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1842000000016

第16章 呼吸系统病证(4)

4.肺疽《外科精义》:“其肺疮之候,口干喘满,咽燥而渴,甚则四肢微肿,咳嗽脓血,或腥臭浊沫,胸中隐隐微痛者,肺疽也。”即把肺痈亦称之谓肺疽。因此,肺痈、肺疮、肺疽有时可视为一义。然《中国医学大辞典》:“肺疽:(1)此证生于紫宫、玉堂二穴,属仃脉之经,十日可刺,脓水黄白色者可治,如无脓或渐大旁攻,上硬下虚,自破流水不绝,咳唾引痛者,不治。(2)因饮酒或食辛热之物而吐血者之称。治详伤洒吐血条。”即把位于紫宫、玉堂穴之疮疡和伤酒或食辛热饮食物所致之吐血亦称之谓肺疽,与称谓肺疽之肺痈,当不难区别。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掌握病性本病为热毒瘀结于肺,成痈酿脓,故发病急,病程短,属于邪盛证实。临床以实热证候为主要表现。

2.辨别病期根据病程的先后不同阶段和临床表现,辨证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以作为分证的依据。

(二)分证论治

1.初期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咯白色黏沫痰,痰量日渐增多,口干鼻燥。舌苔薄黄或薄白,脉象浮数而滑。

治法:疏风散热,宣肺化痰。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8g,连翘15g,芦根20g,竹叶10g,荆芥10g,薄荷6g(后下),瓜蒌仁15g,鱼腥草30g,甘草6g。水煎服。

头痛者,可加菊花、桑叶、蔓荆子等以疏风热,清头目;内热转甚者,可加石膏、炒黄芩以清肺热,或可加鱼腥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咳甚痰多者,可加杏仁、桑白皮、冬瓜子、枇杷叶、贝母以化痰止咳;胸痛呼吸不利,可加瓜蒌皮、广郁金、桃仁以活血通络,化瘀止痛)喘甚者,可加用麻杏石甘汤以清肺平喘。

2.成痈期

主症: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退,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黄稠脓痰,气味腥臭,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泄肺逐痰。

方药: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華茎30g,冬瓜仁20g,薏苡仁20g,桃仁12g,桔梗12g,黄芩12g,黄连10g,栀子10g,鱼腥草30g,红藤30g,蒲公英20g,瓜蒌仁18g,甘草6g水煎服。

咳痰黄稠,酌配桑白皮、瓜蒌、射干、竹茹等清化之品;咳而喘满,咯痰稠浊量多,不得卧者,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泄肺逐痰;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者,可合用犀黄丸;胸痛甚者,可加乳香、没药、郁金、赤芍药、丹参等活血散结,通络定痛;烦渴甚者,可加石膏、知母、天花粉清热保津;便秘者,可加大黄、枳实荡涤积热。

3.溃脓期

主症: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有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或绛,苔黄腻,脉象滑数或数实。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减。

桔梗15g,薏苡仁20g,川贝母12g,金银花18g,白及12g,鱼腥草30g,野荞麦根30g,败酱草20g,黄芩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若咯血者,可加牡丹皮12g,三七末3g,紫珠草30g,藕节20g。伤津者,加沙参15g,麦冬12g,天花粉18g。气虚者,加黄芪18g。

4.恢复期

主症: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痰日渐减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食纳好转,精神渐振;或见胸胁隐痛,难以久卧,短气,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不华,形体消痩,精神委靡,或见咳嗽,咯血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舌质红或淡红,苔黄或薄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化痰,扶正托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北沙参18g,麦冬15g,玉竹15g,天花粉12g,桑叶12g,桔梗12g,薏苡仁18g,冬瓜仁20g,百合18g,川贝母10g,甘草6g。水煎服。

若低热者,加青蒿15g,白薇、地骨皮各12g。咯痰腥臭脓浊者,加鱼腥草30g,败酱草20g。

五、其他疗法

简验方:

(1)鲜薏苡根。适量、捣汁,温热服,一日3次,或加红枣煨服,可下臭痰浊脓。

(2)丝瓜水。丝瓜藤尖(取夏秋间正在生长的),折去一小段,以小瓶在断处接汁,一夜得汁若干,饮服。

(3)白及30g,生蛤壳45g,怀山药30g,共研细末,一日2次,每次3g,开水送服。

(4)白及120g,浙贝30g,百合30g,共研细末,早、晚各服6g。

前二方用于溃脓期,后二方用于恢复期。

六、预防与调摄

凡属肺虚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肺卫不固,易感外邪者,当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节,以防受邪致病;并禁烟酒及辛辣炙焯食物,以免燥热伤肺。一旦发病,则当即早治疗,力求在未成脓前得到消散,或减轻病情。

肺痈患者,应做到安静卧床休息,每天观察记录体温、脉象的变化,咳嗽情况,咳痰的色、质、量、味,注意室温的调节,做好防寒保温。在溃脓后可根据肺部病位,予以体位引流;如见大量咯血,应警惕血块阻塞气道,或出现气随血脱的危症,当按“咯血”采取相应的调摄措施。

