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为什么含盐量如此之大?这是因为死海附近地形闭塞,虽有约旦河从北面注入,哈萨河从东南流进,但因死海没有出口,不能换水,而且附近气候干燥炎热,蒸发旺盛,降水量少,淡水一到这里就立刻蒸发,而河流源源不断地带进的盐类物质却留在湖中,因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咸的湖。
由于以色列和约旦竞相截取约旦河水用于灌溉,死海水位不断下降,水源日趋枯竭。尤其是死海的南湖,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水面已下降了10米,面积由原来的243平方千米缩小到1982年的80平方千米。因此曾有人说死海总有一天会真的“死”去。然而,科学家们最近惊奇地发现,死海不仅不会“死”,反而会“活”得更好。首先,科学家们在死海水中发现了一种红色小生物——盐藻,其数量之多,每立方米达到2000亿个以上;同时还发现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正在悄悄地诞生,这给死海带来了生机。另外,科学家们指出,死海在地质构造上处于东非——西亚裂谷带的北端,这个大断裂带正在幼年时期,地壳十分脆弱,目前正以每年2厘米的速度不断向外扩展,它的底部与红海断裂带相连,红海的海水通过底部的裂谷流入死海。这样,死海从底部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充,水源会更充足,“活”得会更壮实。
行走在冰雪中的冰虫
据外电报道,美国生物学家将联合美国宇航局和《国家地理杂志》投入巨资研究极地冰虫,希望据此在探索外星生命的旅程上迈出一大步。
耐寒又耐饿的小黑线
极地冰虫是少数活跃在极地低温下的生物之一,它们被生物学家称为:最小的无脊椎动物,冰封大地中最活跃的生物。极地冰虫生活在终年积雪的冰川地带。如在美国的阿拉斯加靠近极地的冰川区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个头非常小,在雪地里就像一丝细细的小黑线。
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动物。在冰川地区刺骨的寒温下,其他动物几乎被冻成冰棒,甚至连细胞都冻得“咯咯”作响。然而,这种低温对于极地冰虫来说却是最舒适的生活环境。科学家发现,冰虫的细胞膜和细胞酶在低温下可以正常新陈代谢,细胞膜保持固有的弹性。
冰虫不仅抗冻还耐饿。科学家曾把几只冰虫放在冰箱里研究。两年过去了,不吃不喝的冰虫在冷藏室里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但冰虫也有致命的缺点——怕热。冰虫抵御高温的能力异常脆弱,只要温度高于4益,冰虫的细胞膜就溶化,细胞内的酶也化成一堆干草模样的黏稠物。
穿冰之谜
围绕冰虫的众多难解之谜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冰虫可以在固体冰块中自由穿行。谁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破冰而出的。
有的科学家说,冰虫可能是顺着冰中的缝隙钻出冰面;还有的人猜测冰虫有破冰术。一些生物学家猜想,冰虫体内可能含有化冰物质。每当它们穿冰而行时,体内细胞释放出能量,把周围的冰块融化,形成一条通道,就像是“滚烫的刀子切化了黄油”。
一名研究雪地动物的专家说,在众多雪地跳蚤、雪地线虫和雪地蜘蛛中,冰虫是最神奇的动物。北极熊厚厚的皮毛使它与外界低温隔绝,自身又可以储存能量。南极鳕血液内有防冻剂,使它在冰天雪地中照常生活。然而浑身赤裸、微小的冰虫靠什么来保暖,甚至穿冰?有的生物学家认为,当温度下降时,冰虫体内马上制造能量,就像往油箱里加汽油一样。
藏身之谜
冰虫的生活方式也充满奥秘,它们总是生活在终年积雪的冰川地带,行踪隐秘。一到夏天,冰虫就大规模地破冰而出,出来搜寻食物。据寻找冰虫的研究者说,稍不留神就可能踩死上万只缠绕在一起的冰虫。
冰虫日落而出,日出而息。夏天太阳升起之前,冰虫纷纷躲回冰层,太阳落山后冰虫从洞穴中出来,搜寻海藻、花粉和其他可以消化的残渣作食物。所以它们的学名叫“Solifugus”,即躲避太阳。
