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知识大观
11808700000009

第9章 山岳峰峦大观(4)

与雷尼尔的相遇令人猝不及防。清晨从西雅图出发往5号高速公路南下,再接706号公路向东而行,行走不到2小时即可看见美丽的雷尼尔山在浮云中若隐若现:深蓝色苍穹里,仍有星光点点如碎钻般点缀其中,早起的雷尼尔却已开始抬起清丽的面庞对镜梳妆,雾气为胭脂,云朵作花黄,顷刻间阳光穿透所有云层,射出万丈光芒,女王骄傲地微微一笑,天地顷刻黯然失色,周围群山皆俯首称臣。

发现雷尼尔山的第一个欧洲人是乔治·范库弗上尉,他在1792年为英国绘制帕基特海峡的地图时发现雷尼尔山,将其描述为“高险陡峭、白雪皑皑的山峰”,并以他的一位从未见过此山的朋友里尔·阿德迈隆·皮特·雷尼尔的名字为其命名。其实,邻近的印第安部落早就知道此山,并称其为“塔荷玛”,意思是“上帝之山”。雷尼尔山高度为4323米,远远超出周围1800米高的群峰。

从西雅图能看见数百座山,但当人们提及“那座山”的时候,人人都知道指的就是雷尼尔山。一个多世纪以来,雷尼尔山深深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一方面因为这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则是在1888年登上顶峰的约翰·穆尔盛赞这座山具有“辽阔的、像地图一样的景致”。

雷尼尔山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气候异常湿润。1971~1972年冬天,这里的降雪量达到20米,创造了北美历史上的降雪之最。充沛的降雪使雷尼尔山孕育了25条现代冰川。在美国除阿拉斯加以外的49个州中,雷尼尔山冰川数量最多。积雪在夏季融化,灌溉着野花竞放的草地。该地区的早期定居者艾坎尼·隆迈尔被冰川、雪莲、晶莹闪烁的星辰和地毯般覆盖的青草地所组成的如画美景深深打动,赞道:“天堂肯定就是这样的。”他的溢美之词正是位于雷尼尔山的天堂冰川名字的由来。

雷尼尔,这一方晶莹淡美的人间天堂,置身于此,你会不自觉忘却心中的烦恼。这一切的一切,只为那名叫雷尼尔的冰雪女王。

落基山

落基山脉是美洲科迪勒山系在北美的主干,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南北纵贯4500千米,巍然壮观,层峦叠嶂,群峰耸立,犹如一条绵延起伏的巨龙,成为北美大陆的支柱,由此被称为北美洲的“脊骨”。粗犷又不失秀美,荒蛮又不失生机,这是落基山吸引人的地方。这里有高耸的雪峰、巨大的冰原、色彩迷人的湖泊以及众多的野生动物。为保护美好的大自然,这里建有许多国家公园和省立公园,可以说,这里是大自然的美景博物馆。

落基山是从北向南纵贯北美的伟大山脉,南北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差异明显,各自呈现出风格独特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最为壮丽。落基山脉分布范围很广,它的很大一部分坐落在加拿大境内。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煤、铁、金等矿物资源,迄今为止,它还是一个没有被人类过度开发的荒野地带。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在激烈的竞争、工作和生存压力下,身心疲惫、精神紧张的现代人释放压力、寻找自我、获取安慰的最好的所在,堪称现代人的精神避难所。

整个落基山脉由众多小山脉组成,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39条,大部分山脉平均海拔2000~3000米,甚至有许多山峰在4000米以上,如加尼特峰高达4202米,隆斯峰高达4346米,埃尔伯特峰高达4399米。每个峻岭形如长剑,高耸入云;每个险峰,云雾缭绕,白雪皑皑。许多美国大河都发源于落基山脉,如密西西比河、阿肯色河、密苏里河、科罗拉多河等,还有不少河流靠山顶的冰雪融化供给水源。所以,落基山脉是北美洲东西部最大的分水岭,山脉西部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山脉东部的河流注入墨西哥湾。

落基山脉经历了长达1亿年的形成过程,演绎了一部壮观剧烈的地貌变迁史。起初,它是一片巨大的地槽地区,直到白垩纪初期还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浅海,在这里,各种各样的生物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后来,这个地区开始不断地上升,最终由海洋变成了陆地。为了生存,各种生物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有的活了下来,有的却从这个星球永远消失了。紧接着这个地区发生了排山倒海一般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岩浆被压抑了几亿年,此刻突然冲出地面,照亮了这片沉寂了几亿年的土地,许多动物吓得到处逃窜。地壳随之发生了强烈的褶曲与压缩,山脉隆起,形成巨大的花岗岩山系。怒火平息后,群山又遭到冰川的侵蚀,留下了陡峭的角峰、冰斗槽谷等冰川地貌。经历了这场漫长的造山运动后,落基山终于巨人般屹立在辽阔的北美大地上。