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忌油腻厚味。高热者可予半流质。多吃水果,如橘子、梨、枇杷、莱菔等,均有润肺生津化痰的作用。每天可用苡米煨粥食之,并取鲜芦根煎汤代茶。禁食一切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如辣椒、葱、韭菜、黄鱼、鸭蛋、虾子、螃蟹等。吸烟、饮酒者一律均须戒除。

七、病案选录

邹XX,男,56岁,1972年10月24日初诊。

病史:发热、咳嗽、吐脓痰约一周。患者过去有慢性咳嗽史,西医诊为支气管扩张。一周前感冒后病情加重,咳嗽,吐脓性痰,量多,有恶臭味,伴发热(38.6—39.2°C)、口干、右胸痛。曾服四环素、土霉素等无效。脉滑数,苔薄黄腻。

辨证施治:痰热壅肺,蕴而成痈。治以清热化痰,解毒化瘀之法。

处方:银花15g,连翘24g,鱼腥草30g,蒲公英30g,黄芩9g,瓜蒌12g,陈皮9g,半夏9g,茯苓12g,薏苡仁24g,桃仁9g,赤芍12g,甘草6g。

二诊:服药二剂,咳嗽轻,吐痰少,发热、胸闷,口干等症状有所好转。脓滑而不数。照原方续服。

三诊:又服上方四剂,病情显著好转,体温正常,咳嗽轻,痰量又较前减少,亦无明显腥臭味,偶感胸痛,舌苔薄白,脉弦。

原方去蒲公英,加丹参12g。后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化裁,共服20余剂,病愈。

(田洪义胡成君)

(第八节)肺痨

一、概述

肺痨是指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肺系病证。病轻者诸症间作,重者则每多兼见。西医所称的肺结核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外则痨虫传染,内伤则正气虚弱,两者多互为因果。痨虫蚀肺,肺阴耗损,可致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其病理性质主要在于阴虚。

(一)感染“痨虫”

“痨虫”传染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因,因直接接触本病患者,导致“痨虫”入肺,侵蚀肺脏而发病。如探病、酒食、看护患者或与患者朝夕相处,都是导致感染的条件。

(二)正气虚弱

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小儿发育不良,抗病能力低下,“痨虫”乘虚入侵。或因酒色过度,耗伤精血,元气受伤;或劳倦太过,忧思伤脾,脾虚肺弱,痨虫入侵而发病。或因大病、久病后身体虚弱,失于调治;或外感咳嗽,经久不愈;或胎产之后失于调养,气血不足等,皆易致“痨虫”入侵。还可因生活贫困,或厌食挑食,饮食营养不足,终致体虚不能抗邪而感染“痨虫”。

肺痨之病机特点以阴虚为主。肺喜润恶燥,痨虫蚀肺,肺体受损,首耗肺阴,而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导致阴虚火旺;或因肺脾同病,导致气阴两伤,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三、临床表现

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痩。病重者可出现咳嗽、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痩等主要临床表现。且有与肺痨患者长期密切接触史。

四、相关检查

X线检查可早期发现肺结核,X线摄片大多可见肺部结核病灶。活动性肺结核痰涂片或结核菌培养多呈阳性。听诊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罗音。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结核菌素试验皮试呈强阳性有助于诊断。

五、鉴别诊断

1.虚劳肺痨与虚劳的共同点是都有正气虚表现,而主要区别在于肺痨为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变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机特点,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痩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病程较长,病势缠绵,一般不具有传染性,可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虚损症状,是多种慢性虚损证候的总称。

2.肺痿肺痨与肺痿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多种慢性肺部疾患所导致的肺叶痿弱不用。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要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特征。肺痨后期亦可致肺痿。

3.肺胀以咳嗽、咳痰、气喘、浮肿四大主症为特征,其中气喘不续症状最为显著,多为久咳、哮证等肺系疾病演变而成,而肺痨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痩为主要临床症状。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痩。病重者可出现咳嗽、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痩等主要临床表现。且有与肺痨患者长期密切接触史。

(二)分证论治

肺痨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临床以肺阴亏损为多见,如进一步演变发展,则表现为阴虚火旺,或气阴耗伤,甚至阴阳两虚。病久多及脾肾,临床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四大主要症状为特点。

肺痨的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根据体质强弱分别主次,尤需重视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同时注意补益脾肾。治疗大法应以滋阴为主,火旺者兼以降火,合并气虚、阳虚者,则当同时兼顾。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如《医学正传·劳极》指出“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的两大治则。

1.肺阴亏损

主症:干咳少痰,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血色鲜红,胸部隐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苔薄,舌边尖红,脉细或兼数。

