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脉掌控术
1163700000017

第17章 隐忍低调,掌控无须动声色(2)

至于如何让他人感受到你的无私,途径虽有很多,但最简单奏效的莫过于亲手为他人戴上属于你的光环。这种甘做幕后英雄的做法,往往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支持,也会更有效地影响他人。

著名的实业家富兰克林在25岁的时候,用朋友的名义为喜欢读书的人创立了费城图书馆。后来,他又在宾夕法尼亚州建成了一个学院,即今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同样,这次他仍然没有自己“出面”,而是将这项事业的名义归功于一些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绅士。

对此,富兰克林这样说道:“当你倡议一件于人类有益的事业时,不应老是想表现自己。如果这样,人们就会很自然地以为你是个贪图名利之人,也会使一些人心里不痛快,而正是这些人将决定着你的事业……总而言之,牺牲自己一时的虚荣心,日后也能得到更多的补偿。”

没错,富兰克林最后成功了,也赢得了很多支持者与仰慕者。更重要的是,他的这些无私作为,为他自己打造了后来显赫的事业。所以,聪明人处理问题总是以事业等更重要的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并不看重个人眼前的得失。小隐一时,会换来日后更多的收获。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公司里,你能将自己用辛勤和汗水换来的功劳让给你的上司,甘愿把这些光环戴到上司的头上,相信,无论你的上司是什么个性的人,都不会不喜欢你的。一旦赢得了上司的支持和喜欢,你的职场前景还担心见不到光明吗?到时候,估计晋级、加薪都不会是什么难事了。

心理学指出,在这个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中,如果有人肯大方利落地将功劳让给别人,受到礼让的人一定会大为吃惊,继而心生感激,常常会产生“我欠了此人一份人情”的想法,对此人更是好感大增。同时,周围围观的人也会对无私者产生敬慕等好感。

所以,当你希望赢得他人支持和好感的时候,或者希望在众人中树立良好影响的时候,不妨将光环带到他人的头上,而自己则隐忍退居幕后。相信,日后的收获会让你发现,这种小隐是多么的值得!

【心术小笺】

心理学中,虚荣心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而我们要想做到心甘情愿地“隐”于幕后,把本属于自己的耀眼的光环让与他人,就必须克制自己的虚荣心。

运用“不争”的艺术,“争取”胜利

世上只有一种方法能从辩论中得到最大的利益——那就是停上辩论。你永远不能从辩论中取得胜利。如果你辩论失败,那你当然失败了;如果你得胜了,你还是失败的。

这是因为,就算你将他驳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那又怎样?你觉得很好,但他怎么认为?你使他觉得脆弱无援,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不会心悦诚服地承认你的胜利。所以不争之争往往更加见成效。

多年前有一位叫杰克的爱尔兰人他因为喜欢和他人辩论,经常和顾客发生冲突,所以很难推销他的载重汽车。但后来他成功地成为纽约怀特汽车公司的一位推销明星。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下面由他自己向您叙述他非凡转变的经过:“假如现在我去向客户推销汽车,如果他说:什么?你们的汽车?你白送给我,我都不要,我要买某牌的车。我便告诉他,某牌是一种好车,如果你买那种牌子的,你也不会错的。那个牌子为一家可靠公司所制造,推销员也很优秀。”“于是他没有话说了。如果他说某牌最好,我同意他的说法,他不能整个下午继续说某牌最好了。然后我们离开某牌的题目,我开始讲自己的车的优点。”

不难看出,杰克确实不愧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他先隐藏要说服对方购买自己产品的意图,待客户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给对方以肯定的赞同,待对方没有抵触心理后,再自然地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

正如富兰克林常说的那样:如果你辩论争强,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得到对方的好感。因此,你自己好好考虑一下,你想要什么,只图一时口才表演式的胜利,还是一个人的长期好感?在你进行辩论的时候,你也许是绝对正确的。但从改变对方的思想上来说,你大概一无所获,一如你错了一样。

美国总统威尔逊执政时的财政部长威廉·麦肯锡,他将多年政治生涯获得的经验,归结为一句话:“靠辩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

拿破仑的管家康斯坦常与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打台球。在他所著的《拿破仑私生活回忆录》中说:“我虽然球技比她好,但我总是让她赢我,这样她会非常高兴。”我们要从康斯坦那里学到一个教训。我们要使我们的客户、情人、丈夫、妻子在偶然发生的不影响大局的讨论上胜过我们。

在运用不争艺术去争取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时候,我们还要懂得一些技巧。例如,欢迎不同的意见;先听为上;寻找双方的共同点;答应仔细考虑反者的意见;为反对者关心你的事情而真诚的感谢他们;控制你的情绪;不要盲目相信直觉,等等。

