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大探秘
11811100000008

第8章 叹为观止——海洋景观(2)

蛇、鸟共生也为以鸟为食的蝮蛇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使蝮蛇得以世代繁衍,并逐渐扩大自己的家族。

蛇岛是蝮蛇的王国,草丛中有蛇、岩石上有蛇、沟谷中有蛇、石缝岩洞里有蛇、乱石中有蛇、树枝上有蛇。据生物学家考证,目前蛇岛上约有蝮蛇15000多条。

蛇岛上的鸟类主要有黄道眉、柳莺、小鸥、田鹨、雨燕、雀鹰、黑尾鸥等几十种。这些鸟经常飞落于山崖、树林、枝条、草丛之上,栖息于岩洞、石穴和树上鸟巢之中。

由于蝮蛇具有极好的伪装,表皮颜色十分接近树枝和岩石,缠在树上的蛇就像弯曲的树枝一样,所以当小鸟落到树枝、草丛或岩石上时,蝮蛇就会突然出击,这些鸟的绝大多数都可能成为蝮蛇的食物。

蛇岛上生存的褐家鼠,也是岛上唯一的哺乳动物,据说是渔船带到岛上的。

每当蝮蛇冬眠、不食不动时,褐家鼠就开始伤害蝮蛇。冬眠一过蝮蛇复苏,褐家鼠又成了蝮蛇的食品。

神奇的蛇岛就是依靠这样的自然食物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

蛇岛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使植物生长得十分繁盛,植物覆盖率达75%左右,并有自己特有的群落。

蛇岛上有植物65科206种,多是些低矮的灌木、草本植物和其他低等植物,没有高大的树木。也正是这些低矮的树木和草丛,为蝮蛇的攀缘、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海岛诞生之谜

人们把海洋中的岛屿按成因分成三类,即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火山岛和珊瑚岛都属于海洋岛。太平洋上有许多火山岛,着名的夏威夷群岛就是一群典型的火山岛。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有些岛屿也属于火山岛。

人们曾目睹一座新的火山岛“诞生”的全过程。

1973年5月30日,人们看到日本西之岛东南海面上水柱腾空而起,白烟冲天,一次海底火山爆发了,接着在这里出现了一些露出水面的新岩礁。可是等记者赶到现场拍照时,竟什么也没有看到。原来,刚诞生的小岛很不稳定,很快就被大海的波涛吞噬了。几个月后,火山再次喷发,新生的小岛又“冒”了出来,逐渐长大、增高,最后形成一个椭圆形的火山丘。到第二年,新生的岛终于和附近的西之岛连在一起,成为太平洋上最年轻的岛,并为日本增加了0.24平方千米的领土。

生活在海底的村庄

在离红海苏丹港不远的海面下14米处,有一个建在海底的人造村庄。这是目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海底村庄。这个海底村庄,共住着20多户人家,拥有50多名居民,虽然海面上波涛汹涌,但那里的居民生活得却异常宁静。

原来,这个海底村庄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的产物,目的是研究海底建筑及人们居住在海底对健康产生何种影响,以便将来把陆地上的人向海洋转移。

在海底,海水的压力非常大,因此耐压对海底村庄的建筑物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建材要坚固,结构也要十分新奇独特。其实,整个海底村庄,就是一幢特别大的屋子,屋顶呈锥形,以便分散水的压力,所有横梁和支柱,全部是坚固结实的特种钢管。房间的布局呈放射形,一个较大的客厅居于正中,卧室围绕在四周,每户以1间居多。房屋中所需的空气、淡水等,均通过特种管道从海面上送来。室内的设施十分现代化,有电灯、电话、电视、空调及其他先进设备,住在里面非常舒适。

海底村庄里的居民,一般都在家里从事手工劳动。如果要外出到海面上,只需穿上潜水衣,开启客厅中的一个盖板,通过一条密封的玻璃钢通道,便可以轻松地从海底“走”到海面上来。

为了及时掌握住在海底村庄里的居民的身体状况,科学家做出了一条严格的规定:每个村民每周必须接受一次体格检查。不过,迄今为止,所有海底村庄的居民身体都很健康。

美丽的珊瑚海

西南太平洋上的珊瑚海,是个半封闭的边缘海。它在澳大利亚大陆东北与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之间,水域辽阔,一望无垠。

珊瑚海地处南半球低纬地带,全年水温都在20益以上,最热月水温达28益,是典型的热带海洋。由于几乎没有河水注入,海水很洁净,呈蓝色,透明度比较高,深水区也比较平静。