证候分析:阴虚肺燥,肺失滋润,其气上逆,故咳;虚火灼津,故少痰;肺损络伤,则痰中带血,血色鲜红,胸部隐痛;阴虚内热,故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肺阴耗伤,则口干咽燥;苔薄质红,脉细数属阴虚之候。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月华丸(《医学心悟》)。本方功能补虚杀虫,滋阴镇咳,化痰止血。方中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滋阴润肺;百部、獭肝、川贝润肺止嗽,兼能杀虫;桑叶、白菊花疏风清热,清肺止咳;阿胶、三七有止血和营之功;茯苓、山药健脾补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若咳频而痰少质黏者,可加甜杏仁与方中川贝共奏润肺化痰止咳之功,并可配合琼玉膏(《洪氏集验方》)以滋阴润肺;痰中带血丝较多者,加白及、小蓟、仙鹤草、白茅根等和络止血;若低热不退者可酌配银柴胡、地骨皮、功劳叶、青蒿、胡黄连等以清热除蒸;若久咳不已,声音嘶哑者,可加诃子皮等以养肺利咽,开音止咳。

2.虚火灼肺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心烦口渴,失眠,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痩,舌红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病及肾,肺肾阴伤,虚火内灼,炼津成痰,故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虚火灼伤血络,则咯血,血色鲜红;肺病及肾,不能输津滋肾,致肾水亦亏,水亏火旺,故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肝肺络脉不和,故见胸胁掣痛;心肝火盛,则心烦失眠,易怒;肾阴亏虚,相火偏旺,扰动精室,则遗精;冲任失养,则月经不调;阴精耗伤以致形体日渐消痩;舌红而干,苔薄黄而剥,脉细数均为阴虚燥热内盛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合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加减。百合固金汤功能滋养肺肾,用于阴虚阳浮,肾虚肺燥之证。用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润肺,止咳生津;当归活血养血;白芍柔润滋阴;桔梗、贝母、甘草清热化痰止咳;合鳖甲、知母滋阴清热;秦艽、柴胡、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另可加龟甲、阿胶、五味子、冬虫夏草滋养肺肾之阴,培其本元;百部、白及补肺止血,抗结核杀虫。若火旺较甚,热势明显者,酌加胡黄连、黄芩苦寒泻火、坚阴清热;痰热蕴肺,咳嗽痰黄稠浊,酌加桑白皮、花粉、知母、马兜铃、鱼腥草等清化痰热;咯血较著者,加黑山栀、丹皮、紫珠草、大黄炭、地榆炭等凉血止血;血出紫黯成块,伴胸胁剌痛者,可酌加三七、茜草炭、蒲黄、郁金等化瘀和络止血;盗汗甚者可选乌梅、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养阴止汗。

3.气阴耗伤

主症: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稀白量多,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伴有畏风寒,自汗、盗汗,纳少神疲,便溏,面色fl光白,颧红,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而数。

证候分析:肺脾同病,阴伤气耗,清肃失司,肺不主气而为咳,气不化津而成痰,肺虚络损,痰中带血;阴虚内热则午后潮热,盗汗,颧红;阴虚日久而致气虚,气虚不能卫外,故畏风,自汗;脾虚不健,则纳少神疲,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而数均为气阴两虚之候。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十药神书》)加减。本方功能补气养阴,兼清虚热。药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炙甘草补肺益脾,培土生金;天冬、麦冬、五味子滋阴润肺止咳;熟地、生地、当归、白芍以育阴养荣,填补精血;地骨皮、银柴胡清退虚热;黄柏、知母滋阴清热;陈皮、生姜运脾化痰。亦可加白及、百部以补肺杀虫。若夹有湿痰者,可加姜半夏、橘红、茯苓等燥湿化痰;咯血量多者可酌加蒲黄、仙鹤草、三七等,配合补气药,以补气摄血;咳嗽痰稀者,可加紫菀、款冬花、苏子温润止嗽;有骨蒸、盗汗等伤阴症状者,可加鳖甲、牡蛎、乌梅、地骨皮、银柴胡等补阴配阳,清热除蒸;如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者,酌加扁豆、薏苡仁、莲子肉、山药等甘淡健脾。

4.阴阳虚损

主症:咳逆喘息,少气,咳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盗汗,自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形寒肢冷,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证候分析:肺痨日久,阴伤及阳,出现阴阳两虚,肺、脾、肾三脏并损的证候。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故咳喘少气,咳痰色白;咳伤血络则痰中带血,血色暗淡;阴伤则潮热盗汗;阴伤声道失润,金碎不鸣而声嘶;脾肾两虚则见浮肿,肾泄;病及于心,则心慌,唇紫;虚火上炎,则口舌生糜;卫虚则形寒自汗;精气衰竭,无以充养形体、资助冲任之化源,故女子经少、经闭,大肉尽脱;命门火衰,故男子滑精、阳痿;舌脉均为阴阳俱损之象。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医学心悟》)加减。本方温养精气,培补阴阳。方中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以补肺脾之气;白芍、当归、枣仁、远志养血宁心;枸杞、熟地、龟甲培补阴精;鹿角、紫河车助真阳而填精髓。另可酌加麦冬、阿胶、五味子滋养肺肾。若肾虚气逆喘息者,配钟乳石、冬虫夏草、诃子、蛤蚧、五味子等摄纳肾气以定喘;心悸者加丹参、远志镇心安神;五更泄泻者配用煨肉豆蘧、山茱萸、补骨脂以补火暖土,并去地黄、阿胶等滋腻碍脾的药物。

七、其他疗法

(一)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