到了冬天,冰虫的聚集地大都大雪封山,没有海藻或者其他食物,它们就躲在地下,但至今为止,没有人知道冰虫是如何在地底下过冬的。一到冬天冰虫似乎绝迹,科学家怀疑它们躲在雪底冬眠。不过最近研究者发现,如果挖得足够深,在冬天也可能看见冰虫。美国两名生物学家曾多次到终年积雪的雷尼克山中挖冰虫,他们至今找到的冰虫都藏身在3米以下的地洞中。
揭开谜底就可能找到外星生命
冰虫被称为地球上唯一冻不死的生物,具有科学家理想中外星生命的特质。
科学家认为冰虫这种罕见的耐寒体质可以证明在外星球上也可能存在像冰虫一样的耐寒生物。
2005年,美国宇航局(NASA)出资20万美元资助冰虫的研究项目。
NASA认为冰虫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活自若,本身就证明木星的冰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可能也存在类似的外星生物。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也注意到了冰虫,并资助研究者寻找冰虫。《国家地理杂志》认为,冰虫在器官移植方面的价值远比它所代表的外星生命更有现实意义。冰虫细胞能够在低温下保持正常新陈代谢,而移植的器官在冷藏过程中却消耗能量,快速萎缩。如果冰虫新陈代谢的秘密能够揭开,医生就可以用化学和药物使器官保存得更长久。
1887年,美国西雅图着名摄影家柯蒂斯首次发现了冰虫,为它取名“雪鳗”,但那时很少有人关注。近年来全球变暖使极地动物濒临灭绝,冰虫才慢慢进入研究者的视线。研究人员说,冰虫现在是炙手可热,对于它的研究几乎空白,然而它却是如此奇妙。
揭秘海水变色与发光
1947年,美国佛罗里达半岛沿海出现过一种奇异的现象,那里原本碧蓝的海水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突然变成了一片棕红。科学家们对此现象做了大量的调查。最后查明,原来是海洋甲藻大量繁殖引起的海水变色。那一带地处亚热带,海水中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最多的是鞭毛虫等原生动物。每当海水环境对其有利时,鞭毛虫会以惊人的速度繁殖。科学家测定,一个细胞经过25次分裂后,能生出3300多万个新虫,一滴海水中就能孳生6000个之多。它们体内含有红色的拟脂物,一旦环境突然发生变故,如海底火山爆发,地震产生海啸等,这些浮游生物就会大量死亡,把海水“染”成棕红色。这时由于浮游生物迅速繁殖与死后分解,海水中氧气大量消耗,加上有毒物质的扩散,会使鱼类大量死亡。所以赤潮现象对于海洋生物来说,实则是一种灾难。
1957年6月,一艘航行在印度洋北部阿拉伯海上的货船,正在万顷碧波中向前行驶。突然,船员发现周围海水变成了红褐色,其间分布着银光闪闪的死鱼群,密密麻麻地阻挡着货船。观察结果,在数千千米长、200千米宽的辽阔海面上,到处都漂浮着成群的死鱼,总量可达几百万吨之多,使这一海域成为埋葬死鱼的巨大海上坟墓。
1980年5月,我国广东沿海的湛江港附近海面,也曾发生奇异的赤潮现象。人们站在岸边眺望,只见碧蓝的海水变红变浑,海面上漂浮的死鱼随波逐浪,航行的海船由于枯萎的海藻的阻滞而溅起层层泡沫,海风吹来一阵阵又腥又臭的气味,情景十分恐怖凄惨。
应该强调的是赤潮并不全是红色的,由于主要的浮游生物种类不同,海水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例如某种鞭毛藻会引起绿色的“赤潮”,某些硅藻能形成红褐色的“赤潮”……
赤潮,给沿海地区带来不少麻烦。它随着海浪冲向海岸,使漫长的海滩上抛满了死鱼烂虾,不仅腥臭难闻,污染环境,而且给渔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目前,由于对赤潮的出现还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既不能准确地预报赤潮出现的时间,更不能事前制止赤潮的出现。所以,“赤潮”现象对于科学家来说,还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那么,什么是“海光”呢?
