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专家情系泥河湾
11762400000038

第38章 我对泥河湾保护区难以释怀的情感(1)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肖桂珍

作者简介:1957年10月生于湖北省宜昌市。1977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学习,毕业后在河北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工作。1991年进入河北省矿产厅,先后在政法处和地质环境处工作。1995年后在省矿产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海洋环境处任处长。2010年后在省国土资源厅任总工程师。她是河北省泥河湾保护区的创建者、谋划者之一,并兼任保护区管理处第一任主任,先后于2000和2009年两次组织并主持召开了泥河湾保护与发展专家研讨咨询会,深得专家们的信任与拥护。

记得是2009年10月,泥河湾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希桐到任不久就对我讲:泥河湾保护区应该出一本反映中外专家情系泥河湾的书。我当时就认为这是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应该下力抓好。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全面讲述泥河湾标准地层和古人类研究的老专家已经不是很多了,有的知名专家已经带着对泥河湾研究的深深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世的专家也大多年事已高,能够想办法留下他们对泥河湾的贡献和记忆,对今后泥河湾层型剖面保护和古人类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宝贵价值的。去年10月的一天,我又接到了王希桐主任的电话,希望我也写一写对泥河湾的回忆,并且说泥河湾保护区是在我任省厅地质环境处长时着手抓的建设,而且我又是泥河湾保护区管理处的第一任主任。现任的保护区领导还记得我为泥河湾做过工作,让我非常激动。蛇年春节刚过,王主任再次电话邀约,适逢年前年近90岁的家母刚刚辞世不久,悲痛还难以释怀,但考虑到把泥河湾保护区的建设过程真实地写出来,也是我曾经作为泥河湾人的职责所在,我的思绪也慢慢地回到与泥河湾结缘的漂逝岁月……的确,当年我曾为泥河湾保护区的建立投入了几乎全部的工作精力,直到今天无论是看到报纸杂志介绍泥河湾研究有新发现,还是看到地方借势泥河湾的知名度发展旅游事业搞宣传,每每都要先介绍泥河湾地质遗迹是1997年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我的心里就油然生出些许自豪……建泥河湾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是我从事地质环境管理完成的第一件事情,通过完成申报的过程,不仅使自身对泥河湾层型剖面科学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还结识了许多在国际和国内有较高学术声望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教授与专家,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荒芜的野外潜心开展泥河湾层型剖面与古人类关系研究的奉献精神,至今让我深受教益,一直视为终生的榜样。

无论是从事地质、水文地质工作,还是从事科学考古工作,对第四纪地层都是要非常熟悉的,特别是泥河湾层,它是位于黄土之下和红土之上的一套河湖相沉积物,含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早在20世纪初外国的一些地质学家就以传教士的身份到中国进行考察,并运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会议修正“泥河湾层”的时代为早更新世,并被确定为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下更新统的标准地层。在1954年纪念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25周年大会上,我国学者将“泥河湾”作为我国第四系早更新世标准地层的建议被正式采纳。基于国际国内的一些专家与学者对泥河层的研究大约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该地区属于我国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古生物化石及史前考古研究的典型地区,中科院的地质学家们在1995年年初联名向河北省政府提出了要加强张家口一带泥河湾地质遗迹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时间关系,我来不及去翻找历史档案,把这几位联名写建议的专家名字记载出来。但是,这几位专家的夙愿实现了,如今无论是国外专家,还是国内专家到泥河湾进行科考,都会一路绿灯受到尊重和欢迎。特别是在张家口通往山西和内蒙古一带的高速上有十分醒目的指引到泥河湾保护区方向的导引牌;进入泥河湾保护区的各分区,也会不断能够看到用大理石材质修建的各剖面和主要化石点的道路指示碑和说明碑,以及上面书写着泥河湾保护区管理处字样的界碑与界桩;待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还可以见到经过设计家精心设计,用天然整块石头和汉白玉材质分别修建碑身与碑座,碑身正面刻有“河北省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字,碑座正面、左右和后面分别刻有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时间、保护区职责、主要保护对象及泥河湾发展重要事件;无论是老一辈还是新一代的科考专家,只要重要的科考活动和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重大发现,在保护区管理处的科考档案上都留下了永久的记载。泥河湾层已经作为东方古人类的起源地,而成为国内外一代又一代科考工作者为之勤奋拾拙的圣地。相信,泥河湾的保护事业是长期而伟大的,我们从事泥河湾保护区建设的人们将永远为之骄傲。

