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大探秘
11811100000023

第23章 扑朔迷离——海洋之谜(5)

与此相比,现在人类开采的石油、煤、铁等矿产,则经历了更长的历史,大多要若干万年才能成矿。而“黑烟囱”通过化学作用来造矿,就大大地缩短了成矿的时间。而且这种矿,基本没有土、石等杂质,都是些含量很高的多种金属的化合物,稍加分解处理,就可以利用。

科学家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非常生动形象的“海底图画”:全球大洋底长达4万千米的大洋中脊首尾相接,其上不断有浓密的黑烟(热液)喷发,形成了无数的金属硫化物“黑烟囱”,然后它们又不断地生长坍塌,形成了海底矿床;在海底火山口处有钴结壳;广袤的海底盆地也大量地分布着许多金属结核。

现代海底“黑烟囱”及其硫化物矿产的发现,是全球海洋地质调查近10年中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近些年来,海底热液活动及其多金属硫化物、生物资源之所以为国际社会常年关注,成为国际科学前沿的课题,主要是基于其科学意义和资源潜力。人类经过20多年不懈的调查研究,对大洋底多金属硫化物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两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是60000千米大的洋中脊,人类只对其中的5%有相应的了解;二是截至目前,人类在全球发现的海底热液硫化物分布区不超过200处。很显然,许多海域还有待人类更深入的工作。

四足动物的祖先是总鳍鱼吗

生命起源于海洋并且在那里得到了发展,这早已是被公认的事实。但是,生物界只有摆脱了水的束缚,才能为其大的发展和进化,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因此,用四条腿走路的动物起源问题长期以来被科学家们所关注,而且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20世纪40年代,根据长期对一种总鳍鱼类化石吻部构造的详细研究之后,人们似乎认为四足动物起源于总鳍鱼类已是毫无疑问的了,而且成了现今教科书广泛采用的观点。

最初,人们认为如果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话,那么在它的嘴里就应该有与外鼻孔相通的内鼻孔,这才能进行呼吸。瑞典着名古生物学家雅尔维克教授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对属于总鳍鱼类的真55鳍鱼化石吻部作了非常详细的研究,认为它有内鼻孔。于是他认为至少在总鳍鱼类这个大家族中,有一支是具有用来进行呼吸的内鼻孔,即包括真55鳍鱼在内的扇鳍鱼类,这已是无可置疑的了。

近年来,在我国云南东部距今4亿年前所形成的岩层里,发现了总鳍鱼类化石。为了纪念我国古脊椎动物的奠基者——已故杨钟健教授,给它起了名字叫杨氏鱼,它与扇鳍鱼类有很多非常相同的地方。按着传统的看法它应该具有内鼻孔。我国着名古鱼类学家张弥曼教授,采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对杨氏鱼的吻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发现:杨氏鱼的口腔没有内鼻孔。在中国发现的总鳍鱼没有内鼻孔,那么在外国发现的总鳍鱼是否真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真的具有内鼻孔?她带着这个问题先后对雅尔维克教授所作的切片重新作了观察,同时对英国、德国、法国所收藏的同类化石作了详细的研究。她发现它们均与杨氏鱼相似。在雅氏所描述的真55鳍鱼的标本上、内鼻孔所在的部位并不完全,有的甚至没有保存下来。因此,雅氏所画出来的图都是“复原”出来的,也就是说其真实性不强。于是人们对扇鳍鱼类是否有内鼻孔这个问题打上了一个大问号。

四足动物是用肺进行呼吸的。

因此,它必须要有与外鼻孔相通的内鼻孔,这样才能使外面的空气顺利地进入到肺,保证动物对氧气的需要。张弥曼教授通过对我国云南杨氏鱼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否定了扇鳍鱼类有内鼻孔的传统看法,这样就从根本上动了扇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地位。这是本世纪以来对这一传统的四足动物起源理论的一次真正挑战,在全世界地质学界和古生物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但是,究竟哪一种类是四足动物的真正祖先,这个问题并没有结论,它仍然是科学家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对此,人们必将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来替代旧的理论;新理论必将经受新的挑战,这样人们才能更接近真理,这是科学发展本身的自然规律。

当然,要解决四足动物起源的问题,除了深入开展古鱼类学的研究外,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如对现代四足动物的研究,对现代肺鱼和拉蒂迈鱼蛋白质分子序列的研究等,也许还能提供一些更为重要的线索。

龟的神奇功能

每年端午节,湖北省中州乡农民许先平家都会迎来一位奇特的客人——一只硕大的龟。

1980年,许先平下湖捉鱼,不想却捞起一只龟。龟个子挺大,体重足有1千克。同村人出18元钱,想买去杀了下酒,许先平一个劲儿头,捧着这只龟回到家。许先平想,龟寿命很长,何不让它为自己留个名呢?于是,他在龟背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和捉到它的时间,又在龟壳的四角穿上4个眼,戴上4只铜环,第二天,骑车专程把这只龟送到离家40千米外的洞庭湖中。

