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现代儿童教育缺少什么
11769300000022

第22章 充满诱惑的社会——孩子最终要融入的地方(6)

我们常常笑谈孩子想交的第一个朋友是“酒肉朋友”,因为只要孩子拿一大包食物,分给一位同学,大家都会奔走相告,他立刻会听到:“某某,我们做朋友吧!”、“某某,我是你的好朋友对不对?”一下子他就成为最有人缘的人。

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时,我们并不极力反对,但要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们如何交朋友。特别是当孩子之间有冲突时,更需要引导他如何掌握学习交朋友的好时机。

另外,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会为了获得同伴的青睐,而渐渐修正自己的粗暴行为。所以,成人引导孩子怎样从与人冲突的事例中,学习适当表达自己、尊重别人,成为一个合群的人,必须从幼儿阶段就开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祖父母对孙子因为疼爱,担心孩子人园不适应或幼儿园老师照顾不周,孩子到了入园的年龄,却不让孩子人园,放在自己身边;有的孩子刚人园时有些情绪反应,父母特别担心,若家中有老人或保姆可带孩子,便放弃送孩子人园的想法,有的反复几次没有成功,直到上小学;有的母亲为此放弃工作,在家带孩子,一直到孩子上小学。

那么,这些做法是否正确呢?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机构,能对孩子进行正规的学前教育,不但有知识方面的教育,更有心理品质和社会交往方面的教育,它和家庭相比有很大的优势。缺少这种教育,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十分遗憾的。小学教师深有体会,没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其各方面能力都较差,最为显著的是在交往方面。曾经有研究者对3岁左右的幼儿园新生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行为问题,如多动、注意力差、被动。人园半年后,就会发现这些孩子的问题都有明显的改善。

孩子初人园时确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也成了家长最终放弃的原因。有人研究不同年龄的孩子入园时的表现,发现55%的两岁的孩子上幼儿园哭喊,两岁半的有40%,3岁的仅20%。

从这个角度来看,3岁是送孩子上幼儿园比较适宜的年龄。

对于入园有强烈情绪反应的孩子,家长应狠下心来,坚持下去,让孩子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家长不能有恋恋不舍、放心不下的表情,否则会加剧孩子的情绪反应。在人园之前,家长需要提前进行人园教育,给孩子讲幼儿园的情况,请已上幼儿园且适应良好的孩子现身说法,千万不可用幼儿园或老师吓唬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幼儿园的缺点,人园前一定要带孩子到幼儿园参观,帮助孩子认识幼儿园,这样会大大降低孩子的不适应。

小孩子到3岁应该送到幼儿园去学习,多接触同龄人,接触新环境、新事物。因为2~3岁是求知欲最强和语言发展最快的阶段,到幼儿园可以减少娇惯,是增加自主、适应社会的初级阶段,对孩子个性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有些孩子不愿或害怕上幼儿园,带他出门,一路上大哭大闹,边走边哭,家长要赶时间上班急得要命,丢下孩子就走;或是在幼儿园玩了一会儿,到吃饭时与家里不一样,特别是在午睡时哭着找妈妈;有的孩子第二天坚决不肯去幼儿园了,有的甚至送一周了,仍是哭哭啼啼的。由于孩子性格上有许多差异,出现以上情况并不奇怪,不必生气,因为对孩子来说,从家庭到幼儿园在生活环境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时孩子因适应不了陌生的老师、阿姨和饭食而感到恐惧。遇到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家长不必急,不要愁。孩子人园前,家长应事先做好他的思想工作。

首先,家长要经常以带孩子玩的方式去幼儿园“实地考察”,让孩子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让他多见一些生面孔,多讲讲幼儿园中的趣事,多和小朋友们接触。往往孩子就会主动要求人园,家长用哄、骗、溜的方法是错误的,更不可用“不听话送幼儿园”的话吓唬他,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对幼儿园老师评头论足。依据3岁孩子的思维能力,假如大人事前工作做到家的话,他能理解、听懂大人所讲的内容。再一个应注意的是,既然送孩子入了园就要坚持接送,不能送三天,停两天。头几天很可能不适应,随着时间延长,与老师、小朋友接触时间多了,很快就能打成一片了。

