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11843300000101

第101章 饮食与排泄障碍(9)

有研究发现非器质性遗尿症病儿的骨龄落后于同龄儿童,因此,有学者提出成熟延迟可能与非器质性遗尿症有关。由于病儿大脑在感受和处理自充盈膀胱传送的神经冲动方面发育落后,因此,使病儿出现遗尿问题。此外,还有研究发现与夜间膀胱控制获得延迟的有关因素是低出生体重、身材矮小、运动发育延迟、语言和言语发育延迟、视觉一运动和空间知觉差等。吕麟亚等(2006)研究报道原发性非器质性遗尿症病儿骶神经兴奋性降低。还有研究表明排尿训练存在问题,如过早或过晚,或过于严厉,均有可能导致病儿排尿自控管理的紊乱或对入厕排尿产生恐惧,从而出现遗尿问题。

目前尚有研究表明非器质性遗尿症病儿易于出现情绪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等。但这些障碍与非器质性遗尿症只是共存,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还有研究运用Eyberg儿童行为量表对原发性夜间型非器质性遗尿症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儿童的评分虽然高于正常对照,但是并没有超过上述行为量表的界限分。

三、临床表现

非器质性遗尿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儿在达到能够自行控制排尿的年龄,也即5岁后(对于存在发育障碍的儿童,智龄5岁后),却不能够自行控制小便,而此现象并不是由于服用利尿剂所引起,也不是由于各种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障碍所导致。具体讲,非器质性遗尿症病儿常常表现为夜间睡眠中尿湿床单,少数病儿表现为白天控制不住小便而尿湿裤子,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因为遗尿情况较频繁发生,因此,会给病儿父母带来一定烦恼和困扰,给病儿本人造成明显痛苦和压力。同时,由于父母可能斥责或体罚病儿,同伴可能疏远或排斥病儿,病儿还可能出现对父母的对抗或低自尊,从而进一步影响病儿的社会适应,并使病儿易于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王玉清等(2004)对遗尿症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遗尿症儿童倾向于内向,有忧虑、抑郁及自卑感,生活质量受到明显损害。除上述非器质性遗尿症的临床表现外,该障碍病儿的气质特点尚存在较多问题。如马骏(2006)报道在非器质性遗尿症儿童中,难养型比例(30%)明显高于正常儿童(11%);男性遗尿症儿童活动水平较高、节律性差、适应性差、反应强度较强烈、坚持性低、注意较易分散;女性遗尿症儿童活动水平较高、节律性差、适应性差、情绪本质较消极、坚持性较低。此外,病儿尚易于合并情绪行为障碍。有研究报道,32%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符合非器质性遗尿症诊断标准,29.6%的选择性缄默儿童存在非器质性遗尿症。因此,注意病儿存在的其他症状对全面诊断、充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器质性遗尿症为一个自愈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多数病儿自发缓解,至成人时,患病率约为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步骤

1.采集客观而详细的病史。应注意收集病儿症状的特点,如出现时间、出现频率、症状出现前小便控制情况、是否存在大便失禁等;注意收集与病儿遗尿症状发生有关的可能因素及情绪行为症状,并注意病儿是否存在与遗尿症状相关的躯体疾病等。

2.对病儿进行全面的精神检查、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以除外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神经系统疾病。同时确定病儿可能存在的情绪行为方面的症状。

3.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尿常规等,以进一步除外躯体和神经系统疾病。

4.综合上述结果,结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诊断标准

DSM一W一TR诊断标准如下:

(1)反复不自主地或有意地排尿在床上或衣服上;(2)这种行为具有临床意义,表现为每周2次,至少持续3个月,或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者社交、学业(或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年龄至少5岁(或相当的发育水平);(4)这种行为不是由于物质的直接生理作用(例如利尿药)或躯体情况(如糖尿病、脊柱裂、癫痫发作)所导致。

分型:日间型,夜间型,混合型。

ICD一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的临床描述和诊断要点中,无具体的非器质性遗尿症诊断要点,但指出:如果遗尿症伴有某种情绪或行为障碍,只在不随意排尿至少每周数次,而且其他症状随着遗尿而消长时,遗尿症才构成原发诊断。

CCMD一3诊断要点与DSM一IV一TR相似,但是,对于存在发育落后的病儿,要求智龄在4岁以上,同时,对于遗尿频率要求更为宽松,要求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至少已3个月。

(三)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所致遗尿症状隐形脊柱裂、泌尿系统感染(尤其女孩)、糖尿病等均有可能导致病儿出现遗尿或小便控制不良现象,因此,在诊断非器质性遗尿症之前,应详细采集病史,进行必要的放射线、尿常规或其他检查,以除外躯体疾病所导致的遗尿症状。

