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景观探奇
11808600000024

第24章 大洋洲景观探奇(1)

野生王国——大堡礁

大堡礁形成于中新世时期,距今已有2500万年的历史。它的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它是上次冰河时期后,海面上升到现在位置之后一万年来形成的。

大堡礁堪称地球上最美的“装饰品”,像一颗闪着天蓝、靛蓝、蔚蓝和纯白色光芒的明珠,即使在月球上远望也清晰可见。但是,当初首次目睹大堡礁的欧洲人未以丰富的词汇来描述它的美丽,颇令人费解。这些欧洲人大部分是海员,可能他们脑子里想的是其他事情而忽略了大自然的美景。

1606年,西班牙人托雷斯在昆士兰北端受到暴风雨袭击,驶过托雷斯海峡(此海峡以他的姓氏命名)到过这里。1770年,英国船“努力号”在礁石和大陆之间搁浅,撞了个大洞,船长库克曾滞留于此。1789年,布莱船长率领“邦提号”上忠于他的船员驶过激流翻滚的礁石来到了平静的水面。

“努力号”船上的植物学家班克斯看到大堡礁时惊讶不已。船修好后,他写道:“我们刚刚经过的这片礁石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是从未见过的,但在这儿见到了,这是一堵珊瑚墙,矗立在这深不可测的海洋里。”班克斯看到的大堡礁的“珊瑚墙”,是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体。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最完整的生态系统。但其平衡也最脆弱。如在某方面受到威胁,对整个系统将是一种灾难。大堡礁禁得住大风大浪的袭击,进入21世纪,最大的危险却来自现代的人类,土着人在此渔猎已数个世纪,但是没有对大堡礁造成破坏。20世纪,由于开采鸟粪,大量捕鱼捕鲸、进行大规模的海参贸易和捕捞珠母等,已经使大堡礁伤痕累累。现在澳大利亚已把这一地区辟为国家公园,制止了此类活动,并对旅游活动进行了控制。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区,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为豪的天然景观。又称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省对面,是一处延绵2000千米的地段,它蜿蜒于澳大利亚东海岸,全长2011千米,最宽处161千米。南端最远离海岸241千米,北端离海岸仅16千米。在落潮时,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这里景色迷人、险峻莫测,水流异常复杂,生存着400余种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鱼类1500种,软体动物4000余种,聚集的鸟类42种,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条件,这里还是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如儒艮和巨型绿龟)的栖息地。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区。延伸于澳大利亚东北岸外,长逾2000千米,距岸16~160千米,由数千个相互隔开的礁体组成。许多礁体在低潮时显露或稍被淹没,有的形成沙洲,有的环绕岛屿或镶附大陆岸边。是数百万年来由珊瑚虫的钙质硬壳与碎片堆积,并经珊瑚藻和群虫等生物遗体胶结而成。至少有350种色彩缤纷、形态多样的珊瑚,生长在浅水大陆棚的温暖海水中。据钻探,礁体之下是早第三纪陆相堆积,说明该地区原先位于海面以上。自早中新世以来,陆地下沉,间有数次回升。在海底礁坡上有多级阶地,相当于更新世冰川引起的海面变动的停顿期。礁区海底地形复杂,有穿过礁区与现代河口相连的许多谷地,这是古代陆上侵蚀产物。礁区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小,表面水温高21~38益,向深处去温度变化不大。海水清澈,可清楚看到30米深处的海底地形。

