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脑血管病居家调养保健百科
11761700000006

第6章 脑血管病:威胁中老年人的头号杀手(6)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加,许多中老年人自以为身体好、平时不愿去医院检查,很可能已经埋下了脑血管疾病的隐患,一旦发病,后果会比一般老人更为严重。中老年人,尤其是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尤应重视体检。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及心电图,发现异常及时进行纠正。

有效控制高血压

积极控制高血压病是预防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环节,因为高血压是引起脑血管病最危险的因素。一旦发现高血压,就应及时治疗,并需要终身坚持。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很多,尽可能选择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同时药物的剂量须随血压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多种脑卒中危险人群,应特别注意监测和控制,并予以针对性治疗。

积极治疗糖尿病

成年人的糖尿病多为2型糖尿病。同高血压一样,控制糖尿病同样需要终身治疗。药物选择和用药剂量随个体差异而不同,用药须有临床医生指导,用药过程要防止发生低血糖,进行定期检查随诊。除了药物治疗外,要配合非药物疗法如控制饮食、控制体重和多进行运动等。

积极治疗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其对心脑血管的损害是严重的,因此患者一旦明确有高脂血症,就应及时治疗、长期调控。目前应用于降脂的药物很多,其中舒降之(辛伐地汀)、立普妥和力平脂等具有良好的降脂效果,饮食上还应注意低脂饮食,少进食动物脂肪及动物内脏等。

积极治疗心脏病

各种心脏病,如心房颤动、心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均可增加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通常情况下,患有上述疾病时,应口服抗栓药物,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二级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复发

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是指针对已存在危险因素并且已出现脑卒中先兆的“高危人群”,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小卒中、完全性卒中以及视网膜缺血等患者,给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达到防止脑血管病复发的目的。

1.病因预防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及病因预防,基本与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相同。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无禁忌建议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最佳选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3.抗凝治疗对已确诊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诱发的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可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是使用抗凝剂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注意监测INR。

4.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有发脑卒中的危险,有研究表明,一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7倍。因此,寻找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原因,对于预防脑卒中十分重要。应积极治疗除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过量饮酒等多项危险因素,应积极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三级预防:减少致残概率,防止复发

脑血管病的三级预防是为了减少致残概率,防止复发。对已经患有脑卒中的患者,早期或超早期治疗以降低致残程度,同时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以预防其复发。

脑血管病的超早期治疗即指发病后数小时以内即实施的治疗,如果出现突然头晕、与平时不同的头痛、肢体无力或麻木、讲话不清等先兆症状,超过30分钟无缓解时要立即送医院诊治。对缺血性脑卒中而言,发病后6小时以内即开始溶栓治疗,针对性治疗措施的介入愈早,治疗效果就愈好,病残程度就有可能愈低。目前最有效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包括卒中单元、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根据病情及出血量不同可选用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近年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以创伤小、适应证广而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目前既可选用手术方法,也可选择介入治疗。在急性期治疗的同时还应查明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应处理。

把握脑血管病的“防治8法宝”

我国心脑血管病专家翁维良教授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所在,即平衡心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科学用药。因此,防治脑血管病,应把握以下脑血管病的“防治8法宝”。

1.平衡心理有些脑血管病患者由剧烈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刺激引起。因此平时就要做到“八不”,即不暴怒、不悲伤、不气愤、不激动、不惊恐、不忧愁、不畏惧、不急躁。

2.合理膳食建议心脑血管病患者养成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习惯。增加纤维膳食,多吃玉米、麦麸、豆类、海带、蔬菜、水果、洋葱、大蒜、香菇、黑木耳、鱼等。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的脑、内脏、蛋黄、鱿鱼、墨鱼、鱼子等。

3.适量运动坚持每天运动

1小时,包括太极拳、游泳、走步8000~10000步等,以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

4.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可饮少量黄酒。

5.科学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中西药。

6.注意卒中先兆脑卒中先兆由于脑血管发生的病理与部位不同,常是多种多样,但多数有头晕、头痛、短暂意识不清、言语不清等。有上述诸症者应尽早检查治疗,把病堵截在萌芽时期。实践证明,若病发后超过了3~6小时才医治,再怎么积极治疗终究还是会留下后遗症的,故应注意脑卒中先兆,把好急诊的时间关。