太平洋战争期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队正在驶往日本群岛作战的美国舰队,突然发现远处海面上闪动着明亮的火光,他们以为遇到了日本舰队,一阵慌乱之后,立即荷枪实弹进入了戒备状态。谁料不多一会儿,海面又恢复了平静,光亮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虚惊一场。
1909年8月11日,驶往锡兰(今斯里兰卡)科伦坡港的“安姆布利亚”号轮船正在夜航,突然在东南方向发现一片亮光,船员雀跃欢呼,以为见到了海港闪烁的灯光。可过了不久,他们才发现那是海洋发出来的一道巨大的光带在欺骗他们。
这就是“海光”,一种海水发光现象。问题是这种现象并不是在所有的海域里都会发生。海光非常迷人,有的像绚丽的礼花,有的如巨大光柱,有的仿佛是快速旋转的闪光的风车,有的又似串串火珠组成变幻莫测的几何图形……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海光呢?为什么只在某些海域显出海光现象?为什么海光又呈现各种姿态呢?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海光是一些会发光的海洋生物跟人们开的小小玩笑。原来海水中有的浮游生物有发光的本领,像夜光虫、多甲藻、裸沟鞭虫、红潮鞭虫和一些水母、鱼类等,都能在夜晚发出微弱的亮光。这些生物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细胞或器官,包含有荧光酶和荧光素,在海水搅动的影响下,可以发生氧化作用,同时发出细小的亮光。在茫茫的黑夜,这些微弱的亮光汇集起来,就形成神奇绚丽的海光。可见发光生物的存在是海光形成的物质基础,而海水的搅动则是外部条件。
科学家发现,海光与海底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波密切相关。强大的地震波引起海水激烈振荡,使海洋生物发出亮光。所以,在振荡强弱不同的海域,可以显示千姿百态的海光。拉丁美洲古巴岛附近的“夜明海”,就是世界上海光奇异的着名水域。那里生长着众多的海洋生物,死后磷质集聚,夜晚可以发出强烈的光芒,方圆可达10平方千米。每当轮船驶过,即使是在沉沉黑夜,船舷甲板上也非常明亮,甚至可以读书看报呢!
海洋中的智叟——海豚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往往要凭直觉判断或处理一些事情,而对于人类的朋友海洋动物来说,也不乏诸多类似的神奇事例,令我们感到它们同样也有直觉,抑或具备一种超凡的感应能力。
这里有一个真实故事。20岁的美国女学生鲍尔丝两年前到多米尼加度假,曾同一些朋友去海滨游泳。在游水时,突然有3只海豚游来同她们一起嬉戏,并让她们骑在背上玩耍。此时鲍尔丝所骑的海豚突然对她的乳房注意起来,它不停地叫着,并用鼻子触碰她的左胸。
次日,她们又来游水时,3只海豚也如期而至,那只海豚再次触碰她的左胸,并发出叫声,仿佛是要说什么。鲍尔丝对此觉得十分奇怪,返回美国后便去医院体检,结果医生在她的左乳发现了恶性肿块,所幸是早期,没有什么危险。鲍尔丝这才明白那只海豚为何不停地用鼻子触碰她的左胸。她认为是海豚救了她一条命。
对于海豚的这番举动,科学家的解释是它声呐系统发挥了作用。据介绍,海豚即使是在浑浊的海水里,也能很快找到距离在两个足球场那么远的一个垒球大小的物体,这得益于它的先进的声呐系统。美国的研究者为了发明更先进的声呐跟踪系统,曾于1960年实施了一项对哺乳动物的研究计划,但人工机器仍然无法企及海豚这种超凡的能力。同样鲨鱼也能通过长鼻中的毛孔感知电力场,而人类对鲨鱼的这种特异功能也只有羡慕的份儿。
海中燃烧的“火焰”
常言说,“水火不相容”。然而,海面上燃烧着火焰的事儿又屡见不鲜。
有一艘轮船黑夜中航行于海上,船员们发现前方闪烁着亮光,宛如点点灯火。待到近前,发现那里并没有港口和陆地,只有一片令人目眩的亮光,在茫茫的海面上闪烁。人们登高眺望,惊奇地发现:大海开花了!海面光芒四射,鲜艳夺目;水中的鱼儿,环绕着神话般的光晕;风车似的光轮不停地转动,把大海映得时明时暗,绚烂异常。人们把这种海水发光现象称为“海火”。海火有时被人们偶然看见,其实,它的出现是有一定规律的。
多年前,在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海面上发出微光,随着波浪的跳跃起伏,这光亮就像燃烧的火焰升腾不熄,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次日晚,海面上的光亮比第一天还强。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周,到第7天,有人发现海面上涌出许多泡沫,每当有渔船驶过,激起的水流就像耀眼的灯光,异常明亮,水中还有珍珠般的颗粒在闪闪发光,这奇景过后几小时,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前夜,人们在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曾见过这种发光现象。尤其在秦皇岛附近的海面上,仿佛有一条火龙在闪闪发亮。有人根据这些现象得出结论:海火是一种与地面上的“地光”相类似的发光现象,当强地震发生时,海底出现了广泛的岩石破裂,就会发出令人感到炫目耀眼的光亮。
那么,没有引来地震的海火是如何发生的呢?科学家们的解释是:海洋里能发光的生物很多,除甲藻外,还有菌类和放射虫、水螅、水母、鞭毛虫以及一些甲壳类动物,而某些鱼类,更是发光的能手。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光器官,有的是一根根小管,就像电灯丝;有的像彩色的小灯泡,赤、橙、黄、绿、青、蓝、紫俱全,发出的光亮像霓虹灯一样变幻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