礁区海洋生物丰富,有彩色斑斓、形状奇特的小鱼;还有宽1.2米、重90千克的巨蛤和以珊瑚虫为食的海星。植物贫乏。养珠业发达,有对虾和扇贝繁殖区。

大堡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北昆士兰岸外建有水下观测站。有从大陆海滨城市到大堡礁的航线。其他资源有石灰、石英沙。最近发现石油,已开始测量和试钻。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营造如此庞大“工程”的“建筑师”,是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珊瑚虫体态玲珑,色泽美丽,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益的水域,且水质必须洁净、透明度高。澳大利亚东北岸外大陆架海域正具备珊瑚虫繁衍生殖的理想条件。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群体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质骨骼。老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发育繁衍,像树木抽枝发芽一样,向高处和两旁发展。如此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连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一起,堆积成一个个珊瑚礁体。珊瑚礁的建造过程十分缓慢,在最好的条件下,礁体每年不过增厚3~4厘米。有的礁岩厚度已达数百米,说明这些“建筑师”们在此己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同时也说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地区在地质史上曾经历过沉陷过程,使追求阳光和食物的珊瑚数量不断向上增长。在大堡礁,有350多种珊瑚,无论形状、大小、颜色都极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宽达2米。珊瑚千姿百态,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树木和花朵状的。珊瑚栖息的水域颜色从白、青到蓝靛,绚丽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红、深玫瑰红、鲜黄、蓝相绿色,异常鲜艳。

叹为观止——塔斯马尼亚

人类进入塔斯马尼亚可能在25000~40000年前。在11000~12000年前巴斯海峡被淹没,澳大利亚最南部的居民被隔断了和大陆部族的联系。荷兰人塔斯曼是调查该地区的第一个欧洲人,他于1642年登陆,命名该岛为范迪门地。此后法国和英国的探险家们接踵而至,1798年弗林德斯作环岛航行。欧洲人殖民统治的头十年间立足未稳,大量欧洲人流放罪犯,包括逃亡的“绿林大汉”,以及原始原住民们,都在相互争夺食物和土地,彼此不和。1825年范迪门地被宣布为殖民地,同新南威尔士州分开,从19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人口由4350人增加到57000多人,人口膨胀给原住居民带来了死亡的厄运。1831年,当原住居民剩下不足200人时,他们被移置到弗林德斯岛,在那里他们无法繁衍后代,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人,名叫特罗喀尼尼的妇女,于1876年死去。流放罪犯的活动于1852~1853年结束,殖民自治政府于1855~1856年被认可,塔斯马尼亚这个地名成为官方正式名称。大部分塔斯马尼亚人曾支持澳大利亚联邦。1901年塔斯马尼亚成为一个州。面积67800平方千米。人口约459659(1996年)。

乔治·钒退(1771-1803),英国航海家,探索了澳大利亚东海岸,并与弗林德斯一起驾船超过18000千米探索澳大利亚的海岸线,证明塔斯马尼亚是一个岛屿。位于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岛之间的巴斯海峡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1803年,巴斯驾船前往南美贩卖货物,但在太平洋上失踪后杳无音讯,也有一些人认为他是被西班牙人抓去秘鲁当矿工了,而有些人认为他已经死去。

三角形的塔斯马尼亚主岛和澳大利亚大陆的维多利亚州之间被巴斯海峡隔开,海峡东联塔斯曼海,西南通印度洋。该州除塔斯马尼亚主岛外,还包括离州首府荷巴特东南岸不远的布鲁尼岛,巴斯海峡中的金岛与弗林德斯岛,主岛外边许多小岛以及东南方约1450千米处亚南极地区的麦加利(Macquarie)岛。主岛纬度及气候和加利福尼亚北部或西班牙西北部大体相似。

该州得名于荷兰航海家塔斯曼,他于1642年首先发现该岛,但直到1856年一直称范迪门地。该名来源于荷兰殖民官安东尼·范迪门,是他派遣塔斯曼作探险航行的。岛上主要是山地,蕴藏着澳大利亚大部分的水电潜能。

除西北部外,塔斯马尼亚岛土壤贫瘠。岛上气候湿润。一般说,最湿润地区有温带雨林,特别是山毛榉和香桃木。年雨量750~1500毫米的地区有木质优良的桉树林,干旱地区则为劣质桉树林或稀树草原。

动物界在真正的雨林中见不到,但在大片桉树林区颇为丰富。鸟类有吸蜜鸟、黑樫鸟、黑鹊、黑凤头鹦鹉及各种其他鹦鹉。哺乳类有沙袋鼠、帚尾袋貂及环尾袋貂,食肉的袋类则有袋鼬、斑袋鼬及塔斯马尼亚袋貛。苔属植物生长地和沼泽地有各种毛鼻袋熊。海岸带是绿色玫瑰鹦鹉及卵生哺乳类鸭嘴兽和针鼹的故乡。

