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言情单身公害?!
11840800000004

第4章 一见倾心(2)

自由主义者:习惯了一个人,向往自由,追逐理想,不愿意被束缚,不愿意陪着女人去逛街累得脚趾头疼,不愿意听人整天唠叨。他们不愿走进围城里,甚至有些恐惧婚姻。在女人心里他们似乎不懂得爱,不知道关心人。

其实他们是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一个有很强独立性的女人。

事业型:这样男人就不说了,一切为了工作,事业是最重要的。其实他希望一个持家的女人做他们的贤内助。

高不成低不就型:有些男人不愿意去接受自己觉得俗气的女人,但对一些太优秀的女人又不敢去追。结果有些看来很不错的男人就变成“剩男”了。

“剩女”的青春和尊严

二十一世纪出现了许多新词汇,“剩女”应该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如果查百度百科,对“剩女”的定义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有人认为,“剩女”现象是女性自己制造出来的,因为这些女性的女权主义意识过强,所以不能与男性妥协而组成传统式的完美家庭。换言之,“剩女”是一个带有强烈的传统价值判断的词,内含讽刺“嫁不出去”的大龄女青年的贬义,同时也暗讽现代都市女性过于个性化、过于自我与女权主义意识过强的生活方式。

在国外有许多女性朋友选择了所谓“剩女”的生活方式,而且大多过得非常潇洒。她们聪明能干,有独立的工作,买得起房子车子,之所以成为“剩女”,不是没有爱过,而是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步入婚姻的机会,到了年纪大一些的时候,不愿意勉强结婚,宁可选择独立自在的单身生活。她们的这种选择,在多元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中只是其中的一种,她们的自尊与独立不仅不会遭受任何非议,反而会受到同事和朋友们的尊重和认可。相反的,在国内的“剩女”朋友们,则不得不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好像“嫁不出去”全是她们自己的错误,是因为她们的自我过于膨胀,不能委屈求全地过传统式的婚姻生活,而到如今年老色衰还单身一人,在世人眼中成了“多余人”和“剩余人”,被社会视为异类。

衡量“剩女”的标准之一,就是青春,就是女性的年纪。倘若还是妙龄青年,就还有嫁出去的可能性,就还不至于沦落为“剩女”。选择新型的独立生活的女性,有职业有房子,但是没有婚姻,而逝去的青春,则成了传统社会价值体系命名她们为“剩女”的标准。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着名剧作家田汉曾经写过的一篇题为《为演员的青春请命》的文章,他为女演员短暂的演艺生命而抱不平,呼吁领导对演员要有更细致亲切的关怀,不要把她们宝贵的光阴消费在开会上。借用田汉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也想为剩女的青春和尊严请命。在国内,女性只要一过三十,如果还没有结婚对象,就有可能被称为“剩女”,就要忍受周遭异样的眼光。这种衡量女性的标准,不是用“三十而立”,而是用“三十而嫁”;不是用学识和成就来衡量女性,而是用婚姻来衡量女性。为什么这些拥有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女性不能得到最起码的尊重而被视为“多余人”呢?为什么女性就一定得青春貌美才能受到社会的肯定和爱护,或者总得像灰姑娘一样耐心地等待着白马王子的出现才能得到救赎呢?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勾勒了一个“青春共和国”,几乎赋予了女子一种宗教的神圣地位,把“女儿”放在阿弥陀佛和元始至尊之上,可谓是“女性主义”的先驱者。不过,他只把青春少女看得如此尊贵与神圣,对上了年纪的女性就没有给予同样尊贵的地位,因为在他眼里,那些上了年纪的女性已经成了浊泥一般的男性价值观的传声筒。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对上了年纪的中年妇女的描写,不是限于对“贤妻良母”的歌咏,就是限于对类似《金瓶梅》中****的塑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剩女”这类充满个性的现代都市女性的正面描写也才刚刚开始。