白垩纪末褶皱成山,经长期风化,于第三纪末再度隆起,并伴有广泛的火山活动。山体范围大,构造和地形复杂,南北差异明显。黄石国家公园以北的北落基山,东部在长列褶皱和冲断层构造基础上,以西北-东南走向的条状山脉和断层谷地相互间隔为特征;西部在美国境内深受切割,山岭和谷地间错分布。黄石国家公园至怀俄明盆地的中落基山,宽度较大。西部褶皱与冲断层构造发育,条状山脉与谷地相间;东部以单一背斜隆起为主,山体断续延伸,走向不一,其间隔以宽广的向斜盆地。怀俄明盆地以南的南落基山,由两组南北向的平行背斜褶皱山脉组成,出露前寒武纪结晶岩,山体高耸,有埃尔伯特山等48座海拔在4200米以上的高峰,为整个山脉最雄伟的部分。第四纪时,落基山区经受了强烈的冰川作用,角峰、冰斗、U形谷等冰川侵蚀地貌分布很广,海拔较高的峰峦还有现代冰川,地处高纬的北落基山尤为明显。

山区植被具有垂直分异的特点,垂直带图谱受制于高度、纬度和坡向。如森林带的上界自南向北逐渐降低;下界湿润的西坡则较低于干旱的东坡。黄松、道格拉斯黄杉、帐篷松、落叶松、云杉等针叶树种分布较广。

落基山是北美大陆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对极地太平洋气团东侵和极地加拿大气团或热带墨西哥湾气团西行起屏障作用,导致大陆东、西降水的巨大差异,并对气温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西以冬雨为主,除北纬40毅以北的沿海和迎风坡降水较多外,年降水量皆在500毫米以下,冬季气温则高于同纬度东部各地;东以夏雨为主,除北部高纬地区和紧靠山地的部分大平原地区降水较少外,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上。

除圣劳伦斯河外,北美几乎所有大河都发源于落基山。山脉以西的河流属太平洋水系,山脉以东的河流分别属北冰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

此山为北美东西交通的天然障碍,但也有少数山口可通铁路和公路,现有9条铁路穿越。

此处矿产资源丰富,为北美着名的金属矿区,加拿大境内苏里文的锌,美国境内比尤特和宾翰的铜、银、锌、铅,科达伦的铅、银、锌,科莱马克斯的钼等,都很着名。伐木业主要分布在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北部较湿润的山区。

畜牧业(牛、羊)主要分布在南落基山,山地为夏季牧场,盆地为冬季牧场。

耕作业只限于土质较好、有灌溉条件的谷地或适宜旱作的地区。

山区景色奇特优美,随着交通的发展,旅游业迅速增长。有落基山、黄石、大蒂顿、冰川等国家公园以及火山、恐龙、大沙丘、甘尼森河布莱克峡谷等游览胜地。山区城镇较小,大部分随采矿业发展而兴建,或为交通、游览中心。

富士山

位于日本东京西南部约90千米处,呈圆锥形的富士山像一把腾空的扇子倒挂在本州岛,高耸入云。距今约1万年前,富士山是由于地壳运动而与本州岛激烈碰撞挤压隆起而形成的山脉,海拔3776米,山底周长125千米,横跨山梨、静冈两县,被誉为日本第一高峰。

天气晴朗时,在山顶看日出、观云海,是来日本必不可少的游览项目。放眼遥望皑皑的白雪,使人难以相信这是一座火山。而正是因为火山的喷发,人们今天才能有幸欣赏这天然的美景。由于火山的喷发,富士山的山麓处形成了无数山洞。富士山风穴内的洞壁上结满了钟乳石似的冰柱,终年不化。

仰望富士山顶,山坡上的火山灰宛如仙女的一袭长裙,斜斜地飘到半山腰。山顶是直径约8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终年积雪,而在空中鸟瞰富士山,宛如一朵盛开的雪莲花。

驾着汽车渐行渐上,富士山的秋意越来越浓,山的颜色越发清澈透明,俨然一幅水彩画。松树、云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树木,徜徉在斑斓的树海中,放眼望去,汽车仿佛一只只漂浮在海上的帆船。富士山的南麓是一片辽阔的高原地带,牛羊成群,绿草如茵。树木掩映下的农庄,露出“介”字形的屋顶,依然保留着古色古香的江户风格。

