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三级医院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手册
11841900000044

第44章 院内感染管理(2)

1.有限度的周期性监测。这种监测方法主张全院综合性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其他时间采用目标性监测,它能减少花费在执行全院综合性监测上的时间,间歇的全院综合性监测有利于减少遗漏暴发发现的可能性,同时感染率也能在不同的机构和地区间进行比较。

2.选择性监测。这种监测方法是在高危病人组和某些感染部位采取连续监测,而其他的部门和部位采用轮转监测。这一系统包括:高流行率人群中的普遍研究、前瞻性研究和低流行率中的回顾性研究。

二、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

1.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监测。

2.监测对象。住院患者(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时可包括出院后一定时期内的患者)。

3.监测内容(最小数据量要求)。

(1)基本情况。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位、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未手术)。

(2)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原发疾病的关系(无影响、加重病情、直接死亡、间接死亡)、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学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敏感、中介、耐药)。

(3)监测月份病人出院情况。按科室记录出院人数,按疾病分类记录出院人数,按高危疾病记录出院人数,按科室和手术切口类型记录出院人数;或者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日总数。

4.监测方法。应采用前瞻性监测的方式,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主动、持续地对调查对象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回顾性调查可作补充方式,修正和补充感染诊断。

(1)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临床科室医师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2)医院应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并付诸实施。

(3)专职人员应以查阅病历和临床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医院感染病例。

(4)医院感染资料的来源,包括以病人为基础和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基础的信息。

5.资料分析。

(1)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一定时间内新发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同期住院(或出院)病人数×100%。

(2)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一定时间内新发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同期住院病人住院总日数×1000‰。

6.总结和反馈。结合历史同期和上月医院感染发病率资料,对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分析建议。

三、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

1.现患率调查可了解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反复进行现患率调查,可以看出医院感染的长期趋势,用于控制效果评价。

2.监测对象为指定时间段内所有住院病人。

3.监测内容(现患率调查最小数据量)。

(1)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位、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未手术)。

(2)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学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

(3)可结合抗菌药物横断面调查进行。

(4)按科室记录应监测人数与实际监测人数。

4.监测方法。

(1)应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计划并培训参加调查人员。

(2)应以查阅运行病历和床旁调查病人相结合的方式调查。

(3)每病人填写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表。

(4)每病区(室)填写床旁调查表。

5.资料分析。

(1)医院感染现患率。医院感染现患率=同期存在的医院感染病例数/观察期间调查的病人数×100%。

(2)实查率。实查率=观察期间调查的病人数/同期所有住院病人数×100%。

6.总结和反馈。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四、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1.监测对象。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

2.监测内容。

(1)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位、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2)手术资料。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素评分指标(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分类、ASA(美国麻醉协会)评分,见表11-9、表11-10)、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3)手术部位感染资料。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

3.监测方法。

(1)宜采用前瞻、主动的监测方法,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宜在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2)每例监测对象应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4.资料分析。

(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100%。

(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100%。

(3)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①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100%。

②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100%。

③平均危险指数。平均危险指数=Σ(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④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医生调正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的感染专率/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100%。

5.总结和反馈。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五、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2.监测对象。住院病历和门诊处方。

3.监测内容。

(1)基本资料。调查日期,住院号,科室,床位,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未手术)。

(2)使用抗菌药物资料。感染诊断(全身感染,局部感染,无感染),用药方式(全身、局部),用药目的(治疗用药,预防用药,预防加治疗用药),联合用药(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名称,使用日剂量,用药天数,给药途径(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4.监测方法。

(1)可采用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某日或某时间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宜采用专职人员与富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调查。

(3)出院病历调查。查阅出院病历。

(4)运行病历调查。查阅运行病历。

(5)门诊处方调查。查阅门诊处方。

5.资料分析。

(1)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对象中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调查对象患者数×100%。

(2)住院患者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对象中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调查对象患者数×100%。

(3)每千住院日的DDD数。每千住院日的DDD数=抗菌药物的DDD频数/累计住院日数×1000‰。

(4)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100%;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100%。

(5)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调查处方数×100%。

6.总结和反馈。抗菌药物调查资料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实施后再进行评价。

六、细菌耐药性监测

1.细菌耐药性监测。监测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包括临床上一些重要的耐药细菌的分离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DR-P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细菌等。

2.监测对象。临床标本分离的病原菌。

3.监测内容。细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结果。

4.监测方法。对微生物室的细菌分离和药物敏感结果进行统计。

5.资料分析。

(1)不同病原体的构成比。

(2)主要革兰阳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主要革兰阴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5)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的构成比及绝对分离数。

(6)VRE占肠球菌属细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7)革兰阴性细菌产ESBLs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6.总结和反馈。结合以往资料总结并公布结果,向临床医师和医院药事管理机构反馈。

七、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1.目的。开展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了解各类型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2.监测方法和内容。

(1)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入住ICU48h后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病人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应追踪观察48h,此间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月底转出ICU的病人,如48h后发生感染的,感染日期记在下一月;48h内发生感染的,则该感染日期为转出ICU的日期,记入转出当月感染数。

(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系统感染、血液系统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3)资料收集。每个被监测的ICU病人,每天填写“ICU病人日志”(表11-11)。

ICU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3.资料分析。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主要是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各类危险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机机等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计算指标及方法如下。

(1)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同期住ICU病人总数×100%。

(2)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同期住ICU病人日数×1000‰。

(3)与尿道插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同期尿道插管病人日数×1000‰。

(4)与动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发病率(‰)=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液感染人数/同期动静脉插管病人日数×1000‰。

(5)与呼机机相关的肺部感染发病率(‰)=使用呼机机病人中肺部感染人数/同期使用呼机机病人日数×1000‰。

(6)感染率的比较。为了比较各种ICU的感染率,必须考虑住在ICU的病人病情。

只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正后,才能具备相同的基础进行比较。每周按照“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见表11-12)”对病人进行评定,评定结果记入“ICU月报表”中,然后计算ICU病人的病情平均严重程度。a.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病人总分值/每周参加评定的ICU病人总数。b.调正率=ICU感染率/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7)器械使用率。ICU内留置导尿管、使用动静脉插管和呼吸机的病人较多,因此对其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肺部感染也作相应的监测。某些医疗器械的使用在确定感染危险因素的强度中有重要作用。病人使用某些高危器械的比例即器械使用率,通常定义为单位累计住院天数(如1000个住院日)中使用器械的天数。a.尿道插管应用率(‰)=尿道插管病人日数/累计病人住院日数×1000‰。b.动静脉插管应用率(‰)=动静脉插管日数/累计病人住院日数×1000‰。c.呼吸机应用率(‰)=使用呼吸机日数/累计病人住院日数×1000‰。d.总器械应用率(‰)=总器械应用日数/累计病人住院日数×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