倒是西方文学传统对“剩女现象”一直都有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比如在维多利亚时代就有许多“剩女”,像着名的女作家简?奥斯丁在自己的小说中写了这么多的男欢女爱,可是自己却一生未嫁。她在未完成的小说《华生一家》中,通过两姐妹的对话,表示出对“剩女”的肯定:“我宁愿在一所学校当老师(我再也想不出更糟的事情了),也不想嫁给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在当时,家庭女教师或学校的老师是对女性开放的职位,选择这些职位的女性是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靠婚姻而生存的,但最后往往错过了婚姻的机会而沦为剩女。十九世纪的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Elizabeth Gaskell)在她的小说《克兰福特纪事》中(Cranford)写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小镇,镇里的主要人物是一群上了年纪的“剩女”或“老小姐”,所以这个小镇几乎可以被称为“剩女国”。在这个平静的百年小镇里,她们的生活非常简单纯朴,虽然没有琼瑶式的大起大落的浪漫史,可是有点点滴滴充满人性的温馨,有相濡与沫的感人的友谊,有欢欣纯净的日常生活,有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秩序,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尊严。当现代性的象征--铁路即将侵入这个古老的小镇时,她们一起抗拒着铁路的来临,共同保护着这个平凡可爱的世外桃源,镇上的其他居民不仅宽容地接受这些剩女,而且非常尊敬爱护她们。小说中的这些“剩女”们的年纪都非常大,不但不是镇里的“边缘人”或者“多余人”,反而是镇里的主流,她们都很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人格,也都受到社会的尊重。

可惜在国内,“剩女”还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这些“剩女”被社会遗弃,被推向边缘,是社会把她们变成了“多余人”的,也可以说,“剩女”就是中国当代女性中的“多余人”。说起“多余人”,我们都知道这是十九世纪末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一组特殊的形象群体,如普希金的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等。这些“多余人”是在俄国专制社会中最早觉醒的一些先进的贵族青年,他们不满沙皇统治,不愿意与腐败的贵族阶层同流合污,拒绝遵守社会的常规,于是被社会所拒绝与排斥,最终在社会上苦闷彷徨,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在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虽然是社会把这些先进的贵族推向“多余人”,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主动地选择了“多余人”的位置。他们的这种选择,并不只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是个体有意识而能动地去思考与探寻人的心灵与灵魂的一种方式。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实际上也是一个“多余人”,是与传统价值观念格格不入的充满宗教悲悯情怀的“槛外人”。在我的眼里,“剩女”就像这些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与主流的世俗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很有个性,很有自己的思想,是值得敬重的。她们重视的是如何做一个不卑不亢的依靠自己能力生存的人,而不是成天琢磨如何能够嫁给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也就是说,她们把重心放在自己的独立价值上,而不是仰仗男人的恩赐与救赎。如果真正的爱情来临,她们也一样会爱得天翻地覆,但是当真正的爱情没有来临时,她们也不自怨自艾,因为她们有养活自己的手艺,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房间,有不随波逐流的意志,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男人的价值世界里,她们硬是勇敢地在隙缝中开辟了一个充满女性气味的感性世界,并不为俗世的观念所动摇。

“剩女”这个新词汇,从表面上看仿佛是由年龄所命名的,但从深层上看,还是由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所规定的。为此,我不仅要为剩女的青春请命,而且要为她们的智慧、勇气、尊严和独立的人格请命。

他们真的会“剩”下吗?--“剩”只是一个过程

从前面总结的“剩”的原因和背景看,“剩”的存在是有道理的或是能站得住脚的。

一方面,“剩”字未必能得到“剩男”、“剩女”的真正和全部认同,许多的“剩男”、“剩女”并不感到或承认是“剩”。“当嫁不嫁,父母害怕;当婚不婚,爹妈担心。”所以,这首先或主要是从社会和家长的角度看问题的结果或结论。

一方面,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剩男”、“剩女”处在世俗的社会多少总有些尴尬。有早婚、晚婚、暂时或无法肯定的不婚。所谓“独身主义者”的旗帜到底要打多久?谁能真正确定一辈子单身?所以,“剩”,是一个过程。他们还是在找另一半,在碰机会,在等缘分。95%以上的是会触电的,只是早晚的问题。即使在旧社会也不是100%的都结婚,只是原因不同。要不,为什么会有“旷夫”、“怨女”?

