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大探秘
11811100000009

第9章 五彩斑斓——海洋动物(1)

飞行在海洋里的鱼

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其实在动物王国里,除了鸟类之外,还有许多会飞的动物。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令人羡慕的翅膀,但“飞行”起来毫不逊色,堪称一大自然奇观。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就有许多这样引人注目的“飞行家”。

在我国南海和东海上航行的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深蓝色的海面上,突然跃出了成群的“小飞机”,它们犹如群鸟一般掠过海空,高一阵,低一阵,翱翔竞飞,景象十分壮观。有时候,它们在飞行时竟会落到汽艇或轮船的甲板上面,使船员“坐收渔利”。这种像鸟儿一样会飞的鱼,就是海洋上闻名遐迩的飞鱼。这是一种中小型鱼类,因为它会“飞”,所以人们都叫它飞鱼。

飞鱼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里,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地中海都可以见到它们飞翔的身姿。

飞鱼是个大家族,系鳐目飞鱼科统称,我国产的飞鱼有弓头燕鳐、尖头燕鳐等6种。飞鱼的长相很奇特,身体近于圆筒形,它虽然没有昆虫那样善于飞行的翅膀,也没有鸟类那样搏击长空的双翼,可是它们有非常发达的胸鳍,长度相当于身体的2/3,看上去有点像鸟的翅膀,并向后伸展到尾部。腹鳍也比较大,可以作为辅助滑翔用。它的尾鳍呈叉形,在蓝色的海面上扑浪前进、时隐时现的情景,很是惹人喜爱。

飞鱼为什么能像海鸟那样在海面上飞行呢?说得确切些,飞鱼的“飞行”

其实只是一种滑翔而已。科学家们用摄影机揭示了飞鱼“飞行”的秘密,结果发现,飞鱼实际上是利用它的“飞行器”——尾巴猛拨海水起飞的,而不是像过去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以为是靠振动它那长而宽大的胸鳍来飞行。飞鱼在出水之前,先在水面下调整角度快速游动,快接近海面时,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的两侧,这时很像一艘潜水艇,然后用强有力的尾鳍左右急剧摆动,划出一条锯齿形的曲折水痕,使其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力,促使鱼体像箭一样突然破水而出,起飞速度竟超过18米/秒。飞出水面时,飞鱼立即张开又长又宽的胸鳍,迎着海面上吹来的风以大约15米/秒的速度滑翔飞行。当风力适当的时候,飞鱼能在离水面4~5米的空中飞行200~400米,是世界上飞得最远的鱼。有人曾在热带大西洋测得飞鱼最好的飞翔记录:

飞行时间90秒,飞行高度10.97米,飞行距离1109.5米。

当飞鱼返回水中时,如果需要重新起飞,它就利用全身尚未入水之时,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便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跃出水面,继续短暂的滑翔飞行。显而易见,飞鱼的“翅膀”其实并没有扇动,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动力在空中作短暂的“飞行”。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飞鱼的尾鳍剪去,再放回海里,由于它没有像鸟类那样发达的胸肌,不能扇动“翅膀”,所以断尾鳍的飞鱼再也不能腾空而起了。

位于加勒比海东端的珊瑚岛国巴巴多斯,以盛产飞鱼而闻名于世。这里的飞鱼种类近100种,小的飞鱼不过手掌大,大的有2米多长。据当地人说,大飞鱼能跃出水面约400米高,最远可以在空中一口气滑翔3000多米。显然这种说法太夸张了。但飞鱼的确是巴巴多斯的特产,也是这个美丽岛国的象征,许多娱乐场所和旅游设施都是以“飞鱼”命名的,用飞鱼做成的菜肴则是巴巴多斯的名菜之一。站在海滩上放眼眺望,一条条梭子形的飞鱼破浪而出,在海面上穿梭交织,迎着雪白的浪花腾空飞翔。繁花似锦的“抛物线”,仿佛像美丽的喷泉令人目不暇接。瞬息万变的图景美丽壮观,令人久久难忘。游客们在此不仅能观赏到“飞鱼击浪”的奇观,还可以获得一枚制作精致的飞鱼纪念章。

