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读解电影——电影符号的表象与意指实践
11761900000001

第1章 序

电影是大众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门艺术,用影像建构起来的电影时空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电影的制作与接收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一方面,编码人基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视角而对电影文本进行意义的生产;另一方面,解码人则基于自身的“前结构”而对电影文本进行意义的解读。当我们尝试对电影文本进行多重意义的解读时,方法成了最关键的问题。因为,方法不同,由解读而获得的意蕴也就不同。

这部著作是作者运用文化符号学即“大符号学”的观念与方法对电影进行解读的一种尝试。我们看到,由于明确而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书中的分析不再是孤立的陈述,而是闪耀着智慧的启迪。

符号学是20世纪重要的思潮之一,结构主义是它的主要哲学来源,而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则应用结构主义的思想分析言语的能指和所指,奠定了符号学的方法论基础。后来,胡塞尔的现象学、皮尔斯的实用主义等,也都对符号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符号学自身体系变得越来越庞大,包括不同的类别和研究倾向。随着电影理论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成为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追求深度模式探究和日益重视电影文本叙事分析的电影美学应运而生。克里斯蒂安·麦茨正是从结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分析入手进入电影研究的,成为电影符号学创始人,他把电影的理论研究、电影的美学分析以及电影的符号学阐释结合起来了。时至今日,符号学已经从一门新兴的学科,一跃而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跨学科的方法论工具,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学艺术、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我们看到,电影符号和客观世界有其“自然相似性”,电影符号是诉诸人们视听感观的直觉形象,可以说是个相似符,具有模拟性,这是符合符号学所界定的符号特征的。但是,电影又不是自然图像的简单模拟,而是对原有符号的变形、重组,从而产生了新的言语情境和意义关联的符号系统。一个电影符号往往对应着多个信息源,通常包括由过去经验所形成的对物体的感觉、观念以及人生经验的综合。因此,感知的过程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主观移情、投射和联想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电影符号具有模糊性和意义的开放性。电影的记录功能、叙事功能和表现情感心理意识活动的功能主要是由电影形象完成的。基于“一般符号学在电影领域应用的方法论”的电影符号学,它既是电影理论的一部分,也是“大符号学”的一部分。

当今世界正从一个印刷时代走向视觉和影像时代,符号不仅是语言,也是图像、影像和声音,而电影符号因为其复杂性和缜密性成为符号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这样一个数字图像的世界中,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不是依靠单一的交流模式而是通过多模态话语来实现。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手段之一,电影符号学在影视批评的领域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加之电影审美大众化的趋势,电影符号学的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电影符号学理论对电影的组织化叙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走向多元文化的时代,静态的审美批评或者纯语言形式的文本分析都难以有效地解读文本,唯有运用大符号学的视野与方法,有可能解读出信息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对于电影复杂文本的批评更是如此。我希望本书的写作,不只是一般的电影的印象式批评,而更是一次运用大符号学的理论进行电影分析的演练,其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有可能对未来的电影批评产生实际的影响。

希望作者沿着这个路数不断地做下去。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