7.注意天气变化有些脑血管病是由于受到较强的风寒、湿热等所致。因此要做到“六防”,即防寒冻、防上火、防恶风、防潮湿、防中暑、防燥热。

8.劳逸结合过度劳累往往也能引发脑血管疾病,因此脑血管病患者要做到“六防”,即防长时间超负荷运动、防过度疲劳、防突搬重物、防勉强锻炼、防生活紧张忙乱、防过度用脑。劳逸适度,生活规律,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

消除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

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有很多,它贯穿在中老年人日常生活工作之中,避免这些因素会给许多脑血管病发倾向者带来很大的好处。有的人高血压或动脉硬化已多年,由于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依然处于安全状态。但是也有的人,同样的病情,由于外界环境等诱因的促发,可以突然发生脑血管病,所以消除和避免种种诱因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消除和避免诱因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难免有喜怒哀乐,不良情绪的刺激对于健康人来说大多都能够应付,但是如果发生在具有脑血管病倾向的人身上,就可能成为诱发脑血管病的因素,特别是对于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者更具危险性,有可能使脑血管破裂而脑卒中。因此遇到各种情绪的刺激时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分愤怒、喜悦、激动、焦虑、悲伤、恐惧,增强自身休养,保持乐观、遇事不怒、心胸开阔等健康情绪,能有效避免脑血管病的发生。

饮食宜有规律

进餐时或饮食不当后常突然发生脑血管病,这往往是由于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所致,因此应避免一餐饱食或一次摄入动物脂肪过多的餐食,还应避免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

劳逸结合

过度劳累可以诱发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易患者,应做到起居有节,不要做任何超过体力和精力所负担的事情(如长途旅行、家务或应酬太多、突击加班等),避免过度劳累(如看电视时间太长,经常熬夜等)。

忌用力过猛

用力过猛有可能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可严重损害心脏或使脑血管破裂。因此,有脑血管病易患因素者,应避免搬抬重物、屏气用力等,体育锻炼时不要做剧烈运动或超量活动。防止大便燥结。因为排便用力时,不但腹压增高,血压和颅内压也会同时上升,极易使老年人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发生脑出血。老年人不要蹲便,因为蹲便时腹股沟处的动脉折曲角度小于40°,下肢血管会发生严重屈曲。这对高血压患者或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来说是很危险的。加上屏气排便,腹内压力增高,使血压升高,易发生脑血管意外。

此外,不要用脑过度;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气候变化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不要跌跤;起床、转头、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血压情况,坚持长期服降压药等。

脑血管病年轻化,预防“从娃娃抓起”

据全国18省市区36家医院64558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调查后显示,18~45岁的患者有6305例,占总数的9.77%,也就是说青年脑卒中住院病例占总数的1/10,而这一群体中男性占到70%以上——这是2003年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数据在9年后的今天依然只增不减,当年参与调查的一位专家一再强调说,脑卒中的年轻化趋势不容小觑,公众要提高心脑血管病常识的知晓率,医护工作者要对宣传健康预防尽职尽责。

为什么脑卒中的发病有青年化的趋势?因为18岁以下人群与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据北京市2008年调查显示,18岁以下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9%,血脂异常为9.8%,Ⅱ型糖尿病占儿童糖尿病高达43%,肥胖占10%……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未成年人中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因此,脑血管病预防要“从娃娃抓起”并非危言耸听。这是因为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往往从儿童就已开始,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食物中的脂肪含量过高、高糖饮食往往与幼年肥胖有关。现在学校涌现越来越多“小胖墩”,他们很可能就是未来的“三高”预备队成员。如果幼时的肥胖延续到成年,很容易早早患上心脏病和糖尿病,后两者都会使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由此,专家建议父母应从小就关注孩子饮食健康,避免其口味太重或迷恋太多油炸类食物,以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盐,因为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关系密切,而高脂血症和肥胖也正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避误区:远离脑血管病的治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