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疾病临床诊疗
11843700000016

第16章 循环系统疾病(5)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inusnodalreentranttachycardia,SNRT)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5%-10%,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通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多见于老年患者,约50%同时存在窦房结病变。其机制为窦房结内纵向传导分离形成折返环路,激动在折返环内持续形成心动过速。心房可不参与折返环的形成。

(二)临床要点

1.症状和体征同一般阵发性心动过速(以突然发作和突然中止为特点、阵发性快速而规则的心律)。

2.心电图表现

(1)心动过速起止突然,心律绝对规律,快速的窦性P波频率80-200次/min(平均130-140次/min),较其他阵发性心动过速略慢。

(2)心动过速时P波的形态与发作前后的窦性P波形态相同或极相似。

(3)P-R间期、0.12秒。

(4)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发作前后有早搏,特别是室上性早搏。

(5)心动过速常伴I度或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而且房室传导阻滞的存在不影响心动过速的频率。

-70.

(6)心动过速中止后的间歇可恰等于窦性周期(即为等周期代偿),也可略长。

(7)绝大多数呈短阵发作(10-20次心搏),也可呈阵发性发作。

(8)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影响P波频率及形态,减慢或中止心动过速。

(9)电生理检查。心动过速可被快速或程序心房期前刺激诱发,同时会被适时的更早的期前刺激所中止。

发作时A后的回响周期AA短,通常为窦房结折返的回音波,但在略长于时,A2后随之出现心动过速,亦可认为属SNRT,一般周期在400-600ms。

(三)诊断关键

1.诊断症状缺乏特征性,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

2.病情危重指标本病多不严重,症状决定于发作时心率。

3.误诊漏诊原因分析多因误为窦性心动过速而误诊。

4.鉴别诊断窦性心动过速常在发热、运动、情绪激动、心功能不全等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发生。心率常逐渐加快,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诱因去除后心率逐渐减慢,不呈突发突止的特点,压迫颈动脉窦或其他方法刺激迷走神经时仅有心率逐渐减慢,且不能被期前刺激或递增刺激所终止,与SNRT不同。

五、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atrialtachycardia,AT)约30%的病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也可见于老年人。一些敏感者可因深吸气、过度换气、体力活动、体位改变、吞咽、情绪激动而诱发。

在心脏病中,严重肺部疾患及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AT常见的原因,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二尖瓣脱垂、急性心包炎等是少见的原因。在儿童,预缴综合征是重要的原因,80%-85%的预激综合征可发生AT。亦可见于胆道疾患或由某些药物引起,如洋地黄、奎尼丁、锑剂中毒、拟交感神经药物等。其他原因有过度饮酒、急性感染、低钾血症、低氧血症等。发病机制常见为折返激动,也可为自律性增加或触发活动。

(二)临床要点

1.症状和体征同一般阵发性心动过速(以突然发作和突然中止为特点、阵发性快速而规则的异位心律)。

2.心电图表现

(1)连续发生3个或以上频速的P波(形态、电轴与窦性P波不同的房性P波),频率150-200次/min。其房性P波形态决定于异位起搏点的部位。异位起搏点起源于右心房上部时,其除极方向与窦性P波相同,二者不易区别;起源于右心房下部时,除极方向与房室交界性P波相似,从右下向左上,故类似房室交界性逆行P波,即n、、aVF导联P波倒置,aVR导联P波直立,V5、I导联P波直立;起源于左房上部时,其:、、aVF导联P波直立;起源于左心房下部时、、aVF、导联P波倒置;起源于左心房时,V6(V5)导联的P波总是倒置的,再根据Vi导联P波的方向,估计异位起搏点,P波倒置则位于前壁,P波直立则位于后壁。

一般情况下婴儿心率超过230次/min、儿童超过180次/min、成人超过160次/min,无论是否下传,只要有一系列快速的房性P波,常可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

(2)P波形态不变,提示为单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如P波形态多变(达3种以上),应考虑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3)P-P间期均等,若为多源性则P-P间期不等。

(4)P-P间期一般超过0.12秒。

(5)QRS波群时间)0.11秒。当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可宽大畸形,多呈RBBB型。

