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脑血管病居家调养保健百科
11761700000007

第7章 脑血管病:威胁中老年人的头号杀手(7)

脑血管病是当今危害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因此,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对消除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康复治疗效果,脑血管病患者在认识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误区,采用正确方法、综合康复。

误区1: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专利”

今年40岁的夏女士找到某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诉说自己最近老是头晕,额头部位还隐隐发痛,不知道会不会是脑卒中前兆。旁边的几个人听了后都说她“想太多了,才40岁多一点,哪会是脑卒中”。

心脑血管专家纠正了她们的错误想法:“虽然90%以上的脑卒中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身上,但实际上,脑卒中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并不罕见,连儿童偶尔也会脑卒中,脑卒中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年轻人饮食、生活习惯不良,具备了很多危险因素,如抽烟、喝酒、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肥胖、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等,他们可能脑卒中,也可作为高危人群而成为脑卒中的“后备军”。一些少见的病因(如感染或血管炎等)是年轻人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如果先天性血管异常(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更是造成年轻人脑出血的重要原因。此外,工作强度大也是导致脑卒中年轻化的原因,因为长期工作劳累可能会使血压升高,从而加快脑血管硬化。

因此,脑卒中是可以累及各个年龄层次的疾病,预防脑卒中要从年轻时做起。如果中青年人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照样会发生脑卒中。在临床实践中,中青年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并非绝无仅有。根据临床资料表明,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是在60岁以前发病。但临床也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因此中青年人切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误区2:患脑卒中后不会再复发

有人认为患过一次脑卒中,以后就不会再患了,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每个患过脑卒中的患者来说,其发病的基本条件即血管病变依然存在,而且并未获得根本改善,故复发的可能性就依然存在。一旦有诱发因素,如情绪不良、血压不稳等,就会导致脑卒中再次来袭。得过一次脑卒中的患者再发生第二次脑卒中的概率很大。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如果得病之后不注意预防,那么5年内发生第二次脑血管病的概率是1/3。但是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通过服药和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防止脑卒中再发生。

误区3:脑卒中患者不可能完全恢复

有些人认为脑卒中患者不可能完全恢复,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脑卒中,并不一定标志着我们会失去沟通的机会,再也没有了完整的表达,再也不能像常人一样行走。事实上,只有15%的脑卒中患者出现严重伤残,这些患者可能会永久性地失去说话能力或者偏瘫、卧床。每年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中,约有2/3能够存活下来,有1/3的患者可以恢复到接近发病前的正常水平。在脑卒中患者中,大约有半数的患者在经过急性治疗后,仍然有说话障碍和部分偏瘫,但许多患者坚持适当治疗仍能有所恢复。得了脑卒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积极治疗。

误区4: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患脑卒中

血压高的人中确实患脑卒中的人较多,但高血压只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导致脑卒中的其他因素很多。血压不高并不是“上了保险”。实际上,许多患者发病时血压正常或偏低。另外,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降得过低、过快,容易诱发低灌注症状,甚至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则、合理地降压,切忌过低、过快。血压偏低可导致脑血流变缓,更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但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以及其他因素存在,也会发生脑卒中。脑卒中分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两种。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以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所以预防脑卒中,控制好血压是关键。

血压降得越低,对脑卒中预防越有效的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许多老年人都知道高血压既可能导致脑出血也能诱发脑缺血,因此降压心切。但是降血压过快、血压过低也潜伏着危险。因为慢性高血压者脑组织已经适应了偏高的血压,一旦过快地减低到所谓的“正常”水平,脑血管调节功能丧失,反而促进或加重脑缺血。现在公认的方法是治疗个体化,即根据各人原来的血压水平、动脉硬化程度、自我感觉等将血压降到合理的数值。这个合理数值尚无定论,原则上应接近正常血压或略高,当然最好的服药指导是请医生给你帮助。