1981年端午节,许先平正在家中收拾过节的东西,突然听到屋门“吱嘎”响了一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堂屋传出“沙沙”的爬动声,还伴有呼呼的喘气声。许先平跑到屋里一看,不禁惊呆了:一只龟在堂屋里转着圈爬,身上挂着4个大铜环,背上“许先平”3个字还清晰可辨。天哪,这不是那只放入洞庭湖的大龟吗,鬼使神差怎么又爬回来了?当天晚上,许先平特意刷干净一口大缸,把这只龟放了进去,又找来新鲜的青蛙肉,一点一点挑着喂给龟吃。一个月过去了,许先平把大龟装进袋里,又送回洞庭湖中。一年又一年,这只懂事的龟端午节前后都要回许先平家做客一个月,1995年回家过节时,还给主人产下12个小蛋。人们在感叹这只龟通灵的同时,不禁要问:龟是怎么找到许先平家的呢?

海洋里也生活着一种龟,体重都比陆上的大许多倍。海龟生活在我国浙江、福建、台湾、海南岛沿海和南太平洋、印度洋中,西沙群岛是我国产海龟最多的地方。海龟是由陆生的祖先徙移入海变化而成的,虽身栖海洋,但还未完全脱离其祖先的“癖性”,在繁殖季节仍需返回陆地,在沙滩上产卵繁殖。海龟的乡土观极强,每当南海诸岛的西南风盛行时,海龟便顺西南海流从印度洋中的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一带海域进入南海诸岛礁石上交配产卵;当东北风盛吹时,又南返至印度洋一带海域了。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跟许先平家的陆上灵龟一样,海龟也是万里航行不迷途的海上旅行家。小海龟从乒乓球大的龟壳里破壳而出后,便跑到海洋里四处旅游。可也怪了,它一旦长大成熟,不论旅游到哪里,游出多远,总能准确地按原来的路线返回自己的出生地,绝不会走错方向。在毫无定向标识的大海中,海龟究竟是依靠什么来作为“罗盘”和导航“地图”,以致在海天一色的苍茫海洋里,准确完成长途往返呢?

根据其他回游动物的资料,可用来作为定向的线索是很多的,像太阳及某些星体的位置,偏振光、某些气味、风向、声音以及地球磁场等,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地球磁场,它是动物界广泛用以定向的信息源,因为它具有许多优点。譬如说,它始终连贯如一,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能保持恒定,也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所以可靠性很高。现在知道,海龟也把地球磁场作为定向的标志。学者以刚孵出的红海龟为对象,进行人工控制磁场实验,结果发现,幼海龟有朝磁北与磁东之间方向前进的本能,如果用人为方法使磁场方向倒转,那么幼龟游动的方向也将相应倒转。这一事实生动地表明,刚孵化出的红海龟能够感知地球磁场,并且能够据此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学者又发现,幼海龟在离岸移栖时,有朝着波浪涌来方向前进的习性,这一点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海浪进入靠近岸边的浅水区后会发生偏转,变为向着海岸线挺进,因此对着波浪游去,一般来说,都能游离岸边,进入外海,幼海龟这一习性的形成,看来正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当幼龟进入深海后,该处波浪的方向已经不那么固定了,此时幼龟对磁场的感知能力,取代了对波浪的感知能力,成为最重要的定向依据。

有的海龟产卵地点十分固定,不管觅食的场所路途多么遥远,最后它们都必然要回到出生地来产卵,至今尚未发现例外。像阿森松岛的绿海龟就是典型的例子,学者认为,它们可能是依据化学物质感知能力来找到归途的。少量溶解在海水中的该岛特有物质,作为化学信号,使得“远方游子”毫无困难地感觉到家乡的准确位置,以致从来不会发生迷途事故。

除此之外,有人也曾提出,海龟是否会像候鸟那样,根据恒星分布来进行定向?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因为学者发现,海龟的眼睛高度近视,夜间根本无法看清恒星分布的图像。既然如此,这种设想当然就没有现实性了。

总之,从上述介绍中不难看出,海龟定向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不但涉及面广,而且机理微妙,引人入胜。在生命过程中,海龟尽情地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源,作为自己定向的巧妙线索。根据目前所知,海龟至少在利用地磁、波浪、化学物质等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至于用什么器官(或组织)进行定向,目前不得而知。