人园时,家长要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性格、生活习惯。接孩子时也应该观察自己孩子是怎样与别的小朋友相处的,他和老师之问的感情,走时要对老师说声“再见”。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你先要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为什么要把他送到幼儿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带孩子到幼儿园里转一转、看一看、玩一玩,让孩子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

(2)家长可以在开放日预先去参观幼儿园的课堂,了解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日常要求和活动内容,回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在幼儿园上课”等相似的模拟游戏。让孩子提前了解将要在幼儿园里面对的规则,帮助他适应。

(3)家长把孩子的基本资料整理好,提供一份给园方,有利于园方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也可以从中发现孩子的特点,想出较佳的指导方法。

(4)不能忽视舆论和心理暗示的作用。全家都对去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在和邻居朋友们玩耍时,故意大声表扬某个他认识的小朋友,称赞小朋友:“难怪呀,原来是上了幼儿园呀,宝宝如果上了幼儿园也会这么棒的……”孩子会有一种期待的心理。

(5)尽早给孩子输入这样的信息:你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你必须暂时(一天或是几天)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到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生活。你要向老师学本领,学好多好多知识;和小朋友们一起念儿歌、讲故事、做游戏,可开心啦!

(6)快到入园的时候,利用或创造时机让孩子认识、接近老师,与老师建立友好、信任的感情,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7)让孩子尽早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了,就该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要在生活上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8)在孩子游戏的时候,认识几个其他孩子的妈妈,如果能一同上幼儿园那就更好了。让孩子们交朋友,一起玩,家长应该尽可能少参与他们的游戏。

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一个小女孩发现一只小蝌蚪被遗忘在卫生间的水池里,她试图用手把蝌蚪捧起来,还一边对小蝌蚪说话:“哦,别怕……别动,他们不要你了,我喜欢你,我送你回家。”

从这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小女孩对蝌蚪的同情心,成年人在这么丰富的同情心面前是多么逊色。

幼儿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存在于世界,开始与周围的世界建立联系。幼儿是弱小的,是惧怕强暴与伤害的,需要人们的关心与保护,成为令人怜爱同情的个体。幼儿自身的弱小使他们对弱小有深切的理解和体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幼儿不仅会同情他们所喜爱的有生命的人和小动物,还会同情小花、小草、小玩具,他们以为这些小东西也知冷知热,甚至有灵魂,于是就和这些弱小者站在同一立场。

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当她知道有人把她的好朋友的洋娃娃放在露天的院子里,被雨水淋透了的时候,她一晚上没睡,不言不语也无泪,默默地痛苦着。

那个洋娃娃是别的小朋友的,她不一定见过,而仅仅是听说,在这个5岁的小女孩眼里,那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洋娃娃。但小女孩仍然会同情洋娃娃的遭遇。幼儿的心灵特别敏感,同情的对象也十分广泛。在孩子幼儿时期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就会使孩子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灵。

如果在幼儿时期错过了同情心的培养,等孩子长大后,变得强壮了,再想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就为时已晚。他们已经不再是弱小者了。对于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崇尚力量,渴望长大,渴望自己的力量被社会所承认,十八九岁的男孩常常因一时冲动而引发暴力事件。

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同情心得到培养,等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就会努力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弱小者,并且在未来人生中时刻准备关怀弱者。这样的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如今谈得较多的是怎样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而对同情心的培养却谈得较少。事实上,培养同情心意义重大。

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看到电视剧中一个小孩受苦、受欺凌的情节时,就会伤心地哭;看到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跌倒了,他会走过去把他扶起来。这就是孩子的同情心,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

陶冶孩子的道德情操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这种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不可忽视。有些家长不懂得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同情心,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就扼杀了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对他人不幸的关注和怜悯,是对他人的需求和愿望的理解,是他人的遭遇在自己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对孩子的道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同情心,有助于孩子和小伙伴形成友爱关系,养成与人为善的品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利他心理,最终养成助人为乐的品德。

