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现代儿童教育缺少什么
11769300000021

第21章 充满诱惑的社会——孩子最终要融入的地方(5)

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阿德勒说: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可见,孩子学会交往与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要激发孩子与同伴合作的愿望,提高孩子与同伴合作的意识。爸爸妈妈可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带孩子游戏、去小吃店、参观菜市场、商店等地方,让孩子多与社会接触接触。孩子一个人玩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问问孩子:“你的娃娃要吃饭吗?”、“你的机器狗会打仗吗?”激发孩子渴望与同伴合作的愿望,主动与同伴交往。

要教会孩子与同伴友好合作的方法,学会为别人着想。爸爸妈妈应教育孩子在活动时对同伴要有礼貌,用别人喜欢的名字招呼他们。与同伴要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不争抢大家都喜欢的玩具,可以让别人玩一会儿,自己玩一会儿,大家“轮流玩”。这样,可以使孩子经常想到别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更愉快。

要积极鼓励孩子参与游戏活动。游戏是培养孩子合作交往能力的最有效活动,在游戏中孩子可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

如让孩子跟邻居的小朋友玩“娃娃家”的游戏,孩子可以做娃娃的爸爸或妈妈,在游戏中履行爸爸或妈妈的义务,洗衣、做饭、带孩子。孩子从一个人玩发展到与同伴共同游戏,也就提高了合作能力。

要教会孩子怎样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小纠纷。孩子与同伴在活动中意见不统一或玩得不愉快时,父母应及时引导孩子相互商量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大家都玩得愉快,如猜拳、轮流等方法,协调关系,确定一个共同的目标,使活动顺利进行。

常言道:孩子总不能跟爸爸妈妈一辈子。想让孩子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必须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

八、社会公德教育

我居住的小区有一个乒乓球窒,里面有一张上好的乒乓球台,供小区居民活动使用,但没有人看管,全凭使用者自觉维护。我和同事常去活动的场所,一直令我们难过的是,每去必见满地的垃圾无人清扫,桌面上也常常是蒙着厚厚的灰,因为常去,所以热爱,我们便时不时地在那里进行着清扫工作。

一天傍晚时分,我们照常去了那里。推开门,不禁为眼前空前的惨象愕然:椅子被掀翻在地,几张桌子(非乒乓球桌)横躺竖卧断胳膊断腿,挡板也被丢得东一块西一块乱七八糟,而乒乓球台面上也被洒满了水,地面上果皮纸屑,狼藉一片。种种迹象表明,这里似乎刚刚遭受过一场让人不忍目睹的洗劫。之前,我们已听其他居民几次反映类似的恶意破坏行为,今天亲眼看到,仍不免很惊讶。

在清理“现场”的时候,几个小学生走了过来,他们告诉我们说,刚刚看到几个大孩子在这里玩过弄成了这样。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前几日看过的两则新闻,一则说的是,在某所中学附近的居民屡次被教学楼里有意丢下的垃圾砸中,待抬头看时,只能听到无聊的嬉笑声一片。居民找到学校反映情况,学校领导却说要让居民看清了是谁丢的才好进行“教育”,对此竟是一筹莫展。

另一则更让人痛心:一所中学下课后,两个男同学手拉手挡在楼梯口,不让后面的同学通过,待后面的同学越聚越多,这时两人突然松手,导致身后的同学你推我搡纷纷滚落楼梯,伤者甚多。

我们从中不难看到,在我们目前这个社会,青少年欠缺公德已绝非个别现象,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社会,都应该意识到我们教育的缺失。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都把学生的智力教育当做硬件,社会公德教育则基本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学习成绩好常常会一俊遮百丑,得到表扬的机会就多,力度也大;学习成绩不好,别的方面好,则较少得到肯定,而且肯定的力度也不及学习好的。孩子是聪明的,他们会根据老师、家长的态度以及社会对所谓人才的取向来认识世事的轻重,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行为。

只从小处着眼,缺乏社会公德的人必然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社会,不顾他人的人。试问,这样的人能立足于社会吗?哪个群体里欢迎这样的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对自私自利的人总是避之唯恐不及。所以说,对于个人来说,是否讲社会公德,关系到他是不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是能获得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最终必然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和事业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这已经关系到他是否能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合格的“公民”。

北京市对在押的267名未成年罪犯进行调查显示,有95%以上的未成年罪犯存在着思想晶质恶劣、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言行偏激等特征,以致明显表现出从违背社会公德到违纪违法再到走向犯罪的必然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行为过程十分清晰。另外,在对犯罪的年龄统计中,14岁犯罪的有41人,占15.4%;15岁犯罪的有78人,占29.2%;16岁犯罪的有116人,占43.4%;17岁犯罪的有29人,占10.9%。也就是说,十五六岁的未成年犯罪占到71.6%,这个年龄段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

(“犯罪年龄”)。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值上中!学的年龄,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本身就比较躁动,这个年龄段也是孩子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非常容易失控,因而这个年龄处于危险阶段。可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社会公德的教育问题无论是对学校、家庭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当然,教育一个孩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实在应该从小抓起。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脊背长大的”。

它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在我们整个教育领域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家庭中首先要从大人做起,为孩子做出榜样。家长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社会公德的教育,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抚顺在开展社会公德教育之际,提出了“三管好、六个不”的教育,实在值得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来作为约束自己行为语言的规范:管好自己的嘴,不说粗话脏话,不随地吐痰;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杂物,不损坏公共设施;管好自己的腿,不斜穿马路,不践踏草坪。家长们都期望孩子成为善良、文明、有高尚公德的人,而实现期望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