巴巴多斯因而获得了“飞鱼岛国”的雅号。

飞鱼为什么要“飞行”?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飞鱼的飞翔,大多是为了逃避金枪鱼、剑鱼等大型鱼类的追逐,或是由于船只靠近受惊而飞。海洋鱼类的大家庭并不总是平静的,飞鱼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中小型鱼类,是鲨鱼、鲜花鳅、金枪鱼、剑鱼等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一种十分巧妙的逃避敌害的技能——跃水飞翔,可以暂时离开危险的海域。

因此,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只有遭到敌害攻击时,或受到轮船引擎震荡声的刺激时,才施展出这种本领来。但有时候,飞鱼由于兴奋或生殖等原因也会跃出水面,有时候飞鱼则会无缘无故地起飞。当然,飞鱼这种特殊的“自卫”

方法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在海上飞行的飞鱼尽管逃脱了海中之敌的袭击,但也常常成为海面上守株待兔的海鸟,如“军舰鸟”的“口中食”。飞鱼就是这样一会儿跃出水面,一会儿钻入海中,用这种办法来逃避海里或空中的敌害。飞鱼具有趋光性,夜晚若在船甲板上挂一盏灯,成群的飞鱼就会寻光而来,自投罗网撞到甲板上。飞鱼的肉特别鲜美,肉质鲜嫩,是上等菜肴。

当然,在浩瀚无垠的海洋里,并不是只有飞鱼才会飞翔。有一种大型鳐鱼,宽达6~7米,重达2~3吨,看似十分笨拙,行动却十分敏捷。当受到惊吓时,巨大的鳐鱼能跃出水面1米多高。特别是在夜间,它还会跃出水面滑翔,仿佛一架飞机在海面侦察,还常常撞翻渔船,所以被渔民们称之为“鬼鳐”或“魔鳐”。

无独有偶,乌贼也有类似的成名绝技。乌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头足类软体动物,平时漂浮在大海中,专以小鱼虾或其他小动物为食。当遇到海中敌害时,它们就会拿出自己的救命绝招——施放“烟幕弹”。令人惊奇的是,乌贼还有一种逃避敌害的绝技——空中飞行。在海洋中,有好几种乌贼能从海里跃起,像飞鱼一样在空中飞行一定的距离,甚至也能飞到船的甲板上,有海上“活火箭”之称。但乌贼通常都是贴着水面飞行,飞行高度不超过1米,难以和飞鱼相提并论。

乌贼是如何飞行呢?我们知道,乌贼在水里的游泳姿势与众不同,它是头朝后、身体向前倒退前进的,据称最大游速可达每小时100多千米。

乌贼飞行的动力来自颈部的特殊管道——水管向外喷水而获得的反作用力,因此乌贼也是躯干向前倒退飞行的,这同它在水中调整游动时的姿势一致。在飞出水面之前,乌贼在水中将腕足紧紧叠成锥形,长长的触腕伸直,长在身体后部的鳍紧紧贴住外套膜,把摩擦阻力减到最低限度。一切准备就绪后,乌贼便以喷射的方式剧烈运动,当达到最大速度时,乌贼就斜着身子向上急冲,猛跃出水面。

在空中,乌贼立即将鳍尽量展开。支持乌贼飞行的空气动力作用在鳍面中心,即在距离腹部末端相当于身长的1/5和1/8处,鳍尾则在空气的压力下向上卷起。飞行时,乌贼的第二对腕和第三对腕最大限度地张开成拱状,并张紧腕的保护膜,盖住叉开的腕之间的地方,从而形成独特的“前鳍”,它的面积超过尾鳍面积的1.67倍。这样,乌贼的头部和躯干部都有了空气动力作用面,所以乌贼的飞行快速而平稳。由于空气的密度比水要小得多,乌贼的速度此时急剧增大,其飞行速度可达每秒9~12米,甚至达到每秒15米,相当于飞鱼的速度。

不过,由于乌贼不能像飞鱼那样利用风力在空中随机应变作曲折飞行,而且在飞行过程中,后鳍长长的末端拖在水里,因此乌贼飞行的距离要比飞鱼短。

据说乌贼最好的飞行成绩是5~6米高、50~60米远,但这样的飞行距离对于逃避敌害也完全足够了。当飞行速度逐渐减缓时,乌贼就折叠起鳍和腕,又一头扎进海里,继续以喷射方式游来荡去。

