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挫折教育课
11769400000017

第17章 如何战胜挫折(11)

怒气犹如一匹烈性的马,如果由着它的性子,就会让它自己筋疲力尽。”每当情绪恶劣、怨气、怒气、火气即将发作之时,“忍”无疑是帖良方。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克逊在写给其孙儿的一封信中,提出日常生活十诫,其中第十诫就是:当你气恼时,先数到10,然后再说话;假如怒火中烧,那就数到100。在暴怒时,采取“忍”的态度,需要极大的意志力、自制力,这在前边控制愤怒情绪一章中已经讲过了。对怨气,怒气的控制,是理智战胜感情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某种谦让、宽容和谅解,有利于人际关系中矛盾纠纷的妥善解决,也有利于事业和工作。我很赞赏这样一句话:除了我自己之外,没有人能够伤害我。我忍耐着伤害,除非是自己的过错,否则我永远不会真正受害。人的一生,千回百转,谁能不遇到几个小人?不碰到几桩逆事?不受到几次伤害?但是,这没什么。

心灵容得下小人,耐得住不顺之事,过后颇觉心胃开豁,眉目清扬;正如人口含橄榄,当时不无酸涩;然而回味时,却满口清香。

任何人想要有所作为,都首先要学会忍耐,咬碎牙往肚子里咽,能够“心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忍耐,说到底是意志的忍耐,或叫克制。忍耐的过程,也就是磨炼意志的过程。夫忍字从忍从心,谓心坚而能决绝也。俗话说,心字头上一把刀,能忍方是真英豪。忍耐力是意志力的再现。忍耐的效果往往超过力量与愤懑,能够创造奇迹。忍耐是痛苦的,心灵备受煎熬。但忍耐虽苦,却有甘美的回报使人忘了痛苦。萨迪在《蔷薇园》中说:“你虽在困苦中也不要惴惴不安,往往总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不要因为时运不济而郁郁寡欢,忍耐虽然痛苦,果实却最香甜。”忍耐,不是软弱,不是退缩,而是克制,而是积蓄,而是进取,而是力量,是致胜的前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伟大和坚强,决定于失意时所能忍耐的程度,英才乃是忍耐力的别名。《劝忍百箴》的作者许名奎说:“然则忍之一字,自宰相至于士庶,人皆当此为药石。

予自壮至老,以贱且贫,故受侮于人屡矣。复思前哲有“德是自隐忍中大”之语,益自勉励,逆来顺受,不与物竞,因作《劝忍百箴》,愿与天下共之。战国时的苏秦,起初主张连横,秦惠王不接受他的意见,他资金用尽,回归故里。他裹着绑腿布,踏着草鞋,背着书囊,形容枯槁,面目黑黑,他的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和他说话。苏秦长叹日:“嫂不以我为饭,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于是,乃日夜发奋读书,为防止读书时昏昏欲睡,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由于他能忍辱含诟,发奋读书,悉心体察天下大势,又懂兵书,从连横转而主张合纵,游说六国诸侯,造成六国联合,共同抗秦的局面,乃至最后来秦,他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忍耐是种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忍耐,并不是消极的忍受,而是积极地去奋斗,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小忍”为了“大谋”。忍耐,就是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负重,就是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采取的惩愤窒欲。自我克制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或者也可以说,忍耐是为了正义或达到某种远大抱负,而做一时的退让和牺牲。忍者为义,大矣。惟真能忍则有涵养定力,能来无意,事过而化,一以宽恕行之。

忍辱所以负重。陆游诗云:“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内有期颐。”就是说,在愤怒与欲望面前稍稍克制、忍耐一下,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期望着美好的事情。

苏武出使匈奴,但是被扣留了,匈奴人胁迫他投降,他英勇不屈,匈奴于是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一点儿东西吃,天下雪了,苏武只能把雪和毛毡就在一起吃。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便把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边来牧羊,并说要等公羊生下羊崽,才能放他回汉朝。他忍受种种苦难,以野果、野鼠充饥,以雪水、羊血止渴,手持汉使的节杖,苦熬了19年,当他回汉朝时,头发胡子全白了。苏武的忍辱,在逆境里坚贞不屈,正是为了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苏武牧羊”的动人故事,在我国流传千年,家喻户晓。

