的争辩,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结局,只有具有灵活的思维和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够避免被人蒙蔽,做出正确的应对。

晋文公在位的时候,曾遇到过一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陷害案。

一天,一个侍从在御膳间端了一盘烤肉,恭恭敬敬送到晋文公面前请其就餐。晋文公拿起餐刀正准备切肉,忽然发现肉上粘着不少头发。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小刀,命人去找膳吏。

那个膳吏看到传召的侍从脸色不好,一路上不停地琢磨这次晋王召见的原因。究竟是刚送去的烤肉火功不够,还是烧烤时用料不当、口味欠佳呢?

他哪知道一见晋文公就遭到一阵责骂。文公气势汹汹地说道:“你是存心想噎死我吗?为什么在烤肉上放这么多头发?”

膳吏一听,原来发生了一件自己没有料到的祸事。虽然他明知道这件事里面有鬼,但在君王的气头上是不能辩白的。否则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招致横祸。因此,膳吏急忙跪拜叩头,口中却似是而非、旁敲侧击地说道:“请君王息怒,奴才真是该死。烤肉上缠着头发,我有三条罪责。我用最好的磨石把刀磨得比利剑还快,它切肉如泥,可就是切不断毛发,这是我的第一大罪过。我在用木棍去穿肉块的时候,竟然没有发现肉上有一根毛发,这是我的第二大罪过。我守着炭火通红、烈焰炙人的炉子把肉烤得油光可鉴、吱吱有声、香味扑鼻,然而就是烤不焦、烧不掉肉上的毛发,这是我的第三大罪过。不过我还想补充一句,您是一位明察秋毫的贤明君主,您能不能把堂下的臣仆观察一遍,看看其中是否有恨我的人呢?”

晋文公觉得膳吏所言话外有音,所以对案情产生了怀疑。他立即召集属下进行追问,不出膳吏所料,果然找出了那个想陷害膳吏的侍从。晋文公下令杀了那个人。

读了这个故事,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被膳吏的聪明、机智所折服,他在突如其来的诬陷面前,不仅能够保持冷静,还能有条有理、深入细致地为自己辩解,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无独有偶,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孙亮的思维判断能力也非常令人折服。孙亮非常聪明,观察和分析事物都非常深入细致,常常能使疑难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一般人所不及。

一次,孙亮想要吃生梅子,吩咐黄门官去库房把浸着蜂蜜的蜜汁梅取来。这个黄门官心术不正而且心胸狭窄,是个喜欢记仇的小人。他和掌管库房的库吏素有嫌隙,平时两人见面经常发生口角。他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这次,可让他逮到机会了。他从库吏那里取了蜜汁梅后,悄悄找了几颗老鼠屎放了进去,然后才拿去给孙亮。

不出他所料,孙亮没吃几口就发现蜂蜜里面有老鼠屎,果然勃然大怒:“是谁这么大胆,竟敢欺到我的头上,简直反了!”

心怀鬼胎的黄门官忙跪下奏道:“库吏一向不忠于职责,常常游手好闲,四处闲逛,一定是他的渎职才使老鼠屎掉进了蜂蜜里,既败坏主公的雅兴又有损您的健康,实在是罪不容恕,请您治他的罪,好好教训教训他!”

孙亮马上将库吏抓里审问鼠屎的情况,问他道:“刚才黄门官是不是从你那里取的蜜呢?”

库吏早就吓得脸色惨白,他磕头如捣蒜,结结巴巴地回答说:“是……是的,但是我给他……的时候,里面……里面肯定没有鼠屎。”

黄门官抢着说:“不对!库吏是在撒谎,鼠屎早就在蜜中了!”

两人争执不下,都说自己说的是真话。

侍中官出主意说:“既然黄门官和库吏争不出个结果,分不清到底是谁的罪责,不如把他们俩都关押起来,一起治罪。”

孙亮略一沉思,微笑着说:“其实,要弄清楚鼠屎是谁放的这件事很简单,只要把老鼠屎剖开就可以了。”

他叫人当着大家的面把鼠屎切开,大家仔细一看,只见鼠屎外面沾着一层蜂蜜,是湿润的,里面却是干燥的。

孙亮笑着解释说:“如果鼠屎早就掉在蜜中,浸的时间长了,一定早湿透了。现在它却是内干外湿,很明显是黄门官刚放进去的,这样栽赃,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这时的黄门官早吓昏了头,跪在地上如实交代了陷害库吏、欺君罔上的罪行。

足见,对于形势复杂难以判断的事物只要全面分析、推理,开动脑筋想办法,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被事物的复杂性所吓倒,这样就能灵活正确地应对突然来临的危险因素。

每个人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名誉,所以在面对诽谤和诬陷时,很少有人能理智地应对,有些人心里着急,就拼命辩解,但是由于思路不清,反而语无伦次,有时甚至越描越黑,有些人一时冲动,对恶意诬陷的人大打出手,酿下祸根,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缺乏应变能力的表现。

真正聪明的人,会将自己的应变能力应用在应对诬陷的过程中。

【心术小笺】

客观世界里充满了矛盾,我们会遇到对自己善意的人,也会遇到对自己恶意的人。面对后者,我们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对于行走于人际社会的我们显得尤为关键。

遭遇气势汹汹的质疑,就顾左右而言他

我们在生活中许多时候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如遭遇他人气势汹汹地质疑,无论是正面驳斥,还是委屈赞同,都不好。在这样骑虎难下的时刻,该怎么办呢?

其实,就需要你发挥才智了。通常情况,适当地弯曲些,顾左右而言他则不失为一个良策。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数学和外语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校长在评功总结会上这样说:“数学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外语考得好,是学生基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