海底食人鱼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三角洲水域,水平如镜,风景如画,一派祥和的景象。

然而,在水下却生活着一种令人生畏的比拉鱼,使人和牲畜不敢轻易下水。当某些生物在河流中泅水渡河时,常常会出现一幕幕惨剧:几头牲畜突然发出哀鸣,在水中拼命挣扎,水中不断冒出血泡,河水猛烈地翻腾,片刻之间,河水又恢复了平静,而那可怜的牲畜已变成了一堆堆白骨。制造惨剧的主角,便是声名赫赫的亚马孙比拉鱼。这种鱼身体又短又扁,长不到20厘米,模样丑陋,但它有一口凿子一样的牙齿和强有力的嘴巴。据试验,比拉鱼完全可以在铁板上咬出清晰的牙印,而咬断骨头、树枝对它来说更是易如反掌。如果它咬你一口,可能会把你的手指整个咬下来。它们的攻击性很强,且又贪婪、残忍,即使是形体巨大的牛、马等动物,在它们的进攻下也逃不脱杀身之祸。比拉鱼不但攻击动物,也经常攻击人。因此在亚马孙河有比拉鱼生活的地方,大都成了恐怖无比的死亡地带,没有人敢越雷池一步。

这里还有一种叫坎迪拉的小鱼,体长不足10厘米,遍体青铜色,它与比拉鱼狼狈为奸,专门从落水者的鼻、喉、肛门等部位钻进人体,吸食人血,吞吃人的内脏。

东南亚等地的河流中,也生活着一种类似的吃人鱼,当地人称之为“水虎鱼”。这种个头不大的水中杀手长着两排锯齿一样的牙齿。

它们常常集体行动,攻击巨大的动物,先是把猎物团团围住,然后轮流发起攻击,恶狠狠地从猎物身上咬下一块块肉,几分钟内就会把猎物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在水虎鱼出没的水域,渔民在捕鱼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受到水虎鱼的攻击,然而还是有许多人难逃厄运。有些人在水中洗手时一不小心便被咬掉手指,有些渔民甚至葬身鱼腹。也许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肉质鲜美的水虎鱼也常常被渔民捕杀而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生活在东南亚一带珊瑚礁中的怪鱼——鬼毒鲷,也是水中的冷血杀手之一。

这种奇丑无比的鱼常伏在礁石之间,令人难以发现。然而,当你不小心惹到它时,灾祸便从天而降。它的肉质鳍中的十几根毒刺会把毒液注入人体而置人于死地。在神秘的海洋中,同样有许多杀人鱼。其中最可怕的是鲨鱼。那些巨大的噬人鲨、双髻鲨、大白鲨和虎鲨,对于游泳者、潜水员和海难落水人员而言,无异于可怕的魔鬼。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上百起鲨鱼吃人的惨剧,而这大都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鲨鱼杀人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同其他海难相比并不算太多,其原因是吃人的鲨鱼只占鲨鱼种类的1/5,即约有50种。但这足以让人们谈鲨色变了。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渔民常被一种叫颌针鱼的杀人鱼杀死。这种鱼长约30厘米,嘴巴像把锋利的尖刀。

它能飞快地飞出水面,把长达7.5厘米的尖嘴插入人的喉咙或肺部。这种鱼被人们列为海洋中最危险的杀手。前几年,这种鱼在一个月内竟杀死20多个渔民,创下了鱼类杀人纪录。

长着八只长脚的巨型章鱼,也是海中杀手,它们常挥舞着吸盘、巨索般的腕足横行霸道。有些章鱼腕足长达8米,力大无比,能轻易地把小船掀翻,并用腕足把落水的人牢牢缠住,然后一点一点地把人吃掉。

此外,海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鱼类杀手,如刺鳐、刺河豚、电鳗以及梭子鱼等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冷血杀手。因此,当我们沉醉于沿岸的秀丽景色、享受海水的温柔时,千万别忘了自身的安全,或许可怕的杀手正在不远处对你虎视眈眈。

