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与孩子一起成长
11690300000002

第2章 写在前面的话

郭子久

保罗?皮尔泽在专著《财富第五波》中预言,健康产业将是财富革命第五波。而亲职教育则会赢来社会财富第六波,因为其拥有一支庞大的队伍,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只是冲击力何时席卷而来,有待我们耐心地等待。否则,孩子们将会输在马拉松赛最后最关键的10公里,这是天下父母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我们对亲职教育充满着信心和期待。不过,可能有的父母对这个话题比较陌生,毕竟大陆教育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就有些许话语想要告诉朋友。

关于认识统一问题。不同的层级,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取向,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亲职教育也是一样,在认识观的形成上,我觉得有三层意思需要达成共识。一是科学内涵。我以为亲职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职业化,其核心内涵是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换而言之就是家庭教育要讲究科学,坚持走个性化服务道路,确保孩子在良好的环境里健康成长。二是演绎路径。推进亲职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并要努力使之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否则,孤立地看待亲职教育,直观地去理解它,认为亲职教育就是父母们的事,那是有失偏颇的。客观地讲,亲职教育不是家庭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家庭只是实践的主体而已,而制度设计、文化濡染、环境再造等等,是需要国家和社会层面和谐共振,才能保证亲职教育健康发展。三是努力方向。我是价值教育的支持者,自然反对精英教育思想。因此说,我所秉持的亲职教育理念,其中所剑指的方向,理应是为社会培养出朴素的、平实的、现实的生活化人才。绝不是要孩子们都去争当精英,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为标尺,苛求地对待孩子,这样反倒会戕害其纯真的心灵,因为“将军”本身为数极少,而要人人都去竞争,势必会使人的心智远离本真。而平民化的价值教育理念,会使孩子保持纯真、积极而又健康的心灵。

关于成功标准问题。成功没有标准,也没有模式,但成功有一致的认同点。在当下,亲职教育往往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就说妻子,算是有教学经验的人。当我提出出版《与孩子一起成长——亲职教育手札》时,其给了我当头一棒,你要出书,那你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如何?是像别人一样上北大、清华,还是读哈佛、剑桥?但好友俊杰的育儿思想确实不错,我是反复斟酌后决定整理出来的,同时融入了自己多年的教育理念,以及兄长的育儿经验,理应对年轻的父母有所帮助。由此,我想到了成功观的问题。愚以为,要统一认识,首先必须铭记,成功只是一个点的概念,它不是线的意义,更不是永恒的,或者说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其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因此要树立“在路上”的思想,如若解决了这个问题,再来了解俊杰的育儿思想,也就容易接受了,因为其还走在“劳其筋骨”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知识是会过期的,快乐也是会过期的。其次必须铭记,世上有很多事是不需要证明的,因为你无法用事例去论证。如童话,它就是编故事,假如要例证的话,就没有了童话大师安徒生;又如小说,它也是不能被证明的,如果能证明的话,世上就会由此少却一种文本。亲职教育也是如此,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上,它是不能证明结果的,只能从理论、思想上去考量。如俊杰的育儿思想,你硬要拿孩子说事,那就只有等到花开时,这难免有点片面和偏执。再次必须铭记,真正的成功是没有标准的,就算读了名校也未必算成功。据我在北大社会学系的朋友介绍,在清华、北大读书的学生中,至少有3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试想,如果把孩子教成病态,即便读了清华、北大,也没有成功可言,可这种观点仍旧大有市场。就像很多政治家、艺术大师一样,人到中年便没有进步甚至倒退了,若用成功来判断的话,就要否定其以前的业绩,我想这样的逻辑判断是不客观的。所以要记住,成功的教育不是这样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让他永远保持积极、乐观、豁达、上进的心态,比读名校、成儒商等更为重要。若非要用标准来评判,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应具备以下五种能力,一是自然能力,身体保持健康;二是技术能力,具备成长的专业水平;三是知识能力,保持较高的综合素养;四是与社会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形象地比喻就是要像狼一样勇敢、善于团结人以及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五是生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具有像面团一样的本事,越是搓揉越是具有韧性。所以,我们教育孩子,关键不在于送给他多少财富,而在于培育其生存必需的基本能力。

