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与孩子一起成长
11690300000011

第11章 育儿误区:父母常犯错误在哪里(3)

再次就是重言传轻身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多是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求孩子做到什么的同时,自己却不会照此执行。实行的是双重标准,严的标准是用来量孩子的,宽的标准是拿来对自己的。因此常常会遭到孩子的反抗,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比如每天回家后,孩子的第一目标是完成作业,绝不能看电视,但我比较关注国内经济形势,有相关栏目时,便要求孩子去书房做作业,自己则在客厅里看电视。开始孩子没说什么,孩子作业完成快,做完也跟着看起电视来,我叫他去温习功课,他便反驳道,你还不是在看电视,结果弄得我只好解释,我们大人没作业,而且看电视对我工作有帮助,但孩子哪会接受我的解释,最后还是我妥协了,不得不放弃这个做法;还有父母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榜样,你喜欢什么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情趣,比如我喜欢看书,晚上洗漱完毕就会坐到床上,阅读自己购买的书籍,孩子就会跟着坐在你身边,把课外书籍拿来跟着读,有时还要与你互动一下。有段时间,因忙于其他事务,读书就停了下来,孩子也跟着暂停了,因此父母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习惯养成。

第四是总以为孩子不成熟,需要在大人的襁褓里生存。作为父亲的我,对孩子是比较严厉的,自然与对孩子的期望有关。但是,每每家族交流育儿得失,兄长常批评我的教育方式,说我在犯着一个低级的错误,也是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总以为自己最聪明,别人都在犯着傻。其实,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务必克服“我比你聪明”的病态心理,否则就会使你无法认识自我,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正确,或许这是教育孩子最无益的东西。

总而言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犯很多低级错误,除了上面所说的毛病外,诸如大声吼叫、动辄训斥、自以为是、强迫观点、督促不力特别是常态化不够……这些是父母育儿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克服和修正,才有利于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

智慧点经:强化目标管理,科学实施教育,坚持身体力行,是教育孩子需要重视的环节,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

凡事自己拿主张

现代家长很有主见,孩子做什么都有定论,因此孩子基本不需要思考,只要按照父母的思路执行就好。表面上是对孩子的关心,其实恰恰是父母犯了错。我以为,凡事孩子自己拿主张,父母不要去包办,否则会弱化孩子的生存能力。如孩子扁桃体发炎,我带他到单位附近的一家私人诊所去就诊,医生看了要求打点滴,孩子立马提出了建议,“爸爸,不要在这里输液,我们去儿童医院。”孩子所说的儿童医院,就是他生病后常去的三医院儿童科,自然环境比这里好,技术条件也要好得多。听了孩子的话,我为小子懂得这些道理,并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感到十分地高兴。

孩子能够自我决断,主动拿出建议来,这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自己平时里的不断养育与积累。比如我们陪孩子去买溜溜球,有时他的母亲就爱为孩子选择,而我就会干预这种做法,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喜欢的款式,只是就价格等做出一定的限制;又如和孩子一起到外面买饺子,要买什么馅自己选择自己的,因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凡此等等,不包办不操办,孩子在生活中就学会了自己拿主意。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是因为新闻里经常看到某某大学高材生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我便一直比较重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培养,孩子在这个方面有了明显进步,诸如在看病的过程中,就使我感受到了孩子的独立性,以及孩子自我决断的思想和能力。

换个角度来思考,假如平时里什么都给孩子做了,要是做了还不给孩子讲解的话,那孩子绝对不会有这样的见解,只会知道家长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在生病看病的问题上,至少我小时候是缺少这个独立思维能力的。

当然,不是说孩子说什么就会做什么,而要看孩子的观点正确与否,看孩子的意见满足得了与否,看孩子的建议对他的成长有利与否。总之,一切都不搞一刀切,而是讲求实际、灵活处理,才能真正把孩子培养好。

智慧点经:成长是自己用手书写出来的,用脚板走出来的,用大脑创造出来的。没有人能帮得了你,惟有自己去努力。

孩子用餐有讲究

育儿是要讲究科学的,什么内容最科学,什么方式最奏效,什么路径最合适,父母都要做深度的思考和选择。比如吃饭的问题,其中就有大学问。最近,美国科学家获得的一项研究成果证实,饥饿会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事实上也是如此,饥饿会给人以力量。先从人的角度来讲,历朝历代的起义当中,不乏因统治者治国无方,导致民不聊生出现义举的,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李自成起义,又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等等,都是人们生活基本保障出了问题的结果。当人因生命受到威胁后,绝不会坐以待毙,相反会激发出求生的内在动力,这或许就是起义最原始的动因。

