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脑血管病居家调养保健百科
11761700000004

第4章 脑血管病:威胁中老年人的头号杀手(4)

2.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蛛网膜下腔引起的综合征。临床上分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又分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瘤破裂、脑动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疾病等。

3.硬脑膜外及硬脑膜下出血多由外伤引起,尚有其他病因引起的。

缺血性脑血管病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卒中或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既是一种病,也是一种危险因素。特点是出现短暂性、缺血性、局灶型脑功能障碍。短时间内的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症状发生迅速,消失也快,通常持续几秒钟或几分钟、几小时不等,并在24小时内缓解。所以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发作频率不等,有的人反复发作数十次尚不完全发生脑卒中,有的人发作1~2次便发生完全脑卒中。

该病发病原因主要是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情绪紧张、劳累、感冒可促使其发病。该病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一部分患者以后可发生严重的缺血性脑卒中。据统计,患小脑卒中达5年病程的人,约有一半发展为脑卒中。

2.脑血栓脑血栓也称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于供应脑部的动脉内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其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脑血栓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膜炎,其次是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脑血栓的起病一般比较缓慢,病前常有头痛、头晕以及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偏瘫、失语。常在安静时或早晨醒来发现一侧肢体不能活动,这是因为睡眠中(特别是后半夜)血压下降最明显,血流缓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此时最易发生脑缺血。脑血栓形成时患者一般神志清楚,血压、脉搏、呼吸大多数无明显变化,有时也可急性发病甚至出现昏迷。症状的轻重主要取决于栓子的性质、大小、多少和阻塞的部位。脑血栓形成的死亡率比脑出血低70%左右,但由于栓塞所造成的神经系统障碍常不易恢复,所以有不少后遗症。

3.脑栓塞医学上,把在人体血液循环中流动的某些固定物,如凝血块、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的碎斑块、脂肪组织及气泡等,称为栓子。当栓子堵塞血管后造成血流中断而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软化、坏死时,便出现与脑血栓相同的临床症状,称为脑栓塞。该病的患者中以青壮年居多。该病起病急骤,是所有脑血管病发病最急的一种。患者在数秒钟或数分钟内就会出现一侧肢体活动失灵,说话口齿不清或不会说话;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超过一半的患者起病时有短暂的昏迷,持续几分钟后即转为清醒,意识恢复时间较脑出血为快;有些患者在发病前数小时常有先兆性头痛,头痛一般在病患同侧,大多数为轻度头痛。脑栓塞的发病比脑血栓形成要快,其发病与脑血栓形成相同,主要是偏瘫失语,这些症状在发病之初就达到高峰,称为完全性卒中。

4.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及其伴发的小动脉的玻璃样变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一般是指梗死所导致的脑细胞坏死范围直径不超过20毫米,且上述病变一般局限在大脑深部。该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年龄组在60~70岁。男性多于女性,为女性的2~6倍。白天发病者居多,多数无明显诱因,常见于亚急性和慢性起病,症状一般于12小时至3天达到高峰。一般症状有肢体麻木、头晕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

5.分水岭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是指发生于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动脉分布区交界处的脑梗死,可于大动脉和皮质动脉之间、皮质支和深穿支之间以及深穿支和深穿支之间的边缘带,又称边缘带脑梗死。多由于血压下降或颈内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引起。

此外,还有其他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硬化、多种脑动脉炎、脑动脉盗血综合征、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等。

如何区分脑血栓与脑栓塞

脑血栓和脑栓塞虽然都属于脑血管病,其实不是一回事。从发病机理上讲,脑血栓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的病变造成脑血管阻塞所致;脑栓塞则因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堵塞于脑血管而引起。

从临床表现上看,它们有如下不同之处:

1.发病年龄脑血栓发病年龄较大,多在55岁以上;脑栓塞则多发生在20~40岁的中青年身上。

2.病史脑血栓患者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糖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患者多有心脏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等病史。脑血栓形成之前,患者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脑栓塞则很少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3.起病形式脑血栓多为缓慢发病,常在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中)发病;脑栓塞往往是在活动中,特别是在用力或情绪激动情况下突然发病。

4.症状表现脑血栓多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其偏瘫、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脑栓塞可有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偏瘫、失语等症状往往突然发生且较重。

脑血管病的“三低”特征

脑血管病的“三低”特征是指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愈率。脑血管病的患病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遗传、肥胖和精神紧张等。据调查,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城市人口仅为35.6%、农村仅为13.9%,高血脂的知晓率不足10%,高血糖的知晓率只有33.3%。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这些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干预不够,导致我国心脑血管病的知晓率非常低下,仅有5%的人对自己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所以很多患者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而发现症状之时,则已经给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全球市场调查公司GMI一项调查表明,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具有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发现只有十分之一被调查的中国人认为对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非常了解”;51%的被调查者说他们从来没有跟医护人员谈起过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或脑卒中发作。此外,虽然14%的被调查者此前曾被建议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但他们并没有坚持使用。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控制率尚不足20%,这与治疗条件、治疗药物以及患者的健康观念有关,很多人偶尔出现一些轻微症状时不以为意,不进行治疗,等症状明显时,病情却已经进展严重了;还有一些患者在病情控制住以后就不再及时用药,结果导致病情复发,使之更加难以控制。我国心脑血管病的治愈率也比较低,治疗达标率不足5%,我们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也还需要做出努力。

脑血管病正在逼近年轻人

37岁的刘先生是某公司的副总,平时业务较忙,经常加班加点或忙于应酬,自认为身体尚可。前不久,他突然感到头痛、肢体无力,后来出现昏倒、失语、身体麻木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刘先生患轻微脑出血,保守治疗半个月后才好转。“我年纪轻轻,怎么会出现这种‘老年病’呢?”刘先生对自己患这种病始终感到难以理解。

“想个企划方案,脑袋都要想炸了,还是想不出来。”30多岁的高女士每天回家后,都要把手机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我平时把手机放到包里,不一会儿就仿佛听见手机在响,取出手机一看却根本没有电话。现在,我总想把手机拿在手里,生怕漏掉重要的电话和信息。”高女士说。

“过度用脑者最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同时也会带来各种亚健康症状。”一位神经内科专家介绍,像刘先生和高女士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今脑出血等脑血管病也开始“盯”上了年轻人,中青年人发生脑出血等病例正在逐年增多。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患上脑出血这类“老年病”呢?