塔斯马尼亚的资源丰富多样,主要矿藏有铁、锌、铅、铜、锡和钨。中部和西部地区有水电开发。西部森林提供硬木和纸浆与造纸工业的原料。乳酪业及混作农业以比较湿润的北部地区为主,较干旱的中部和东海岸广泛放牧羊群,东南部专营园艺业。采矿业一般占初级产品产值的1/4,乳酪业占1/5,羊毛生产占1/6,水果占1/7,林业占1/8,第二产业约为初级产品产值的2倍,其中最重要的电”金及电化学工业,有赖于水电委员会提供的廉价能源。

原有的原住居民塔斯马尼亚人现已绝灭,他们属类黑人种,当19世纪初欧洲人来此定居时,原住居民约有3000~5000人。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塔斯马尼亚居民特点是在澳大利亚出生的比例最高。

州议会(设在州首府荷巴特)设两院:众议院35席,按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参议院传统上主要是一个超越党派的议院,由19个选区各选一议员组成。

主要政党有澳大利亚工党和澳大利亚自由党。

州政府对带有孩子的被遗弃的妻子或丈夫、丈夫在监狱的妻子以及无人照顾的孩子们给予救助,但大部分社会福利由国家政府负责。塔斯马尼亚人高度重视住房私有制,公寓占不到住宅的1/10。

虽然人口不多,塔斯马尼亚人的文化生活却异常活跃,部分原因归功于塔斯马尼亚大学(建于1890年)及预备学院(由水准较高的中学升入大学的阶梯),后者是20世纪60年代塔斯马尼亚的一项革新。州内拥有各种业余乐团、合唱团和定期换演剧目的剧团。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获得荷巴特与朗塞斯顿市政会的财政支持,维持着塔斯马尼亚交响乐团。塔斯马尼亚还定期举行影展和艺术节。

富丽堂皇——悉尼大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搜集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的设计雀屏中选,共耗时16年、斥资1200万澳币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改组后的澳洲新政府与约恩·乌松失和,使得这位建筑师非常气愤,从而于1966年离开澳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看见。之后的工作由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Hall、LionelTodd与David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剧院最后在1973年10月20日正式开幕。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3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歌剧院整个分为3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每天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清晨、黄昏或夜晚,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的迷人风采。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标志,到过和没有到过悉尼的人,大概对世界着名的悉尼歌剧院都会有耳闻。造型独特的悉尼歌剧院是悉尼的标志,它的意义远远超出歌剧院本身了。当然,每一年在此举行的歌剧、芭蕾舞等各种演出,也是许多澳洲人一年之中的重要节目。

雪白的贝壳造型的悉尼歌剧院,坐落在碧绿的海水和皇家公园宁静的草地森林之间,它给人的感觉既壮观又精致,既气象万千又微妙细腻。歌剧院所在的这片邻水地区也叫做环形码头,它离市中心很近,是悉尼重要的水路,每一天这里出发的船只运送着无数上下班的人和旅行的人,歌剧院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和左边的这些美丽的码头、右边的皇家公园构成了一处富丽堂皇的整体景色。

每到周末,环形码头小路的两边有很多唱歌的、弹琴的、做杂耍的和搞人体雕塑的艺人,路人或者站着或者围坐在他们周围欣赏着、探询着;他们用阳光一样开朗的神情和路人交流着;歌剧院门前的广场上,常常有免费露天音乐会。周末,这里是悉尼人也是旅游者酷爱的休闲地。你可以坐在海边,安静地喂着鸽子,看着海水听歌,也可以加入露天音乐会的节奏中去慢慢轻舞。

令人惊叹——库伯佩迪的蛋白石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矿藏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蛋白石却是最能使澳大利亚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种矿物。世界上达到宝石等级的蛋白石有90%是在澳大利亚开采的,其中约3/4来自南澳大利亚州。正如蛋白石是澳大利亚特色产品一样,采矿方法和矿区的生活方式也有澳大利亚特色。是澳大利亚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种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