碧蓝的海上镶嵌着千百个青翠的小岛,周围黄橙色的金沙环绕,岛上绿树葱茏,礁上不时激起层层的白色浪花,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显得光彩夺目。

在小岛的岸边,俯览蔚蓝色的大海,可以看到水下淡黄、淡褐、淡绿和红色的珊瑚。美丽的珊瑚丛,有的形同蒲扇,有的宛如花枝和鹿角,有的好像一朵绽开的百合花……千姿百态,瑰丽动人。碧清的海水掩映着绚烂多彩的珊瑚岛群,呈现一派秀丽奇特的热带风光。

这里不仅有众多的珊瑚,还分布着由珊瑚子子孙孙造就而成的成千上万的珊瑚岛礁。世界上最大的珊瑚暗礁群——大堡礁,绵延分布在大海的西部。它长达2400千米,北窄南宽,从2千米逐渐扩大到150千米,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千米。

在大堡礁礁石周围,遍布形形色色的海藻和软体动物,以及许多色彩艳丽的其他海洋生物。碧蓝碧蓝的海水下面,是千姿百态的珊瑚虫的乐园。它们仿佛是一张巨大的彩色地毯,随着海水起伏、漂荡,五颜六色的热带鱼来回穿梭,构成一座巨大的水生博物馆,又像一座生机盎然的水中花园。

1979年,澳大利亚政府规划,把总面积1万多平方千米的珊瑚岛屿与礁群,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公园,供人们参观游览。旅游者可以在岛礁上的白色帐篷里休憩、娱乐,可以在滨海的金色沙滩上垂钓、散步,也可以乘坐特制的潜水器,亲自去观赏迷人的水下世界。

当然,在这恬静的水面下,潜伏着许多高低起伏的暗礁,也会成为各类船舶航行的严重障碍;在景色秀丽的水下世界里,还隐藏着蓑鲉、蓝点、海葵、火海胆等不少有毒的生物。除此之外,这里的确称得上是一个美丽的海上乐园。

珊瑚海因广泛分布着珊瑚岛礁而闻名于世,珊瑚礁是这一海域海洋地理最突出的特征。

珊瑚海辽阔浩瀚,总面积约479万平方千米,可谓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也是大海家族中的大哥哥。

迷人的西西里岛

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像一块三角形的翡翠,镶嵌在地中海的中部。

相传在很久以前,海神骑着海豚在海上漫游,无意中发现了这座岛屿,岛上花草芳香,林木繁茂,果实累累,生机勃勃,海神便十分惊喜,把它赠给了自己的儿子——独眼巨人,独眼巨人对父亲的赠礼非常感激,便在岛上定居下来。

悠久的历史,不同人种、文明的相互影响和融合,造就了西西里岛色彩斑斓的文化,在岛上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

位于东南部的历史名城锡拉库扎建于公元前734年,是早期希腊移民在岛上建立的最大、最美的移民城市,其面积、人口和城市建设都可以和当时的雅典、迦太基和罗马相媲美。那里有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阿波罗神庙遗址,有公元前5世纪在完整的山岩上雕琢而成的、可容纳8000人的古希腊剧场。

1988年新建成的考古博物馆里,珍藏着数万件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其中就有最珍贵的罗马时期的雕塑珍品维纳斯(爱与美之神)。雕像创作于1世纪,线条流畅、细腻、逼真,富于质感,从任何角度观赏都无懈可击。

西西里岛阳光充足,气候宜人,风光旖旎,独具特色。着名诗人歌德1787年游西西里岛时写道:这里汇集了大自然的精华,空气芳馨,和风拂面,轮廓鲜明,色彩变幻,天空、陆地和海洋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桑葚挂满枝头,夹竹桃青翠欲滴……一个人有幸观赏到这绝伦美景,永生永世怎能忘怀?

