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知识大观
11808700000010

第10章 沙漠岩石大观(1)

岩塔沙漠

岩塔沙漠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西澳首府伯斯以北约250千米处,在临近澳大利亚西南海岸线的楠邦国家公园内。这片沙漠荒凉不毛,人迹罕至。沙漠中林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岩石,故而得名。形态各异的岩塔,遍布于茫茫的黄沙之中,景色壮观,使人感觉神秘而怪异。有人形容这种景象为“荒野的墓标”,让人感到世界末日的来临。这里地形崎岖,地面布满了石灰岩,只有越野汽车可驶到那里。如果科幻小说家要写一部描写岩塔的惊险小说,此地可作为最理想的背景。

暗灰色的岩塔高1~5米,矗立在平坦的沙面上。往沙漠腹地走去,岩塔的颜色由暗灰色逐渐变成金黄。有些岩塔大如房屋,有些则细如铅笔。岩塔数目成千上万,分布面积约4平方千米。

每个岩塔形状不同,有的表面比较平滑,有的像蜂窝,有的一簇岩塔酷似巨大的牛奶瓶散放在那里,等待送奶人前来收集,还有一簇名为“鬼影”,中间那根石柱状如死神,正在向四周的众鬼说教。其他岩塔的名字也都名如其形,但是不像“鬼影”那样令人毛骨悚然,如叫“骆驼”“大袋鼠”“臼齿”“门口”“园墙”“印第安酋长”或者“象足”等。虽然这些岩塔已有几万年的历史,但肯定是近代才从沙中露出来的。

在1956年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特纳发现它们之前,外界似乎对此一无所知,只是口头流传着。早期的荷兰移民曾经在这个地区见过一些他们认为是类似城市废墟的东西。

20世纪,从来没有人提及过这些岩塔。如果它们露出地面,肯定会被19世纪的牧人发现。因为他们经常在珀斯以南沿着海岸沙滩牧牛,附近的弗洛巴格弗莱脱还是牧人常去休息和饮水的地方。

1837~1838年,探险家格雷在其探险途中曾从这个地区附近经过。他每过一地,必详细记下日记。但在他的日记中没有关于岩塔的记载。科学家估计这些岩塔的历史有25000~30000年,肯定在20世纪以前至少露出过沙面一次。因为有些石柱的底部发现黏附着贝壳和石器时代的制品。贝壳用放射性碳测定,大约有五千多年历史。这些尖岩可能在六千多年前已被人发现。

但是这些岩塔后来又被沙掩埋了数千年,因为在当地土着的传说中没有提到过这些岩塔。1658年,曾在这一带搁浅的荷兰航海家李曼也没有提及它们,只是在他的日记中提到两座大山——南、北哈莫克山,都离岩塔不远。如果当时这些石灰岩塔露出沙面,李曼必定会记在他的日记里。沙漠上风吹沙移,会不断把一些岩塔暴露出来,又不断把另一些掩盖起来。因此,几个世纪以后,这些岩塔有可能再次消失。但它们的形象已经在照片中保存下来了。

帽贝等海洋软体动物是构成岩塔的原始材料。几十万年前,这些软体动物在温暖的海洋中大量繁殖,死后,贝壳破碎成石灰沙。这些沙被风浪带到岸上,一层层堆成沙丘。

最后,在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的地中海式气候下,沙丘上长满了植物。植物的根系使沙丘变得稳固,并积累腐殖质。冬季的酸性雨水渗入沙中,溶解掉一些沙粒。夏季沙子变干,溶解的物质结硬成水泥状,把沙粒黏在一起变成石灰石。腐殖质增加了下渗雨水的酸性,加强了胶黏作用,在沙层底部形成一层较硬的石灰岩。植物根系不断伸入这层较硬的岩层缝隙,使周围又形成更多的石灰岩。后来,流沙把植物掩埋,植物的根系腐烂,在石灰岩中留下了一条条隙缝。这些隙缝又被渗进的雨水溶蚀而拓宽,有些石灰岩风化掉,只留下较硬的部分。沙一吹走,就露出来成为岩塔。岩塔上有许多条沙痕,记录了沙丘移动时沙层的厚度及其坡度的变化。

波浪岩

在澳大利亚西部谷物生长区边缘的海登城附近,有一个名叫海登岩的巨大岩层。在它的北端有一个向外伸悬的岩体,称为波浪岩。波浪岩的命名是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排即将破碎的巨大且冻结了的波浪。波浪岩高达15米,长约110米,是澳洲知名的观光景点,距离西澳首府伯斯350千米。波浪岩高低起伏得自然,就像一片席卷而来的大海中的波涛巨浪,相当壮观。

波浪岩是由花岗岩石所构成的,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大自然力量的洗礼,波浪岩表面被刻画成凹陷的形状,加上日积月累的风雨的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岩的形状。整个侵蚀进化过程十分缓慢,但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象却如此的壮观,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巨大无比!