(6)突然发作及突然中止。

(7)发作时约半数产生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但不会因房室传导阻滞而中止发作。

(三)诊断关键

1.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

2.病情危重指标本病多不严重,症状决定于发作时心率。

3.误诊漏诊原因分析易误诊为窦性心动过速等。

4.鉴别诊断

(1)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动过速心房率101-160次/min,很少超过160次/min,其P波形态和方向与未发作的窦性P波相同,发作呈渐快、渐慢特点,而房性心动过速其P波与窦性心律的P波不同,心率160次/min(160-250次/min),代偿间歇比窦性周期长。

(2)2:1心房扑动。AT心房率多在160-250次/min之间,心房扑动多在250-350次/min之间,心室率在125-175次/min。前者可清晰显示P波,后者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一致的F波,无等电位线,在aVF导联清楚。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心房扑动率成倍减少或变为不规整,此时F波能清楚显现。

(3)交界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aVF、导联P波倒置,P-R间期

0.12秒或逆行P波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s。有时可根据心动过速发作前或中止后的早搏类型鉴别。前者是房性早搏,后者为交界性早搏,必要时可应用右房内或食道电极记录心电图,记录出的高大清晰的A波有利于分析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

六、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nodalreentranttachycardia,AVNRT)占PSVT的60%,慢快型常见(占80%),快慢型少见,多见于中青年,多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发生是由于房室结组织功能上形成纵向分离,分为a径路(不应期短、传导速度慢)和p径路(不应期长、传导速度快),激动在与p径路间折返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又可分为慢快型及快慢型AVNRT。

(二)临床要点

1.症状和体征同一般阵发性心动过速(以突然发作和突然中止为特点、阵发性快速而规则的异位心律)。

2.心电图表现

(1)慢快型AVNRT(心动过速时慢通道为前传支,快通道为逆支):心动过速时P波和QRS波群常同时发生,P波埋藏于QRS波群内不易辨认,有人称之为AinV。有时P-皮可能紧随于QRS波群之后,R-P间期70ms,所以心电图Vi导联出现类似右束支阻滞图形,实际上R波是Pi。快慢型AVNRT(快径路为心动过速的前传支,慢径路为心动过速的逆传支):P波常在两个R-R间期之间,R-P间期1/2R-R间期,P波靠近下一个QRS波,即所谓AbefweV。

(2)QRS波群多正常,但可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而致QRS波群增宽。

(3)R-R间期均齐,频率为140-200次/min。

(4)通常因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

(5)心腔内心电图或食道导联心电图能清楚显示A波或V波。

(6)电生理特点。

①程序期前刺激可诱发心动过速,诱发率几乎100%,可为超速起搏中止。②程序刺激可观察到AVN内存在快径路与慢径路,诱发心动过速时常有房室结传导曲线不连续,即SiS2缩短时AH间期跳跃式改变(50mS)。③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或心室起搏时,逆向传导的心房激动顺序为右心房下部间隔侧、右心房上部及左心房。④束支传导阻滞不影响心动过速周长。

(三)诊断关键

1.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

2.病情危重指标本病多不严重,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症状决定于发作时心率。

3.鉴别诊断注意与其他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

七、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由于在心房、心室之间存在附加通道,一条旁道与正常传导组织,或两条旁道之间及相关心房心室肌共同参与折返环的形成,激动在其中折返形成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reentranttachycareiaAVRT)。预激综合征伴AVRT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变者。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先天性心脏病如Ebstein畸形在房化的右室部常存在多条旁道,AVRT发生率较高。其他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二尖瓣脱垂、风湿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也可合并预激综合征及AVRT。根据折返环组成的顺序不同,预激综合征合并AVRT可分为以下两种:正向前传型AVRT(折返环的组成及顺序为心房一房室结一心室一旁道一心房);正向逆传型AVRT(折返环路为心房一旁路一心室肌一房室结一心房),较少见。隐匿性房室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附加传导束只能自心室逆传激动心房,心房激动不能由此下传激动心室,其心电图表现与正向前传型AVRT相同。