发光鱼的秘密

在海洋世界里,无论是广袤无际的海面,还是万米深渊的海底都生活着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发光生物,宛如一座奇妙的“海底龙宫”,整夜鱼灯虾火通明。正是它们给没有阳光的深海和黑夜笼罩的海面带来光明。事实上,在黑暗层至少有44%的鱼类具备自身发光的本领,以便在长夜里能够看见其他物体,方便捕食,寻找同伴和配偶。有些鱼类发光,例如我国东南沿海的带鱼和龙头鱼是靠身上附着的发光细菌发光的,而更多的鱼类则是由鱼本身的发光器官发光。

烛光鱼其腹部和腹侧有多行发光器,犹如一排排蜡烛,故名烛光鱼。深海的光头鱼头部背面扁平,被一对很大的发光器所覆盖,该大型发光器可能就起视觉的作用。

鱼类发光是由一种特殊酶的催化作用而引起的生化反应。发光的荧光素受到荧光酶的催化作用,荧光素吸收能量,变成氧化荧光素,释放出光子而发出光来。这是化学发光的特殊例子,即只发光不发热。有的鱼能发射白光和蓝光,另一些鱼能发射红、黄、绿和鬼火般的微光,还有些鱼能同时发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例如深海的一种鱼具有大的发光颊器官,能发出蓝光和淡红光,而遍布全身的其他微小发光点则发出黄光。

鱼类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有四点:一是诱捕食物,二是吸引异性,三是种群联系,四是迷惑敌人。

深海里的翻车鱼

翻车鱼长得很离奇,它体短而侧扁,背鳍和臀鳍相对而且很高,尾鳍很短,看上去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了一样。因此,它的普通名称也叫头鱼。

翻车鱼游泳速度缓慢。它生活在热带海中,身体周围常常附着许多发光动物。它一游动,身上的发光动物便会发出明亮的光,远远看去像一轮明月,故又有“月亮鱼”之美名。

翻车鱼这种头重脚轻的体型很适宜潜水,它常常潜到深海捕捉深海里的鱼虾为食。

翻车鱼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的其他鱼类、海兽吃掉。而它不至于灭绝的原因是其具有强大的生殖力,一条雌鱼一次可产3亿个卵,在海洋中堪称是最会生孩子的鱼妈妈了。

翻车鱼遍布世界各大洋,我国沿海有三种翻车鱼,即翻车鱼、黄尾翻车鱼、矛尾翻车鱼。

会发光的南极磷虾

南极的海域,盛产一种腹部发光的虾,一般长2~6厘米,最大的有15厘米,身体呈粉红色。那腹部的发光器,构造十分特别,道理却非常简单,就是含有发光的物质——磷,故名磷虾。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南极最温暖的时期,磷虾便大量繁殖。一只雌虾,可产卵2000~13000粒,受精后沉到500米深的水里,随海流移动,只需几天就卵化成虾。50天之后,它又可以做妈妈了。一只雌虾可以产几次卵,繁殖得特别快。整个南极有10亿~50亿吨磷虾。每年可以捕5000万~7000万吨,这个数字是目前全世界捕鱼的总量。南极51%的海域都产磷虾,平均每平方千米藏50吨,最多可达200吨。巨大的磷虾群在海中游动,可形成长达数千米,宽达几百米的“虾场”,把海水弄成赤褐色,每个“虾场”,拥有510万吨磷虾,捕获起来,毫不费力,一网可拖100~150吨。

南极磷虾,营养价值极高,含粗蛋白12%,脂肪3%,甲壳糖质2%,还有人体需要的各种氨基酸,比牛肉的营养价值还要高。如果每年捕获1.5亿吨,就可以获得2000万吨蛋白质。所以有人把南极誉为“蛋白质仓库”。

能够爬树的鱼

鱼类在水中生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鱼儿离开水,鳃丝干燥,彼此黏接,停止呼吸,生命也就停止了。然而,在我国沿海生活着一种能够适应两栖生活的弹涂鱼。

弹涂鱼体长10厘米左右,略侧扁,两眼在头部上方,似蛙眼,视野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