关于创作动力问题。激情是生命的乐章,激情是生活的动力。对于我来讲,研究亲职教育,激情就是动力之源。但除却内心情愫之外,还有三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教育孩子的必然。亲职教育需要大智慧,如果随随便便就能做好,那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这是我在育儿过程中最真切的感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带给你很多惊喜,这时你的心情绝对会是愉悦舒畅的,甚至于好像总被一种幸福充盈得满满溢溢。可是,亲职教育也是青涩的,并非一路的阳光与甜蜜,因为孩子也有他们的思想,尤其是孩子与父母存在代沟,本有很多无法回避的冲突。比如“走之底”,这是我们八十年代的称谓,但孩子直截了当地告诉我,“爸爸,我们现在学的是21世纪的教材,不是你们那个年代的旧教材了,现在叫‘走针’好不好”。这就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这还不算,尤其当孩子玩得忘乎所以时,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难以言表,甚至于会出现体罚的现象。但事后看到孩子闷闷不乐时,你的心里又会感到特别沉重,因此环境逼得你不得不学习、探究开展亲职教育的方法。二是家庭环境的助力。我生活在一个教育世家,从母亲到侄女,至少有八人从事过或正在从事着教育,而且队伍还在随之壮大。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已,最让我信心满满的当是兄长,其在省内外讲学时常会带回一些新思想,对我研究亲职教育自然益处多多,更不用说还可依仗其学术成果推进研究,因此创作动力也就更足了。三是情感表达的需要。工作场域我多是不表达的,因为上天给我两只耳朵一张嘴,目的就是要我多听少说,但表达又是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是追寻内心声音的需要,而且我有一种记录生活的习惯,总喜欢沉淀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并以此来教育后代。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众多家庭的调研,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因此便产生了以书言声的思想。而亲职教育又是一项创造快乐、承载快乐并享受快乐的职业,将研究所得奉献给大家,既满足了自我的表达欲望,又能把科学的教育带到广大父母身边,帮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这是何乐而不为的大好事。

关于价值取向问题。思想是人的灵魂,也是气场的精灵。比如交流、发言,假如你有了思想,就会一下子抓住人心。记得在一次纪检系统信息工作座谈会上,自己根据从事信息工作的经验,提出了自我的意见和建议,赢得了与会同仁的好评,主持人当场还竖起了大拇指。这件事至今都记忆犹新,也时刻提醒我坚持锤炼思想。因此内心就希望成为一个思想者,可不管我怎么努力总离其甚远。于是便想,这或许是时代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确有过不需要思想的年代。在那个年代,臭老九没有什么荣耀,反道是一种罪过,以至于人们至今缺乏思想光芒,当下乡愿作风在教育界的存在就是一例。不过,成为思想者的向往我未曾泯灭,因为那是我内心保持充实的必要,也是我精神世界保持活力的需要。正因为这种价值追求,才使自己始终保持了理性的色彩。当看到教育思想有悖正确价值观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加以批判,但我又绝不是愤青,包括撰写《与》一书,都未曾有过多批判的元素,而是用正确的价值观,去修正亲职教育思想,使育儿方法更科学,不要深陷功利主义的沼泽。当然,我身处行政场域,对待问题比较理智,遇到与己观点相悖时,多是保持自我思想的独立性,既不会轻易地认同,也绝不会去否定它的存在,这是我多年研究民主建设的结果,它使我懂得信奉多元并存的益处,更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由其修炼不够,终究未成为思想者,仍旧在追寻的道路上前行,于是自诩为“知道分子”,觉得这个标签更准确,一则自己爱读书,确实知道一些事;二则想与知识分子靠近点,离思想者就不会更远。

关于研究方法问题。从方法论上讲,我坚持的是行动研究,不是纯理论的探索,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比较推崇“众人行”的思想,注重发挥群体的智慧,这是小时候所读故事给我的启迪。故事讲的是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伽尔顿观看“猜重量赢大奖”比赛,一共有800人参加活动。他想看看这个平均值与标准值到底相差多远,便把每个竞猜者估计的重量都记了下来,起初他以为会相去甚远,计算结果却令他大吃一惊,原来这个群体猜测的净重是1197磅,而牛的净重为1198磅。事实使伽尔顿感慨:“群体判断的准确性,要比预想的可信。”源于此,在研究亲职教育时,尽管我只选择了一个普通家庭作为研究对象,而非面上的整体铺开,但我内心仍旧坚信“群体的智慧”,因此在吸取自我教育思想的同时,有目的地展开了社会调查,与众多家长进行过互动,同时融入了亲友的育儿思想。比如哥在教育孩子中注重发挥行为引导功能作用,而姐则比较推崇说教的方式,两者权衡之后发现前者效果更好,所以就把这些思想融入到了书稿之中。因此说,此研究成果并非仅仅局限于俊杰兄长的育儿实践。严格地讲,我是坚持两种态度看问题,一是把自己放在亲职教育之中,与其同乐共舞,从中发现问题、探寻方法、找到规律;二是置身度外,冷眼旁观,超然于亲职教育去认知育儿问题,并从中获得启迪。所以,这个研究成果,既是一个点上育儿经验的总结,也是一个群体教子方法的提炼,俊杰只是我用以研究的一个样本,其自然更接近亲职教育的本真,也更能反映亲职教育的普遍规律,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亲职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除上述之外,诸如教育方法问题,也是我所要表达的内容之一,其中倡导的精神激励、思想引领、模式重构、实践锻炼、常规推理等,尤其推崇书院精神与游学态度相结合的方法,在育儿的过程中也很奏效,对孩子丰富精神世界、建构知识系统、提升行动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所以要以积极的心态、系统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现代育儿思想,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这也是我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这本专著,对父母而言,能够掌握书中的育儿方法,就会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复杂的亲职教育就会变得更简单;对于孩子来讲,只要懂得了成长的道理,问题就会被踩在脚下,精彩就会呈现眼前。

马年春书于蓉城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