忍耐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150年前的鸦片战争,林则徐在广东打了胜仗,抗暴有功,不但得不到嘉奖升迁,反被摘去顶戴,流放新疆。清代的新疆,缺水少草,飞沙蔽日,被贬黔之臣,能得召还的希望很渺茫,林则徐的心情自是万分沉重,而到了那里,生活不习惯,水土又不服,因病而死的人很多。但林则徐虽处在九死的境况下却要一生,一息尚存,仍要为国家为人民做好事。他忍受种种困苦,和群众一道开荒造田,引水灌地,“在西域创兴水利,开田至数十万余亩,至今利赖”。成大事者必有大器量,有大器量,才能胸襟阔朗,才能忍耐、容人。美国的戴尔·卡耐基说过,我们都能忍受灾难和悲剧,并战胜它们——假使我们必须的话。我们也许不认为自己办得到,可是我们有强得惊人的内在泉源,只要我们加以利用,便能引领我们渡过难关。我们较自己想得更坚强。老作家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苏武、林则徐正是因为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所以忍受了巨大的非人的折磨和苦难。忍辱而负重,人们不会忘记小说《红岩》中的那个满头白发、装疯扮傻的革命者华子良,在敌人的魔窟中坚持战斗。他那可贵的韧性就是忍辱负重。忍的是由于失败而蒙受的损失、痛苦,以及敌人的折磨、摧残,甚至包括同志的误解!负的是革命的重担,人民的重托。就因为他心中有着革命的必胜的坚定信念。自古有匡天下之志者,必有容天下之量,而后能成天下之功。在《忍经》与《劝忍百箴》中,用大量的历史事件,把“忍”字上升到兴国、亡国的高度,强调为了国家最高的利益要忍耐。楚汉之争,刘、项的胜负固然有许多因素。《忍经》中引用了苏轼的说法,认为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胜利,项羽之所以失败,只是在于他们能忍让与不能忍让上的区别罢了。项羽性格暴躁不能忍耐,所以百战百胜之后轻易地丧失了锋芒,刘邦能够忍耐,养精蓄锐,保持锋芒,等待着项羽的弊病出现再发动攻击。这种看法虽然有点夸大了忍耐在兴国、亡国上的作用,但作为历史事实,春秋战国时代的《将相和》,赞赏的是宰相的气度,却千古传为美谈。赵国蔺相如,原是一位普通门客,在出使秦国期间,先后在智取赵国珍宝“和氏璧”和赵“渑池之会”

的外交中,为赵国屡建奇功,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将军廉颇之上。廉颇不满,公开扬言:“我做将军,多次攻城野战,立下了大功。蔺相如素来平贱,只不过凭着嘴巴会说,地位便反而在我之上。我以这种情形为耻!如果碰到了蔺相如,我一定要当面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每次外出,只要看见廉颇,就远远地便指挥手下人赶车躲开,相如手下人都认为这是一种耻辱。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进攻赵国,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有我们二人在。如果我与廉颇对立,就好像两只猛虎打架,肯定不会都活下来。

先考虑国家利益,后考虑个人恩仇,这就是我躲避廉将军的原因。”廉听到了,打着赤膊,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那里请罪,最后两人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蔺相如身居宰相高位,对廉颇的故意羞辱不去计较,而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再容忍退让,这正是忍辱负重的典范,真正是一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

我们主张人们在事业上、工作上要忍耐,在人际关系中要宽容、忍让,但这个“忍”,绝不是无原则的委曲求全。天下事有可忍者,也有不可忍者,并不是一切都可以忍。孔子所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对真正破坏社会秩序,违反周礼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孟子所谓人皆有不忍之心,是出于对人性的要求,触动人类善良天性的事件是不可忍受的。

蔺相如被廉颇嘲讽,他采取了忍耐的态度,但他陪赵王赴“渑池之会”

时,面对秦王侍强凌弱,企图侮辱赵王,叫赵王为他弹瑟,以贬低赵王的身份的行为,却是不能忍受的。蔺相如虽然只是一个使者,但却能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走上前去逼着秦王敲了一下“缶”(也是古乐器),灭了秦王的威风,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为赵王争了光。忍让,宽容是有条件的,凡是涉及到原则问题,涉及到国格、人格时,那就不能忍让,对那些“口言善、身行恶”,两面三刀,口蜜腹剑的“人妖”,在必要时,也要戳其画皮,使之现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