2.其他精神障碍所致遗尿症状严重的精神疾病、严重的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均有可能使儿童出现遗尿症状,此时,遗尿症状只是上述精神障碍的症状之一。在应激状况下,儿童也可能出现短暂的遗尿症状。因此,需全面了解病史,并进行全面的精神检查,以除外其他精神障碍所致的遗尿症状。

五、治疗

在我国,非器质性遗尿症病儿的就诊率较低。JianGuoWen等(2006)报道,在我国河南,仅6.08%的原发性夜间型非器质性遗尿症病儿寻求专业工作者的帮助。因此,加强公共教育非常重要。

非器质性遗尿症的治疗目标是消除病儿症状,帮助病儿解决共存的其他问题,改善病儿的社会适应。为达到上述目标,在进行治疗之前,应充分了解病儿的病史,仔细评估病儿的症状,详细了解与病儿症状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充分讨论病儿的治疗需求和具体方法。之后,运用以下综合治疗的方法帮助病儿改善症状,达到上述治疗目标。

(一)对家长和病儿的教育

虽然非器质性遗尿症较为常见,但是,病儿家长对该障碍常常缺乏认识。由于缺乏认识,家长可能认为孩子懒惰或故意如此,并可能采取不适当的方法如斥责、体罚来管理病儿。有研究报道,23%—36%的家长首先采用惩罚的方法处理孩子的尿床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病儿的治疗,影响病儿的自尊,并使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冲突和对立。因此,对家长和病儿进行教育非常重要。通过教育,使家长和病儿了解该障碍的症状、发生机制及治疗干预方法,使家长能够运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和管理病儿,同时,还能够使家长主动带病儿就诊,积极与医师配合。从而建立起包括医师、家长及病儿在内的良好的治疗同盟,消除不利因素,改善病儿症状,促进病儿康复。

(二)心理治疗

1.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非器质性遗尿症的一种常用并且很重要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主要是运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及行为治疗的方法帮助病儿逐渐控制小便,减少遗尿。因行为治疗无不良反应,因此,应该先于药物治疗而使用。

(1)排尿终止训练遗尿报警器始用于1938年,是非器质性遗尿症病儿常用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原理是:当病儿尿床时,安装在床垫上的遗尿报警器电路即会接通,警铃响起,尿床的病儿即被唤醒。反复多次上述过程以后,病儿将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有明显尿意,即会醒来,从而缓解遗尿症状。对于白天遗尿的病儿,可在病儿内裤上放一个小垫子,并将小垫子与衣服内侧的振动器相连接。当病儿尿湿裤子时,小垫子中的电路即会接通,振动器振动,从而提醒病儿入厕小便。反复多次上述过程后,病儿也可建立起条件反射,当有尿意时,便会直接入厕小便。一般来说,遗尿报警器治疗非器质性遗尿症需要12—16周时间。已有多个研究表明该治疗的有效率为60%—90%,对夜间型非器质性遗尿症治疗效果最好。在各种非器质性遗尿症的治疗方法中,该方法治愈率最高,为75%;亭止治疗后,该方法疗效最为持久,复发率也最低,为41%。治疗失败的原因常常为:警报器声音较小,难以完全唤醒病儿;当病儿醒来后,没有人督促病儿上厕所;没有坚持使用警报器。复发时,可以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

责任训练和奖励系统对于非器质性遗尿症病儿,可通过给病儿一个与其年龄相应的责任,如让小年龄儿童撤去尿湿的床单,让大年龄儿童清洗尿湿的衣服、床单等,作为尿床的结果,来增强病儿的自我监控能力。同时,也可运用代币制等方法,建立一个奖励系统。通过奖励系统,强化病儿的不尿床行为,减少遗尿。

延长排尿间隔训练该训练目的是帮助病儿增加清醒时膀胱的容积。膀胱容积增加,病儿遗尿的可能性即可能降低。在进行训练时,可在安排好的时间里,让病儿摄入一定量液体。之后,当病儿想小便时,要求病儿告诉父母。父母得知后,要求病儿等待一会再去小便。通过多次训练,病儿憋尿时间将逐渐延长,膀胱容积将逐渐增加,遗尿的可能性也随之逐渐减少。

(4)超量训练该训练的目的是增加病儿夜间睡眠时膀胱的容积,从而减少遗尿的可能性。在进行训练时,在病儿连续14天没有遗尿情况后,让病儿睡觉前15分钟饮水120ml。如果病儿连续两天没有遗尿,可增加到180ml。如果仍然连续两天没有遗尿,可增加到240ml。如果病儿出现遗尿,则退回到180ml。直至饮水量等于该年龄阶段儿童的正常膀胱容积,即:((年龄十2)X30)ml为止。如果在最大饮水量时病儿连续14天没有遗尿,则可停止该治疗。