波浪岩表面的线条是由于含有碳和氢的雨水冲刷时,带走岩石表面的化学物质,同时产生化学作用,因此在波浪岩表面形成黑色、灰色、红色、咖啡色和土黄色的条纹。这些深浅不同的线条使波浪岩看起来更加生动,就像滚滚而来的海浪。长久以来,波浪岩一直被埋没在西澳洲中部的沙漠里。直到1963年,一位着名的摄影师在一次旅行中,拍摄了波浪岩的画面,在美国纽约的国际摄影比赛中获奖。

之后照片又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波浪岩一时之间声名大噪,此后成为摄影师争先恐后取景的地点。想要捕捉波浪岩各种颜色线条的秘诀,就是选在午后取景,因为这是一天当中,波浪岩线条颜色最鲜明的时候。波浪岩附近另有一座美丽的岩石,名叫马口。它是一座空心岩,外形像河马的嘴。向北几千米处还有一组奇形的岩石,名叫驼峰岩。造访这里的蝙蝠山洞,还可以欣赏到澳洲原住民的古代壁画遗迹。此处充满着造物者的神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一探大自然的奇妙变化。

纳米布沙漠

与大西洋一起形成骷髅海岸奇观的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北起于安哥拉和纳米比亚的边界,南止于奥兰治河,沿非洲西南的大西洋海岸延伸了2100千米。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之一,纳米布沙漠是一块保持着原始美的土地,这里存在着一些差异悬殊的自然景观。南部沿海沙丘逐渐升高,堆成了一片沙峰起伏的沙海,沙色由沿岸的灰白象牙色到东部内陆区的深橘红色,变化多端,沙丘延伸到奎士布河便忽然中止。奎士布河是一条周期性的河系,越过纳米布沙漠,形成了沙漠中的一道弧光。在惊人的自然演变中,纳米布沙漠最初在河床的北方出现,那里最初是一块布满碎石的平原,后来沙漠沿着骷髅海岸向内扩张,使平原逐渐变窄,最后就形成了一座座的沙丘。

纳米布沙漠腹地至今仍繁衍着大量的土生动植物,动物主要是甲虫类,蜘蛛、蝎子及爬虫类动物也不少,它们都已适应了酷热、干旱的环境,有的已学会从雾霭中吸取水分。本地最有特色的植物则是千岁兰,能存活2000年,长到4米高,但露出地面的部分矮小,只有两片皮革般的带状叶子,生长所需的水分是由叶子吸入的。

澳大利亚沙漠

谈及澳大利亚的自然景观时,人们首先说出的可能是和熊猫一样可爱的考拉以及堪称动物群落中爱子典范的袋鼠。它们是澳洲自然景观的明信片,是吸引着人们目光的漩涡,激起人们对其所生活的西部荒原的向往。这是一片纯粹的、神秘的土地,它对人心灵的震撼是无可比拟的。踏足这片古老而生机盎然的土地,每一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澳大利亚沙漠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由于南回归线横穿腹地,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及信风带不易接近等原因,使得这里夏季的最高温度可达50益。但令人惊奇的是,这片沙漠中竟有大约3600多种植物繁荣共生。因此,人们称这里为沙漠花园,驱车行进在荒漠之中,随处可以嗅到花的芬芳。在这金黄、广袤的沙漠里栖息了数百种珍禽异兽,使这片沙漠成了世界动物进化史的“活化石博物馆”。或许正是这里纯粹无杂质的宁静吸引了这些“隐士”在此驻足繁衍。

在澳大利亚沙漠景观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艾尔斯岩了,也叫“乌卢鲁”,意思是“大地之母”,土着人视它为圣域,是心灵与信仰皈依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独体岩块,犹如巨兽卧地,极具雄伟壮观之势。它有一种晨气以及超脱的怪异,每天随着太阳的移动,其颜色也在不断变化,极尽瑰丽。有人戏谑说,是太阳太依恋于它而把光辉投注,使其呈现永不褪去的红色。

除却自然景观的别致外,澳大利亚沙漠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还在于它在艺术上吐露的芬芳。土着艺术曾经是澳大利亚艺术的主流,直到殖民者到来之后,这里的文明才被弱化并最终被同化掉,但这不能否定土着艺术历史的辉煌。有人用梦想与梦幻来形容土着艺术的全部,土着人透过艺术的梦想与祖先交流,以梦的方式展现神话般的意境以及不可言说的真实,这是对神虔诚的信仰。在澳洲绘画艺术宝库内,主要以石窟画、树皮画、岩画为表现形式,但无一例外地都表现一个主题:世界由神创造。另外,土着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土着打击音乐和舞蹈,通过这种简单的艺术形式达到娱乐生活和表达信仰的目的。