山的西南麓有着名的音止瀑布和白系瀑布。音止瀑布似一根巨柱从高处冲击而下,声如雷鸣。白系瀑布落差26米,从岩壁上分成10余条细流从空而降,形成一个宽130多米的雨帘,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富士山也称得上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山上的植物多达2000余种。

着名的富士五湖坐落在富士山的北麓,从东向西分别为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进湖和本栖湖。其中山中湖最大,面积为6.75平方千米。湖畔有许多运动设施,可以滑水、垂钓、划船、打网球和露营等。湖东南的忍野村有镜池、涌池等8个池塘,总称“忍野八池”,与山中湖相通。河口湖是五湖中开发最早的,这里交通十分便利,已成为富士五湖观光的核心。湖上还有长达1260米的跨湖大桥,富士山倒映在河口湖中,姿态优美迷人。到了春天,在河口湖畔还能看到美丽的樱花,花瓣落在脚下,顿时会感到全身清香。

喜马拉雅山脉

高耸挺拔的喜马拉雅山脉东西横亘,逶迤绵延,呈一向南凸出的大弧形矗立在青藏高原的南缘。喜马拉雅山系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自南而北依次可分为山麓、小喜马拉雅山和大喜马拉雅山三个带。大喜马拉雅山宽50~90千米,地势最高,是整个山系的主脉。

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翼自然条件差异显着,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组成截然不同。这种悬殊的自然景观十分奇特,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为例:中喜马拉雅山的南翼山高谷深,具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特点。在短短几十千米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000~7000米,垂直自然带十分明显。

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及山麓地带是以婆罗双树为主的季雨林带。海拔1000~2500米的地方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与我国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类似,主要有栲、石栎、青冈、桢楠、木荷、樟、木兰等常绿树种。林木苍郁,有多种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杂生其间。森林中常可见到长尾叶猴、小熊猫、绿喉太阳鸟等,表现出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的特点。

海拔2100~3100米的地方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由云南铁杉、高山栎和乔松等耐冷湿、耐干旱的树种组成。植物组成具有过渡特征,随季节变化而作垂直的迁移。海拔3100~3900米的地方为以喜马拉雅冷杉为主的山地暗针叶林带。森林郁闭阴湿,地面石块及树木上长满苔藓,长松萝悬挂曳,形成黄绿色的“树胡子”。林麝和黑熊等适于这种环境,喜食附生在冷杉上的长松萝。

冷杉林以上为糙皮桦林组成的矮曲林,形成森林的上限。森林上限以上,海拔3900~4700米的地方为灌丛带。阴坡是各类杜鹃组成的稠密灌丛,阳坡则是匍匐生长的暗绿色圆盘状的圆柏灌丛。海拔4700~5200米的地方为小蒿草、蓼及细柄茅等组成的高山草甸带。再往上则为高寒冻风化带及其上的永久冰雪带。

中喜马拉雅山北翼高原上气候比较干旱,没有山地森林分布。在海拔1000~5000米的范围内生长着以紫花针茅、西藏蒿和固沙草等为主的草原植被,组成高山草原带。这里的动物多为高原上广布的种类,如藏原羚、野驴、高山田鼠、藏仓鼠、高原山鹑、褶背地鸦等。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为以小蒿草、黑穗苔草等为主的高寒草甸以及坐垫植被带。主要动物有喜马拉雅旱獭、岩羚羊和藏仓鼠等。海拔5600米至雪线(6000米)间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地面一片石海,只有地衣等低等植物,形成黄、橙、绿、红、黑、白等各种色彩,组成独具一格的图案。

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中、西各段也有明显差异。东段比较湿润,以山地森林带为主,南北翼山地的差异较小;西段较干旱,分布着山地灌丛草原和荒漠;中段地势高耸,南北翼山地形成鲜明对照。

喜马拉雅山的顶峰终年白雪皑皑,在红日映照下,更显得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一旦漫天风雪来临,它就被裹上一层乳白色的轻纱,犹如从茫茫太空中飘来的一座玉宇。

千百年来,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人们,利用河流切穿山脉的山口地带,南北穿行。喜马拉雅山区的农业开发历史约有600多年。

藏族和其他民族在河谷阶地和缓坡上开垦耕地,修筑梯田,他们把耕地分成“巴莎”(上等地)“夏莎”(中等地)和“切莎”(下等地)等类别,开挖渠道,引雪水灌溉,种植青稞、燕麦、玉米等作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高山冰雪消融引起的河流水量的变化,来判断气候的变化。他们看山影,观候鸟,观察报春花发芽、生叶和开花等物候现象,来掌握播种时节,安排田间管理。这些丰富的经验,对于发展喜马拉雅山区的农牧业有很实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