从人体细胞上讲也同样如此,他们遵循的规律是一致的,细胞饥饿了,绝不是昏睡下去,恰恰相反是亢奋,目的是寻求解决饥饿的途径,所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科学道理就在于此,因为家庭富裕了,孩子吃穿不愁、衣食无忧,生性就会慢慢懒惰下来,学习动力就会慢慢消减下去,知识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更谈不上储备,能力自然就会下降,反过来便印证了“寒门出才子”的论断。所以,父母在饮食方面的安排,不要担心孩子饿到了,在物质不再匮乏的年代,我们更应担忧孩子是否吃饱了,因为当细胞吸收养分过于充分后,其就会懒惰起来,不参与运动,自然就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正如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一样,让孩子时常感受到饥饿,或许更能提升孩子的学习力和记忆力。

我家曾经就是如此,起初妻子生怕饿到孩子,不仅牛奶不断,而且还准备了便当,让我始终感到不快,因为在我的心里,孩子绝不能养得太娇气,那样孩子出生社会就适应不了。就说吃饭吧,每每孩子从奶奶家回来,如果要继续进餐的话,我多是不赞成的。伊始,孩子还有所困惑,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没有责怪但有言语,爸爸为什么不让我吃饭,明显没有妈妈关心我呢!后来,我见孩子有疑惑,便给他讲解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并给他指出了进餐的良好习惯,要其吃饭始终保持八分饱,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才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能力。孩子听了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在讲科学。

智慧点经:科学离真理尽管还有一点距离,但科学毕竟是人们决策最正确的方法,所以做任何事都要尊重科学,绝不能悖科学逆行其事。

讲科学不要迷信

民主的国家,人民少了很多东西,特别是迷信的成分更鲜有,因为信息对称了,你让他迷信都不成。不管怎么说,作为民主国家的公民,我们是迷信不得的,而且任何东西都迷信不得,只要你真迷信的话,就会犯下大错误。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在教育孩子时,坚持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化,一要充满自信,二要敢于质疑追问,三要增强民主精神。

先说说科学这个东西,你就迷信不得,因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难以达到真理只能接近真理。也就是说,科学有时也会远离真相,即科学于人不是唯一选择。《新周刊》2009年12期上介绍了一例,1958年遂平县粮食亩产3520斤的新闻,被报纸以《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报道,四天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长钱学森发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作了科学的论证,“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土地上的太阳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太阳光能的30%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养料,其中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亩产量就不是现在的两三千斤,而是2000多斤的20多倍!这并不是空谈。”

时隔不久,又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发表了《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亩产万斤不是问题》,进一步从力学角度进行了分析:“一年中落在一亩地上的阳光,一共折合约94万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单位面积干物质年产量就应该是这个数字,94万斤!”、“自然,高等植物叶子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计最高也不过是六分之一,这就是说,单位面积干物质的年产量大约是15.6万斤。但是植物生长中所积累的物质,只有一部分粮食,像稻、麦这一类作物的谷粒重量,约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这样算下来,单位面积的粮食的年产量应该是5.85万斤。这是说,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长,如果仅在暖季才长,也许要再打一个三分之二的折扣,那么平均亩产量是3.9万斤了。”钱学森的科学论证,为农业大放卫星从心理上发挥了作用,但事实上最终没有看到亩产万斤的奇迹。

再说对待人吧,你也不能过于迷信,自己刚走出校门那阵子,有幸到乡镇工作八个多月,当时看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到我们镇检查工作,简直像见到皇帝老儿一样稀奇,从内心深处将其奉为了神灵,那种顶礼膜拜的心态,时至今日都难以言表。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当时觉得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所言之事振振有词,尤其是场下群众听得出神入化,简直就像孔夫子传教一样的神圣,让我不得不为此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自己到多个层级走了一回后,才发现其实不过如此,与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人还是那个普通的人。特别是有一次,一位亲友说,市上的领导真难见。其理由多得无法数,后面的我根本就没听进去,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没什么大不了的,遇事就该大胆地去找,因为其身居领导之位,本该为百姓办事。要是从本质上讲,领导也是人,何必把对方神化了,给自己增添精神压力呢!