我的青春谁做主?我的青春我做主,我就是“剩男”、“剩女”。因此,建议父母不要搞“逼婚记”和“拉郎配”,社会也不要过分关注,当顺其自然。婚也罢“剩”也罢,都是手段。是婚是“剩”,全在自己把握,目的在于幸福、开心。而何谓幸福、开心?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没有一个统一答案,只有自己来体验。

剩男剩女标准:妇联划定

有报道称,全国妇联划定剩男剩女标准:男30岁女27岁。

12月14日,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和百合网联合发布《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这项历时一年、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社会调查,从多元的婚恋文化中提炼出中国当代单身人士婚恋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

男公务员和女教师最吃香

报告显示,超过40%的受访女性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是公务员,以下依次是企事业管理人员、警察/军人、企业主、医务工作者等。这说明女性在择偶中倾向于寻求稳定;38.3%的受访男性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为教师,以下依次是公务员、医务工作者、金融财会人员等。52.1%的受访男性对女性的职业没有要求。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总干事田范江认为,调查结果说明男性对女性的职业要求不高,希望伴侣的职业稳定,能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照顾家庭。

报告指出,农业户口的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差异较大:在受访的农业户口的农村女性中,仅有0。7%选择农民为理想伴侣,因此农村男性择偶非常困难;而农业户口的城市男性选择农民为理想伴侣的比例仅为3.3%。

田范江说,这表明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村人(如农民工)受城市文化熏陶,其婚恋观已发生变化,不愿与农民结婚。

“男人无房,结婚免谈”

在所有备选择偶标准中,除“道德人品”和“脾气性格”外,男性和女性在择偶中最看重“感情投入”。“剩男”和“剩女”最大的不同是:男性在择偶时主要追求女性的外貌,不太看重她们的工作能力;而女性主要追求男性的经济实力和工作能力。

具体来看,七成受访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有稳定收入和一定积蓄才能结婚。其中,65%左右的女性希望男性的收入比自己多1倍以上,而逾63%的男性对女性收入的要求不高。

此外,近30%的未婚女性难以接受婚前财产公证;超三成受访女性主张“男性为结婚买单”或“男方出大头,女方出小头”;在婚后财产处置问题上,男性更主张家庭财政AA制,而53.2%的受访者认同妻子掌握家庭财政大权。

社会学家李银河分析认为,有些女性存在弱者心理,觉得男方购房理所应当,这是典型的封建观念,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女性独立的精神不符。

本次调查的执行者、婚恋专家王治国指出,现在单身人群的择偶期望存在明显误区,“择偶错位(期望错位)”影响了人们的择偶行为。报告反映出当下婚事中不少女性将婚姻视为一种社会保障,不久前公布的新婚姻法《征求意见稿》,正冲击着“傍大款”“房子都比男人可靠”等被扭曲的婚恋观。

年龄问题对女性很残酷

报告显示,女性的择偶压力主要源自于男性对女性年龄的要求,超九成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在27岁之前结婚,约32%的男性认为女性最佳结婚年龄为20~24岁。可见年龄对女性的择偶相当残酷。

此外,超过五成的女性认为男性最佳的结婚年龄是28~30岁。报告认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已经工作了一定时间,其事业相对比较稳定,有一定经济实力,说明女性更愿意嫁给成熟男。

80后择偶更听“父母命”

报告显示,23.8%的单身人士的父母在到处帮他们找对象,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

报告还显示,“80后”在择偶中更遵从父母的意见,因父母反对而与恋人分手。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教授蒋永萍分析说,这说明一方面由于“80”后独生子女居多,经济上尚未独立,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这直接导致他们在择偶中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意见。

多数“剩男剩女”在受访中表示需要接受多种形式的婚恋指导与援助,他们认为单身的主要原因是社交圈子太窄、自己不够积极主动、感情受过伤害、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等。

“受访者普遍希望接受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婚恋咨询与指导,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恋爱培训班、相亲活动、婚恋咨询等,帮助他们扩大社交圈子,学会如何在择偶中积极主动,这说明中国的婚介市场潜力巨大。”田范江说。

职业选择

女选男: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警察/军人、企业主、医务工作者……

男选女:教师、公务员、医务工作者、金融财会人员……

单身原因

-社交圈子太窄 -自己不够积极主动

-感情受过伤害 -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看看你“剩”到了哪一级

25~27岁 剩斗士

初级剩女,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圣斗士)

28~30岁 必剩客

中级剩女,此时属于她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必胜客)

31~35岁 斗战剩佛

高级剩女,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斗战剩佛”(斗战胜佛)

35岁往上 齐天大剩

那就是特级剩女,当尊之为“齐天大剩”(齐天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