澳大利亚沙漠的美不是几个细节就可以穷极的,这更多地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发现、去感悟。它是沙漠中的一朵奇葩,以不可揣度的深刻吐露着自然与人文的芬芳,并带给我们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不是在赤道,而是在沙漠地区。目前世界上气温的最高纪录是57.8益,那是1922年9月和1933年8月,分别在利比亚的阿济济亚和墨西哥的圣路易斯测得的。前者在地中海南岸,其南为举世闻名的撒哈拉大沙漠;后者在墨西哥中部,位临北美沙漠。我国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吐鲁番市原东坎机场气象哨测得的,温度值为48.9益,正规气象记录则为47.6益,也是在吐鲁番市气象站测得的,时间是在1942年、1953年、1956年的同一天——7月24日。沙漠地区气温之所以高,是因为这里空气极端干燥,上空很少有水汽,也就很少有云彩,阳光能直接照射到地面,而沙漠地区地面植物少,储藏热量的能力很低,近地层气温上升很快,形成了高温天气。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风并不多,并且在高大沙丘区,沙丘移动十分缓慢,一年移动距离不足一米。所以,人们常说的历史时期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向南移动了80~100千米的说法是不对的。历史时期以来,塔克拉玛干新增沙漠化土地不过三万多平方千米,即使全部摊到塔克拉玛干南缘,也不过平均四千米的距离。这是因为原来就在沙漠中的城镇、丝路在废弃后被沙埋所造成的沙漠大规模向南移的假象,实际上,这些遗址南面原先也是沙漠,它们的废弃造成了南北沙漠合二为一的结果。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大风所带来的危害。在沙漠外围地区,由于风力活动,会使一些低矮的沙丘每年移动几十米至上百米,对绿洲造成严重危害。而且,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粒十分微细,在很小的风力下就会启动。别的地方起沙风达到6米/秒,而在塔克拉玛干在风力4米/秒时就能起沙,使塔克拉玛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一个重要策源地。

沙尘暴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一种常见天气现象,在塔中和满西,每年的沙尘暴日分别达到65天和66天,一举掠取新疆的冠、亚军称号。沙尘暴影响范围,少则几百米,多则达上百千米;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在一昼夜以上,能见度差时真是伸手不见五指,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在与一些过境恶劣天气现象相结合时,所形成的沙尘暴更是来势汹汹,规模浩大,常常形成灰、黑、黄色的巨大沙幕,席卷而来,大有扫荡一切之威力。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天气现象也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日升、日落、朝霞、夕阳、煦煦和风、狂烈风暴等特色外,也可以见到被认为是湿润地区特有的雾、雹、露、霜、雪等种种现象。

雾是因水汽凝结而生,而在被视为干燥绝顶的塔克拉玛干,一样有大雾天气出现,在沙漠中,一年中雾日就有三天半。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探讨过,雹子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区绝不可能出现,可实际上真有出现。冰雹大者如蚕豆,打在头上也很疼痛。

在沙漠腹地,一年中有近十天的雷暴日,有长达140~230天的霜日,甚至有两天降雪日,积雪深1~5厘米。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漠一派银装素裹,人们真要惊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功了。至于因气候原因形成的自然景观,如沙漠海市蜃楼、尘卷风等,自然更是魅力无穷了。

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的塔里木地台,形成于十多亿年前的元古代,即显生元第一个地质年代——古生代前的一个地质年代。在元古代中期,塔里木地台在造山运动作用下进一步增生扩大,出现高低悬殊的地貌景观。后来在剥蚀作用下,地台的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缘和地台内部,由于张力而裂开,发生了强烈的沉降。这时,古亚细亚洋海水,趁势由东、西两个方向进入塔里木地台上的裂谷盆地,形成大面积海区,开始是在现今的尉犁-库鲁克塔格、柯坪东-阿瓦提、英吉沙-和田这几片,后来发展为塔里木北部和西南部两大海域。

六亿年前,在地球进入显生元的第一个地质年代——古生代后,塔里木盆地海域进一步扩大,如今的塔克拉玛干大部分被海水淹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塔里木海。塔里木海甚至一度淹没到现今的阿尔金山东段。至距今四五亿年的奥陶纪初期,海域范围达到古生代早期的顶峰,甚至殃及昆仑山东段。此时的塔里木海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上均与外海相通,陆地只有一些狭小的孤岛和半岛。而从奥陶纪中期,塔里木海开始自南向北的后退,出现较大面积的浅海盆地。到奥陶纪晚期,塔里木海更明显减小,从柯坪至塔中一线升为陆地。接着,出现了新的造陆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海、陆分布格局的变化。此时,海水仅滞留于盆地北部。至距今3.5亿~4亿年的泥盆纪中期,海水大规模向西退却,到了泥盆纪晚期,塔里木大部分已变为陆地。

但是,大海也不甘心至此退出塔里木,在距今2.7亿~3.5亿年的石炭纪早期,它又卷水重来,重新淹没了几乎整个塔里木盆地,延续了几千万年,至石炭纪晚期开始大规模的退却。又经历了几次的反复,至占生代最后一个地质年代,距今2.25亿~2.7亿年的二叠纪晚期,海水全部退出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正式进入大陆盆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