误区5:小脑卒中无关紧要

65岁的张大爷退休后身体一直很健康。但一年前他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和血脂都偏高。由于没感到有什么不舒服,他也没放在心上,用药断断续续。不久他就多次发生双眼一过性视物模糊和肢体有麻木感,但片刻即逝。最近他还在夜间晕倒过一次。所幸的是这些不适匆匆而过,未留下“痕迹”。老伴觉得他的状况容易脑卒中,劝他到医院看看,但老张却不相信。事隔不久,老张突然晕倒,入院后医生诊断为脑梗死,命是保住了,却落个偏瘫。原来老张脑卒中前出现的种种症状就是人称“小脑卒中”的短暂性脑缺血。

心脑血管病专家提示,脑卒中发作前往往会出现许多蛛丝马迹,很多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都有短暂的视觉障碍和肢体麻木,其实这就是脑卒中警报。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脑卒中。约有一半小脑卒中患者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脑卒中,及早就诊防治,千万不要认为小脑卒中无关紧要,不以为然。临床应用的小脑卒中的治疗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类中药。

误区6:用新药、特效药来得快

脑血管病患者在恢复期的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由于缺乏医学方面的知识,从而在报纸、电视、杂志等媒体广告中选择一些与本病无关或作用不大的药物。还有一些有过脑血管病先兆的人整日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要求用新药、特效药治疗患者颇多,他们认为用后能在短期内得到康复,或有效防止复发,其实不然。如果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脑卒中。实际上,脑卒中大多数是由于一些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引起的,因此,治疗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用新药、特效药就能短时间解决的问题。

专家小贴士

有一些患者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可靠的中西药合理并用,一两种药就能改善脑卒中发生的始动环节——动脉硬化症状的问题。常用药种类包括抗小板聚集类药和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类中药等。

误区7:瘦人不会发生脑卒中

有人问:“我天生很瘦,也没有高血压,看到身边那么多人都得脑卒中心里还暗暗自喜,认为脑卒中不会找上我,前两天朋友跟我说:‘你别以为你瘦就不得脑卒中,你有病不治或者是不注意生活饮食也会得的。’那么,瘦人究竟会不会得脑卒中呢?”

心脑血管专家认为,与胖人相比较,瘦人得脑卒中的概率相对低一些,但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瘦人也可以患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血脂紊乱等疾病,这些都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误区8:少服几次药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里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误区9:多活动就可以防治脑血管病

一些老年人对脑血管病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自己有一天动不了,因此每天很早就起床活动几个小时,有的常年爬山、扭秧歌。实际上一些老年人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身体的耐受能力有限,锻炼身体要因人而异,不要超过身体能承受的程度。特别是凌晨至上午一段时间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时刻。从平卧状态起来,老年人的血管调节能力差,脑部供血反比平卧时减少。如果再剧烈运动,血液更趋向于四肢肌肉,心、脑的供血相对减少。冬季外出锻炼,身体循环差,也不利于脑组织得到充足的血液。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在晨间锻炼,虽然有许多好处,也应该量力而行、适度活动,遇到异常气候不妨在室内活动活动筋骨。

误区10:脑卒中患者怕风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些脑卒中患者将门窗紧闭,生怕被风吹着,问其原因,理由是脑卒中者怕风。那么脑卒中患者究竟怕不怕风呢?

实际上,认为脑卒中患者怕风是个误区。由于“中风”之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受“风”而得病。中医称之为中风,一是因为其发病迅速,与风邪相似,所谓“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致也”;二是因为中医理论认为,本病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肝风内动所致,也就是说,脑卒中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动了“内风”。即使有的患者感受了风寒而发生脑卒中,那也只是诱因、外因。

因此,我们说脑卒中与自然界的风没有特定的内在联系。大量的统计学资料也表明,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时并未受到风的袭击。所以,脑卒中患者不用过分惧怕自然界的风。相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需要新鲜空气。只要注意保暖,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应定时开窗通风,换进新鲜空气。这对健康的恢复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