总之,任何一个人,无论其修养程度如何,都不可能通过争论说服他。要使你的思想深入人心,切记:从争论中获胜的唯一秘诀就是避免争论。

【心术小笺】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恶意的指控、陷害,或者与人爆发矛盾而争吵,更经常会遇到种种不如意。若因此大动肝火,结果只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而如果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懂得隐忍,运用“不争”的艺术去为自己争取人心,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给隐私加把锁,让别人抓不住“小辫子”

武汉晚报2010年5月6日报道:一信息咨询公司老板罗某向两男子出售他人个人信息,导致多名受害人被敲诈47万元。后从江汉区检察院获悉,罗某因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批捕。

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情况——不法分子通过罗某的信息咨询公司获取了受害者的隐私信息,然后对受害者进行敲诈牟取暴利,却给我们带来关于个人隐私问题非常深刻的思考。

与人相处,不要把自己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特别是那些不愿让他人知道的个人隐私,更要做到有所保留。因为,即使不涉及法律问题,向他人过度公开自己隐私的人,往往会因此而吃大亏。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今日为朋友,明日成敌人的事例屡见不鲜。你把自己过去的隐私完全告诉别人,一旦感情破裂。对方不仅不为你保密,还会将所知的隐私作为把柄,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马林因为不懂保护隐私,吃了大亏。他刚入职场时,怀着很单纯的想法,像大学时代对室友们无话不说一样,常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及想法毫不设防地对同事讲。马林工作不久,就因出色的表现成为部门经理的热门人选。可他曾无意中告诉同事,他的父亲与董事长私交甚好。于是,大家对他的关注集中在他与董事长的私人关系上,而忽视了他的工作能力。最后,董事长为了显示“公平”,任命一个能力和他差不多的职员为部门经理。

试想,如果马林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也许就能得到这个升职的机会。老板们都欣赏公私分明的员工,敬业不仅意味着勤奋工作,更意味着以大局为重,不把私事带到工作领域中来。

罗曼·罗兰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记忆的小岛,永不向人打开。”马克·吐温也说过:“每个人像一轮明月,他呈现光明的一面,但另有黑暗的一面从来不会给别人看到。”

要知道,隐私只能独享,不能作为礼物送人,再好的朋友,一旦你们的感情破裂,你的隐私将人尽皆知,受到伤害的人不仅是你,还有秘密中牵连到的所有人。

不过,虽然隐私本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不愿被别人知道的东西,但是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总是会有意或无意地触及别人的隐私。不管问的人动机如何,一旦被问的人回答不好,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

那么,当你面对被问及隐私时该怎样回答呢?一般来说,有三种方法不妨一试。

回避隐私问题的三种方法

答非所问 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在出席一次记者招待会时,记者问她有多少件旗袍礼服,阿基诺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所有的旗袍礼服,都是第一流服装设计师奥吉立德罗为我设计的。你知道吗?她经常向我提供最新流行的服装样式。”

别人问数量,她却回答是谁设计的,这样回答明显地属文不对题,然而,那位记者却知趣不再追问了。

似是而非 有一位女名人准备与一位考古学家结婚,朋友问:“你为什么会选择考古学家?”她一本正经地回答:“对一个女人来说,选择考古学家作为丈夫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这样一来,她就不用担心衰老,考古学家对越古老的东西越感兴趣。”

似是而非的回答往往让那些爱探听隐私的人无功而返,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听上去你像是在回答对方的问题,但其实并不是对方想要的答案。

否定问题本身 著名影星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他:“当初谈恋爱,你和于虹谁追的谁?”六小龄童回答:“到底谁追谁,有什么重要?我们都没有想过要‘追’对方,因为不是在赛跑,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我们是夜色中的两颗星星,彼此对望了几个世纪,向对方眨着眼睛,传递着情意。终于有一天,天旋地转,我们就像磁石的两极碰到一起,吸在一起了。”

六小龄童根本就没有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一开始就否定了对方问题的前提,即认为两人谈恋爱不一定是一方主动追另一方,随后便对两人的爱情作了一个浪漫、精彩的比喻。这样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又没有透露自己的隐私。生活中,有人打听隐私的时候,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从一开始就否定对方的问题,自然也就不用按照他的提问来回答了。

总之,要学会给自己的隐私加把锁,这样别人抓住你的“小辫子”,自然无法借此来要挟你了。

【心术小笺】

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都同样是错误的。不相信任何人,无疑是自我封闭,永远得不到友谊和别人的信任,而相信任何人则属幼稚无知,终会吃亏上当。尽管对好朋友应该开诚布公,但这不表明不能有自己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