我是在长春地质学院学习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的张家口坝上分队工作,后来到宣化工区从事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探,到蔚县阳原一带搞1∶200000水文地质填图工作。无论是在地表填图,还是在钻孔中发现了“泥河湾”这一套地层,就找到了第四系底界的判断标志。如果在供水钻孔的取芯中发现泥河湾地层,就能判断该段不能作为含水层,因为是河湖相沉积,即使有少量水,水质也是极差的,特别是在阳原县,有的村庄地方病高发,这与老百姓长期饮用泥河湾层中的地下水有关。“泥河湾层”出露地表的地方,虽然生态环境极差,但它代表着历史时期的湖水分布范围。张家口的阳原、蔚县以及山西大同在第四纪初期是一个连一个的大型湖泊,因此,也就具备了大量古代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的条件,为此也就有了地质考古专家们认为东方人类在湖边一代繁衍生活的猜想,这在中外专家的科考录中有描述。后来是新构造运动,火山爆发致使这一代地表不同程度抬升,湖水下泄,留下了干枯的湖盆和厚度不同的代表着还原条件下形成的灰色和浅灰色为主的粉砂质沉积物,有的已经形成台地高耸于桑干河两岸。“泥河湾层”分布范围之广,沉积厚度之大,古生物化石之多,能够吸引大量的中外科学家们云集此处,更多的不仅是献出了青春、而且是献出了毕生。可能有的是子承父业,在此寻求梦和发现,也就是如今形成泥河湾科考热和要促进开发泥河湾旅游业重要之所在。至今,我为当初积极落实专家们的建议,极其负责任地启动泥河湾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做法,包括争取批准独立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和配备合适的人员编制,左写一个申请,右写一个报告,无数趟上省政府,跑省编办,获得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感到无比的欣慰。

1989年,国务院第一次机构改革,按照国务院的“三定方案”,原地矿部职能将以条条管理转变为地方政府块块管理;原地矿部水文工程地质司更名为地质环境司,依法管理全国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遗迹等,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地下水、地热、矿泉水资源勘查评价工作。河北省政府从1991年开始机构改革,按照省政府“三定方案”,原省地质局更名为地质矿产厅,相关处室履行政府管理职能。大概是此次机构改革,需要分配新的业务技术人员。1991年4月,省地矿厅与省人事厅联合发出通知,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类公务员。通知刚刚贴出,正赶上我到局资料室收集资料,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人事处去报名。说实在的,我当时对什么叫业务类公务员的概念并不清楚,到人事处报名时,我才了解到和我对口的水文工程地质专业处改名为地质环境处,人员编制原处室内部调剂。大概是负责报名工作的一位同志对我讲,政策法规处需要招录水文地质专业人员,你可以报。当时,我也搞不清政策法规处究竟是做什么具体业务的。此次报名,只交了10元报名费,领了4本复习材料。大概是过了半个月时间,局里就在地质职工大学举行考试,考试完我就随着冀西北1∶200000测绘组的同志们去张家口阳原跑野外工作去了。5月底省地矿厅将录取通知书寄到石家庄第一水文队地质科,通知上要求我6月15日前到省矿产厅人事处报到。我在厅政策法规处从事了4年的地质矿产政策和法规研究管理工作,我的处长是一位曾经担任过八任局长的秘书,文字功底很强,政策水平也高。在处长的精心带领和指导下,我用了3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中央电大法律专业的学习,还参加了中央党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在政法处,我亲历了省厅机构改革,实行政事、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按“三定方案”要求,向市、县延伸地质矿产行政管理职能的过程;参加了我省会同省法制局起草制定出台了我省地质环境管理中的第一部政府规章《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的全过程;1995年6月,省厅人事变动,我被从省厅政法处调到厅地质环境处任职,主持全面工作。我到地质环境处报到的第一天,就收到了吴耀良厅长的批示:尽快和省环保厅取得联系,落实省政府领导批转中科院几位专家关于加强“泥河湾层”保护工作的建议。因为我在野外水文队工作时就了解“泥河湾层”的作用。但是,对于张家口阳原、蔚县一带的“泥河湾层”出露于地表的范围之大,沉积厚度之大,据有关资料介绍,仅在湖盆中心的厚度大约在600米还没揭穿,真的是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够保护住这么大面积的“泥河湾层”。也真的是通过开展泥河湾保护区建设,才使我加深了对国务院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地质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内涵的理解。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保护“泥河湾层”地质遗迹的目的,就是要为中外专家从事地质和古地理环境及人类起源和活动研究保护现场,保存证据。我真的是从内心感觉从事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