心脑血管专家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中年人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另外,吸烟、饮酒、睡眠障碍、情绪紧张、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不爱运动等现象非常普遍。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增加了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概率,从而威胁到人的脑健康以及整体的健康程度。长期的劳累和经常性的超时工作,或者工作之后长时间熬夜打牌等,都容易造成身体机能的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

此外,许多人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精神压力很大。如果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及时调整心态,随时化解压力,就不会积劳成疾。反之,精神压力长时间积蓄,大脑超负荷运转,妨碍了大脑细胞对氧和营养的及时补充,使内分泌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过度,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导致脑疲劳,就可能引起“亚健康”症状甚至患病。

专家提示,脑健康受损者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器质性的病变,如脑卒中、脑炎等;还有一种是大脑的“亚健康”,这部分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疾病,但会出现疲劳,活力、反应能力、适应力减退,创造能力减弱等症状。

养脑健脑首先应饮食有节,延缓大脑衰老。烟酒会引起脑细胞代谢异常,加速细胞死亡,为此要戒除烟酒。其次,要保证睡眠,不要过度用脑。睡眠好才可真正养脑,再忙也应保证每天有7~8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还应注意锻炼,劳逸结合。因为运动能调节和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延缓大脑老化。

专家小贴士

判断一个人是否发生了脑卒中,用简单的“微笑、举手、说一句话”三个动作可自查是否有脑卒中风险,其准确率可以达到90%。一是对着镜子微笑一下,看两边的嘴角是否不对称。二是平举双手,看10秒钟之内是否有一边手臂控制不住往下坠落。三是说一句比较复杂的话,看是否能说,或者含混不清。这三个问题中,只要有一个是肯定答案,很有可能就是发生了脑卒中。

当心“小卒中”隐藏大危险

小卒中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在爆发性脑卒中(主要脑卒中)前的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发生,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脑卒中预兆。小卒中发生前,通常会有明显的征兆,如由血管硬化引发脑栓塞的一类脑卒中,征兆包括突然间口齿不清、说话模糊、四肢无力、身体局部麻痹、失去平衡力、老眼昏花、视力出现问题等,这些症状可维持几分钟至数小时。至于如脑出血导致的脑卒中,有小部分患者会出现突发性及间歇性的头痛。

正在经历小卒中的患者,往往不晓得自己已在爆发性脑卒中边缘徘徊,即使身体出现毛病,也以为是其他问题,如突然的视力模糊、步伐不稳、头晕目眩等,可能不会联想到脑卒中,或是因脑部问题所引起的,而是找一般医生看病了事,这可是延误了治疗脑卒中的好时机。此外,小卒中发生的时间很短,患者不以为意,认为休息一阵子便没事,而小卒中的症状的确很快消失,因此患者容易忽视治疗的急迫性。

事实上,发生小卒中后,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会在一两个星期内发生大卒中,如果能在小卒中发生时及时治疗,患者的生命较有保障。因血管硬化引发的脑卒中,可靠药物疏通血管,但是必须在3小时内服药,错过这段时间,治病的成功率便减低。这3小时非常有限,因为还得计算去医院、检查等时间在内。

因此,出现“小卒中”后需要做好三件事:

(1)患者必须到医院评估未来血管的风险,可通过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来检查脑血管,评估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2)到医院检查认知功能、记忆力及高级神经功能是否有障碍。

(3)用服药来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血压高,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有糖尿病要服用降糖药,此外,还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抗血栓形成的药物如通心络胶囊。

脑血管病贪恋9类人

中老年人

脑血管疾病极度偏爱中老年人,尤以40~70岁的人群最常见,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主要是动脉)的结构和功能也逐渐发生变化,形成病变,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这种变化在40岁以后尤其明显。一些较小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就会引起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另外,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壁弹性减退,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成为导致血压增高的主要因素。因此,中老年人更容易患脑血管疾病。

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

脑血管疾病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脑血管疾病的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加而出现的,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目前发现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多达百余种,其中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最为常见。故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比一般人更易发生脑血管病。

脾气暴躁的人

脾气暴躁的人的特点用俗话说就是“点着火儿就急”,具体表现为急躁、易恼火、易激动、易发怒。这种人办事节奏快、干练利索,比较完美主义,但不好的一面是比较容易冲动、脾气大、压力大,常为一些小事就大发雷霆。他们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均有很高的要求,却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状况,常常整天使脑血管处于紧张状态,负荷加重。因此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

长期心理紧张和压力大的人

如今,各种生存压力、竞争压力、社会压力等,导致身心长期处于高度疲劳和紧张状态,而长期的心理紧张状态是引起血脂和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从事紧张度高的职业,如新闻从业人员、司机、科技人员,其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11.3%;其次是教师、会计、电话员、公务员,其患病率达10.2%。高血压病在从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又缺少体力活动者中容易发生。

饮酒、吸烟者

研究认为,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烟草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及尼古丁,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同时使血压升高。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引起心律失常,导致脑血流量减少。长期大量饮酒还可损害肝脏,影响血脂代谢。吸烟饮酒的量越大,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性越高。

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