(5)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为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在原发性非器质性遗尿症病儿中逐渐得到应用。该方法主要用于存在膀胱功能紊乱、尤其是逼尿肌一括约肌收缩不协调的病儿的治疗。汪庆玲等(2006)对生物反馈治疗和DDAVP治疗原发性夜间型非器质性遗尿症的疗效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为:治疗结束时,生物反馈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8%和92%,DDAVP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和64%;冶疗后3个月,生物反馈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40%、84%和8%,DDAVP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20%、2%,20%。表明生物反馈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疗效较为持久,复发率较低。还有研究报道该治疗对于难治性非器质性遗尿症,也具有一定疗效。

2.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因心理社会因素与部分非器质性遗尿症病儿的发病有关,同时,由于各种原因,非器质性遗尿症病儿易于出现低自尊、低自信等问题,因此,对于非器质性遗尿症病儿加强支持性心理治疗有所必要。此外,还应根据病儿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认知治疗、家庭治疗等对病儿及其家庭进行帮助,从而更好地促进病儿的康复。

(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也是非器质性遗尿症的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选择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1.丙咪嗪该药是既往非器质性遗尿症治疗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药物。很多双盲对照研究都证明该药能够有效治疗非器质性遗尿症。该药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与该药的抗胆碱能作用有关,通过抗胆碱能作用,减少膀胱的收缩性,增加膀胱的充盈,改善功能膀胱容积,减少遗尿。还有研究提示,该药可以减少肾脏钠、钾的排泄,影响夜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尿液生成,改善遗尿症状。该药使用时,每日服用1次,睡前1小时口服。剂量从12.5—25mg开始,根据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每周增加12.5—25mg。一般来说,6—8岁儿童25mg,8—12岁儿童50mg,12岁以上儿童75mg。最大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0.9—1.5mg。服用该药后,多数病儿遗尿次数减少,25%—30%的病儿症状完全消失。有报道,疗效与剂量及血药浓度有关,丙咪嗪和去甲丙咪嗪联合浓度超过60ng/ml或8Qng/ml时,疗效最佳。但是停止服药后,复发率较高。因非器质性遗尿症存在自发缓解现象,因此,对于完全缓解的病儿,不应常年服药而忽略自发缓解的可能性,此时,可巩固治疗3—6月,之后,每3个月减少一次剂量,以确定是否存在自发缓解的情况,并确定下一步治疗。

虽然丙咪嗪能够有效治疗非器质性遗尿症,但是,由于该药不良反应较多,尤其是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较大,因此,已逐渐被去氨基精加压素(DDAVP)所替代,而成为非器质性遗尿症治疗的二线用药。虽然属于二线用药,但是对于其他方法治疗效果欠佳的病儿,选择该药予以治疗仍然有所必要。

2.去氨基精加压素(desmopressin,DDAVP)该药为精氨酸加压素的合成拟似剂,主要通过抗利尿作用、减少夜间尿液形成而起到治疗作用。早在1993年,即有18个随机对照研究表明该药能够有效治疗非器质性遗尿症,而且,在这些研究中,很多病儿用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好,换用该药后,遗尿频率减少1Q%—91%。该药有鼻腔喷雾剂和口服片剂两种剂型,均为睡前一次使用,作用时间持续12小时。鼻腔喷雾剂的剂量为20—40pg;片剂剂量开始为0.2mg,之后,可根据病儿需要,逐渐增加到0.4mg,也有增加到0.6mg的报道。一般来说,该药不良反应较小,耐受性较好。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度腹痛、鼻衄、头痛、鼻塞。

但是,在一项研究中,有6名儿童因情绪方面的紊乱(攻击行为、梦魇)而脱落,停药后情绪紊乱症状消失。还有研究报道,个别病儿长期服用该药后,出现低钠血症,而饮水过多是导致低钠血症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学者建议在服药期间,为避免低钠血症的出现,夜间液体摄入量不可多于240毫升(8盎司),同时,在服药期间,应该定期监测血钠,并注意病儿有无低钠血症、水中毒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如果病儿出现这些症状,则应该停药,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该药治疗非器质性遗尿症疗效较好,服用该药后,多数病儿尿床频率减少,24.5%—71%的病儿症状完全消失。系统研究发现该药治疗9岁以上、夜间遗尿次数较少的病儿疗效更好。还有研究提示膀胱容积较大及存在阳性遗尿症家族史的病儿治疗成功率更高。但是,一旦停止用药,复发率很高,为80%—100%。因此,如果治疗有效,应继续治疗3—6月。同时,为减少复发,药物应该逐渐减少,缓慢停用。因该药治疗非器质性遗尿症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小,故已逐渐替代了丙咪嗪,成为治疗非器质性遗尿症的一线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