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1902红潮风暴
11847800000002

第2章 百年大不同 1

在面临一个新环境的时候,王润民有自己的面对问题的既定方法。

在现代社会,由于资讯发达,材料的收集是十分容易的。所以每当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之前,王润民都会通过各种手段,搜集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相关资料。

在这之后,他会想办法找到一个当地人,通过网上聊天,打电话等办法,与这个人交流,力争把这个人变成自己的熟人。

然后,作为对方的朋友,他会带着比较郑重,但不会成为负担的礼物到达该地,上门拜访。

再之后,他会通过这个当地熟人的帮助,租房子住下,然后开始考察居住地周边的衣食住行情况,安置下来。

王润民的父母,对于王润民在哪里都不怎么太关心。只要他离家前打招呼,回家后报道。其他的事情就完全不干涉了。至于他去哪里,干什么,他们都不会担心。因为王润民这个人的小心谨慎,实在是太让人放心了。

用王润民祖父的话来说,王润民这个孩子,可以说是庙算无双。他去做一件哪怕再小的事情,都会认真的调查准备。再加上他不喜欢张扬的低调个性。除了不在金钱和权势上用心之外,作为一个有极强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这小子跑到撒哈拉沙漠里都不一定能出什么事情。

王润民对于清朝末期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完全是在书本上得到的知识。

他知道,理论上的认识和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所以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王润民准备在北京城好好考察一下。

王润民先给远在北方的家里打了个电话,告诉家里人自己准备到越南旅行,半个月之后才会回南宁。

之后又给自己单位的系主任打了个电话,告诉系主任自己要回东北老家一趟。

主任因为现在是8月份,刚刚放暑假。还对王润民的电话疑惑了一阵,不知道他为什么打电话来。

王润民根据第一次穿越的经验,准备了冬天穿的衣服,并打扮成一副归国华人的样子。

实际上,西方人的服饰在近两三百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的审美标准并不是那么新潮和时尚的。

所以在服装上,他仅仅是按照自己的穿衣习惯,在网上买了几件有羽绒内衬的黑色大衣和几双风格古板的皮鞋。他平时喜欢穿一件套绒的西装,而1902年的英国人和2014年的英国人,除了在裁剪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都有人穿这种料子的西装。所以他就直接穿着了。

根据调查,王润民发现,现代人在京师生活的最大不便是,1902年的京师还没有民用电出现。

虽然在1899年,德国西门子贸易公司率先在东交民巷建立了第一家商用电气灯公司,开始向附近的领事馆、银行和洋行提供照明电力。但是几年后,照明的范围才扩大到东长安街、崇文门大街、东单等处。

也就是说,即使能用上电,也是在几年之后。用电的费用又极端的高昂。面对这种情况,王润民只能依靠从现代社会带来设备解决照明。

现代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力再怎么强,面对完全没有电力照明的情况下,使用油灯蜡烛照明也是一件很难适应的事情。

完全黑暗的的情况下,蜡烛油灯的光亮不足以提供行动必须的亮度。

所以,王润民在网上花了2000块钱买了一个汽油发电机。发电机只有一个20寸彩电大小,放在一个特质的木箱里。木箱下面有轮子,就是一个旅行箱的样式。

之后王润民又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一根五十米长的电线,几个插头插座。又在旧货市场买了两个老式的落地式的电灯。之后在商店里买了几个节能灯泡。把这些东西放到一个木头做的旅行箱里。

王润民之前,在一个小家具厂订做了二十个胶合板做的,带有四个万向轮的,类似小床头柜的箱子。这种箱子使用方便,质量轻巧,同时也有较强的抗压性,装什么都可以。

王润民把照明问题解决之后,想到一个问题。

在清朝和在现代不同。现代社会,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生活上都是现代化了的。商品的极大丰富让人们只要有钱,买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

在清朝就没有这种条件了。衣食住行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极大的困扰一个现代人。

王润民并不相信穿越小说里写的那些穿越者,一到古代,弄些钱财就万事大吉了。

实际上,科技上的差距给人们带来的不便是巨大的。比如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给炉子生火。虽然2014年的中国农村,有很多地方都在使用炉子。但是,在没有鼓风机的情况下,怎么把炉子里的煤炭点燃,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不知道别的穿越者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的。反正对于王润民来说,给炉子生火,这么个极为不起眼的问题,王润民都发现自己没法解决。

既然准备到清朝考察一段时间,王润民觉得,必须把衣食住行的问题全部解决了才行。

在衣服方面,王润民买决定在网上再买几件清代风格的现代服装。

他在网上买了几件唐装样式的衬衫和几件中华立领老粗布男士改良唐装外套。

裤子则完全是样式在现代看来比较老旧的西裤。

因为清朝是在冬天,那么老式的棉大衣也买了几件。都是那种棉布面料带皮毛翻领的棉大衣。棉帽子也买了几个,在外面走的时候,这些帽子可以遮住比较容易引起围观的寸头。

至于围巾手套之类的也买了三四套。另外就是毛衣毛裤和袜子内衣内裤,连棉拖鞋也准备了几双。

在仔细检查后,衣服都符合舒适,保暖,不奇怪的基本要求。王润民开始考虑吃饭的问题。

在清末的京师,吃的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

虽然王润民并不相信,近代北京的民间小吃,真的如同很多材料上说的那么好。因为王润民毕竟是在改革开放后长大的。他认为,自己一定也养成了,相对清朝人,连皇帝都无法比拟的刁钻胃口。

作为一个细心地人,王润民首先的考虑并不是好不好吃问题,而是防疫问题。

要知道,中国的防疫体系是在解放后才全面建立的。

1949年之前的中国,任何传染病,都是在中国几亿的人口中,肆无忌惮的肆虐的。

所以,王润民第一方面的考虑,就是防止感染各种各样的传染病。

病从口入,在打了各种疫苗之后。从水土适应方面考虑,王润民决定,到了清代京师,头一段时间里,只食用从现代带过去的方便食品。

现代社会的科技和经济水平,使得王润民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

十多箱各种口味的方便面,各种火腿肠,特别是作为黑龙江人的王润民所喜欢的哈尔滨红肠和格瓦斯饮料,也买了不少。还有就是各种罐头食品,各种肉干和各种果汁饮料和桶装矿泉水。光是吃喝的东西,就装了满满三个大箱子。

除了食品之外,王润民本着有备无患的原则,准备了许多药品。除了纱布,创可贴,双氧水,红药水之类的外伤药物。他又准备了许多治疗感冒发烧的药物,和各种类型的消炎药。甚至温度计,血压计,手术刀和手术剪子,缝合针,这些急救物品也带了整整一箱。生理盐水和葡萄糖就更不用说了。

在住的方面,王润民决定在1902年的京师买一幢房子。王润民认为,老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北方,最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住房形式。它毕竟是从明代开始经历了几百年历史考验的。