(二)临床要点

1.症状和体征同一般阵发性心动过速(以突然发作和突然中止为特点、阵发性快速而规则的异位心律)。

2.心电图表现

(1)正向前传型AVRT。占AVRT的90%以上。

①心动过速时QRS波群形态正常,常可见QRS波群呈电交替。②频率150-240次/min,有旁道侧束支内传导阻滞出现时,心动过速的心率可减慢。③多因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诱发。④逆P在QRS波群之后,P-P70ms(80-130ms),R-P1/2R-R。⑤电生理检查:a.偏心性逆行心房波。旁道在左心室时,心房波最先见于冠状窦远端;旁路位于右心室壁时,心房波最先见于右心房下侧壁。b.除间隔旁路外,旁路同侧出现传导阻滞时V-A间期延长。c.心室起搏逆传入心房,可引起A-A间期缩短。d.希氏束电图可见V波前有H波,H-V间期正常。e.可被程序刺激诱发或中止。

(2)正向逆传型AVRT。

①频率较快,可大于200次/min。②QRS波群呈宽大预激波群,可见8波,与未发作时预激图形相似。③逆传P波位于QRS波群之后较远处,P-R较短,在预激QRS波群前面。

④房室传导1-1,否则心动过速立即中止。⑤电生理特点:a.房室传导时间缩短。b.H波掩盖于V波内,可见V和A规则出现。c.房性早搏未下传或室性早搏未逆传均可中止心动过速。d.心房逆向传导为中心性,形成逆向心房波。e.心房程序刺激可诱发或中止心动过速。

(3)隐匿性房室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①心率150-240次/min。②QRS波群多正常,但可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且多呈LBBB图形。③逆行P皮多在QRS波群之后,R-P间期多大于70ms,但R-P多大于1/2R-R。④QRS波群的振幅容易发生电压交替。⑤房室均为折返环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发生房室分离。如室房或房室传导受阻,而心动过速不中止者,可排除AVRT的诊断。⑥电生理检查:a.心动过速时心房去极顺序“偏心”,因隐匿房室旁道多位于左侧,冠状窦或食道导联A波常早于HBE导联之A波出现。b.易被快速或程序期前刺激诱发,诱发率几乎为100%,少数患者的诱发试验需加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c.当旁道逆传伴同侧束支阻滞时,心动过速频率减慢,V-A或P-P更长。

(三)诊断关键

1.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

2.病情危重指标本病多不严重,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症状决定于发作时心率。

3.鉴别诊断注意与其他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

八、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累及心房的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冠心病、低血钾和全身感染、洋地黄中毒等。如使用洋地黄患者出现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应考虑洋地黄中毒。发生该心动过速说明心房肌有一定损害,发生机制主要认为与自律性增高有关。

(二)临床要点

1.症状一般不明显,心率快时可有心悸。无明显体征,常在发作时查心电图发现。

2.心电图表现

(1)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房性P波,其形态和窦性P波形态不同,频率为70-130次/min,多在100次/min左右,节律规整。

(2)P-R间期大于0.12秒。

(3)QRS波群呈室上性。

(4)若异位起搏点为心房下部则呈逆行P波,偶呈左房性。

(5)不能被心房快速或期前刺激诱发或中止。

(三)诊断关键

1.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

2.病情危重指标本病通常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3.鉴别诊断与游走心律鉴别,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虽有心率变化,但P波形态保持不变,而游走心律其心率与P波形态改变是逐渐的,且在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时多见。房性并行心律时,心房率通常为35-55次/min,房性P波与窦性节律无关,房性P波之联律间期多变,P-P间有数学倍数关系。

九、非阵发性文界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极少见于正常人。如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各种心肌炎、心肌病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心力衰竭时,高血压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手术,糖尿病,低血钾;也常是洋地黄中毒的表现。若心房颤动患者在使用洋地黄过程中出现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提示洋地黄过量或中毒。其发生与交界区自律性增高有关。

(二)临床要点

1.症状、体征一般不明显。

2.心电图表现

(1)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交界性P波,频率为70-100次/min,其节律与窦性节律无关。

(2)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与窦性QRS波群相同,QRS波群前、后可有逆行性P波,P-P间期0.12秒或R-P间期0.20秒。

(3)易出现窦交界区竞争现象,即窦性心律与交界性心律接近时,心室的激动时而受窦房结控制,时而又受交界性心律控制,无突发突止的特点。心房颤动者,心律变规则,心室率为70-140次/min。

(4)可见到各种形态的房性融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