位于东北部海滨的陶泰米纳是欧洲旅游胜地之一。这里海面平静,海滩广阔,是理想的天然海滨浴场。

全城建在海边的小山上,错落有致的住宅、旅馆和别墅从山坡一直延伸到海滨,常年葱郁的澳大利亚松柏点缀于白墙红瓦之间,再衬以沙滩、礁石和大海,如同一座人工雕琢的巨大盆景。

进入古老的小城门,则另有一番情趣。曲折、狭窄的街道,古老的教堂、民宅、房顶、街口放置的陶制大花坛,仿佛把人们带回到逝去的岁月里。

在西西里岛还可以欣赏到壮观的火山奇观。岛上的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大的活火山,主要火山口直径500米,周围有200多个较小的火山锥。由于海拔较高(3263米),因而山头经常被白雪覆盖,第一次喷发发生在公元前475年,至今已喷发500余次,累计造成死亡人数达100万。1950~1951年连续喷发了372天,涌出的岩浆达100万立方米。

1981年3月,沉睡多年的火山突然苏醒,尘埃与浓烟直冲几千米的高空,炽热的熔岩像一条条火龙,以每小时1千米的速度飞奔下山,将沿途的公路、住宅和园林化为灰烬。埃特纳火山在休眠期也不平静,火山口终年冒着浓烟,傍晚还能看到从火山口里映到烟云上的红光。

火山奇观也使埃特纳成为着名的旅游胜地。

神秘的海门蜊蚜山

在江苏海门的渔场东灶港,有座神秘的“蜊蚜山”,传说它总是随潮水出没,每当农历初八、二十三小汛期,它就受龙王的指派,带着满身珍珠宝贝露出水面,住上几日。

蜊蚜山是一个天然生物半岛,面积约4.5平方千米,因盛产牡蛎而得名。

经专家考察后认为,淤泥质海岸出现大面积的生物礁实属中国唯一,世界罕见,它为研究古海洋变化提供了可能是地球上唯一的参照体。

与其说是蜊蚜山,不如说是蜊蚜“岛”;与其称它山与岛,其实它是水中礁。礁面有几百亩大,与岸边保持着唇齿相依的距离,互不干扰。每当小汛期,可以跋涉上礁去,差不多走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蜊蚜山由黄泥灶、泓西堆、大马鞍、扁担头、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80多个牡蛎堆组成。岛山礁堆起伏,层层叠叠,挤挤挨挨,不知几百年、几千年累积的牡蛎久积成骸,骸复生蛎,满目蛎骸形似化石,其实却又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物体,不是山石却坚如岩石,看似一个个山头,其实却不是山。

蜊蚜山潮涨为礁,潮落为岛,牡蛎礁体表布满活动体牡蛎。它发育于东灶港外侧强潮淤泥质潮滩上,呈东西走向,东西长2.65千米,南北长1.67千米。蜊蚜山北隔小庙洪水道与腰沙相望,南与海门市东灶港镇潮间带滩涂相连,距海岸线3海里,距东灶港口2.7海里。1983年以后,沿海渔民一般都是步行到蜊蚜山采捕的,单程步行时间为100分钟。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江苏省小庙洪牡蛎礁及其邻近潮滩(2001)》卫星遥感图显示:蜊蚜山与海门市东灶港镇岸滩涂连为一体。

蜊蚜山活体牡蛎礁形状多种。带有活体的牡蛎礁有三种形状:一是凸起的孤立斑礁体,礁体面积为25~250平方米,高出周边潮滩30~50厘米;二是互相平行的带状礁体,礁体长30~100米,宽10~50米,高0.5~1.0米,间距为10~30米,延伸方向与滨外水道大致平行,其间潮滩为破碎牡蛎骸为主的贝壳残体和贝壳砂所充满;三是环形礁体,礁体面积为250~1000平方米,高出周边潮滩1~2米,礁面起伏较大,相差1米左右。

蜊蚜山水生生物资源相当丰富。蜊蚜山是由不计其数的牡蛎固着在某种相对稳定的物体上生长后,幼贝又固着在成贝表面上继续生长,这样年复一年,渐渐地由小变大堆积而成。牡蛎是蜊蚜山海域的主要海洋生物资源,自然产量达1000吨左右,其次为沙参(海葵)、锯缘青蟹、黄蟹、竹节虾、海螺、螃蜞、泥螺、八胆鱼等多种海洋动植物。

如今的蜊蚜山,已经成为江苏南通滨海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人们来到这里,除了赶海采摘、拾滩铲鲜之外,还有旅游观潮、看海采风、休闲尝鲜、摄影写生、找创作灵感的,各得其所。蜊蚜山犹如一艘漂浮的“战舰”,退潮留守的虾兵蟹将忠实地守护着它。同时它孕育的贝壳文蛤,总是取之不尽,铲采不竭……

蜊蚜山虽不美丽,也不风骚,但蜊蚜山的含蓄、无私、富饶和开发的前景,是礁滩中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