一一个孩子如果缺乏同情心,就极易养成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长大成人后,有的人会变得性情乖戾、贪婪凶狠,对父母不孝、对朋友无信、对他人冷酷,成为家庭幸福的破坏者。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可有以下对策:对孩子不要唯命是从。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不要答应过快。在孩子的要求合理而又非答应不可时,最好让孩子等上一个星期或更长的时间,给孩子一个期待得到心爱礼物的心理准备。这种策略,会使孩子形成一种克制自己和珍惜东西的心理品质。让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向他们讲述自己的辛苦,让他们理解,适当地承担一些家务,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体验生活的麻烦和艰难。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克服自私心理。

家长的示范作用在平时的生活中尤为重要,不经意的小事,如给邻居家生病的老人送一碗自家包的热馄饨,都能给孩子一种直观感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和社会应当注意寻找和培养学生同情心和爱心的契机。

如一个老师鼓励同学们给希望工程捐款,使孩子把衣物书包寄给边远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让他们从小知道同情心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给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己也能感受到一种爱的愉悦,美的享受。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情感上能激起共鸣,能够与他人分担苦、难、忧、愁,并发自内心地在行动上给予应有的慰藉、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

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说人人都应具有同情心。

它能指导帮助行为的产生,促进社会的合作。幼儿是社会成员之一,其成长与发展都在社会中,是祖国的未来,从对接班人的素质要求来看,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行为品质是重要的素质之一。

而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与以往不同,在家中所处地位较高,宠爱过度,他们不仅心目中只有自己,同时还缺乏同情心,不合群,不会关心别人……这些表现不但会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没有办法和他人友好相处,而且也不可能形成群体意识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使他们学会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为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打下一定的基础。

让幼儿学会爱别人。孩子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太阳”,来到幼儿园,一下子要和这么多“小皇帝”生活在一起,许多的不和谐就会产生,争抢玩具、椅子,好东西自己先拿……该怎样使这些家中的宠儿学会和睦相处呢?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联欢会、玩具展览会、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联络幼儿的感情,使班里小朋友之间能互相产生好感,彼此互相注意,教育幼儿心目中有他人。充分利用日常活动和游戏活动,组织集体活动,提高幼儿交往接触的频率,使幼儿对同伴、成人从产生好感到学会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要,并能为别人分担一些忧伤。

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共享。幼儿对同情心的认识是提高了,但他们的道德定向基本仍是个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怎样才能使孩子的眼光从自身移向他人呢?需要帮助他们养成“共享”心理,逐步形成“遇事为他人想一想,遇事先想到他人”的心理定势,使幼儿知道在集体生活中,别人快乐,我也快乐;别人进步,我也高兴。对同伴的进步和成功应该表示祝贺。

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幼儿亲自参加一些同情行为的实践活动和练习。如结合全国各地的火灾旱灾等,向幼儿介绍灾区人民的生活,为灾区小朋友赠送衣物、玩具,表达他们的关心和同情,让他们生活得快乐;组织幼儿慰问敬老院的老人,把自制的礼物赠送给老人,为老人们表演节目,让他们高兴,减少老人的寂寞感。另一方面,广泛开展角色游戏,利用角色训练培养同情行为,并在自由活动时间抓住时机,提醒幼儿注意发现周围的同情事例,并不断表现出同情行为。另外,我们还要注意通过移情教育让幼儿亲自体验需要人同情的心情和向人表示同情的心情,启发幼儿以自己有关的体验去了解当事人的需要。当好朋友病了,孩子们会以自己生病时的体验去照顾他,给他揉揉,倒杯水给他喝,安慰他,等等。经过一系列同情行为的练习与实践,幼儿初步学会用表情、语言、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同情心,达到减少他人的痛苦、增加欢乐,达到解难后的愉悦的目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这正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时期的同情心是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如对幼小的动物会不自觉地流露出爱抚之意;听故事时总希望弱者能打败强者等。这说明幼儿是存在同情心的,而且同情心的强弱也是儿童人际关系发展好坏的重要条件,这些充分说明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教育与培养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