解不开的谜团——幽灵船

在航海史上,“玛丽亚·谢列斯塔”的幽灵成了海上神秘现象的象征。令人吃惊的是,这样的事件绝非仅此一次,在“玛丽亚”号出事之前就有过,以后也一再发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3桅快船“艾伦·奥斯汀”号的奇异经历。1881年12月12日,“艾伦·奥斯汀”号正在北大西洋上航行,遇到了一艘双桅帆船在海上漂荡,船上空无一人。于是船长格里芬派大副上船察看。美国海员来到船上,发现船尾的船号及注册港地名均被抹掉,但帆船是完好的,货舱里满是瓶装的果汁和葡萄酒,储舱里还有大量的食物和淡水,但船上所有的文件不翼而飞。格里芬船长决定作为“猎物”把它拖到目的港,这么大一笔横财的确十分诱人!船长需要3名海员上到那艘船去,可船员们都十分迷信,谁也不愿意去执行这样的任务。无奈,船长只得许以重酬,才有3人应命而去。两个星期的拖航十分顺利,在离岸还有3天路程的时候,突然起了一阵大风,拖索绷断了,夜里两船失去了联系。一天后,“艾伦·奥斯汀”找到了这艘帆船,此时已距目的港只有300海里。船长发现派上船的人失踪了,于是再许以重赏,费尽口舌,终于又动员3名水手登船配合拖航,拖航重新开始。第二天黎明,“艾伦·奥斯汀”号的值班舵手发现航速突然快了许多,再看后面的拖船,已不知去向。

船长为了找到这艘神秘的帆船,花了好几天的时间,但再也不见其踪影。这艘帆船以后也没有人再看到过,成了航海史上的又一奇案。

1894年,德籍海轮“匹克赫本”号在印度洋发现了一艘帆船,无人驾驶,船员全都死亡,但死因不明,唯一一个活着的也已经发疯。究竟发生了什么,谁也搞不明白。“匹克赫本”号船长只好命令把船带走,一起靠到了南非的开普敦港。当地海事管理机构为调查此事费了一年时间,最终也仅搞清发疯的正是该船的船长,而事故原因仍一无所知。

还有一艘荷兰货船的遭遇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一事件发生在1948年的蒸汽货轮“乌兰克·密达”号上。这年2月,出事那天天气晴好,但从这艘货轮上发出了SOS求救电波,根据当地英国和荷兰雷达站的测定,出事船正位于马六甲海峡。电文称:“船长和官员们都死了,船上活着的也许只有我一个人了。”经过一阵间歇后,接着又说,“我快要死了!”随后再也没有信号了。

根据雷达站测报的坐标位置,立即从最近的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派出了救援船只。他们在离测报点50海里处找到了这艘船。当救援人员爬上“乌兰克·密达”号甲板时,他们见到了可怕的惨景:船上的人全死了,船长躺在船桥上,其余的官员则分别倒在驾驶室或起居舱里,在机舱和住舱里发现了司炉和水手们的尸体。无线电报务员仍然坐在自己的工作舱里,手中仍紧紧地握着发报器的手柄。在所有遇难者的脸上都是极度的恐怖,但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在把“乌兰克·密达”号拖到港口后的一段时间里,第4货舱不知为什么突然起火,火势非常迅猛,很快蔓延开来,扑灭已不可能,接着,发生了爆炸。该船的神秘经历与船一起沉入了海底,成了永世的秘密。

1954年2月末,英国货轮“列尼”号正航行在新加坡至科伦坡的旅程中,在离尼科巴群岛约200海里的海面发现了一艘处于漂泊状态的货轮“霍尔丘”号,于是“列尼”把它拖到了港口。查看该船,除了前桅折断外,船上设施一切正常。1万多袋大米好好地放在舱里,淡水、食物和燃料也储备充足,但船员全部失踪(后来查明,船组共5人),至今下落不明。

20世纪最不可思议的一艘幽灵船是丹麦的航海实习船“戈毕哈芬”号。这艘5桅大帆船在1928年载着80名年轻的未来海员进行一次环球航海实习。这年的12月4日,它自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起航继续下一阶段的计划。大约过了1个星期,“戈毕哈芬”已驶出了400海里,基地还收到了它的一份电报,说是航海顺利,乘员状态良好。可这之后就再也没了消息,也一直没有回到母港哥本哈根。奇怪的是,在大西洋航行的多艘船只曾在不同的地点遇到了这艘满帆航行的船。1929年1月英属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在南大西洋)的居民见到该船在该岛与好望角之间的海域漂泊,当时正刮着大风。几天后,风停了下来,丹麦方面曾组织了搜寻,但一无所获,这年的稍后一些时间,智利的渔民在作业时又见到了这艘船,接到报告后,当地的海难救助人员又进行了搜索,可仍是无功而返,这艘船的失踪引起了丹麦社会的广泛关注,船上的实习生中有不少出自富家或名门,这些家庭对官方的搜寻很快失去了信心。于是自筹资金组织了搜索,当然是仍无结果。于是人们认为,“戈毕哈芬”肯定已经沉没,无人能活着回来。

可“戈毕哈芬”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20年以后,1959年10月7~8日的夜间,一艘荷兰货船“斯特拉特·马盖汉斯”号正航行在非洲南端,船长比特·阿盖尔突然发现一艘大型帆船迎面驶来,对向它发出的信号和警告全不理会,阿盖尔船长只好紧急规避,才免除了一次撞船事故。很快,这艘满帆急驶的大船就消失在晨雾之中。阿盖尔船长认为,它很像是失踪了多年的“戈毕哈芬”,若船长的推测正确,那么这艘船已在海上漂了20年,成了名副其实的“幽灵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