不仅仅如此,世间有很多事情都不该迷信,过去看到车子跑得比马快,惊奇得张大了嘴巴,再看到别人把车子开得飞转,心里羡慕得不得了,以至于嫉妒起别人的能力,因为自己想把车开得转起来,可心里总觉得不行,越是如此心里越是患迷,以至于吓得不敢去学驾驶了,原因在于自己首先把自己给PK掉了。由于自己开不来车,每每到市上开会,都是部长开车我坐车,使我这个科级干部,享受到了县级领导当司机的待遇。后来,在领导的鼓励下,我到驾校报了名,可心里还是觉得不行,而且怕学不好难向身边人交代,于是就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自我安慰自己没时间。再后来,工作岗位发生些许变化,很多工作需要自己开车去,因此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习,自然学习十分用心,结果没用多少时间,竟然也把车子开转了。现在回想过去的心理,难免觉得有点好笑滑稽。

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以,我们不要迷信,任何事都不该迷信。否则,我们便会在很简单的问题面前寸步难行。反正我教育孩子一直都是如此,不仅鼓励孩子面对问题,不要畏手畏脚,而要敢于质疑追问,同时注重实践、用行动说话。

智慧点经:迷信是最大的怯懦,迷信是最大的无知,只有丢掉了迷信,人才能真正地站起来。

尊重孩子的自由表演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文学大师芥川龙之介在《镜子》一文中举过精彩一例:有一美妇,女孩都五岁了,可她仍旧像少女一样漂亮,好像一枝总开不败的春蕾。但是,眼角毕竟爬上了不易觉察的细纹,她也意识到了,因此每每拜访芥川,都要刻意地打扮一番,并要装出随意的样子,紧紧挨在芥川的身边,与其谈书论画,表现出适度的风雅。芥川闻到美妇忽浓忽淡的脂粉味,自然感受到了美妇不留痕迹的表演。

芥川的白描,看似简单几笔,但却显示出了作家深厚的功力,他用平淡无奇的百姓生活,论证了人所具有的一个共同规律。那就是,在人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具有纯粹而健全的心智,人人都有精神上的缺陷。集中到一点,就是人人都害怕寂寞,惧怕被遗忘,因而都会拼命地去表现,以期得到人们的注意和认可。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便把这种现象叫做“玉米面包观点”。

玉米面包观点当是必须注意的,因为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尤其为人父母者,就更是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懂得尊重孩子的自由表演,不能用自我的价值观来要求孩子,那样既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践踏。比如说,当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孩子就会在父母面前跑来跑去,甚至有的孩子会有意识地把东西甩在地上,弄得声音叮当响,往往这个时候,很多家长会误以为孩子不懂事,在大人们的眼前晃来晃去,影响到了大人之间的正常交流,于是会对孩子横加批评和指责,严重的还会直接干预孩子的行为,自然就会使孩子感到失落,体会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甚至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其对自我行为举止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

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犯过如此低级的错误。后来通过研读教育书籍,才发现自己和许多家长一样,走进了一个误区,时不时影响到了孩子的表达。从此以后,只要孩子的行为不过分影响到环境,我多是坚持顺其自然的原则,因为我想培养孩子的民主精神,更想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里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就应努力给孩子创造自由表演的空间和条件。

总之,父母要与孩子平等交流,真正做孩子的朋友,不能把自己放在统治者的角色去教育孩子。否则,孩子不会轻易接受家长的观点,假如正遇上孩子的叛逆期,其抵触情绪和行为更是严重,势必会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所以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表演,让他在自由的空间里健康成长。

智慧点经:成长是需要自由空气的,但一定要在约束条件框架里前行。否则,自身心智本就不够成熟和健全,自然更易误判行动的方向。

努力比聪明更给力

当我写下这样的一个命题时,或许会有人说我在咬文嚼字,其实不然,当我参加孩子学校家委会活动后,与班主任老师进行了交流互动,了解了努力与聪明的区别,懂得了努力比聪明更给力的道理。这也是老师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也算让我长了见识,掌握了教育孩子的常识。

为人父母的皆知,无不疼爱自己的子女,都会认为自己孩子最聪明,世界上还没有父母认为自己孩子傻的。所以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犯一些常识性的小错误。最容易犯的就是,当孩子取得较好的成绩时,我们会表扬他聪明;当孩子在处理问题上很成功时,我们也会表扬他很聪明;当孩子在家里表现很好时,我们更会表扬他很聪明……总而言之,把聪明送给孩子,似乎是家长激励孩子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