从本质上说,有没有公德意识更是一个是否有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外经贸部原副部长龙永图曾在《实话实说wT0》中谈到参加WTO谈判时的一件事,在瑞士公园的一个公厕里碰到的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情。他上厕所的时候,听到隔壁盥洗室里有声音,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打开门一看,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那里折腾。他以为那是个捣乱的小孩,就没管他,出去了。

门口站着小男孩的母亲,她说,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小男孩在里面?他进去20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不会出什么事吧?龙永图就又进去看,问那个小男孩,你在干什么?男孩说,这个抽水马桶坏了,我不知道怎么把水冲下来。龙永图特别感动:许多人上公共厕所,便后能拉一下水开关就已经很不错了,拉了以后不出水,拍拍屁股就走了。但是这个小男孩觉得,我上完厕所就要用水冲了,冲不下来,我就是对这个社会没负责任。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规则意识。这是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龙永图说,这种责任感、这种规则是特别重要的,它才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希望所在。

公民有什么样的公德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知荣明耻,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公德意识,这是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主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从而维护好为人们带来身心愉悦的美好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去公园休闲放松的同时,也为环境清洁尽一份力。只有大家共同珍惜呵护,才会有美丽的环境。

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们从小都要接受环保教育。在家里,父母会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到学校,礼节教育是孩子的第一堂课,其中就包括环保教育。公园免费开放在方便市民、服务市民的前提下,对市民公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大考验。

作为孩子的家长,最关键的是做到言传身教。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孩子的行为有什么不好,家长首先做的不是批评孩子,那样孩子是不会听的,而首先要搞清的是,自己有没有这种行为。如果有的话,自己先行改正,之后才能教育孩子。其实,作为家长,虽然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但是,每一个人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倒是正好可以借用孩子成长的机会,重新受到教育。因为社会总是在进步的,而越是进步的社会,对于社会公德心的要求就会越高。

其次是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必须从大处着眼公德教育。

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是新世纪的建设者,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必须是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文明有礼的一代。幼儿公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假如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又怎么会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呢?为此,公德教育又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碰到的小事抓起,从关心班级、遵守纪律、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逐渐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有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肯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所以,为了个人、家庭,更为了社会,我们成年人既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醒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更要社会、家庭、学校一起抓,加强对青少年的公德教育,强化他们的公德意识。这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而且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永远不能忘记,孩子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社会文明的程度,不要让未来灰暗,不要让希望失望,不要让文明总是差那么~点点!

九、幼儿园是孩子的小社会

在幼儿园,虽然都是小孩子,但是孩子们在这里一起学习、游戏、交朋友。在家庭中,孩子可以不愿意去和别的小朋友玩,但是在这里,他无法避免,必须进行小小的外交。可以说,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训练最初的地方。

可以从许多活动中观察到孩子的社会化行为。比如,通常小班的幼儿是独自享受自己所带的食物,而中班的孩子会说:“我请你吃糖,你和我做朋友好吗?”大班的孩子则会很大方地拿出食物请客,而且待遇会有差别,也就是自己的好朋友会多给一些。

3岁以前的孩子差不多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他们的任务是建构自己各项身体机能,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吃饭、穿衣、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发展到这个阶段,蒙特梭利曾经说:“他们就像一个个充满信心的英雄。”具备这样能力的小孩,再也不愿被关在家中,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需要同伴,而且特别重视同伴的存在,并且有所依赖。

3岁半的宁宁,刚入园时因为连续感冒,妈妈为孩子健康着想,让她在家休息,过了1个月才上幼儿园。一向喜欢上幼儿园的宁宁突然变得不开心。有一天,宁宁心情不错,妈妈就问她:

“宁宁为什么最近不喜欢去幼儿园呢?”宁宁说:“妈妈,你记得我有两个好朋友吗?”妈妈很快回答:“是啊!我记得是波波和小宝啊!”宁宁说:“他们现在都到楼上的教室了!”妈妈总算找到原因了,原来宁宁是因为朋友不在同一个班级的原因,才会拒绝上幼儿园。

了解到这个情形后,妈妈和宁宁沟通并建议她:“你想找这两个小朋友时,给老师说一声就可以上楼。”同时也引导两位好朋友邀请她上楼去,并在户外活动时间,提醒她可以找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从此以后,宁宁再也不排斥上幼儿园了。

有一天,一向思路清晰,学习能力均衡正向发展的小惜突然大哭起来,并无助地叫在学校当老师的妈妈:“妈妈,丽丽不跟我好!”(学校规定老师的孩子在学校必须称呼自己的妈妈为老师,一是为让孩子公私分明,二是不让其他孩子因而触景生情)因为小惜的妈妈正忙着准备午餐,我就抱着她问:“丽丽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吗?”小惜哭着说:“是啊!可是今天小美请她吃奶糖,然后她就听小美的话,对我说不跟我好!”

从这些例子当中,可以感知这个时期的孩子,很积极地想要和同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发展上来说,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觉得需要交朋友,所以有的小孩会因为不知如何和别人相处,而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有的会因为是家中唯一的宠儿,凡事不会和人分享,说话的语气、用词较霸气,因而无法成为小团体中的一员,所以就产生拒绝上幼儿园的现象。有的更会因为想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玩,结果被拒绝,而觉得伤心、无趣,才不想上幼儿园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也常会要求父母让他带东西到幼儿园请小朋友吃;有时也会早早向父母恳求在幼儿园过生日,仅是为了请朋友吃蛋糕,或其他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实现受同学重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